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隆平科学思想,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在长期的杂交水稻研究历程中形成的,关于科学的立场、方法、观点、节操、理想、见解等表现于意识层面的非物质财富的总和。深刻挖掘、全面总结袁隆平科学思想,用它指导高职院校发展,坚持“借鉴与创新并举,构建凸显高职特色的办学模式;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主动服务地方社会;在沟通、协作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力争资源配置最优化;‘产学研’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培训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一定能解决高职院校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袁隆平科学思想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陈兴中(1955- ),男,湖南怀化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谢海琼(1969- ),女,湖南邵东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研室,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和教育管理。(湖南怀化41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教学会规划课题“高职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研究”(立项号:732721)和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立项号:20503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17-03
隆平科学思想,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在长期的杂交水稻研究历程中形成的关于科学的立场、方法、观点、节操、理想、见解等表现于意识层面的非物质财富的总和,袁隆平本人是其最鲜明最典型的代表。袁隆平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一所开放的遍及世界的特殊学校发展的历史,它培养和造就了成千上万包括育种、繁殖、制种、栽培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乃至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高科技领域的高级人才和专家团队。袁隆平科学思想既是疗治当今物欲横流时代科技领域种种沉疴的良方妙药,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袁隆平科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1.直接服务社会需要,勤于实践、精于理论。紧密结合实际,根据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把直接服务社会需要始终放在首位,课题研究中勤于实践,精于理论,是袁隆平科学活动的立足点和科学思想的首要内容。纵观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历程:从选择“杂交水稻”课题,到提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再到“远缘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交”新思路的诞生等,没有哪一次的选题不是根据社会需要、人民期待而确定。袁隆平的研究课题是直接服务社会需要的,他的研究课题更是他“勤于实践、精于理论”科学思想的产物。“水稻的杂交优势”是在他亲自实践米丘林、李森科关于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理论失败后提出的;第一株“天然杂交稻”的发现是他亲自下田观察出来的;这株“天然杂交稻”第二年播种后,长出的种苗参差不齐,且没有一株的形状超过前代。①如果没有他精通孟德尔分离率:纯种第二代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出现分离,如果没有他接下来的反复观察、记录、统计论证,根本就不可能发现上年发现的异常水稻就是天然杂种第一代,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接下来的一个接一个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
2.批判继承前人成果,开拓创新、不断超越。只有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科学遗产,才能有所创新。袁隆平正是坚持了这种观点,在杂交水稻领域开拓创新、不断超越的。1960年他发现了“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批判继承传统遗传育种理论,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20世纪70年代,他批判继承传统遗传学中关于亲缘远近影响杂交后代的理论,提出了“远缘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思路。在实践两系法研究之初,曾有好心人劝他:“您是著名科学家了,搞两系法万一有个闪失,岂不坏了名声?”他坦然一笑,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回答:“搞科学研究就像跳高,跨过一个高度,横杆又上升了,又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跳不过倒不要紧,可为后人积累经验,给别人打下基础。整个科学事业发展了,个人荣辱得失算什么!”②正是袁隆平的不断超越已有研究成果,不断超越自我,从不把百尺当尽头的科学思想推动着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3.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大胆假设、谨慎求证。在复杂纷纭的事物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凭借丰富的经验果断假设,谨慎求证,是袁隆平科学思想的又一闪光点。1972年,袁隆平的一位助手试种的杂交水稻出现了“只长草,不长谷”的不正常现象,袁隆平冷静分析,大胆提出了“改进组合”促使杂交优势朝稻谷上发展的设想,并于一年后获得了谷草1.4∶1(常规良种为1∶1)的好收成。1989年夏季的异常低温使两系法杂交稻研究遭受了严重挫折,袁隆平在一一考核,仔细分析后提出:实用的两用核不育系最关键的指标是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要低,起点温度应在24℃以下,才能保证两系稻的安全制种。大家在他的技术路线指导下,培育出了符合要求的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1994年,培矮64S起点温度上升到24℃以上,即出现了所谓的起点温度漂移,又是袁隆平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系以核心种子为中心环节的原种生产程序,来防止不育起点温度的向上漂移。同时,组织力量在理论上搞清不育起点温度漂移的原因,以培育不育起点温度相对稳定的两用核不育系,从育种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③总之,每次面对挫折,袁隆平总是能尽快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大胆假设,谨慎求证,正因为这样,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总是能克服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4.总揽全局,顽强拼搏、协作攻关。回顾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和辉煌成果,有两点不能忘记:一是不能忘记当年袁隆平等专家学者,顽强拼搏、专注执著、无私奉献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这种精神使他长期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前后检查1万多株稻穗,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株;使他甘愿以塑料布搭棚,在水泥地上垫稻草作床,脚泡水中,任热气上蒸,仍长期坚持在南国育种场上,以苦为乐,沉醉在杂交水稻研究中;使他连续7年春节埋头在南国育种,两个孩子出生,年迈父亲去世,都没有回家照料。二是不能忘记这一重大成果是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果。袁隆平等科技工作者正是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作用,才主动向各省提供资料,传授技术,并接受全国各地农技工作者跟班学习,后又向12个省区提供1.3万千克不育系种子。也正是各级领导有这种认识,才有国家科委赵石英的最早支持和湖南省负责人在常德会议上的鼓劲;才有中国农科院和湖南省农科院牵头成立全国协作组,通力合作,实现了“三系”配套等。
