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果”大将陈赓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恩来看到陈赓的精彩表演,欣喜万分。于是决定让陈赓挑头成立一个剧社,并给剧社起名叫“血花剧社”
  周恩来曾说过,他最喜欢两个知识分子战将,一个是陈赓,另一个是彭雪枫。而毛泽东与陈赓更是有缘,陈赓与毛泽东是两县相邻的老乡。陈赓曾进入毛泽东倡导开办的自修大学,多次聆听毛泽东的讲演,与革命团体有过密切的接触。
  陈赓乃将门之后。其祖父为湘军名将,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陈赓自幼就受祖父和祖母爱国思想的熏陶。他们时常为陈赓讲述当年征战的故事,勉励陈赓长大后也去统兵打仗,驱赶那些欺压百姓的洋人。
  陈赓自幼聪慧顽皮,不仅跟祖父学了一身拳脚功夫,还养成了机灵善变、幽默诙谐的乐观性格。在当地,提起陈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练过武功,能统率着前村后巷的“娃娃兵”,在他的带领下“娃娃兵”个个都爱打抱不平,惩恶扶弱。
  陈赓刚满十三岁,就偷偷跑出家門投奔了湘军,开始了闯荡江湖的生活,一杆比他高出半头的大枪一扛就是四年。
  在旧军阀部队的四年中,陈赓落下一身疥疮和满腹失望,但他的阅历却丰富起来,直爽而不甘寂寞的性情令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选择。
  1921年,陈赓来到了长沙。他徘徊在何叔衡的书店中,阅读进步书籍,后由何叔衡介绍,认识了毛泽东。在毛泽东的身边,还有蔡和森等大批我党早期骨干,受他们的熏陶和影响,1922年12月,陈赓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生涯。
  也许是受祖父的影响,戎马生涯、报效祖国成了他最崇高的理想。
  1924年5月,陈赓与其他三百多名学员一道,步入了黄埔军校的大门。那时,谁也不会料到这三百多名进步青年将在日后影响中华民族的命运。
  因为陈赓在湘军当过四年兵,在长沙当过铁路小职员,丰富的阅历和乐观幽默的性格很快使他成为学员视线的焦点。
  一天,刚上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正要迈步进入学员宿舍进行视察,看到很多学员正围着一个学员,阵阵笑声从里面传出来,便好奇地凑了过去。原来大家正聚精会神地看一个学员表演小品——饥不择食的矮子吃长面。只见他顽皮的脸上做着各种表情,一会儿饿得愁眉苦脸,一会儿看见面条又喜上眉梢,伸长脖子直咽口水,接着他用双手比画着,端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大碗,先是站在地上,哧溜哧溜地吸着面条,那面条越吸越长,越长越吸得带劲,整个身子随着面条不住地向上延伸。可面条太长了,总是吸不到头,他干脆嘴含着长面站到板凳上,看看还是不行,接着他又站到桌面上,使足劲吸。似乎面条进入喉头并不顺利,他不停地用手推着喉头,帮助面条往肚子里走,突然间他不住地打嗝,看来面条卡住了喉咙。嗝的一声,他两眼瞪得溜圆,身子挺直就往后倒。这时,叫好声和欢笑声响作一片,学员们被逗得前仰后合。
  表演节目的正是陈赓。就在大伙笑成一团时,陈赓看到了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他急忙抓起军帽,整理好服装,向他立正、敬礼。
  周恩来欣喜地把陈赓拉到身边,高兴地说:“你演得真好!我在南开也演过戏,可没你演得像!你这个水平能进戏班子了!”
  第一次见面,陈赓就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恩来看了陈赓表演的小品后,认为陈赓不但是学生当中的骨干分子,而且对文艺也在行,就决定让陈赓挑头成立一个剧社。周恩来让陈赓从青年军人中选几位能演戏和懂乐器的学生,并给剧社起了个名字叫“血花剧社”。陈赓成为剧社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有一次,“血花剧社”在排练讽刺剧《皇帝梦》时,由于没有女演员,陈赓自告奋勇,男扮女装饰演袁世凯的五姨太。当五姨太出现在舞台上时,马上就响起一片掌声和哄笑声,因为这位“五姨太”还真艳丽,究竟是哪位男学生扮演的?台下的官兵猜不准。只见“她”不胖不瘦,中等个头,脸施粉黛,头上插花,双手小心地捧着袁世凯的皇冠,“她”一面迈着金莲碎步,一面将腰扭得如同水蛇一般,走来转去,还时不时对着台下挤眉弄眼。观众被逗得大笑不止。演出结束后,官兵才发现“五姨太”竟是陈赓扮演的,“哗”地又响起好一阵掌声和喝彩声。就这样,经过几次业余演出,陈赓在黄埔军校名声大振。
  黄埔军校有这样的说法:“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快不过陈赓的腿!”他曾用快腿救过蒋介石的命。但在一次战斗中子弹打穿他的腿,几乎让他遭遇截肢之灾
  老黄埔生都知道,黄埔军校有三杰,蒋先云、贺衷寒,再一个就是陈赓。当年曾有这样的说法:“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快不过陈赓的腿!”
