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童年》后记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ym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我们又搬回了长沙,在北边乡下青山绿水之间,住进了一栋单家独屋。
  三年前,那时我们在广州已住了二十多年。其实,原来去广州和后来搬回来,我都并不情愿。费了好大的劲,才明白苏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道理。存玉倒好,她天生以为,天涯何处不故乡。到了广州,她丢掉了铁饭碗,要做一个自由作家。在长沙时,她就在搞儿童文学,还获了奖。这下子到了新的地方,她想搞个大本子的儿童故事,她关在了自己的书房里写“冬冬的故事”。书出版后,真的就在1998年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最高奖项、第二届“红棉奖”颁奖会上捧回了小说创作一等奖。后来,她又花了许多的气力,乘公共汽车,从东到西,花一两个小时去到少教所,将家里不多的余钱剩米带去,帮助那里的失足青少年。随后,她写了一本《别放弃我》。书出来后,引起社会不小的反响,一些新闻媒体纷纷找上门来。《广州日报》还以头版评论员的文章介绍了她。所以在广州,认得存玉的人比认得我的人多。有时别人在认得我时,旁人会介绍说,他是肖老师的老公。
  在广州时,我们先有了小孙子好好。好好喜欢水泥搅拌车,存玉就带他到大马路上去等,去追,她自己也喜欢汽车上那个隆隆响车车转的大圆筒。好好喜欢蜗牛,他们会在清晨起床后走到花园里,扒开灌木丛,将如同黄豆大小的蜗牛装进空火柴盒带回来,存玉她自己就喜欢喂它们。
  搬回长沙后,存玉喜欢种菜,她开了块地,不大,叫三方园,费了些劲,四周围起栏杆,我说真是豆腐盘做肉价钱。她去访问周围的菜农,讨回菜秧子,那些菜农也间常过来作些指点,她们有说有笑,像是老熟人。其实,存玉易得跟别人熟。这里很安静,存玉走路喜欢唱歌,她是女高音,一路唱过去,那些菜农和扫地的女工听见了就围上来。后来她们干脆相邀去旁边的母山小区,那里有歌厅,乡里风味,又便宜,唱一下午才十块钱,存玉请客。
  我给存玉的书房取名为“玉堂”,用毛笔字写好,入框,挂到墙上。她在这里要写好好和奶奶的故事,好好和他的弟弟都都,是我们的两个孙子,他们是故事的主角。
  如果说,孩童是人生的原初,那么,儿童文学则是文学的原初。原初的回眸与眷恋,欢心快乐无忧無虑,如一日之晨,四季之春,尚未明白稍加珍惜,即匆匆一晃而过了。
  原初是圣洁的,就像未出山的泉水,洁净,晶莹,纯然不二。
  让我们再一次记起我们是如何开始的,无论以后痛苦或欢乐,那总是人生的安慰。
其他文献
陈宝箴是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的祖父,晚清的湖南巡抚,主政一省,思想开明。戊戌变法中,在保守落后的湖南厉行新政,其开风气之功被后人所铭记。但陈宝箴只能算作清王朝的能臣和循吏,作为开明臣子,在光绪帝的变法中尽一个地方官员的责任而已。与变法潮头中的康、梁的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甚至在张之洞的授意下,抑制和打压康、梁的思想,以致在后期引起光绪皇帝的不满和责备。但陈宝箴的确是专制王朝中一个忠诚正直、有操守、有原
莎剧中的小丑打哪儿来  小丑,无论作为字典里的词汇,还是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角色,对今天的人们都不陌生。在戏剧舞台、马戏团、嘉年华、儿童节目和生日庆典上,小丑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不时或以幽默滑稽的语言,或以俏皮夸张的肢体动作,搞笑、装怪、逗乐儿,制造愉悦、热闹、喜乐的欢庆气氛。俗话说,无丑不成戏,无丑不言欢。  从历史上看,小丑表演由来已久。据记载,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的宫廷里便有了专为法老
第十四讲 文学的死亡点  文学死亡的内部原因  导致文学死亡的内部原因,即作家主体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  一是作家“太开窍”(即太聪明)。《庄子》里有一篇文章,谈南海之帝(倏)与北海之帝(忽)俩兄弟到中央之帝(浑沌)那里做客,浑沌盛情款待。倏与忽感动,说浑沌很好,就是不开窍。于是,用凿子去帮浑沌开窍,结果浑沌“七日而亡”。浑沌本来活得好好的,一开窍就死。作家本应保持一点“浑沌”,即保持天真天籁
