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1第12题不符合时代精神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8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阴阳五行,五德说,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40-03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第12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五德说,原试题如下:
  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位的西晋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本题意在考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与考查“阴阳”说的试题一脉相承。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思想,被广泛地用来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政治问题。本题以五行说考查朝代更替,显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五行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比附朝代更替,牵强附会地解释政治,符合神化皇权的概念。汉儒将五行生克与中国传统的“天命”观、“三统说”“天人感应”“符瑞图谶”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套体系庞杂、自相矛盾的政治理论。五行说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五德说却是不折不扣的迷信。正因为五德说是一种迷信,不能获得实证,也就不可能客观地揭示历史的演进。历代关于五德的学说很多,大多互相矛盾,没有形成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完整体系。同一个朝代所具之“德”往往反复争论上百年,该朝代与前朝之德究竟是相生还是相胜(即相克),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连当时的学者都不能完全弄清楚。高考从这个角度命题,既不符合史实,更有违历史唯物主义,不科学,也不严肃。
  五行说最早可见《尚书·洪范》。《洪范》有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范》虽列入《尚书·西周书》,却不是西周的作品,近代学者已判定《洪范》成书的实际年代是战国初年。因此我们大致可以断言,五行说“这种思想虽不详其发生时代,但其成为系统的学说始自战国,似已可做定论。”将阴阳五行的理论用来解释政治,始自战国学者邹衍。《史记》说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虽然邹衍的著作已不可见,但他这套五行相胜说依附于历法月令之学,在民间广泛传布,较为完整地保存在《管子》和《吕氏春秋》里。我们可以从《吕氏春秋·应同》一篇窥见邹衍的理论:“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日:‘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於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邹衍的理论是,建立新王朝的天子需要承天受命,真命天子从上天获得的这种“天命”。体现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中的某一行,称为获得一德。得到这一德的人,上天就会给他降下符应,比如说,黄帝得了土德,天上就降下黄龙地螾,预兆他的兴盛,于是黄帝就做了天子,建立起与土德有关的一系列制度。等到许多年过去,当初王朝建立时所获得的这一德衰落了,就会有新的真命天子获得五行中的另一德。而这新的一德是胜过了前一德的,他就凭借这一德建立新的王朝,取代前一个朝代。例如黄帝的德衰了之后,夏禹获得了天命,上天降下草木秋冬不凋的符应,昭示夏禹获得了木德,木克土,夏禹的木德胜过前朝的土德,于是建立夏朝。历代王朝就按照五行终始的顺序运转下去。邹衍的这套理论,可称为五德相胜说,即新王朝的德,总是胜过上一个王朝,“从所不胜”的。黄帝,土德;夏禹,木德;商汤,金德;周文王,火德;邹衍还预言了取代西周的必然是水德。从这套古史体系来看,邹衍信奉的是五行相克。虽然夏禹是经舜禅让而得位,代周而起的新王朝究竟是依靠征讨还是禅让尚不得而知,邹衍都判定他们相对前朝是相克。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古人对于五德说的第一种观点:无论朝代更替的形式如何,五行相克都是内在规律。
  到了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五行说提出了新的阐述:“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董仲舒在邹衍的五行相克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行相生的理论。不过,董仲舒虽然提出了五行相生的理论,却没有用五行说来解释政治。他的政治理论是一套与五德说相仿的“三统说”(黑统,白统、赤统更替)。王莽时的儒生刘歆,把董仲舒的五行相生说发展为五德相生说,这就使五德的次序排列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系统,一为相胜,一为相生。那何时采用相生?何时采用相克?以什么为依据呢?没有任何标准和根据。我们可以以西汉的改德为例做一个简要说明。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采纳了邹衍的五德说,以秦水克周火,将秦朝定为水德。“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日德水,以为水德之始。”