  1925年第二次东征时,蒋介石到前线督战,陈炯明叛军突然反击冲到距离蒋介石两里处,总指挥部的人都逃跑了,只丢下蒋介石一人。
  眼看大势已去,蒋介石十分难堪。这是他首次大规模指挥作战,未想到竟遇如此局面。他曾向身边的人表示,宁可决一死战,也不临阵脱逃,一时间,真有“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架势。这时身为连长的陈赓跑来,一面组织散兵抵抗,一面背起蒋介石突围。
  蒋介石对陈赓说:“我唯有杀身成仁,否则无颜见父老百姓!”
  陈赓说道:“校长你太悲观了,这次失利,只不过一个师,只要离开这里,我们还会打过来的!”
  说完,陈赓不容蒋介石再争辩,背起他且战且走,过河脱险,突出重围。接着,陈赓又受蒋介石的委派,化装成农民,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一夜步行了一百六十多里去送信,与周恩来取得联系,得到支援后,最终救了蒋介石。
  陈赓也因此名声大振。
  由于陈赓冒着枪林弹雨救下了蒋介石,所以蒋介石特别器重他。蒋介石曾在黄埔军校向师生训话时说道:“什么是黄埔精神?陈赓就是黄埔精神。”后来蒋介石把他留在身边做自己的侍从参谋。尽管蒋介石非常器重并拉拢陈赓,但却无法改变陈赓的共产主义信仰,在大革命的关键时刻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
  1927年8月,陈赓随周恩来等人参加了南昌起义。在会昌的一场战斗中,陈赓左腿中弹,不能动弹。敌人搜索时,他急中生智脱去外衣,滚到附近一条田沟里,弄得满身泥水和血污。等敌人走到他身边时,陈赓闭眼屏息,纹丝不动。敌人以为他死了,踢了一脚就走开了。陈赓在那里躺了两三个钟头。后来起义军反攻过来,他才被救下来送往长汀的福音医院。   福音医院是教会医院,院长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医生傅连暲。当他把陈赓腿上的绷带解开时,他惊呆了:伤口周围的皮肉已经腐烂,白花花的骨头露在外面,散发着恶臭。
  “截肢,做好术前准备!”年轻的院长果断做了决定。陈赓惊得面如土色。他抱住腿,大声说道:“没有腿,我拿什么走路?我还怎么带兵打仗?”
  “打什么地方不好,怎么专挑我的腿打!‘快不过陈赓的腿’,以后还快个屁!”陈赓手里拿着树枝做成的拐杖,不住地敲打着地面。
  的确,失去腿的陈赓就不是陈赓了,这对于一个充满活力、生性好动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在要他的命。
  傅连暲最终被说动了,决定采取保守疗法。然而保守疗法比截肢风险更大,受的皮肉之苦更多。傅连暲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手术刀刮去陈赓腿上的烂肉,而当时麻醉药又少,每刮一次陈赓都疼得死去活来。
  在傅连暲的精心治疗下,陈赓的腿终于保住了。
  陈赓的病房里又传出了欢声笑语。他向女护士们吹牛道:“我在战场上负伤从来不进医院,打惠州,一颗子弹钻进了我的小腿,我把它抠出来继续往前冲,我这腿是神腿!”
  “那你这次怎么进了医院?”护士们反问道。“这些个王八蛋嫉妒我这个快腿呀,不把它打断了心不甘啊。”
  要出院了,陈赓拉住傅连暲的手感谢道:“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陈赓年年给你做寿!”