作为杂交水稻学科带头人,袁隆平总是通观全局,从宏观视野去观察和思考这一领域的发展变化规律,把握科学发展方向,运筹帷幄,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充分显示其总设计师的杰出作用。总之,每一个关键时期,每一个困难面前,他都毫不动摇,他总保持高度的思维敏锐性,站在学科的前沿,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高屋建瓴,指导科研与生产实践。
5.执著心爱事业,淡泊名利、呕心沥血。融职业事业为一体,永远以初恋般的热情从事着自己选择的职业,把全部精力都献给自己心爱的事业,是袁隆平科学思想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他身上,个人的幸福与对社会的责任已经融为一体,达到了很高的职业奉献境界。奉献既是他的职业需要,也已成为他快乐的源泉。因此,他用其职业奋斗的乐趣升华平时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碰到的种种苦累烦恼、艰难坎坷,在面对各种机遇和诱惑时能坚持操守,从艰辛的事业追求中享受最高的人生快乐。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能很好把握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的正确位置。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国外高职教育发展中形成的较稳定、成熟的办学模式,国内各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尝试、探索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都是我国各高职院校构建自己办学模式借鉴的范例。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强调学制体系完备的正规学校教育;在教学上注重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实践、实习在教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和比例,使高职教育形成的是一种学院式的教育发展模式。有些高职院校则走了另一个极端,时时、事事都把实践放在第一位,办学和教学中过多突出岗位能力要求与职业属性,教育的功能与属性被严重地弱化与忽略,把高职院校办成了一个纯粹普通技工培训的场所。以上两种高职办学模式都没有把实践放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位置。
2.专业设置趋同,地方、自身特色不明显。《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可现实中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只是想当然地根据所谓的市场需要开设他们认为的热门专业,对人才市场人才需求的特征、现状等缺乏真正的全面、严谨的调查,对未来各领域人才需求走向基本不做有根据的分析、预测;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学校在盲目扩充学校办学规模中不但迷失了应有的方向,就是长期来形成的自身特色也给弄丢了。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办起来的高职院校不但专业、课程设置趋同现象严重,而且毫无任何特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其弊端很快就凸显了出来,严重影响着这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3.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受办学理念、国家底子薄等主观、客观条件的影响,办学资金短缺、办学设施落后,高职院校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培养现代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已是普遍事实。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即政府投入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以1997~2002年为例,在高职教育创办伊始的1997年,高职教育经费来源总量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78.30%,但是到2002年,高职院校蓬勃兴起之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下降到50.55%。随后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继续呈下降之势。以湖南省为例,该省近几年高职教育的生均教育投入情况,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均较上年度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2004年下降幅度最大,达22.7%。2007年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之所以有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使生均投入额不降反升,是因为国家在2007年增加了对国家级和省级高职示范院校的投入。④具体情况见下表。
由于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短缺较严重,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落后,实验实训开出率不高,实验实训科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学生的实践机会少,技能培养不够,造成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不能较好地跟上现代各类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4.“双师”教师量少质低。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方案》要求优秀等级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70%,合格等级为50%。但由于思想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影响,据有关研究人员2001年上半年对安徽、山东、四川、河北、浙江等省7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发现,“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平均仅为26. 1%,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平均仅为36.7%,离评估的合格标准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⑤总括起来,高职教师一直存在以下方面问题:一是多数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有缺陷。