相较于民国时期其他著名大学校长的教育文集,迄今我们却还没有看到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办学治校时期教育文集的出版,无疑,这是一件憾事。  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任内步入辉煌,达到了一个当时难以企及的高峰,这与竺校长办学治校的理念、措施以及他的团队有关。办学理念,竺校长曾以演讲、报告、书信、日记等方式予以展示,而最能彰显其精神的,是他办学治校期间的演讲,如果结集,应该收入如下各篇(以时间为序):  《初临浙
爸爸1896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长鄄村。1919年,考上北京大学,但后来因为我爷爷去世,所以,爸爸大学尚未毕业就不得不辍学,踏上了为养家糊口而东奔西走的道路。  从1924年到1949年这二十五个年头里,他先后换了十七个工作地点,还不算失业赋闲的时间。这期间,他干过很多不同性质的工作,诸如铁路管理局干事、黄埔军校教官、妇女运动讲习所教员、大学教授、系主任、训导长等,其中除了在河南省政府的工作时间有
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饱经沧桑,尤其经历了太多亲人的死亡:三岁上父亲叔梁纥去世。十七岁时,年仅三十来岁的慈母颜徵在于贫病交加、过度操劳中撒手人寰。人到中年,妻子亓官氏先他而去,家便不成为家。年近古稀,五十岁的儿子孔鲤又追随母亲去了,把其幼子孔伋留给了他。幼年失怙,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落得祖孙相依为命。这期间,儒家学派的未来掌门人,刚过而立之年的最优秀的学生颜回在贫病中离世;勤恳好学、为人忠厚的学生
芝加哥的冬天来得早,11月已是漫天大雪,第二年的4月还会雪花飘飘。芝加哥大学置身于芝加哥南郊的密歇根湖畔,冬天则更加寒冷,这也使得芝大学者心无旁骛地专心治学、阅读与讨论,在众多领域开创了芝加哥学派。芝大所有专业的本科生皆需修满至少十五个学分博雅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思想来源于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时至今日,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无疑是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韦伯之问”在于:为什么
因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骚动与亢奋。然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艺术与人生总是合而为一,现实生活即使再严酷,也无法使它降格,变得庸俗粗鄙。他们为人生而艺术,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反对凌虚蹈空的自我表现;他们为艺术而人生,恪守艺术底线,淡泊金钱名利,甘于寂寞之道,追求艺术的品位。这样的艺术家凤毛麟角,足以代表着时代的精神高度。  以上的感想,在读已故艺术大师张光宇的《云彩
很显然,这个题目,因“九死一生”而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此屈原《离骚》句也;“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句也。  “九死”,大概真是中国士人的千古宿命吧:从屈原到司马迁,从韩愈到苏东坡,从谭嗣同到闻一多……这串“九死”的名字几乎可以一直往下延伸,贬谪,流亡,冤狱,横祸……人生逆旅上尽管历尽种种苦厄坎坷,但为着“心之所善”而“未悔”、“不恨”,磊落
细读国际著名的印度学家郁龙余先生的新作《“一带一路”开创文明新纪元》,两条明显的脉络最先展现在面前:一是他在整个人类文明转型的大视野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定位、未来展望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学术解读、构建,得出了“一带一路”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的结论;二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照下对“中印大同”、“Chindia”的宏伟蓝图进行了构建,提出了中国、印度两个大国历史担当的卓见。我想这大概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