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担任低年级班主任以来,我的烦恼便与日俱增。这些孩子太调皮了:你想让他干的事他不干,你不让他干的事他偏干,你想不到的事他乱干……更气人的是:前一刻你还苦口婆心规劝,弄得嗓子眼冒烟,似乎刚看到些许成效,心头的得意之感还没消退,下一刻他们就全然忘了你的要求,依旧是该干什么干什么。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摆脱这种窘境,我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出有效的班级行为准则,让班级有条不紊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前进,让孩子们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一招:预设情景
当我宣布下午全班将步行至影剧院看电影后,教室里爆发出一浪高过一浪的“耶”的欢呼声。孩子们手舞足蹈,眉眼间透着说不出的兴奋。我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故作神秘地说:“我知道现在大家很高兴,我也特别高兴,能去看电影,这是咱们等了好久的事情呢!”接下来,我话锋一转,语气不无遗憾:“但不知怎么的,我的脑海中总是出现这样的画面,让我的心情变得有点糟糕。比如说我们大家排着特别特别整齐的队伍,正走着呢,突然,有个同学看到路边的小花长得不错,他伸出手去,一下子折了两朵。看!别的同学都已经过马路了,他还很兴奋地在和旁边的同学聊天呢!好不容易来到了电影院,坐上了椅子,他想,呀,这个椅子还会上下晃动,真好玩,我来摇一摇吧!……”
我一边讲述,一边仔细观察着孩子们的反应。我的描述显然发挥了作用,兴奋的他们安静了下来。我估摸着时机已到,立即掉转话头:“大家说,刚才老师担心的事情会发生吗?”“不会!”孩子们信誓旦旦!我当然不会就此打住,“那要怎么做才能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请大家来出出金点子!”这下,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微笑着接受他们的好点子,因为那些想法、做法不就是我们“要求”他们做到的行为准则吗?接下来的事情变得那么顺理成章而又出人意料:排队迅速了,行为文明了,大家自觉了,老师舒心了,看电影看得开心了……
点评:
老师将预设的情景描述给孩子们听,实际上就是创设了一个让孩子们做出选择的问题情境,由此引发孩子思考和选择。在此过程中,虽然老师给予的仅仅是一个积极的暗示,却比任何的说教都要有效,因为这种暗示能触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辨别行为的可行性,继而从内心认同某种规则,并以此来要求自己。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描述恰到好处地集中展示了几个细节,其实就是把学生会遇到的情况提前摆出来,正是这些细节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看得见的事情,使孩子清楚地知道了哪些行为是不被认可的,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从而避免不文明行为的出现。
第二招:非“常”待遇
看电影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但我和孩子们的“过招”还没结束。这不,上课铃已经响过很久了,但孩子们充耳不闻,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肆无忌惮地大声谈论,旁若无人地左顾右盼,慢条斯理地整理用品……整个教室就像一个热闹的菜市场。目睹这一切,不由得心头火起,但我还是忍住了,默不作声地看着他们,心里不断地想着对策。看到几个正襟危坐的孩子,我忽然灵光一闪,计上心来。我真诚地一一感谢那些安静等待的同学,对那些违规的学生却只字未提。得到表扬的同学自是心中暗喜,而未被表扬的只有羡慕的份。我继续“区别对待”:“刚才表现好的同学可优先从我这里拿回自己的作业本做作业……”几分钟过去了,那些没拿到作业本的孩子开始着急起来,他们坐得笔直,用急切的目光望着我。我知道那是他们期望得到我的原谅。渐渐的,埋头写作业的人越来越多,教室里安静极了,哪怕是做完作业的同学,也自觉地看书、预习、查字典,直至下课!
点评:
如果说“预设情景”讲究的是未雨绸缪,预先遏制,那么非“常”待遇则体现了奖罚分明的立规之本。低年级的孩子非常爱表现,渴望得到老师的赞美与欣赏,但是他们又缺乏自制力。犯错了就要挨批,这是一种常态。但常态的东西容易被人忽略。此时老师不按常理出牌,不是狠批评犯错的同学,而是“奖励”守纪的学生,由此引起孩子们心灵的震撼:遵守规则不但能获得老师的喜爱与尊重,甚至得到额外的“奖励”。于是大家互相仿效,共同遵守,良好的班风也就逐步形成。
当然,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其出发点都是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踩准儿童生命成长的节拍,恐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育焕发出应有的魅力!
