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治小儿发热用药规律及特点分析

来源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总结中药外治各类小儿发热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以“中药外治”和“小儿发热”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2010年1月-2019年12月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归纳总结引起小儿发热疾病种类及外治方法、用药情况、药物类别、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外用疗程、给药频次、部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筛选出214篇临床中药外治小儿发热的文献;使用中药外治的小儿发热疾病以外感及肺炎为主,治疗方法以药浴、足浴、灌肠、穴位贴敷居多,多使用柴胡、荆芥、薄荷、石膏、青蒿等中药,用药以解表药、清热药为主,以寒性、辛味,归肺经为主.核心药对以解表药与清热药为主.治疗时常以3 d左右为1个疗程,用药频次以每日1~2次居多,用药部位与给药方式密切相关.结论 外治小儿发热以解表药、清热药为主,多选择药性偏寒,味辛并归肺经的中药,临床可着重考虑柴胡、青蒿、薄荷、荆芥、石膏等中药的配伍使用.
其他文献
1病例资料rn患者,男,86岁,因“言语不清伴行走不稳1d”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未规律诊治,吸烟60年,患者入院1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清,伴行走不稳,能理解他人言语,无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引起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危及生命,而凝血功能紊乱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脓毒症时机体的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高凝,而抗凝机制又受到明显抑制,引起大量微血栓形成,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尽管国内外对脓毒症的抗凝治疗存在明显争议,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抗凝治疗在脓毒症中的意义,只有恰当的抗凝才会有效降低脓毒症DIC、脓毒性休克及高风险人群的病死率,最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