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生,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缺乏专业技能;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和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实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缺少相应的教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老年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和实践知识陈旧,落后于专业发展、行业变化等。二是许多专业课程教师实践能力较低。许多理工科院校毕业的专业课程教师实践能力极低,在学院的多方鼓励下,许多教师虽然拿到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但仍存在并不能真正掌握相应的技能现象,“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三是多数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不能令人满意,教师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尽管开展科研工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客观上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科研气氛也不浓。这就导致了高职教师整体科研水平不高,不能较好地体现高职教师“高”和“大”的特色。
三、用袁隆平科学思想指导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1.借鉴与创新并举,构建凸显高职特色的办学模式。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研究课题的确立、“三系”配套研究瓶颈的突破等都得益于他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事实告诉我们,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应该是全面总结、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成功办学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发展模式,也已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这些院校的丰富经验是我们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可为我们构建科学的高职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但是,高职院校较强的地方性又要求我们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自己院校的现实状况,有所创新地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模式,使高职院校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主动服务地方社会。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研究之所以能在中国当时那么一个特殊年代中得到各级各界的关注、支持,并快速获得成功,与袁隆平院士直接服务社会需要的科学思想有着重要的联系。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学告诉我们,这一层次的劳动力基本上是一种区域性的生产投入要素,在广阔的地域空间上,这种要素虽然有所流动,但流动面非常有限,绝大部分需“自产自销”,面向劳动力市场,供给行为具有就近供给特点。这些思想反映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就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开设课程;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并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发展模式,彰显其独有的地方特色。
3.在沟通协作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力争资源配置最优化。“顽强拼搏、协作攻关”是袁隆平科学思想不可缺少的主要内涵,是杂交水稻研究进展神速的重要因素,在今天对我国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的国情,在各级各类院校数目庞大、基础不太好的今天,要解决高职院校资源短缺问题,除了争取各级政府对高职的更加重视,切实加大对高职院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外,更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袁隆平“顽强拼搏、协作攻关”的科学思想,加强和兄弟院校、临近院校以及周边企业、单位的沟通、联系,争取校校之间、校企之间各种资源的共享;对自己院校已有的各种资源尽量进行科学整合,力争校内资源配置最优化。同时,广大高职教师尤其要有立足现状、坚持长期顽强拼搏的精神,最终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4.“产学研”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培训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执著心爱事业,淡泊名利、呕心沥血”是袁隆平科学思想的主要内涵之一,也是袁隆平领导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风貌的真实写照。它已经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指导着杂交水稻研究不断迈上新台阶,对今天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是高职教育向社会输送合格应用型人才的保证。“双师”型教师的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从物质和精神尤其从精神方面进行鼓励、引导和要求,利用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措施弘扬和培育教师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呕心沥血”的职业情操和精神,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们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开发小组,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开发,全面提高教师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综合素质。
袁隆平科学思想产生于袁隆平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开展杂交水稻研究,随着杂交水稻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成熟,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与高职教育有着极深的渊源,它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与时俱进,价值倍增。全面学习、深入领会袁隆平科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一定能破解当今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瓶颈,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祁淑英.袁隆平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44.
②王银凤.袁隆平:诠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观[J].科学中国人,2007(7):25.
