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整个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也将语言问题带到美学研究的面前。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给美学研究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审美主体的问题上,语言就有着建构性的作用。主体只有在首先拥有言说能力后才能成为主体,并无时无刻不处于文化的话语体系的包围之中。被语言建构起来的主体正是从语言这个中心出发理解他所处的社会,进行审美活动的。
[关键词]语言;审美主体;建构;言说;文化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121 — 03
语言无处不在。在索绪尔之后,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已经无法避开的语言问题。正如德里达所言:“不管人们如何理解,语言问题也许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问题。但与今天不同的是,它过去从未像现在这样渗透到形形色色的全球性研究领域以及在意向、方法和思想体系方面千差万别的话语之中。”〔1〕在当下,我们要进行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就要关注它的语言问题,否则我们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语言问题就嵌入了所有的人文学科的研究之中,这就理查·罗蒂(Richard Rorty)所言20世纪哲学转向:语言学转向。
这次转向对美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研究视域。通过吸收消化语言学的成果,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对困扰美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重新加以审视并获得新的启发。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审美”概念的梳理就颇具启发性。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美变得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我们言说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在,我们首先需要去做的就是对这种言说方式进行语言学上的梳理。在当代的学术环境中,语言与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已经融为一体了。美学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员,语言学问题也是其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在美学中,语言最显著的作用就在于对审美主体心理建构性作用。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学在形成之初,鲍姆加登就将之界定为感性学。感性是人的感性,离开了主体的审美活动就将无法展开。那么审美主体的心理经验就是由哪些要素构成,又有哪些要素对主体心理体验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呢?通行的美学教材和理论著作中,基本上都只论述了感知、想象、情感和理想这四种主体的心理结构要素。但是,新近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语言对主体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哪怕主体的潜意识也不例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主体只有在首先拥有言说能力后才能成为主体。
主体只有意识觉醒之后才能拥有对生活之美的观察与体验的能力。主体的意识的觉醒则要感谢包围着主体的语言,只有当一个人拥有言说行为能力的人我们才能称之为主体。
人是言说的人,也只有能言说的人才是主体。人无时无刻不在言说。“人说话。我们在清醒时说,我们在梦中说。我们总是在说。哪怕我们根本不吐一字,而知识倾听或者阅读,这时,我们也总在说。甚至我们既没有专心倾听也没有阅读,而知识做某项活计,或者悠然闲息,这当儿,我们也总在说。我们总是不断以某种方式说。我们说,因为说是我们的天性。说首先并非源于某种特殊的欲望。人们认为,人天生就有语言。人们坚信,与动植物相区别,人乃是会说话的生命体。这话不光是指,人在具有其他能力的同时也还有说话的能力。这话的意思是说,唯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作为说话者,人才是人。”〔2〕语言是人的本质,而非别的,这是海德格尔的发现。现代人已经身处无处不在的语言符号的包围之中,正是这些语言符号在构筑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文化。我们在学会言说的过程中拥有了主体意识。