  陈赓真的说到做到,他记得傅连暲的生日是中秋节,每到中秋节他都要登门祝寿,如不在一地就写信祝贺。直到1961年3月他临终之时还嘱咐家人“每到中秋,不要忘了给傅连暲同志祝贺”。
  由于长汀的医疗条件有限,陈赓的腿还没有最终痊愈,于是党组织决定安排警卫员卢冬生陪他到香港治伤。
  谁知道这时香港当局也正在缉捕从内地跑出来的红军,医院都不敢收治枪伤病人。于是他们设法搞到了两张船票踏上了去上海的路。没想到,当船停靠汕头时,气氛突然十分紧张,反动派杀气腾腾地到处搜捕红军,船上也不例外。这时,陈赓突然发现上船的人中有第三师师长周逸群,原来,他从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圈中逃了出来,想到上海找党中央。
  开船之后,陈赓见周逸群衣衫褴褛,夹着一张烂席子,进到货舱倒头便睡。陈赓一面叫卢冬生别吱声,一面拖着伤腿,慢慢移到周逸群旁边。见到革命战友,本该喜出望外才对,陈赓却故意不打招呼,他用报纸把脸遮住,装作在读报,并且小声嘀咕道:“也不知道这报上的消息真不真实,说有一个共党头目周逸群可能要从汕头上船。”
  周逸群听到这话,如闻惊雷,吓得迅速坐起来,等看清说话的人是陈赓时,他狠狠地擂了陈赓一拳。“原来是你呀陈赓!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开玩笑?”
  “我不像你,被这群蠢蛋吓破了胆。”说完,陈赓哈哈大笑起来。
  虽身陷逆境,但陈赓的“恶作剧”却一扫心中的阴霾,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不知不觉,船只抵达了上海,他们收拾好行装,一同上岸去寻找党组织。
  一张漫画,在宋任穷的家里保存至今。一看到漫画上陈赓的题词,宋任穷就会笑得合不拢嘴
  陈赓将军天生一副湖南人特有的洪亮的嗓门,幽默,最爱与人“侃大山”,也擅长“侃大山”。因此他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周围的战友和同志,即便是在最艰苦的长征途中。
  那时,陈赓任红军干部团团长,可以说他是拖着伤残的双腿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尽管这样,他仍然精力过人,快乐无比。每到一个宿营地,他不是先歇着,而是先安排工作;安排好工作后,他就到处走,找人闲聊。他常常到女兵那里走走,找女同志“侃大山”,由于他幽默机智,女同志都很欢迎他。
  时间长了他就有意识地把女兵往干部团领,他知道他的搭档——干部团政委宋任穷还是光棍一个。陈赓当着女兵的面指着宋任穷介绍道:“这是我们团的政委,也是我们团的大秀才。”接着又把宋任穷夸得像朵花一样。
  老实稳重的宋任穷只是拘束地点了点头,有礼貌地笑笑,算是对女兵们打招呼,接着又干起自己的事来。然而宋任穷点点滴滴的工作细节却被一个叫钟月林的女兵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可是没过多久,陈赓在女兵面前对宋任穷的评价有了微妙变化,说宋任穷如何有口福,总是能吃到现成的美味,言下之意说他偷懒,不劳而获。
  原来,宋任穷的性格与陈赓的性格不同,一个爱静,一个好动。陈赓每到一个宿营地,总是喜欢在街市上买点菜,回到宿舍亲自动手来烧。宋任穷却不同,他有记日记的习惯,每到宿营地首先是记日记,然后便抓紧一切时间睡觉。
  一次,陈赓到外边买菜回来煮,香喷喷的肉香味刚飘起来,宋任穷正好一觉醒来,他一骨碌爬起来大口品尝陈赓的手艺。看到被吃得所剩无几的“美味佳肴”,陈赓气得七窍冒烟却又不能发作。于是,也就有了前面所说的陈赓对宋任穷评价的微妙变化。
  没过多久,廖承志给宋任穷画了一张漫画像。这张漫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至极。陈赓看到后,又想到了自己做的那顿“美味佳肴”,于是拿起笔写下题词——“穷像”,意思是说很像宋任穷。
  这张漫画,宋任穷一直保存着。一看到漫画上陈赓的题词,宋任穷就笑得合不拢嘴。他十分怀念长征,怀念他的老搭档,怀念那段艰苦而快乐的时光。
