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教学目标】
1.诵读积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意,发现并提出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张岱其人
1.张岱(1597~1689),号陶庵,出身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2.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由此可见其著书的旨趣,以及以“梦”名书之缘由。(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于是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黄粱都已煮熟,车子已从蚁穴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打发?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
三、自读交流
1.文中有个词语可以概括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痴”。曹雪芹《红楼梦》中有一名诗:“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语言品味:“天与云與山与水,上下一白”,这里三个“与”是否多余(可否改为顿号)?为什么?
——并不多余。理由:三个“与”让“天、云、山、水”四种景物融合在了一起,造成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有三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更有气势。
3.学生疑问:这篇短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一个舟子在说话;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好像犯了一个前后矛盾的错误。
——留待稍后讨论。
四、进一步赏读文本
1.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200字,请你试着加上4处旁批。
2.旁批交流,师生评点。以下是教师参考有关资料,自主写下的批注: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近西湖。这开头两句,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这无声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后,奇寒之日也;“更定”者,晚上八时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作者先总写,摄取了“上下一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能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从“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教学目标】
1.诵读积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意,发现并提出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张岱其人
1.张岱(1597~1689),号陶庵,出身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2.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由此可见其著书的旨趣,以及以“梦”名书之缘由。(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于是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黄粱都已煮熟,车子已从蚁穴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打发?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
三、自读交流
1.文中有个词语可以概括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痴”。曹雪芹《红楼梦》中有一名诗:“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语言品味:“天与云與山与水,上下一白”,这里三个“与”是否多余(可否改为顿号)?为什么?
——并不多余。理由:三个“与”让“天、云、山、水”四种景物融合在了一起,造成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有三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更有气势。
3.学生疑问:这篇短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一个舟子在说话;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好像犯了一个前后矛盾的错误。
——留待稍后讨论。
四、进一步赏读文本
1.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200字,请你试着加上4处旁批。
2.旁批交流,师生评点。以下是教师参考有关资料,自主写下的批注: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近西湖。这开头两句,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这无声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后,奇寒之日也;“更定”者,晚上八时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作者先总写,摄取了“上下一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能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从“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