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记叙文运用矛盾思维,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及本人在写作课中的践行。
【关键词】矛盾思维;记叙文;矛盾点;评价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多维思维。矛盾思维是多维思维中的一种,很多人只是认为矛盾思维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却不知矛盾思维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记叙文由故事和抽象构成。中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常常为缺少情节而困惑,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平淡无奇,有了情节,可是很多学生的记叙文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可是为什么我们看文学作品里的情节总是跌宕起伏,曲折迷离,扣人心弦呢?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作家们能够在生活中那平淡无奇的情节上,制造了很多矛盾点,处理原本的情节,其实情节还是源自生活,它只要是由矛盾及其因果构成,把矛盾以及矛盾发生的多重原因或结果讲明白,就是情节。学生写记叙文时认为没情节可写,其实就是缺少对矛盾的发现和对矛盾发生原因和结果的多角度发掘。在田玉博士的课上,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就是“矛盾生情节,情节生故事。”如何让学生能够寻找到情节呢?就是要发掘矛盾形成的多重原因和多重结果,即运用矛盾将事情的共同特征和关系把事情联结起来,最后抽取情节背后的重要特征或属性,就是抽象,于是由故事和抽象构成记叙文。
有落差才有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流直下,气势撼人;山峦起伏,愈见其万千气象,引人驻足,博人赞叹。自然界如此,生活如此,做文章亦如此。有矛盾才有情趣,越是矛盾冲突激烈的文章,越是吸引读者。《水浒传》里的各种矛盾,或缓或急,扣人心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林教头沧州遇旧知——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到了沧州,陆谦又夜烧草料场加害林。正巧,林在山神庙避雪,不在草料场,杀陆报仇后上了梁山。协助林冲拆穿陆谦诡计击杀陆谦等人救林冲梁山。《水浒传》的作者深谙其道,他在这里故意顿了一笔,写林冲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也自心下慢了”;陆谦等人在小酒店里一闪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矛盾冲突的浪头起而又伏,于暗伏中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更大的冲击和高峰。 接下去,作者以圆熟灵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写了林冲雪夜向火,老军留赠酒葫芦,草料场风吹屋动等一系列生活细节,写得平淡、轻松、若无其事。本是“山雨欲来”之势,矛盾冲突已趋激烈,而高潮到来前夕却越显得“密云不雨”般地平静,这正是生活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生动体现。 最后,草料场被陆谦等人放火烧着了。作者借陆谦一干人自己的口,将陷害林冲的全部狠毒阴谋,在山神庙前和盘托出,小说主人公林冲和读者心头的一切疑团豁然开朗。事到如今,林冲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当他听到“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等话语时,他怒火中烧,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拽开庙门,挺着花枪,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这山崩地裂的一声大喝中,踏过艰苦思想斗争历程的林冲,思想性格终于爆发出质的飞跃。他转变了立场,抛弃了幻想,手刃仇人,同前所依附的封建统治集团彻底决裂。这个“空有一身本事”,“屈沉在小人之下”的英雄,面貌一新地站立起来了。他那英勇的反抗性格,在这促使他思想升华的矛盾高潮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无情的现实教育下,英雄丢掉了幻想,撇下了自家前程的包袱,终于克服了自身软弱忍让的弱点,挺起腰杆,带着慷慨激昂的豪情,大踏步地走上了梁山农民革命的道路。
这一回前后两处写到了偷听别人谈话,前者是写在小酒店里,李小二听到差拨口中呐出“高太尉”三个字时,就疑心与恩人林冲有关系,连忙叫妻子前去暗暗偷听。后者写林冲在山神庙里偷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这两处偷听,写得详略有致,各具特色。两次偷听,一详一略,都恰到好处,匠心独运。前者是陆谦等人在小酒店里密谋策划害人的亏心事,贼人心虚,怕人听到,只能暗中窃语;李小二妻子的隔墙之耳,当然不易听清。而且在这个时候如果完全听清了陆谦等人的密谋,那么下面的故事发展就会索然寡味;但要是连半句也听不到,那么情节也就无法曲折起伏地开展下去了。只有听得不清楚,藏头露尾,似是而非,才能在李小二夫妻、林冲和读者的心中,都产生一个共同的疑团——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林冲有没有生命危险?悬念不解,扣人心弦,文势渐渐蓄起,矛盾冲突步步推向高潮。这第十回的回目叫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作者落笔中处处不忘记“火”和“雪”。