因此,语言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外在于人并由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发明出来的工具。这种将人与语言分离的做法,随着我们对语言、对人自身的认识的加深,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靠。本维尼斯特就认为:“所有这些语言的特点,其非物质性、象征功能、发音机制以及它具有内容这一事实,都足以让我们怀疑这种将语言纳入工具范畴、将人类与语言特性分离的做法。”〔3〕语言就是人本身,我们正是在语言中学会了认识自己并定义我们自己。本维尼斯特的结论是:“人在语言中并且通过语言自立为主体。因为,实际上,唯有语言在其作为存在的现实中,奠定了‘自我’的概念。” “言说的‘自我’即存在的‘自我’。我们由此可以发现‘主体性’的根本所在,它是由‘人称’的语言学地位确定的。”〔4〕简言之,主体之所以为主体是因为他拥有了言说能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是语言建构了主体。我们在咿呀学语的时候,语言就在教导我们去认识、去体验大千世界,教导我们去理解、去融入人类社会,最终使我们自己也成为人类社会中一分子。语言帮助我们识文认字,帮助我们思维,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理解他人,帮助我们表达自我。这正如拉康所言,说话的主体是语言的奴隶,主体的无意识也是在语言的架构下形成的。语言决定主体能够言说什么以及怎么言说,而且也只有进入主体言说中的对象才能成为主体经验的对象,审美的对象。
2.主体是置身于文化中的主体。
文化是什么?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的表意实践。“文化是想对生存困境提供一系列内在一致的应对的努力,所有人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中,都会面对这些困境。”〔5〕换言之,文化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解释生活的话语系统。主体正是借助这一话语系统建立了面对生活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审美判断和心灵体验。人们也是通过文化的表意实践,对生活加以解释,使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能够感觉好受一点。简言之,作为表意实践的文化,就是一种对生活中诸多现象和困境的言说方式。文化也正是利用表意实践将一种对生活进行阐释的话语系统植入主体的意识之中,使主体成为文化的主体,并按照该文化的理解模式去认识和理解生活。
文化对主体的这种强大的建构作用正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文化内涵就蕴藏于各种文化符号之中,而语言文字符号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对于中国人而言,主体可以轻易理解叔叔、阿姨、伯父、伯母、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姨父、姨妈、侄子、外甥、表妹、堂哥等一系列复杂的亲属称谓以及这些称谓之间的远近亲疏,但对于只有uncle、aunt、nephew、niece这四种称谓的英语文化的主体而言,这就是很难理解的。亲属称谓语词的差异就是认知和理解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文化的话语系统建构了我们在不同亲属之间的不同心理体验与感受,同时也建构了我们在其它方面的不同心理体验和不同体验范畴。
作为审美活动核心的组成要素的审美主体时时刻刻置身在文化之中。文化的主导话语系统直接决定着何种对象能够进入主体的心理体验之中,以及主体对对象做出何种评价。文化的差异就是语言的差异,语言的差异就是主体的差异。
审美主体由语言建构起来,并被表意实践的文化话语体系所包围。这样审美主体也只能由文化语言这个中心出发去体验和理解我们的整个社会。正是在文化语言建构了主体的这层意义上,阿多诺认为:“语言性是真正的艺术主体,生产者与接受者则是虚假的主体。”〔6〕一直浸淫在欧美文化中的主体难以欣赏中国画,一直浸淫在中华文化中的主体也难以欣赏西洋油画,这其中的深层原因就是在一种语言文化语境中难以找到合适的语词去描述他所看到的另一语言文化语境下生产的艺术产品,难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悟。因为“我们”语言没有教会“我”去欣赏判断“他们”的艺术产品;“他们”艺术产品不能进入“我们”的语言描述中,所以“我们”难以体验其美之所在,更难以言说清楚其美。
由此可见,对象只有进入文化的话语描述中才能进入主体的经验世界,主体也才能对之有所感悟。因此,文化差异必定导致主体心理感受层面的不同,导致主体对对象的理解、领悟的不同。
3.主体是语言建构起来的主体。
主体就是语言建构起来的主体。进一步说,语言就是主体,主体就是语言本身。“探讨语言意味着:恰恰不是把语言,而是把我们带到语言之本质的位置那里,也即:聚集入大道发生之中。”〔7〕这就是语言的本质性意义。大道就在语言中发生。我们认识世界,进行审美活动,就必须进入语言之中。对海德格尔来说,没有人的存在是空洞的无意义的,没有语言的人也只是一种生命体而不是“主体”,进入语言才能进入大道之中,是语言赋予整个世界意义。
语言建构了主体。语言组建了严密的话语体系,将主体围困于其中。对于人而言,尤其是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的生活就是在话语体系指引下的生活。这是我们当代人生活的困境。
早在19世纪中期,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就已经传达了人类生活的这一困境:人的生活受困于语言符号世界。包法利夫人对她所处的世界的理解以及她对自己生活模式的理想和她对自己下一代生活塑造就源自于各类浪漫传奇小说对生活的描述。语言符号世界中生活模式与描述不仅成为我们建设自我生活的模板,而且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只有借助各种各样的符码世界。难以计数的符号借助泛滥的传媒不断向主体灌输世界是什么样以及应该怎么样。
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孩子随着所掌握的语词的日渐增多,他们对世界的观察越来越细腻,对世界的理解也越来越趋于复杂和深入。主体在语言的引领下一步步进入由语言组建的话语体系之中,直到他成为语言的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语言训练引导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日渐走向成熟。语言训练让审美主体学会描述他所观察到的世界,学会判断他所观察的世界的美与不美。审美主体对对象心理体验的程度,取决于主体对与之融为一体的话语体系掌握的熟练程度。