③罗孝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理论与实践[A].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学会,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隆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学术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2.
④陈华,刘国莲.湖南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98.
⑤黄立志,刘庆华.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思考[J].职教通讯,2002(4):26.
[关键词]袁隆平科学思想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陈兴中(1955- ),男,湖南怀化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谢海琼(1969- ),女,湖南邵东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研室,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和教育管理。(湖南怀化41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教学会规划课题“高职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研究”(立项号:732721)和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立项号:20503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17-03
隆平科学思想,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在长期的杂交水稻研究历程中形成的关于科学的立场、方法、观点、节操、理想、见解等表现于意识层面的非物质财富的总和,袁隆平本人是其最鲜明最典型的代表。袁隆平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一所开放的遍及世界的特殊学校发展的历史,它培养和造就了成千上万包括育种、繁殖、制种、栽培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乃至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高科技领域的高级人才和专家团队。袁隆平科学思想既是疗治当今物欲横流时代科技领域种种沉疴的良方妙药,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袁隆平科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1.直接服务社会需要,勤于实践、精于理论。紧密结合实际,根据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把直接服务社会需要始终放在首位,课题研究中勤于实践,精于理论,是袁隆平科学活动的立足点和科学思想的首要内容。纵观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历程:从选择“杂交水稻”课题,到提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再到“远缘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交”新思路的诞生等,没有哪一次的选题不是根据社会需要、人民期待而确定。袁隆平的研究课题是直接服务社会需要的,他的研究课题更是他“勤于实践、精于理论”科学思想的产物。“水稻的杂交优势”是在他亲自实践米丘林、李森科关于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理论失败后提出的;第一株“天然杂交稻”的发现是他亲自下田观察出来的;这株“天然杂交稻”第二年播种后,长出的种苗参差不齐,且没有一株的形状超过前代。①如果没有他精通孟德尔分离率:纯种第二代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出现分离,如果没有他接下来的反复观察、记录、统计论证,根本就不可能发现上年发现的异常水稻就是天然杂种第一代,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接下来的一个接一个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
2.批判继承前人成果,开拓创新、不断超越。只有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科学遗产,才能有所创新。袁隆平正是坚持了这种观点,在杂交水稻领域开拓创新、不断超越的。1960年他发现了“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批判继承传统遗传育种理论,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20世纪70年代,他批判继承传统遗传学中关于亲缘远近影响杂交后代的理论,提出了“远缘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思路。在实践两系法研究之初,曾有好心人劝他:“您是著名科学家了,搞两系法万一有个闪失,岂不坏了名声?”他坦然一笑,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回答:“搞科学研究就像跳高,跨过一个高度,横杆又上升了,又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跳不过倒不要紧,可为后人积累经验,给别人打下基础。整个科学事业发展了,个人荣辱得失算什么!”②正是袁隆平的不断超越已有研究成果,不断超越自我,从不把百尺当尽头的科学思想推动着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3.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大胆假设、谨慎求证。在复杂纷纭的事物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凭借丰富的经验果断假设,谨慎求证,是袁隆平科学思想的又一闪光点。1972年,袁隆平的一位助手试种的杂交水稻出现了“只长草,不长谷”的不正常现象,袁隆平冷静分析,大胆提出了“改进组合”促使杂交优势朝稻谷上发展的设想,并于一年后获得了谷草1.4∶1(常规良种为1∶1)的好收成。1989年夏季的异常低温使两系法杂交稻研究遭受了严重挫折,袁隆平在一一考核,仔细分析后提出:实用的两用核不育系最关键的指标是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要低,起点温度应在24℃以下,才能保证两系稻的安全制种。大家在他的技术路线指导下,培育出了符合要求的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1994年,培矮64S起点温度上升到24℃以上,即出现了所谓的起点温度漂移,又是袁隆平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系以核心种子为中心环节的原种生产程序,来防止不育起点温度的向上漂移。同时,组织力量在理论上搞清不育起点温度漂移的原因,以培育不育起点温度相对稳定的两用核不育系,从育种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③总之,每次面对挫折,袁隆平总是能尽快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大胆假设,谨慎求证,正因为这样,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总是能克服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4.总揽全局,顽强拼搏、协作攻关。回顾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和辉煌成果,有两点不能忘记:一是不能忘记当年袁隆平等专家学者,顽强拼搏、专注执著、无私奉献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这种精神使他长期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前后检查1万多株稻穗,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株;使他甘愿以塑料布搭棚,在水泥地上垫稻草作床,脚泡水中,任热气上蒸,仍长期坚持在南国育种场上,以苦为乐,沉醉在杂交水稻研究中;使他连续7年春节埋头在南国育种,两个孩子出生,年迈父亲去世,都没有回家照料。二是不能忘记这一重大成果是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果。袁隆平等科技工作者正是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作用,才主动向各省提供资料,传授技术,并接受全国各地农技工作者跟班学习,后又向12个省区提供1.3万千克不育系种子。也正是各级领导有这种认识,才有国家科委赵石英的最早支持和湖南省负责人在常德会议上的鼓劲;才有中国农科院和湖南省农科院牵头成立全国协作组,通力合作,实现了“三系”配套等。