(作者单位: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
江苏无锡 214183 )
责任编辑谢光灵
第一招:预设情景
当我宣布下午全班将步行至影剧院看电影后,教室里爆发出一浪高过一浪的“耶”的欢呼声。孩子们手舞足蹈,眉眼间透着说不出的兴奋。我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故作神秘地说:“我知道现在大家很高兴,我也特别高兴,能去看电影,这是咱们等了好久的事情呢!”接下来,我话锋一转,语气不无遗憾:“但不知怎么的,我的脑海中总是出现这样的画面,让我的心情变得有点糟糕。比如说我们大家排着特别特别整齐的队伍,正走着呢,突然,有个同学看到路边的小花长得不错,他伸出手去,一下子折了两朵。看!别的同学都已经过马路了,他还很兴奋地在和旁边的同学聊天呢!好不容易来到了电影院,坐上了椅子,他想,呀,这个椅子还会上下晃动,真好玩,我来摇一摇吧!……”
我一边讲述,一边仔细观察着孩子们的反应。我的描述显然发挥了作用,兴奋的他们安静了下来。我估摸着时机已到,立即掉转话头:“大家说,刚才老师担心的事情会发生吗?”“不会!”孩子们信誓旦旦!我当然不会就此打住,“那要怎么做才能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请大家来出出金点子!”这下,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微笑着接受他们的好点子,因为那些想法、做法不就是我们“要求”他们做到的行为准则吗?接下来的事情变得那么顺理成章而又出人意料:排队迅速了,行为文明了,大家自觉了,老师舒心了,看电影看得开心了……
点评:
老师将预设的情景描述给孩子们听,实际上就是创设了一个让孩子们做出选择的问题情境,由此引发孩子思考和选择。在此过程中,虽然老师给予的仅仅是一个积极的暗示,却比任何的说教都要有效,因为这种暗示能触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辨别行为的可行性,继而从内心认同某种规则,并以此来要求自己。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描述恰到好处地集中展示了几个细节,其实就是把学生会遇到的情况提前摆出来,正是这些细节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看得见的事情,使孩子清楚地知道了哪些行为是不被认可的,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从而避免不文明行为的出现。
第二招:非“常”待遇
看电影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但我和孩子们的“过招”还没结束。这不,上课铃已经响过很久了,但孩子们充耳不闻,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肆无忌惮地大声谈论,旁若无人地左顾右盼,慢条斯理地整理用品……整个教室就像一个热闹的菜市场。目睹这一切,不由得心头火起,但我还是忍住了,默不作声地看着他们,心里不断地想着对策。看到几个正襟危坐的孩子,我忽然灵光一闪,计上心来。我真诚地一一感谢那些安静等待的同学,对那些违规的学生却只字未提。得到表扬的同学自是心中暗喜,而未被表扬的只有羡慕的份。我继续“区别对待”:“刚才表现好的同学可优先从我这里拿回自己的作业本做作业……”几分钟过去了,那些没拿到作业本的孩子开始着急起来,他们坐得笔直,用急切的目光望着我。我知道那是他们期望得到我的原谅。渐渐的,埋头写作业的人越来越多,教室里安静极了,哪怕是做完作业的同学,也自觉地看书、预习、查字典,直至下课!
点评:
如果说“预设情景”讲究的是未雨绸缪,预先遏制,那么非“常”待遇则体现了奖罚分明的立规之本。低年级的孩子非常爱表现,渴望得到老师的赞美与欣赏,但是他们又缺乏自制力。犯错了就要挨批,这是一种常态。但常态的东西容易被人忽略。此时老师不按常理出牌,不是狠批评犯错的同学,而是“奖励”守纪的学生,由此引起孩子们心灵的震撼:遵守规则不但能获得老师的喜爱与尊重,甚至得到额外的“奖励”。于是大家互相仿效,共同遵守,良好的班风也就逐步形成。
当然,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其出发点都是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踩准儿童生命成长的节拍,恐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育焕发出应有的魅力!
(作者单位: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
江苏无锡 214183 )
责任编辑谢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