在索绪尔之后,经过叶姆斯列夫、雅柯布森、本维尼斯特等语言学家以及福柯、巴尔特、德里达等结构主义者的清算,自笛卡尔以来矗立在中心位置200多年的主体被语言彻底赶下中心舞台。语言占据了中心舞台。主体只是被语言建构的主体。主体也只是语言学意义上相对的人称主体。主体被作为话语表意实践的文化所包围,“我”只有进入“我们”之中,主体的意义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彰显出来。“我们的整个世界经验……都是从语言这个中心出发展开的。”〔8〕从加达默尔的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是语言使主体能够理解世界,也是语言限定了主体理解世界的限度。
综述以上三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语言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处境的认识也在日渐加深,主体并非如笛卡尔所言如上帝般高高在上,语言也并不是人类发明出来的工具,主体的形成与语言的诞生是同步生成的。只有能够言说的人才具备成为主体的可能,只有进入由一整套话语体系构建的文化之中,主体才具有意义。主体拥有一整套认知和言说对象的方法和能力时,他才是主体。“句法和语义学都包括了一整套规则;当要把个人的思想表达给别人或者进行内心表达时,个人的思维必须服从这些规则。”〔9〕皮亚杰的总结道出了语言的决定性意义。
因此,不仅是语言对审美主体的建构性作用,包括语言在整个美学研究中的地位都是不能忽视的。虽然近年来我国美学界的专家学者对维特根斯坦、达布尼·汤森德等语言分析美学家的观点偶有介绍,但美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做全面深入研究的著作并不多。尽管语言问题不是美学研究的全部,但完全不探究也必将有害于美学研究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我国现有的大多数美学专著和教材,对美学理论中的语言问题大多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也成了我们美学研究目前陷入停滞不前状态的原因之一。
正如汤森德所言,我们不妨承认我们关于美的谈论和探究就是一种对世界、对社会生活的言说方式。〔10〕既然是一种言说方式,就离不开对语言在美学研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的研究。我们对世界的阐释本就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
在丹尼尔·贝尔看来,“文化领域就是意义的领域。它是以想象的形式,通过艺术与仪式来努力诠释整个世界的意义,尤其是努力诠释每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刻必须面对的那些源自生存困境的‘难以理喻’的问题,比如死亡与悲剧。”〔11〕人类的整个文化就是一场语言活动,就是用语言符号生产意义的实践活动,就是表意实践。表意实践即人类通过话语实践对我们所处世界展开的释义活动。美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本身也是一种表意实践,也是对我们的生活的阐释活动。这种阐释活动自然离不开对语言的使用。主体是语言建构起来的主体,客体又何尝不是语言描述中客体。审美本身就是话语实践活动,因此,建立话语实践论美学,对我们从全新的角度突破当下美学研究的瓶颈,拓宽美学研究的空间是大有裨益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对此曾有过明确的说明:“人们孳孳寻求的语言的科学,普通语言学,就它的内容可化为哲学语言而言,其实就是美学。任何人研究普通语言学,或者哲学的语言学,也就是研究美学的问题;研究美学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普通语言学。语言的哲学就是艺术的哲学。”〔12〕当时语言学还远未取得现在这样的理论突破,克罗齐就已经看出的美学前路在语言学。现在,语言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更为丰富和突破性的成果,语言也从人的附属工具的地位上升为与人一体的主体性地位,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建立全新的话语实践美学,对困扰美学研究多年的术语和概念上的难题进行重新阐释和整合,必将为美学研究带来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 〔M〕.孙周兴,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1.
〔3〕〔4〕〔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93,294.
〔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8:5.
〔6〕〔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 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88.
〔7〕〔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M〕. 孙周兴,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82.
〔8〕〔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93.
〔9〕〔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 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3.