作为杂交水稻学科带头人,袁隆平总是通观全局,从宏观视野去观察和思考这一领域的发展变化规律,把握科学发展方向,运筹帷幄,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充分显示其总设计师的杰出作用。总之,每一个关键时期,每一个困难面前,他都毫不动摇,他总保持高度的思维敏锐性,站在学科的前沿,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高屋建瓴,指导科研与生产实践。
5.执著心爱事业,淡泊名利、呕心沥血。融职业事业为一体,永远以初恋般的热情从事着自己选择的职业,把全部精力都献给自己心爱的事业,是袁隆平科学思想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他身上,个人的幸福与对社会的责任已经融为一体,达到了很高的职业奉献境界。奉献既是他的职业需要,也已成为他快乐的源泉。因此,他用其职业奋斗的乐趣升华平时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碰到的种种苦累烦恼、艰难坎坷,在面对各种机遇和诱惑时能坚持操守,从艰辛的事业追求中享受最高的人生快乐。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能很好把握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的正确位置。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国外高职教育发展中形成的较稳定、成熟的办学模式,国内各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尝试、探索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都是我国各高职院校构建自己办学模式借鉴的范例。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强调学制体系完备的正规学校教育;在教学上注重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实践、实习在教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和比例,使高职教育形成的是一种学院式的教育发展模式。有些高职院校则走了另一个极端,时时、事事都把实践放在第一位,办学和教学中过多突出岗位能力要求与职业属性,教育的功能与属性被严重地弱化与忽略,把高职院校办成了一个纯粹普通技工培训的场所。以上两种高职办学模式都没有把实践放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位置。
2.专业设置趋同,地方、自身特色不明显。《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可现实中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只是想当然地根据所谓的市场需要开设他们认为的热门专业,对人才市场人才需求的特征、现状等缺乏真正的全面、严谨的调查,对未来各领域人才需求走向基本不做有根据的分析、预测;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学校在盲目扩充学校办学规模中不但迷失了应有的方向,就是长期来形成的自身特色也给弄丢了。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办起来的高职院校不但专业、课程设置趋同现象严重,而且毫无任何特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其弊端很快就凸显了出来,严重影响着这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3.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受办学理念、国家底子薄等主观、客观条件的影响,办学资金短缺、办学设施落后,高职院校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培养现代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已是普遍事实。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即政府投入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以1997~2002年为例,在高职教育创办伊始的1997年,高职教育经费来源总量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78.30%,但是到2002年,高职院校蓬勃兴起之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下降到50.55%。随后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继续呈下降之势。以湖南省为例,该省近几年高职教育的生均教育投入情况,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均较上年度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2004年下降幅度最大,达22.7%。2007年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之所以有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使生均投入额不降反升,是因为国家在2007年增加了对国家级和省级高职示范院校的投入。④具体情况见下表。
由于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短缺较严重,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落后,实验实训开出率不高,实验实训科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学生的实践机会少,技能培养不够,造成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不能较好地跟上现代各类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4.“双师”教师量少质低。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方案》要求优秀等级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70%,合格等级为50%。但由于思想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影响,据有关研究人员2001年上半年对安徽、山东、四川、河北、浙江等省7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发现,“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平均仅为26. 1%,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平均仅为36.7%,离评估的合格标准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⑤总括起来,高职教师一直存在以下方面问题:一是多数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有缺陷。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生,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缺乏专业技能;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和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实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缺少相应的教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老年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和实践知识陈旧,落后于专业发展、行业变化等。二是许多专业课程教师实践能力较低。许多理工科院校毕业的专业课程教师实践能力极低,在学院的多方鼓励下,许多教师虽然拿到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但仍存在并不能真正掌握相应的技能现象,“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三是多数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不能令人满意,教师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尽管开展科研工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客观上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科研气氛也不浓。这就导致了高职教师整体科研水平不高,不能较好地体现高职教师“高”和“大”的特色。
