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一士子,独品满湖雪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utx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教学目标】
  1.诵读积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意,发现并提出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张岱其人
  1.张岱(1597~1689),号陶庵,出身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2.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由此可见其著书的旨趣,以及以“梦”名书之缘由。(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于是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黄粱都已煮熟,车子已从蚁穴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打发?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
  三、自读交流
  1.文中有个词语可以概括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痴”。曹雪芹《红楼梦》中有一名诗:“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语言品味:“天与云與山与水,上下一白”,这里三个“与”是否多余(可否改为顿号)?为什么?
  ——并不多余。理由:三个“与”让“天、云、山、水”四种景物融合在了一起,造成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有三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更有气势。
  3.学生疑问:这篇短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一个舟子在说话;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好像犯了一个前后矛盾的错误。
  ——留待稍后讨论。
  四、进一步赏读文本
  1.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200字,请你试着加上4处旁批。
  2.旁批交流,师生评点。以下是教师参考有关资料,自主写下的批注: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近西湖。这开头两句,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这无声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后,奇寒之日也;“更定”者,晚上八时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作者先总写,摄取了“上下一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能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从“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其他文献
很多人认为《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佳作。《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诞生于白话文运动过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朱自清先生诗意的语言和意境在那个时代的文坛无疑是一股清新的风,郁达夫先生说“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可是在将近百年后的今天再来读这篇文章,我却发现美中不足,在一种诗意的境界之下,是通俗的比喻和直白的抒怀。所以我认为今天我们应用审美和批判性审美两种不同的视角来阅读和指导学生阅读这
詹丹(1963-),上海嘉定人,曾先后任教于嘉定实验中学、上海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红楼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会副会长,多次担任高考语文上海卷命题组组长、审题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文学、都市文化学和语文教育。代表作有《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诗性之笔与理性之文》《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再阐释》。  剑男:詹教授好,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我美丽的家乡川西北瞬间变得满目疮痍。地震影响到全国十多个省区市,造成了数十万人伤亡。从得到噩耗的那一时间起,我心急如焚,时刻都关注着灾情,牵挂着灾区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为那一幕幕震撼人心奋力救助的场景而潸然泪下。  我生长在离震中汶川不远的德阳,一条宽阔的绵远河从家门口淌过。虽然26年前我大学毕业远走彩云之南从事教育和司法工作,但对家乡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的第一个寓言,对这个故事后人可能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但庄子的本意是用它来说明有关养生的道理的,这应该不是问题。   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的宗旨,即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养生”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生物学意义的,保养身体让身体健康强壮,延年益寿;一是社会学意义的,即讲究立身处世之道,让自己没有烦恼,活得快乐逍遥。不能说庄子的“养生”没有第一层意思,但相当大的
叶德辉(1864—1927),字焕彬,号直山,号邰园,湖南湘潭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以主事用,观政吏部”,故又称叶吏部。叶德辉是我国现代著名藏书家、出版家和学者,其观古堂藏书达二十多万种,辑佚、校刻书达二百余种,自著书数十种,为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叶氏殁后,其编刻及著述由其子侄及弟子汇刻为《园先生全书》。但由于叶氏思想落后,数十年来对其研究一直不够。近年来,随着学术的发展,学界
有人推荐我阅读杨光斌教授《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一书(以下简称《制度》),据说它是国内某知名学府MPA课程指定的阅读专著。从这一点看,该书当是经典作品;从标题看,也让人兴味盎然。因此,我做了相当仔细的阅读。拜读一过,我对该书有一些不明白之处,现在把阅读札记排列出来,以就教于作者和方家。    一、范式还是概念组合?    在前言中,作者称自己于2003年“提出一套
论述“西学东渐”,学人或因宏观比较需要而将东西方文化简约处理,或因对现实发言需要而别择“西方”一点。不过,正如“东方”有远东、近东、中东之分,“西方”文化亦有英美传统和大陆传统,欧陆中法比与德奥亦复不同。读叶隽先生的《另一种西学》,笔者才明白,德国高等教育制度中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专业学院也各有渊源:“德国的教育思想从来就不是划一的,其构成的丰富与多元是最大的特色”,中国学界惯常强调的其实只是以
2006年全国最为轰动的案件是发生在陕西汉阴铁瓦殿道观的邱兴华特大杀人案。7月14日邱兴华因琐事(怀疑受害人调戏其妻)连杀十人,手段残忍,在逃期间又杀死一人、重伤二人,邱兴华遂有“杀人恶魔”之称。8月19日邱兴华被安康市警方抓获归案,10月19日,被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邱兴华不服,提起上诉。12月28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邱兴华已于宣判当日执行死刑。这起案件之所以引起轩然
2019年无锡市中考作文《你是我生活的阳光》和2019年南通市中考作文《致敬奋斗的时光》中的一个共同点引发了我的思考:谁是“我”生活中的阳光?“我”是在向谁致敬奋斗的时光?考生在下笔之前无疑要解决倾诉对象的问题,即“读者意识”的落实,方可完成一个完整的考场语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待方家批评指正!
作文怎么教?怎样才能教出新意,教出成效?新意和成效,是大家共同的追求,也是我校语文组老师坚定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大胆尝试了借用“纸微博”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模式。其目的是“抢占微博先机,把握作文未来”,也即让作文更好的扎根生活,紧扣时代脉搏,让作文彻底脱离“假、大、空”的魔咒,告别“背、套、糊”的怪圈。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觉得,“纸微博”这一作文训练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一、“纸微博”——微博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