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外瓶霉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a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1例皮炎外瓶霉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方法

通过对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8岁患皮炎外瓶霉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男性患儿2012至2014年两次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探讨本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及治疗。

结果

患儿8岁,主因"头晕2个月,间断发热1个月伴抽搐2次"于2012年9月首次入院。患儿曾于入院前2年发现胆管占位性病变,病理检查提示真菌,给予不系统抗真菌治疗。患儿此次发病后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出现了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的异常。入院前头颅MRI的检查提示颅内多发的占位性病变,伴有病灶周围水肿。最终脑活检病理检查提示丝状真菌,培养结果确诊为外瓶霉。入院后给予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及5–氟胞嘧啶的联合抗真菌治疗以及对症处理。经正规系统治疗后患儿病情逐渐好转,意识逐渐恢复,治疗2个月余患儿可以与人正常交流,并可以自行活动。监测头颅影像提示病灶范围略有缩小,病灶周围水肿减轻。后续改为伏立康唑口服维持。出院口服药物约1年4个月,患儿病情稳定,临床无明显异常表现,定期监测头颅影像,仍提示有颅内病灶,但有所减小。2014年2月患儿再次出现病情变化,头晕、颈部疼痛,头痛以及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间断抽搐、咳嗽无力及意识障碍,脑脊液检查中再次培养出外瓶霉,并应用PCR从分子水平成功地对外瓶霉进行鉴别,确诊为皮炎外瓶霉再次住院给予积极治疗,但最终患儿死亡。

结论

皮炎外瓶霉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病率低,临床罕见,临床表现与其他真菌所致的颅内感染无特异性差别,影像学可有颅内团块样病灶,确诊仍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培养结果,由于病情重,诊治经验少,预后差。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SLCO1B1c.521T>C基因变异对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汉市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82例ALL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基因分型结果,将患儿分为SLCO1B1c.521T>C基因变异组和未变异组。参考ALL-BFM 2000化疗方案,甲氨蝶呤化疗剂量为3~5 g/m2静脉滴注给药;四氢叶酸于甲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手术前后体重以及身高增长情况,评估患儿的营养不良状况及其与手术后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进行儿童肝移植手术的5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为标准,分别定位每例患儿手术前后的体重、身高百分位数。定义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第3百分位数值为体重低下;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第3百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过敏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将40只OVA过敏小鼠按atRA干预剂量不同分为高剂量atRA组(100 mg/kg)、中剂量atRA组(50 mg/kg)、低剂量atRA组(20 mg/kg)以及对照组(无atRA)。观察不同剂量atRA干预12 d后小鼠体重、腹泻及肠道形态学变化
目的探讨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BFIE)家系的临床表型和编码富脯氨酸跨膜蛋白2的基因PRRT2的突变特点。方法2006年9月至2013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专业门诊收集BFIE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对家系受累者的临床表型进行分析;采用PCR和Sanger测序的方法筛查PRRT2基因突变。结果收集的29个BFIE家系中,共有110例受累者,起病年龄为2~12个月,中位起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MP–HL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3年6月–2013年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MP–HLH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治疗经过、转归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MP–HLH患儿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岁、3岁和6岁,均无基础性疾病。均以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起病。明确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程在第3周开始出现中性粒细胞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指导儿童重症胰腺炎(SA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例SAP合并ARDS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同时进行PiCCO监测,根据心脏指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指导液体管理。结果例1男,14岁,因"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2个月"入院行第6次化疗,应用培门冬酶、米托蒽醌1周后并发SAP伴A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06年至2013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收治的25例诊断为ALCAPA并行手术治疗的<1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结果患儿临床特征以气促、多汗、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落后多见。心电图示异常Q波23例,ST-T改变1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扩大25例,心内膜增厚5例,右冠动脉扩张并存在左右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