  当年的女兵钟月林最终和宋任穷走到了一起。为此,陈赓常常在宋任穷面前“摆功要赏”,说如果不是他的话,宋任穷还是光棍一个。
  彭德怀是一位令所有人敬畏的无敌大将军。但陈赓却将计就计,恶作剧搞到了“太岁头上”
  彭德怀是位所向无敌的大将军。平时他很严肃,个性又倔强,所以很多人在他面前都表现得很拘谨。而陈赓却不同,他灵活善变,甚至还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搞他的“恶作剧“,但结局总是令彭德怀气消颜开。
  抗战期间,一次彭德怀去和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谈判,路过陈赓部队驻地。陈赓想招待彭总吃顿饭。因为彭总一直在前线,工作劳累,体质也差,应该“补一补”。可是彭德怀最反对请客,反对搞特殊,谁违反了,即使是同乡、战友也毫不留情面。聪明的陳赓略微思索,计上心来。   他先找彭德怀“吹风”:“今年我们这里很艰苦,没有什么好东西来招待你。这地方只有一种鱼,叫桂花鱼,我叫战士下河捞了几条,请你尝尝本地的特产。”彭德怀听说是战士自己捞的,没有花钱,便说:“好吧。”
  中午时分,开饭了,管理员送上了主食,端上一大盘香喷喷的清蒸桂花鱼,彭德怀边吃边说这鱼确实不错,做的味道也好,接着又夸奖起战士来,说他们有本事。看着彭总那消瘦的面容,再看看彭总吃鱼时的高兴神态,陈赓心里很高兴,便使了个眼色,管理员又端上来一大盘子肉丸子。彭德怀警惕起来:“你不是说吃鱼,怎么又弄来了肉丸子?“陈赓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这丸子是鱼肉做的,不信你尝尝。”彭德怀夹了一个,确实有些鱼味,原来这是炊事员按照陈赓的要求把肉糜和鱼糜混在一起做的。
  没想到第三道菜端上来后,彭德怀放下筷子,正色道:“这鸡难道也是鱼做的?陈赓啊,我差点中了你的圈套!”
  陈赓笑嘻嘻地一边往彭总碗里盛了几勺鸡汤,一边说:“这是一只野鸡,只吃蚯蚓、小鱼什么的,也是我们的战士捉来的。你补补身体好领着我们打日本鬼子。”
  彭德怀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上来的鸡愣是一筷子没动,他告诫陈赓:“现在是减租减息时期,不是打土豪的时候!”
  彭德怀走后,陈赓笑眯眯地总结道:“尽管鸡没有吃,但我们的‘战果’还是‘大大的’。毕竟让彭总尝到了我们这里的特产。”
  有了这样的“战果”,陈赓还是不满意。
  几个月后,机会又来了,这次彭德怀是来陈赓的部队找他谈工作的。陈赓决定玩个新花样。
  彭德怀一到驻地就嚷着要见陈赓,结果被告知陈赓临时有事外出了,中午吃饭时回来。
  彭德怀只好先找别的干部了解情况。
  一晃到了吃饭时间,彭德怀来到饭厅里就餐,看到桌上的粗茶淡饭,他很满意,看来陈赓这小子改了。
  不一会儿,陈赓的警卫员悄悄贴着彭德怀的耳朵说道:“陈司令回来了。”
  “在哪里?”彭德怀睁大眼睛四处寻找。警卫员用手指着饭厅里一个关着门的套间:“他在里边。”
  “你把他叫出来。”彭德怀说道。
  可是陈赓磨磨蹭蹭就是不出来。彭德怀起了疑心,便推门进去,这时只见陈赓坐在桌子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鸡,彭德怀大怒道:“好呀陈赓,你给我吃白水煮萝卜,自己却关起门来吃好的。你不让我吃我偏要吃,快給我拿一副碗筷来。”
  一桌子好菜吃到一半,彭德怀突然停下筷子骂道:“陈赓,你这王八蛋,我又中了你的圈套。”
  听到这话,陈赓笑得把饭都喷了出来。
  事后,陈赓逢人便得意洋洋地说:“谁说彭老总的清规戒律不能破?我不是破了吗?”
  授衔仪式上,毛泽东幽默地说:“怎么样,跟我干比跟蒋介石干有出息吧,我看蒋介石给不了你大将军!”
  1955年,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对此,陈赓开玩笑地说道:“我虽然是个大将军衔,但是当年却是当元帅般神气,统帅过两位上将和一位大将。”
  偏偏有人对他的玩笑话不服气:“你什么时候有过这般荣耀?吹牛又不犯法!”