高祖刘邦诛灭暴秦,按邹衍的理论,应当是汉土克秦水,土德。然而,汉高祖却不曾改德,他认定西汉是承袭秦的水德而来,亦为水德。“汉兴,高祖……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故袭秦正朔服色。”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顾颉刚先生的分析,这是因为,根据五德说,获得五德中一德的真命天子,建立的王朝往往会延绵数百年,秦不过49年(从东周灭亡算起),与五德说不符。水德不应该数十年就衰了,所以西汉认定水德未衰,只是从秦转移到了西汉(详见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另外,也有学者分析,西汉以水德自居,也隐含了一层意思:否认秦朝的正统地位。汉初学者普遍认为,汉朝是继周而起的正统,秦只是汉水和周火更替之间的一个过渡。从西汉初年对水德的认定,我们可以判断出古人对于五德说的第二种观点:征伐所得的王朝,除了与前代之德相克外,还可以完全承袭前代之德。
  汉初定下的水德说,在汉文帝时遭到质疑。最先提倡西汉土德说的,是贾谊。但贾谊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贾谊之后十余年,山东儒生公孙臣再次上书朝廷,要求严格按邹衍的五行相胜说办事:“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这一提议遭到了丞相张苍的强烈反对。张苍是坚持水德说的,他反驳公孙臣的理由是上天降下了水德的符应,却没有土德的符应。“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故河决金堤,其符也。”张苍一派获得暂时胜利。谁料到了文帝十五年,出现了土德的符应黄龙(大概是公孙臣一帮提倡土德的儒生耍的鬼把戏),于是土德说无可争议地压倒水德说。公 孙臣被提拔为博士,主持改制,张苍被罢黜。从张苍和公孙臣的斗争,我们可以判断出古人对于五德说的第三种观点:在确定一个朝代所占之德时,符应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如果出现了符应,则根据符应确定该朝代所占之德,然后反推与前朝是相生还是相胜。
  自汉文帝确认汉为土德起,加上武帝“更化”“封禅”,土德说在西汉国家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百余年。不料,到了西汉末年,土德说又受到挑战。刘歆等人根据五德相生说,全盘推翻了之前的古史系统,改为,夏,金德;商,水德;周,木德;汉,火德。刘歆对古史系统的这次改造,据今文经学家的推测,是为王莽篡汉做准备。因为汉朝皇帝为神化自己,自称尧帝之后,王莽要篡汉,就要利用尧舜禅让的典故,于是自称舜帝之后。但舜帝在五行中的排行是土,王莽新朝的排行也只能是土,而新朝的土,与汉朝的土德,无法构成生克关系,刘歆等人只好将汉改为火德,取火生土之意。既然将汉改为土德,就只好一口气把历代所占之德,统统修改一番。这样我们看到古人对于五德说的第四种观点:一个王朝所占之德,应与先祖所占之德一致。这条规则在所有关于五德的说法中,最具权威,当前三种规则与它冲突时,以它为主。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能够对古代的五德说下一个断言:五德说是一套纷繁复杂、错漏百出的理论,它在逻辑上自相矛盾。可以根据政治需要进行随心所欲的解释。一个朝代所占之德,根据五德说的不同推演,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最后回到试题上来。这道题希望学生根据禅让这一提示,做出五行相生的选择,是不恰当的。将这样一套荒唐的理论作为高考试题,并希望学生根据简单的提示选出唯一正确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就是让汉代的博士们来参加高考,他们自己根据五德说得出的答案,肯定也是五花八门。试题中所涉及的西晋代魏的历史,虽然最初司马炎确实根据孙盛的提议,采五行相生之说,确定晋朝以金德取代曹魏的土德。但这个说法后来也遭到质疑。晋武帝泰始二年,就有人提出,既然晋朝的天下是曹魏让出来的,那么就是晋朝承袭了曹魏之德,晋朝应该承袭曹魏的土德,不改德,而司马炎也同意了。“戊戌,有司奏:‘大晋继三皇之踪,蹈舜禹之迹,应天顺时,受禅有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皆如虞遵唐故事。’奏可”。因此,晋朝究竟是土德还是金德,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不但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更与时代精神不符。不用说在科学昌明的今日,就是在中国古代,欧阳修等学者就对五德说的荒谬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北宋之后五德说在中国已经不流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仅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历史课程就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特别看重历史发展的原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发展规律。用五德说解释作为高考试题,认定为所有高中文科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内容,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是不利的。
  如果一定要考查五行说,从中医学的理论人手倒是可行,因为中医按照阴阳五行的理论治疗,尽管在科学上还有很多解释问题,但实际效果举世认可。
  
  [责任编辑:任世江]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80~8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自学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