〔10〕〔美〕达布尼·汤森德.美学导论〔M〕. 王柯平,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1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2〕〔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朱光潜,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153.
〔责任编辑:李姝怡〕
[关键词]语言;审美主体;建构;言说;文化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121 — 03
语言无处不在。在索绪尔之后,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已经无法避开的语言问题。正如德里达所言:“不管人们如何理解,语言问题也许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问题。但与今天不同的是,它过去从未像现在这样渗透到形形色色的全球性研究领域以及在意向、方法和思想体系方面千差万别的话语之中。”〔1〕在当下,我们要进行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就要关注它的语言问题,否则我们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语言问题就嵌入了所有的人文学科的研究之中,这就理查·罗蒂(Richard Rorty)所言20世纪哲学转向:语言学转向。
这次转向对美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研究视域。通过吸收消化语言学的成果,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对困扰美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重新加以审视并获得新的启发。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审美”概念的梳理就颇具启发性。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美变得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我们言说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在,我们首先需要去做的就是对这种言说方式进行语言学上的梳理。在当代的学术环境中,语言与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已经融为一体了。美学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员,语言学问题也是其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在美学中,语言最显著的作用就在于对审美主体心理建构性作用。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学在形成之初,鲍姆加登就将之界定为感性学。感性是人的感性,离开了主体的审美活动就将无法展开。那么审美主体的心理经验就是由哪些要素构成,又有哪些要素对主体心理体验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呢?通行的美学教材和理论著作中,基本上都只论述了感知、想象、情感和理想这四种主体的心理结构要素。但是,新近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语言对主体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哪怕主体的潜意识也不例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主体只有在首先拥有言说能力后才能成为主体。
主体只有意识觉醒之后才能拥有对生活之美的观察与体验的能力。主体的意识的觉醒则要感谢包围着主体的语言,只有当一个人拥有言说行为能力的人我们才能称之为主体。
人是言说的人,也只有能言说的人才是主体。人无时无刻不在言说。“人说话。我们在清醒时说,我们在梦中说。我们总是在说。哪怕我们根本不吐一字,而知识倾听或者阅读,这时,我们也总在说。甚至我们既没有专心倾听也没有阅读,而知识做某项活计,或者悠然闲息,这当儿,我们也总在说。我们总是不断以某种方式说。我们说,因为说是我们的天性。说首先并非源于某种特殊的欲望。人们认为,人天生就有语言。人们坚信,与动植物相区别,人乃是会说话的生命体。这话不光是指,人在具有其他能力的同时也还有说话的能力。这话的意思是说,唯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作为说话者,人才是人。”〔2〕语言是人的本质,而非别的,这是海德格尔的发现。现代人已经身处无处不在的语言符号的包围之中,正是这些语言符号在构筑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文化。我们在学会言说的过程中拥有了主体意识。
因此,语言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外在于人并由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发明出来的工具。这种将人与语言分离的做法,随着我们对语言、对人自身的认识的加深,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靠。本维尼斯特就认为:“所有这些语言的特点,其非物质性、象征功能、发音机制以及它具有内容这一事实,都足以让我们怀疑这种将语言纳入工具范畴、将人类与语言特性分离的做法。”〔3〕语言就是人本身,我们正是在语言中学会了认识自己并定义我们自己。本维尼斯特的结论是:“人在语言中并且通过语言自立为主体。因为,实际上,唯有语言在其作为存在的现实中,奠定了‘自我’的概念。” “言说的‘自我’即存在的‘自我’。我们由此可以发现‘主体性’的根本所在,它是由‘人称’的语言学地位确定的。”〔4〕简言之,主体之所以为主体是因为他拥有了言说能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是语言建构了主体。我们在咿呀学语的时候,语言就在教导我们去认识、去体验大千世界,教导我们去理解、去融入人类社会,最终使我们自己也成为人类社会中一分子。语言帮助我们识文认字,帮助我们思维,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理解他人,帮助我们表达自我。这正如拉康所言,说话的主体是语言的奴隶,主体的无意识也是在语言的架构下形成的。语言决定主体能够言说什么以及怎么言说,而且也只有进入主体言说中的对象才能成为主体经验的对象,审美的对象。
