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

来源 :青年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2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建党精神,催生于伟大的五四运动,孕育于中华民族近代史,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增添了新篇章.
其他文献
既有研究存在就党建论党建的现象,缺少对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发展方向、助推社会组织健康成长、为社会组织提供制度框架的理论解释.全面认识社会组织党建,不能局限于党建自身逻辑的思维定式,而应站在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发展的逻辑去综合判断.针对当前社会组织党建过程中嵌入式创制的现实困境,应当在制度体系创制上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在主体动机创制上加强价值引领与方向引导,在组织活动创制上推动组织建设与活动开展并重,在权责安排创制上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权责主体,在方式手段创制上推动线上平台与线下平台的灵活互动,探索“大数据+社会组织
不同于主要依托村民自治制度展开的传统村治形式,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方式具有更为丰富的构成要素与更为深刻的价值意蕴.乡村“三治融合”体现了基层民主力量、规范力量与柔性力量的融合,其实践过程即乡村自治能力、法治能力与德治能力的提升过程,其诉求指向涉及参与均衡、权威转化和乡贤培育.从乡村自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推进村民公共参与的均衡化;从乡村法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驱动精英权威向制度权威的转化;从乡村德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挖掘传统乡贤文化精髓并培育新乡贤群体.以上三个通道的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历程,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长、成熟和壮大同向而行,同党史上的重要节点密切相关.从百年党史的视角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始终做到初心不改,坚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党史的重大节点适时调整具体政策,构建了“守正创新”的内在逻辑.这给我们如下启示: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体地位;第二,必须始终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第三,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实践的守正创新.
忧患意识既表现为危机感,同时更体现为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七一”重要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回顾建党100年来的光辉历史,深刻总结伟大建党精神,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意气风发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责任与担当的统一.
作为儒家文化重要表征的儒商精神,包含着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观,财自道生、以义取利的商业价值观,尚礼贵和、合作共赢的财富经营观,守经达权、创新求变的企业发展观和遵纪守法、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观五个层面,根本上是指儒商所躬行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道”.儒商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是儒商文化系统中最深刻、最本质、最内在的核心,是儒商高雅的气度风范、崇高的道德规范、美好的伦理情操的有机统一,也是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创建长寿企业的灵魂.作为儒者与商人有机融合的统一体,新时代儒商在经商实践中至少
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是百年党史的重要内容,这一命题的提出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决定的,是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统一战线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