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正Ricci曲率和小Weyl张量的梯度收缩近Ricci孤立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l6055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具有正Ricci曲率和小Weyl张量的连通定向闭梯度收缩近Ricci孤立子,在孤立子函数的二阶协变导数满足适当的积分条件下,证明了该孤立子是Einstein流形.
其他文献
为了探索严重—强烈降解原油(PM>5)的降解机理,定量评价降解程度.利用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车排子凸起原油饱和烃和芳香烃进行分析,并基于Manco法学术思想,优化7类化合物,建立了一种稠油降解尺度定量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优化Manco法中的MN2值与原油密度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可以很好地将不同降解程度的原油区分开来.
研究了含磷络合剂(POP)对聚丙烯酰胺(HPAM)冻胶热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POP对HPAM黏度、重均分子量和第二维里系数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和核磁共振氢谱技术分析了POP与HPAM的反应机理和POP抑制冻胶失水机理.结果表明,POP能有效抑制冻胶失水,当POP质量分数为0.03%时,聚丙烯酰胺冻胶失水率最低.POP和HPAM发生交联反应生成C—O—P化学键,使得HPAM聚合物分子的重均分子量、第二维里系数和流体力学半径增加,HPAM冻胶的稳定性得到改善,失水率降低.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渗流阻力大、储量难动用的问题,提出了用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体饱和度、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系数作为评价致密砂岩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参数.渗透率小于0.1×10-3μm2的为Ⅰ类储层,主流喉道半径为纳米级别的孔喉空间,束缚水饱和度最高,启动压力梯度大于0.1 MPa/m,应力敏感系数大于0.09,在该类储层内难以形成有效渗流;渗透率大于0.1×10-3μm2的为Ⅱ类储层,主流喉道半径为亚微米级别的孔喉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大于35%,启动压力梯度小于0.1 MPa/m,应力敏感系数小于0.09,
利用条件Fubini定理,得到了基于cY函数的条件弱下鞅的一类极大值不等式.
通过对模拟工况环境中耐温铝合金牺牲阳极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和性能参数测试,探讨其在井筒环境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耐温铝合金阳极自腐蚀电位明显负移,自腐蚀速率增大,在20、40、60和80℃时的自腐蚀速率分别为0.1097、0.1235、0.1378、0.1835 mm/a.耐温铝合金阳极在20、40、60和80℃条件下的活化电位分别为-1108、-1105、-1082、-1022 mV;工作电位则分别为-1100、-1080、-1060、-990 mV,其值高于相应温度下的破钝电位,并且在高达8
铬冻胶成本低、配制简单,是目前最常用的堵剂之一.针对高温下不同水解度的聚丙烯酰胺做成胶液所配制的铬冻胶成胶时间短的问题,选择以AM-AMPS共聚物配制胶液,利用AM-AMPS共聚物高温下缓慢水解来延缓聚合物和乙酸铬的交联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乙酸及纳米SiO2可延缓该AM-AMPS共聚物的水解速度,有效延缓堵剂成胶时间;另外,纳米SiO2可提高冻胶体系强度及其稳定性.最优配方为0.6%聚合物AM-AMPS+0.5%乙酸铬+0.5%乙酸+0.3%纳米SiO2,100℃下的成胶时间为35 h,成胶后弹性模量为1
为保证海上油气田双层套管射孔穿透性,实现射孔完井产能最大化,基于双层套管射孔动态模型研究了射孔弹装药量、套管钢级、套管壁厚和水泥抗压强度等对双层套管射孔穿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射孔弹类型条件下,射孔孔径随炸药量的增加而增加;金属粒子流射孔过程速度折减系数在0.48~0.62之间呈现小幅度波动状态;钢级对金属粒子流速度折减量影响较小;壁厚对速度折减量呈现正相关的影响.同时,利用研究成果,优选确定A7井满足工艺要求的双层套管射孔完井地面模拟试验的技术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微电阻率扫描测井仪推靠机构的传动性能,提出了一种无附加载荷,井壁对极板冲击更小的新型分动式推靠机构并对其自由度进行分析;运用矩阵解析法建立了微电阻率扫描测井仪推靠机构打开过程及测量过程的数学模型,获得了各构件的位置方程、速度方程及加速度方程.运用Adams仿真软件辅助分析并验证了该推靠机构的运动规律,为推靠机构结构参数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针对国内稠油水平井吞吐常规区水平段动用平均不到50%,吞吐产油量和采出程度偏低,增产提效潜力大的现状,开展电加热辅助水平井吞吐可行性研究和加热工艺优化设计.首先选择了典型油藏参数建立油藏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改善水平段动用程度的新技术对比,优选了电加热辅助水平井吞吐的新方法,并对电加热协同注蒸汽关机机理进行表征,对油藏地质界限进行了多因素计算,对电加热油井工艺管柱结构开展了优化设计,并利用典型井组进行了生产效果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采用电加热以后水平段动用程度从73%提高到89%,吞吐采收率提高8.
为论证裂缝性致密油藏通过渗吸采油方式补充能量、置换地层原油、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以泾河长8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衰竭采油、地层水吞吐及渗吸化学剂吞吐等实验,评价了不同开发方式下采收率、含水率随压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渗吸剂吞吐实验采收率为36.95%,综合含水率25.02%,较衰竭采油、地层水吞吐提高了21.3%、12.89%.加入渗吸剂后,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和启动压力,改善了地层岩石润湿性,增强了渗吸作用及基质孔隙油水置换能力;渗吸吞吐在压降较小时仍有原油产出,突出了该方式对于裂缝性致密油藏开发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