2.主体是置身于文化中的主体。
文化是什么?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的表意实践。“文化是想对生存困境提供一系列内在一致的应对的努力,所有人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中,都会面对这些困境。”〔5〕换言之,文化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解释生活的话语系统。主体正是借助这一话语系统建立了面对生活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审美判断和心灵体验。人们也是通过文化的表意实践,对生活加以解释,使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能够感觉好受一点。简言之,作为表意实践的文化,就是一种对生活中诸多现象和困境的言说方式。文化也正是利用表意实践将一种对生活进行阐释的话语系统植入主体的意识之中,使主体成为文化的主体,并按照该文化的理解模式去认识和理解生活。
文化对主体的这种强大的建构作用正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文化内涵就蕴藏于各种文化符号之中,而语言文字符号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对于中国人而言,主体可以轻易理解叔叔、阿姨、伯父、伯母、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姨父、姨妈、侄子、外甥、表妹、堂哥等一系列复杂的亲属称谓以及这些称谓之间的远近亲疏,但对于只有uncle、aunt、nephew、niece这四种称谓的英语文化的主体而言,这就是很难理解的。亲属称谓语词的差异就是认知和理解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文化的话语系统建构了我们在不同亲属之间的不同心理体验与感受,同时也建构了我们在其它方面的不同心理体验和不同体验范畴。
作为审美活动核心的组成要素的审美主体时时刻刻置身在文化之中。文化的主导话语系统直接决定着何种对象能够进入主体的心理体验之中,以及主体对对象做出何种评价。文化的差异就是语言的差异,语言的差异就是主体的差异。
审美主体由语言建构起来,并被表意实践的文化话语体系所包围。这样审美主体也只能由文化语言这个中心出发去体验和理解我们的整个社会。正是在文化语言建构了主体的这层意义上,阿多诺认为:“语言性是真正的艺术主体,生产者与接受者则是虚假的主体。”〔6〕一直浸淫在欧美文化中的主体难以欣赏中国画,一直浸淫在中华文化中的主体也难以欣赏西洋油画,这其中的深层原因就是在一种语言文化语境中难以找到合适的语词去描述他所看到的另一语言文化语境下生产的艺术产品,难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悟。因为“我们”语言没有教会“我”去欣赏判断“他们”的艺术产品;“他们”艺术产品不能进入“我们”的语言描述中,所以“我们”难以体验其美之所在,更难以言说清楚其美。
由此可见,对象只有进入文化的话语描述中才能进入主体的经验世界,主体也才能对之有所感悟。因此,文化差异必定导致主体心理感受层面的不同,导致主体对对象的理解、领悟的不同。
3.主体是语言建构起来的主体。
主体就是语言建构起来的主体。进一步说,语言就是主体,主体就是语言本身。“探讨语言意味着:恰恰不是把语言,而是把我们带到语言之本质的位置那里,也即:聚集入大道发生之中。”〔7〕这就是语言的本质性意义。大道就在语言中发生。我们认识世界,进行审美活动,就必须进入语言之中。对海德格尔来说,没有人的存在是空洞的无意义的,没有语言的人也只是一种生命体而不是“主体”,进入语言才能进入大道之中,是语言赋予整个世界意义。
语言建构了主体。语言组建了严密的话语体系,将主体围困于其中。对于人而言,尤其是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的生活就是在话语体系指引下的生活。这是我们当代人生活的困境。
早在19世纪中期,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就已经传达了人类生活的这一困境:人的生活受困于语言符号世界。包法利夫人对她所处的世界的理解以及她对自己生活模式的理想和她对自己下一代生活塑造就源自于各类浪漫传奇小说对生活的描述。语言符号世界中生活模式与描述不仅成为我们建设自我生活的模板,而且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只有借助各种各样的符码世界。难以计数的符号借助泛滥的传媒不断向主体灌输世界是什么样以及应该怎么样。
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孩子随着所掌握的语词的日渐增多,他们对世界的观察越来越细腻,对世界的理解也越来越趋于复杂和深入。主体在语言的引领下一步步进入由语言组建的话语体系之中,直到他成为语言的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语言训练引导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日渐走向成熟。语言训练让审美主体学会描述他所观察到的世界,学会判断他所观察的世界的美与不美。审美主体对对象心理体验的程度,取决于主体对与之融为一体的话语体系掌握的熟练程度。