精心描写“火”和“雪”这两种互不相容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暗示着林冲和高俅、陆谦等人是水火不相容的。而对“火”和“雪”的具体描写,不但简洁、新颖,不落俗套,而且跟矛盾冲突的进展步步紧扣,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矛盾点燃文学激情,矛盾酝酿大脑风暴。又如:法国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文章设置了多重矛盾点: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归来的于勒;剩女——于勒的二侄女儿,也由于他发财的消息找到了对象;菲利普在旅行的船上无意中发现了于勒;从旁打听,知道他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哥哥、嫂子一见大为惊慌,生怕被这个倒霉的弟弟看见,在新女婿面前出丑,更怕他再回家来吃他们,菲利普一家弃于勒而去。小说情节曲折,盼望、遇见、躲避这些过程中,设置了多重矛盾点,使读者的心情随之起伏。
本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这种训练。
第一步:先训练学生的寻找差异的能力,先找事物之间的差异,不同点找得越多越好,让学生体验思维训练的奇妙与精彩。
例一:找出雨和雪的不同,学生能从形状、温度、地域、成因、感觉、质量等进行分析。
例二:找出湄洲岛和木兰溪的不同,学生能够从历史、地理位置、流向等侃侃而谈。
第二:让学生寻找文章中的矛盾点。如:梁晓声的作品《丢失的香柚》。学生能够找出文章中很多的矛盾点:“我”一个人从哈尔滨到成都找父亲——父亲却让我速回——我因失望而哭——后听从劝告,却没钱回家——小姑娘慷慨解囊,临别送柚,要求照天鹅雕像寄回——我舍不得吃柚,转车时被偷——回去照不成像,没回信——去年回信寄照片——信被退回——心生悲哀等等。提供文章《两个鸡蛋》《给他人一朵花》让学生寻找矛盾点。
第三步:设置问题让学生制造矛盾点。给一句话加矛盾点,让情节生动起来。
例一:作文竞赛名单出来了,章晓得奖了。
例二:今天是星期一,我在家里看电视。
第四步:写作训练。要求设置矛盾点,多多益善,使你的文章情节生动曲折。
例一:快乐的课间
例二:上课途中
评价:
在训练与评价中,学生创意令我大为赞叹,思维真是无止境啊。他们不仅能够从各方面找出事物之间的诸多差异,更能够在写作中制造出很多矛盾点,让自己的文章扣人心弦,这种训练是有效的。
“文若看山不喜平”,这“不喜平”在记叙文中就是“曲说故事”,古代说书艺人都是“曲说故事”的大师,每一段故事都说得煞有介事。让你哭,让你笑,让你紧张,让你疯狂。其中的奥妙就是一个“曲”字,即“尺水”也能“兴波”。“满树花果一粒种”,“满树”和“一粒”就是一组矛盾,这矛盾中孕育着希望,蕴含着生命力;“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与“有声”也是一对矛盾,这矛盾蕴含着智慧。在记叙文运用矛盾思维,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情节会给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关键词】矛盾思维;记叙文;矛盾点;评价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多维思维。矛盾思维是多维思维中的一种,很多人只是认为矛盾思维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却不知矛盾思维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记叙文由故事和抽象构成。中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常常为缺少情节而困惑,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平淡无奇,有了情节,可是很多学生的记叙文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可是为什么我们看文学作品里的情节总是跌宕起伏,曲折迷离,扣人心弦呢?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作家们能够在生活中那平淡无奇的情节上,制造了很多矛盾点,处理原本的情节,其实情节还是源自生活,它只要是由矛盾及其因果构成,把矛盾以及矛盾发生的多重原因或结果讲明白,就是情节。学生写记叙文时认为没情节可写,其实就是缺少对矛盾的发现和对矛盾发生原因和结果的多角度发掘。在田玉博士的课上,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就是“矛盾生情节,情节生故事。”如何让学生能够寻找到情节呢?就是要发掘矛盾形成的多重原因和多重结果,即运用矛盾将事情的共同特征和关系把事情联结起来,最后抽取情节背后的重要特征或属性,就是抽象,于是由故事和抽象构成记叙文。
有落差才有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流直下,气势撼人;山峦起伏,愈见其万千气象,引人驻足,博人赞叹。自然界如此,生活如此,做文章亦如此。有矛盾才有情趣,越是矛盾冲突激烈的文章,越是吸引读者。《水浒传》里的各种矛盾,或缓或急,扣人心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林教头沧州遇旧知——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到了沧州,陆谦又夜烧草料场加害林。正巧,林在山神庙避雪,不在草料场,杀陆报仇后上了梁山。协助林冲拆穿陆谦诡计击杀陆谦等人救林冲梁山。《水浒传》的作者深谙其道,他在这里故意顿了一笔,写林冲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也自心下慢了”;陆谦等人在小酒店里一闪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矛盾冲突的浪头起而又伏,于暗伏中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更大的冲击和高峰。 