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皓中:否定之否定的创作轨迹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皓中的绘画里潜藏着一股神秘的力量,一直拉着我的视觉神经,这种力量让我感到惶恐、不安,但又对此产生兴趣。多年来,他坚持人像创作,却又不像传统人像创作仅表达人体的力量或是某种人类情感。在他的笔下,人体变成了类似咖啡拉花的形状;又或者是水彩印染画纸的形态;又或者是走入数理极端理性状态,用点与线构成人像图像。在这样的创作过程里,史皓中似乎一直都在挖掘人体背后的生命力量。但是又不可否认,在他的绘画中,总是免不了给我一种炫技的感觉。当然,史皓中对此也非常坦诚,他就是要将架上绘画归于一种纯粹的视觉体验。
  当代艺术强调意识先行。在行为艺术昂扬奋起,架上艺术渐有式微之势的大环境下,我很欣赏史皓中大胆地将绘画从意识先行中剥离出来,将架上艺术归于一种纯粹。“首先,我在创作时,我很明确我的身份是一个画者,我的作品是一件视觉作品,我所有作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营造视觉冲击力。再回到我身份——画者上来讲。我认为绘画是一种表达方式,既然选择了这个表达方式,就尽可能的纯粹一些,尽可能的发挥这种表达方式的不可替代性。如果用绘画去讲一个故事,不如用写作;如果想阐述某个深奥观点,不如用哲學;如果想记录某个瞬间,不如用摄影。其实这样看来,留给绘画的可用之处已经很少了,这也就解释了如今为什么架上艺术开始没落。即便如此,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在夹缝中有一丝空间,用绘画的表达方式去刺激一下观者的视觉神经。”史皓中说。
  在当下提倡创作多样化的大环境下,80后的史皓中显得有些另类,多年来,他只坚持人物画像创作。在他看来,人物形象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每一个表情、动作都可以拿来描绘。史皓中画的人像不是某种单一情绪的发泄,也不是单纯的民族主义。他画的虽然大多是女性形象,但如果抛开表面去深入研究,会发现某种超越了性别、宗教、民族乃至时空的东西。虽然史皓中强调他的作品就是为了刺激观者的视觉神经,但是他的作品总是让我隐约感到里面有一颗心脏在“怦怦”跳动。
  从《喷洒》《轨迹》《空间轨迹》《缣蛹》《黑镜》《融》《流淌的生命》《平行视界》再到近期创作的作品《LINE》,这是一个聚集成型再融化于无形,最后简约为线的过程。如果把《缣蛹》系列作品比作一块巧克力的话,从《融》《流淌的生命》《平行视界》到《LINE》系列的过程,就像是这块巧克力在太阳的灼烧下,逐渐融化成较为稀释的液体,到最后甚至被分解为最初构成物质的质子、因子。史皓中的这种创作轨迹很有意思,他的每个系列的创作风格差别总是很大,他说:“每个系列的产生,无非就是自我否定又自我肯定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创作下一个系列作品时很可能把上一个系列作品的创作想法全部否定,于是产生了两个看似没有关系的系列作品。又或者是,我经过一些尝试,发现之前我创作的某个系列还有继续做下去的可能性,于是就出现了两个有着相对的时间跨度但又十分相近的系列作品。”史皓中的这样的创作过程,我把它称之为“否定之否定的创作轨迹”。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创作,面对同一物的不同创作,史皓中的自我否定创作过程,让他创作出的作品及其展现出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而单独去看他创作的某个系列作品,就会失去感受他创作过程的独特体验。
  看了史皓中的大部分画作,我很认同评论家赵子龙在《将绘画作为时空的容器——史皓中的绘画解读》文章中对史皓中的作品做出这样的评价:“史皓中并非仅仅想呈现一个令人难忘的视觉,他至少用绘画做了两件事:一是以图像为原料,提炼出更为纯粹的意义;二是让绘画不再是某个瞬间的定格,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时间流动的轨迹。”
  我很欣赏史皓中创作里的那种生命流动性。形容一幅画是“活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画面中的留白空间让画中物在观者脑海中活灵活现;又可能是画上题的一句诗,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蕴绵长;还可能是画家技艺高超,仅仅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朦胧的状态,就让画中物变得生动可爱。史皓中的画中人是“活的”,是“活”在了画面之外的力量感与速度上。
  就以我最喜欢的《缣蛹》系列作品和《LINE》系列作品为例。第一次看到《缣蛹》系列作品时,我的脑海便浮现了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令人生厌的不是丑恶的嘴脸,而是漂亮的面具。单看《缣蛹》系列的作品,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批判、质疑的态度。《缣蛹》系列中,柔软且密不透风的布真实地展现了被包裹的五官和躯体的形态,这样的真实甚至让人有些摸不清到底布下遮盖的是真相还是布面呈现的轮廓是真相。而在我看来,似乎《缣蛹》系列的所有作品都围绕着其中一幅名为《谁来点亮》而创作。一切被布遮盖住的真相,又因布的遮盖露出原本的轮廓,这是一种讽刺,抑或是一种质疑。而从密不透风、令人压抑至极的布里伸出的唯一一只手,举着灯泡,提出“谁来点亮”的问题。那么点亮的应该是布外的灯泡,还是布下的黑暗?
  在《缣蛹》系列中,史皓中对所谓真相的质疑,颇有几分哲学意味。但是纵观他创作的所有作品,会发现这样的哲学意味并不是他创作的主导。将绘画融汇于所画的人体生命之中,通过表达生命的流动性,从而使他的绘画也具有了流动性,才是史皓中所有系列作品共同所要表达的内容。
  《LINE》系列就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里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经过前几个系列的摸索,史皓中似乎在这里理清了头绪,也找到某种暂时能表达绘画流动性的方式。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运行着,而自觉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低能的艺术家很少具有这胆量单独地强调出那要紧的线,这需要一种决断力,像仅有少数人才能具有的那样。” 史皓中在繁多复杂的线里挑选出射线作为他的创作基础,人像在《LINE》系列中似乎有了其他几个系列未曾有过的一种时空空间性。
  在《缣蛹》系列中,我们能感受到隐藏在布下一股被压抑的力量,从《缣蛹》系列到《LINE》系列,就是这股被压抑力量的迸发,只是在《LINE》系列中,这种迸发不是变成一种冲击力,而是化为了时间上的速度。所以,在看到《LINE》系列时,观者意外得到一种开阔视野、驰骋心灵的享受。用射线构成的人像魅力,不仅仅在于画面本身,线的无穷无尽给这些作品带来了画面之外的巨大想象空间。
  史皓中的画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它们不仅仅是一幅幅视觉作品,更是为人们提供了审视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史皓中的每一个系列作品都是对生命形态的不同理解,这也让他的作品不会囿于某种意识形态之中。
其他文献
股骨头坏死,现代医学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无菌性坏死),传统中医学将其归于骨痹症范畴,称之为"骨痹"或"骨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病机不明而又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症.现代医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