  “我告诉你,一个是徐老虎,一个是许和尚,另一个是小钢炮陈锡联。”
  后来有人较真了,真的去查了军史。原来在红军时期,陈赓在红四方面军任过一段时间红十二师师长。那是1931年,他受党中央委派,离开上海到达鄂豫皖根据地开展军事斗争,他先是任红四军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一个月后,红四方面军成立,他任红十二师师长,下辖三个团:红三十四团、三十五团和三十六团,其中红三十四团团长为许世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红三十五团团长为高绍先,1932年在红安作战中牺牲;红三十六团团长为徐海东,1955年与陈赓一起被授予大将军衔。另外,在红十二师中还有一位小班长,叫陈锡联,1955年也被授予上将军衔。
  不服气的人顿时就傻眼了,原来陈赓的玩笑话还有真的时候呢。
  对于陈赓的玩笑话,还有一个人当了真,他就是李聚奎。
  一次,陈赓遇到了李聚奎,两人很高兴,他们是湖南老乡,于是天南海北侃起了大山。聊着聊着他们谈起了授衔一事,陈赓对李聚奎说道:“你够到大将的资格了。”因为当时授大将的人最低要求是红军时期的师长,而李聚奎当年曾任红一方面军一师师长。
  李聚奎谦虚地说道:“大将我不够格,你是绰绰有余。”
  陈赓开玩笑说:“我不够格,我在红军时期没有当到师长。老李呀,过几天,如果徐立清找你谈话,你就说,我当过师长,是接替你的。你就这么说。”
  李聚奎是一个老实讲义气的人,他认为陈赓有战功,是一个资历很深的红军高级指挥员,这样的人怎能评不上大将呢?李聚奎之前就曾私下对人讲过:“陈赓是老黄埔了,救过蒋介石的命,是毛主席的爱将,当年陈谢兵团是立了大功的。他不授大将谁授大将!”
  想不到李聚奎把陈康的话当了真。过了几天,徐立清找到李聚奎谈话,当问起他的简历时,李聚奎一五一十做了回答,最后他特意提到:“陈赓是接我的师长一职。”
  徐立清听了有些惊讶,但也没再问。他心里明白陈赓在红四方面军任过红十二师师长。这个接替之说,肯定又是陈赓独创的玩笑话,让李聚奎这个老实人为他瞎吹牛。所幸总政领导没有把陈赓的玩笑话当真。
  后来,陈赓知道了这件事,哭笑不得,对李聚奎的一片真情很是感动。
  授衔那天,毛泽东见到陈赓,也没有忘记他特有的幽默:“怎么样,跟我干比跟蒋介石干有出息吧,我看蒋介石给不了你大将军!”
  陈大将军不慌不忙地给主席立正敬礼,然后笑哈哈地说:“我的大将军可不是你给的,是李聚奎给我的。”
  “哦,此话怎讲?”毛泽东有点吃惊。
  “主席,等有机会向你慢慢汇报。”陈赓笑嘻嘻地说道。授完军衔,陈大将军穿着大将军的军装回家了,那时孩子们还小,都围着爸爸问个不停:“爸,你授的是什么将?”陈赓随口就说:“芝麻将。”
  老子说的玩笑话,儿子当了真。
  一次,一群老帅、老将军遇到陈赓的儿子,便问他:“你知道你老爸是什么将吗?”
  陈赓的儿子一本正经大声答道:“芝麻将!”
  听了这话,众老帅、老将军捧腹大笑。
  陈赓在开玩笑搞恶作剧时,一点也不像红军的高级指挥员,倒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正因为如此,他成了我军最有性格的大将军之一。有时他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化解大家心头的阴霾,不仅鼓舞了士气、融洽了干群关系,也展露出他纯洁明朗的内心。因此,有人评价陈赓是最阳光的将军,在他的脸上永远读不到什么是失落,什么是沮丧。
  〔本刊责任编辑 马海丽〕
  〔原载《名人传记》
  2019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传说有一味“還生草”的药,生长在绝壁之上,很多人都想采,但都怕从绝壁上摔下亡命,只能望“药”兴叹。一天,有个学过攀爬峭壁武功的小沙弥,要上山去采药。人们见了议论纷纷:“这小沙弥不要命了,是草药值钱还是自己的命值钱呀?”  小沙弥并没有因此停止往绝壁上攀爬的脚步。他一面攀爬,一面用小钢钎在绝壁上凿出一个个小孔,因此前进的速度很慢。待他采了药回到山下时,已是薄暮时分。人们问小沙弥:“你往上爬时为何还要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诞生。实际上,早在红军时期,我军就有了自己的飞机和飞行员。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省新县考察调研,在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他在我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照片前驻足观看,询问了“列宁”号飞机和飞行员龙文光的情况。龙文光曾创造了我军历史上五个第一:他是我军第一位飞行员,第一位航空局长,驾驶过我军第一架飞机,参加第一次对国民党军队的空战,第一位