在索绪尔之后,经过叶姆斯列夫、雅柯布森、本维尼斯特等语言学家以及福柯、巴尔特、德里达等结构主义者的清算,自笛卡尔以来矗立在中心位置200多年的主体被语言彻底赶下中心舞台。语言占据了中心舞台。主体只是被语言建构的主体。主体也只是语言学意义上相对的人称主体。主体被作为话语表意实践的文化所包围,“我”只有进入“我们”之中,主体的意义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彰显出来。“我们的整个世界经验……都是从语言这个中心出发展开的。”〔8〕从加达默尔的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是语言使主体能够理解世界,也是语言限定了主体理解世界的限度。
综述以上三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语言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处境的认识也在日渐加深,主体并非如笛卡尔所言如上帝般高高在上,语言也并不是人类发明出来的工具,主体的形成与语言的诞生是同步生成的。只有能够言说的人才具备成为主体的可能,只有进入由一整套话语体系构建的文化之中,主体才具有意义。主体拥有一整套认知和言说对象的方法和能力时,他才是主体。“句法和语义学都包括了一整套规则;当要把个人的思想表达给别人或者进行内心表达时,个人的思维必须服从这些规则。”〔9〕皮亚杰的总结道出了语言的决定性意义。
因此,不仅是语言对审美主体的建构性作用,包括语言在整个美学研究中的地位都是不能忽视的。虽然近年来我国美学界的专家学者对维特根斯坦、达布尼·汤森德等语言分析美学家的观点偶有介绍,但美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做全面深入研究的著作并不多。尽管语言问题不是美学研究的全部,但完全不探究也必将有害于美学研究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我国现有的大多数美学专著和教材,对美学理论中的语言问题大多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也成了我们美学研究目前陷入停滞不前状态的原因之一。
正如汤森德所言,我们不妨承认我们关于美的谈论和探究就是一种对世界、对社会生活的言说方式。〔10〕既然是一种言说方式,就离不开对语言在美学研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的研究。我们对世界的阐释本就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
在丹尼尔·贝尔看来,“文化领域就是意义的领域。它是以想象的形式,通过艺术与仪式来努力诠释整个世界的意义,尤其是努力诠释每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刻必须面对的那些源自生存困境的‘难以理喻’的问题,比如死亡与悲剧。”〔11〕人类的整个文化就是一场语言活动,就是用语言符号生产意义的实践活动,就是表意实践。表意实践即人类通过话语实践对我们所处世界展开的释义活动。美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本身也是一种表意实践,也是对我们的生活的阐释活动。这种阐释活动自然离不开对语言的使用。主体是语言建构起来的主体,客体又何尝不是语言描述中客体。审美本身就是话语实践活动,因此,建立话语实践论美学,对我们从全新的角度突破当下美学研究的瓶颈,拓宽美学研究的空间是大有裨益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对此曾有过明确的说明:“人们孳孳寻求的语言的科学,普通语言学,就它的内容可化为哲学语言而言,其实就是美学。任何人研究普通语言学,或者哲学的语言学,也就是研究美学的问题;研究美学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普通语言学。语言的哲学就是艺术的哲学。”〔12〕当时语言学还远未取得现在这样的理论突破,克罗齐就已经看出的美学前路在语言学。现在,语言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更为丰富和突破性的成果,语言也从人的附属工具的地位上升为与人一体的主体性地位,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建立全新的话语实践美学,对困扰美学研究多年的术语和概念上的难题进行重新阐释和整合,必将为美学研究带来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 〔M〕.孙周兴,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1.
〔3〕〔4〕〔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93,294.
〔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8:5.
〔6〕〔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 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88.
〔7〕〔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M〕. 孙周兴,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82.
〔8〕〔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93.
〔9〕〔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 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3.
〔10〕〔美〕达布尼·汤森德.美学导论〔M〕. 王柯平,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1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2〕〔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朱光潜,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153.
〔责任编辑:李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