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桃果实冷害识别分析

来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qtld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采用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光谱技术对水蜜桃低温冷害褐变进行识别分析。分别建立了水蜜桃低温贮藏期间不同冷害阶段的两分类和多分类模型,讨论了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的影响,并比较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主成分判别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discriminant analysis,PCA-DA)、K-最邻近(K-nearest neighbor,K-NN)、簇类独立
其他文献
采用拮抗酵母对果实采后病害进行生物防治是减少果实采后损失的有效手段,为探究Pichia galeiformis对李果实采后褐腐病的控制效果及对李果实苯丙烷代谢的诱导,实验研究了褐腐
在基础隔震层设置侧向黏弹性阻尼器组成混合基础隔震体系,可有效降低基础隔震结构过大的侧移,然而此类结构基于Clough-Penzien谱(C-P谱)的随机地震动响应解法较为复杂,提出了
在分析研究既有的行人仿真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客流仿真技术对安检互认条件下的市郊铁路与地铁换乘站进行仿真,将车站内客流需求、设施设备、运行计划、乘客行
为揭示淋溶过程在山地养分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贡嘎山东坡海拔2 600~3 200 m针叶林土壤碳(C)、氮(N)的海拔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海拔4个样点的针叶林土壤C、N含量及碳氮比(C/N),并结合其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探讨了淋溶过程对土壤C、N海拔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分解强烈的凋落物层(O_H层)的C、N含量和碳氮比(C/N)随海拔升高有降低趋势。由于凋落物碳(C_(lit))含
以中国黄土高原南缘武功地区S_(5-1)古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胶膜与基质土壤的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明确古土壤结构体表面深色胶膜的类型及其环境意义。结果显示,拉曼光谱中400~800 cm~(-1)的宽峰可能是多种铁和锰(氢)氧化物的混合光谱。锰和游离铁(Fe_d)的相对富集证实结构体表面的深色胶膜为铁锰胶膜,这说明在S_(5-1)古土壤发育期间经历了周期性的氧化还原。S_(5-1)古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