小镇大户赵府的千金大小姐即将出嫁,家具刚打好,准备高薪聘请漆匠。  十里八村的漆匠闻讯赶到赵府,听了赵老爷的要求,纷纷摇头:家具必须用纯正生漆刷,漆坏要赔三倍价钱。  一分价钱一分货,用生漆漆的家具,耐高温、耐氧化、耐磨损,用上百年不会脱漆,但很费工时,用纯漆油漆一张桌子的工夫,用桐油可漆四张,且生漆价格高,用桐油漆,一张桌子只要四元钱,而生漆却需要八元。因此,一些普通家庭选择用桐油漆家具,用得起
自民国初到新中国成立前,以“起灵”为名,北京及周边大大小小的王爷墓几乎被挖遍。这种最为特殊的盗墓活动的主角,是没落的大清王爷的后代们。  在清代,算上追封的、革退的、加衔的在内,268年间曾先后出现了240多位王爷。这些王爷死后,几乎都葬在北京郊外或县乡,阴宅成片,形成了中国墓葬文化中十分独特的清朝王爷墓葬文化。  “起灵”风潮  民国时,清朝王爷后代挖祖坟,有一个很好听的借口——“起灵”。  起
1920年9月11日清晨,邓小平和同学们从上海黄浦码头出发,乘坐邮船“盎特莱蓬”号去往法国。“盎特莱蓬”号是一艘往来于欧、亚、美三洲的法国万吨级巨型邮船。而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乘坐的四等舱,实际上是半明半暗的最底层的货舱,里面还堆放着各种货物,这是专为留法学生临时开设的。近百号人挤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忍受着蚊虫的叮咬,日子并不好过。  9月14日,邮船经香港停留一日。邓小平虽然看到香
战斗异常惨烈。  为了掩护大批老百姓安全转移,六连受命留下来阻击日军一个联队的兵力。  兵力懸殊,武器悬殊。六连伤亡惨重。  估计老百姓已经到达安全地带,连长不由得松了口气,可看到身边的战友只剩下十几个人时,刚展开的眉头又紧蹙起来,心也刀刺般地痛。  该是撤退的时候了,可日军却紧咬着六连不放。  连长当机立断,命令机枪手将机枪及已经不多了的弹药留下,与其他人一起撤离。  通讯员不依,要留下来陪连长
高松是云岭乡的宣传委员,因为工作出色、口碑又好,县里安排他去市委党校学习。这是要提拔重用的信号,据内部消息,上面有意调他去财政局,那可是个好单位。  学习期间,高松的工作由文化局的宣传科长付洁接替。这天,付洁来到云岭乡,和高松交接工作。交接之后,高松对付洁说,他在田丰村认了一个亲戚赵大娘。赵大娘今年七十多岁了,老伴走了好多年,儿子一家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就她一个老人。高松希望付洁能把这门亲戚也接过来
这天风和日丽,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来到了河边的空地上。原来,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就要开始啦!第一个比赛项目是百米赛跑,参赛选手有灰毛兔、松鼠贝贝和长嘴鸭。卷尾猴和尖耳猴在旁边观战。这时裁判员熊猫胖胖举起了发令枪,观众们都屏住了呼吸。砰!枪响了,运动员们奋力向终点跑去。卷尾猴和尖耳猴大声地喊着加油,兴奋地上蹿下跳。只见灰毛兔和松鼠贝贝逐渐获得了领先优势,超过了长嘴鸭。他们你争我抢、互不相让,周围
清晨,白霜满地。一只小猫被卡在城乡结合部新修建的一处排水沟的石缝里,发出微弱的凄惨叫声。从视频上看,小猫至少被夹禁了一夜。  镜头转到马路上,一位坐轮椅的小伙子费尽周折爬下轮椅,本想凭双臂下马路,但一个没撑住,滚下半米高的路基。路基下是修路时留下的土石坷垃,还长满了没膝深的枯草,草叶像一根根尖厉的冰凌。小伙子爬起来,调整好身姿,花了四五分钟才爬出四五丈远,到达排水沟边。他气喘吁吁,看上去已筋疲力尽
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有人驾驶飞机,标志着人类飞行时代的到来。飞机和飞行试验引起了各国军事当局的注意,欧洲各强国的军事部门频繁地搜罗各种各样的飞机供陆军部队使用,想把飞机用于战争。  1911年9月29日,意大利与土耳其两国为争夺北非殖民地爆发了意土战争。意大利想夺取土耳其在北非的殖民地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当时,土耳其没有飞机,意大利约有20架军用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