接下去,作者以圆熟灵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写了林冲雪夜向火,老军留赠酒葫芦,草料场风吹屋动等一系列生活细节,写得平淡、轻松、若无其事。本是“山雨欲来”之势,矛盾冲突已趋激烈,而高潮到来前夕却越显得“密云不雨”般地平静,这正是生活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生动体现。 最后,草料场被陆谦等人放火烧着了。作者借陆谦一干人自己的口,将陷害林冲的全部狠毒阴谋,在山神庙前和盘托出,小说主人公林冲和读者心头的一切疑团豁然开朗。事到如今,林冲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当他听到“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等话语时,他怒火中烧,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拽开庙门,挺着花枪,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这山崩地裂的一声大喝中,踏过艰苦思想斗争历程的林冲,思想性格终于爆发出质的飞跃。他转变了立场,抛弃了幻想,手刃仇人,同前所依附的封建统治集团彻底决裂。这个“空有一身本事”,“屈沉在小人之下”的英雄,面貌一新地站立起来了。他那英勇的反抗性格,在这促使他思想升华的矛盾高潮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无情的现实教育下,英雄丢掉了幻想,撇下了自家前程的包袱,终于克服了自身软弱忍让的弱点,挺起腰杆,带着慷慨激昂的豪情,大踏步地走上了梁山农民革命的道路。
这一回前后两处写到了偷听别人谈话,前者是写在小酒店里,李小二听到差拨口中呐出“高太尉”三个字时,就疑心与恩人林冲有关系,连忙叫妻子前去暗暗偷听。后者写林冲在山神庙里偷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这两处偷听,写得详略有致,各具特色。两次偷听,一详一略,都恰到好处,匠心独运。前者是陆谦等人在小酒店里密谋策划害人的亏心事,贼人心虚,怕人听到,只能暗中窃语;李小二妻子的隔墙之耳,当然不易听清。而且在这个时候如果完全听清了陆谦等人的密谋,那么下面的故事发展就会索然寡味;但要是连半句也听不到,那么情节也就无法曲折起伏地开展下去了。只有听得不清楚,藏头露尾,似是而非,才能在李小二夫妻、林冲和读者的心中,都产生一个共同的疑团——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林冲有没有生命危险?悬念不解,扣人心弦,文势渐渐蓄起,矛盾冲突步步推向高潮。这第十回的回目叫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作者落笔中处处不忘记“火”和“雪”。精心描写“火”和“雪”这两种互不相容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暗示着林冲和高俅、陆谦等人是水火不相容的。而对“火”和“雪”的具体描写,不但简洁、新颖,不落俗套,而且跟矛盾冲突的进展步步紧扣,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矛盾点燃文学激情,矛盾酝酿大脑风暴。又如:法国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文章设置了多重矛盾点: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归来的于勒;剩女——于勒的二侄女儿,也由于他发财的消息找到了对象;菲利普在旅行的船上无意中发现了于勒;从旁打听,知道他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哥哥、嫂子一见大为惊慌,生怕被这个倒霉的弟弟看见,在新女婿面前出丑,更怕他再回家来吃他们,菲利普一家弃于勒而去。小说情节曲折,盼望、遇见、躲避这些过程中,设置了多重矛盾点,使读者的心情随之起伏。
本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这种训练。
第一步:先训练学生的寻找差异的能力,先找事物之间的差异,不同点找得越多越好,让学生体验思维训练的奇妙与精彩。
例一:找出雨和雪的不同,学生能从形状、温度、地域、成因、感觉、质量等进行分析。
例二:找出湄洲岛和木兰溪的不同,学生能够从历史、地理位置、流向等侃侃而谈。
第二:让学生寻找文章中的矛盾点。如:梁晓声的作品《丢失的香柚》。学生能够找出文章中很多的矛盾点:“我”一个人从哈尔滨到成都找父亲——父亲却让我速回——我因失望而哭——后听从劝告,却没钱回家——小姑娘慷慨解囊,临别送柚,要求照天鹅雕像寄回——我舍不得吃柚,转车时被偷——回去照不成像,没回信——去年回信寄照片——信被退回——心生悲哀等等。提供文章《两个鸡蛋》《给他人一朵花》让学生寻找矛盾点。
第三步:设置问题让学生制造矛盾点。给一句话加矛盾点,让情节生动起来。
例一:作文竞赛名单出来了,章晓得奖了。
例二:今天是星期一,我在家里看电视。
第四步:写作训练。要求设置矛盾点,多多益善,使你的文章情节生动曲折。
例一:快乐的课间
例二:上课途中
评价:
在训练与评价中,学生创意令我大为赞叹,思维真是无止境啊。他们不仅能够从各方面找出事物之间的诸多差异,更能够在写作中制造出很多矛盾点,让自己的文章扣人心弦,这种训练是有效的。
“文若看山不喜平”,这“不喜平”在记叙文中就是“曲说故事”,古代说书艺人都是“曲说故事”的大师,每一段故事都说得煞有介事。让你哭,让你笑,让你紧张,让你疯狂。其中的奥妙就是一个“曲”字,即“尺水”也能“兴波”。“满树花果一粒种”,“满树”和“一粒”就是一组矛盾,这矛盾中孕育着希望,蕴含着生命力;“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与“有声”也是一对矛盾,这矛盾蕴含着智慧。在记叙文运用矛盾思维,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情节会给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