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小儿不同类型快速型心律失常1000例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B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小儿不同类型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复发因素、安全性及年龄对消融效果的影响。

方法

接受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及RFCA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1000例,年龄0.33~16.50岁[(7.6±3.8)岁]。分析不同心动过速类型RFCA方法及效果、心动过速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RFCA效果。

结果

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患儿1000例,经心内电生理学检查证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60例(5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10例(21%),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PVC)159例(15.9%),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49例(4.9%),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IRAT)22例(2.2%)。958例患儿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6.2%,复发率8.1%,其中经心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原旁路/消融点复发5.3%,新的旁路/起源部位/心律失常类型2.8%。AVRT接受RFCA 533例,消融成功率98.0%,复发率8.4%,其中原旁路复发4.0%,新的旁路/心动过速类型4.4%。右前/中间隔旁路消融成功率较低(85.3%),原旁路复发率较高(31.0%)。AVNRT接受RFCA 205例,消融成功率100%,复发率5.9%,其中原消融点复发4.9%。AF/IRAT接受RFCA 22例,消融成功率95.5%,随访无复发。FAT接受RFCA 46例,消融成功率84.8%。其中采用二维标测,消融成功率62.5%;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冷盐水灌注消融成功率96.7%;2种方法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10例(25.6%),其中7例起源于左/右心耳,均经外科心耳切除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得以根治。VT/PVC接受RFCA 152例,消融成功率89.5%,复发率6.6%,其中原消融点复发5.9%。不同年龄组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展RFCA早期与晚期总体消融成功率及不同类型心动过速消融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展消融早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左前侧壁房室旁路复发率显著高于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CA并发症8例(0.84%),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麻醉意外1例均发生于射频消融早期阶段,血管并发症5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

RFCA手术可安全而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是根治某些类型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低龄儿RFCA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难度有所增加,需谨慎选择;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射频导管消融可明显提高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肾脏病理分级、免疫荧光分型和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儿科肾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HSPN的住院病例72例,对其进行病理分级和免疫荧光分型,并在电镜下观察足细胞损伤情况;分析足细胞损伤和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病理分级集中在Ⅱ级和Ⅲ级,其中病理分级为Ⅱ级的患儿34例(占47.2%),病理分级为Ⅲ级的患儿38例(占
目的介绍国际儿科临床期刊PEDIATRICS,供儿科学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PEDIATRICS的全部文献,对文献年代、国别、语种、作者及主题词词频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近5年PEDIATRICS刊载的论文共涉及96个国家、地区,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共2687篇,占全部文献量的64.89%;其次为加拿大,共295篇,占7.
目的探讨细菌脂多糖(LPS)、高体积分数氧(高氧)单独或联合应用对新生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2日龄(P2)新生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空气组、LPS组、高氧组、LPS+高氧组,分别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记录其每日体质量。7日龄(P7)时,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核转录因子P65(NF-κB P65)的表达情况,ELISA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识别自身/非己的适应性免疫耐受机制破坏导致的自身组织炎性损害,以体内出现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为特征;自身炎症性疾病是一组遗传性复发性非侵袭性炎症性疾病,以发热、皮疹、关节痛、关节炎、眼部病变和急性期蛋白增高为突出特征,可影响多器官系统。上述疾病起病形式和临床表现多样,各种疾病间症状和体征相似并有重叠,也常易与其他系统性疾病相混淆,临床上极易发生误诊或漏诊。正确认识和掌握
期刊
目的检测microRNA-646(miR-646)在不同浓度脂多糖处理后的A549细胞中表达量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以RPMI-1640培养液处理A549细胞24 h,实验组分别以5、10、15 mg/L的脂多糖处理A549细胞24 h。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的
目的观察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IL-17和Treg细胞的水平,探讨槐杞黄在调节HSPN患儿Th17/Treg细胞失衡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的作用。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过敏性紫癜(HSP)组10例,HSPN组30例,健康对照组11例。健康对照组抽取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和CD4+CD25+Treg细胞数。HSP组和HSPN组在急性
目的归纳与分析我国儿童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的临床特征,为提高WAS早期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全面归纳与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经治病例,以及近6年来国内文献中临床资料基本完整的共18例儿童WAS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患儿均为男性,平均起病年龄和确诊年龄分别为出生1.9个月和10.8个月,均存在湿疹、感染倾向、血小板减少伴血小板体积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SP)易感性的关系及HSP的发病机制,为诊断、治疗及判断HSP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assarray基因分型技术检测郑州市儿童医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住院的112例HSP患儿(HSP组),其中包括39例紫癜性肾炎患儿(HSPN组)和184例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的IL–10基因rs1800872、rs30244
目的检测麻疹患儿外周血Toll样受体2(TLR2)、p38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探讨TLR2–p38 MAPK信号途径在麻疹急性期导致的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住院的麻疹患儿30例为麻疹组,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