三、用袁隆平科学思想指导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1.借鉴与创新并举,构建凸显高职特色的办学模式。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研究课题的确立、“三系”配套研究瓶颈的突破等都得益于他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事实告诉我们,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应该是全面总结、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成功办学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发展模式,也已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这些院校的丰富经验是我们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可为我们构建科学的高职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但是,高职院校较强的地方性又要求我们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自己院校的现实状况,有所创新地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模式,使高职院校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主动服务地方社会。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研究之所以能在中国当时那么一个特殊年代中得到各级各界的关注、支持,并快速获得成功,与袁隆平院士直接服务社会需要的科学思想有着重要的联系。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学告诉我们,这一层次的劳动力基本上是一种区域性的生产投入要素,在广阔的地域空间上,这种要素虽然有所流动,但流动面非常有限,绝大部分需“自产自销”,面向劳动力市场,供给行为具有就近供给特点。这些思想反映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就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开设课程;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并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发展模式,彰显其独有的地方特色。
3.在沟通协作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力争资源配置最优化。“顽强拼搏、协作攻关”是袁隆平科学思想不可缺少的主要内涵,是杂交水稻研究进展神速的重要因素,在今天对我国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的国情,在各级各类院校数目庞大、基础不太好的今天,要解决高职院校资源短缺问题,除了争取各级政府对高职的更加重视,切实加大对高职院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外,更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袁隆平“顽强拼搏、协作攻关”的科学思想,加强和兄弟院校、临近院校以及周边企业、单位的沟通、联系,争取校校之间、校企之间各种资源的共享;对自己院校已有的各种资源尽量进行科学整合,力争校内资源配置最优化。同时,广大高职教师尤其要有立足现状、坚持长期顽强拼搏的精神,最终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4.“产学研”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培训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执著心爱事业,淡泊名利、呕心沥血”是袁隆平科学思想的主要内涵之一,也是袁隆平领导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风貌的真实写照。它已经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指导着杂交水稻研究不断迈上新台阶,对今天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是高职教育向社会输送合格应用型人才的保证。“双师”型教师的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从物质和精神尤其从精神方面进行鼓励、引导和要求,利用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措施弘扬和培育教师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呕心沥血”的职业情操和精神,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们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开发小组,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开发,全面提高教师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综合素质。
袁隆平科学思想产生于袁隆平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开展杂交水稻研究,随着杂交水稻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成熟,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与高职教育有着极深的渊源,它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与时俱进,价值倍增。全面学习、深入领会袁隆平科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一定能破解当今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瓶颈,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祁淑英.袁隆平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44.
②王银凤.袁隆平:诠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观[J].科学中国人,2007(7):25.
③罗孝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理论与实践[A].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学会,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隆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学术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2.
④陈华,刘国莲.湖南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98.
⑤黄立志,刘庆华.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思考[J].职教通讯,20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