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点一线”提高复习实效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hi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国多数省、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中考都采取了开卷形式,考试同时具有毕业暨升学的双重功能,作为毕业考试,中考试题必须重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作为升学考试,试题又必须凸显一定的能力立意。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复习实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永恒的课题。笔者通过抓好“三点一线”,有效提高了复习实效。下面,笔者以苏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20课“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的复习为例,谈谈具体策略。
  一、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三个年级涉及的知识繁多,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科周课时一般仅有两到三节。这一现实冲突决定了教师在复习课中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处理不能像新授课那样面面俱到,必须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在中考复习过程中,笔者始终将市教研部门统一编印的学科《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与“运用”的知识要素作为复习重点。《考试说明》中“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的知识要点、知识要素及其能级要求如右表:
  据此分析,本课主要涉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个问题,对于“我国的人口问题”,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只需“识记”,即能够对相关的基本观点、基本事实简单再现或再认;而“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是本课的复习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或“运用”,其中“理解”是指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转换、解释或推理;“运用”则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分析实际问题、解释相关社会现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以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将知识的梳理融入情境探究之中
  教学情境的价值,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言:“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
  在复习过程中,针对“合理利用资源”这一重点知识,笔者提供了如下情境材料:
  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总量
  在世界上的位次 人均占有
  的水资源量 一美元产值
  所耗费的水资源量
  居世界第6位 不及世界平均
  水平的1/4 是发达国家的
  2~5倍
  注:“十一五”期间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在学生阅读情境材料的基础上,笔者进而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你从上述材料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2)针对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我国应该如何更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设问一旨在引导学生在情境材料的阅读中再现教材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感悟出:我国水资源总量大,是水资源大国;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又是水资源小国;“十一五”以来,虽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但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等现象依然严重,进而表明我国的水资源形势非常严峻。设问二旨在引导学生针对情境材料反映出的实际问题,能够调动所学知识提出对策,以达到学以致用。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提出的对策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依法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等。
  2.梳理知识须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综合性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知识本身也是在不断分化和综合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知识间的联系,避免知识点的孤立教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复习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是什么——感悟严峻形势表现”→“为什么——分析严峻形势影响”→“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对策”三个角度,分别构建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各自的内在知识体系;其次,要引导学生构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可用右上图表示:
  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沟通不同课、不同年级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本课中,针对“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中“我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这一现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你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联系第19课“科教兴国”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其主要原因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较低。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另外,就总体上为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建议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教材第四单元“情系祖国”的相关知识综合思考,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坚持在优化结构、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
  二、关注热点,增色课堂
  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时事热点,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力所在,特别是在当前学科开卷考试形势下,“时事搭台,观点唱戏;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各省、市中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围绕教材重点知识引入相关时事热点,可以使复习课走出从知识到知识的空洞说教与简单重复的怪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关心社会、情系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对时事热点的运用可采用如下方式:
  1.运用时事热点导入课题
  在复习本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梦想是小船的风帆。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各自的梦想。
  生:将来能够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   师: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但通向“中国梦”的道路并非坦途。请欣赏下面三则材料,思考材料反映出我国在通向“中国梦”的道路上面临哪些严峻挑战。
  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资源形势与环境形势。
  师:本节课我们就将围绕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复习“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
  “课堂导入”由“学生畅谈个人梦想”过渡到社会成员普遍关注的时事热点“中国梦”,进而通过漫画呈现通向“中国梦”道路上的“三大挑战”。这样的导入新颖流畅,有利于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自觉增强民族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联系时事热点深化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及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笔者引入“雾霾天气肆虐”这一时事热点,创设了如下情境:
  2013年1月份,持续弥漫南北、跨越东西的雾霾天气,使全国多地居民陷入对严重空气污染的担忧。由于引发雾霾的主要以PM2.5为主,且含有数百种有毒物,持续雾霾天气,主要有煤炭燃烧污染、工业大气污染、建筑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等几大因素,这既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GDP的稳定增长,也关系到就业和社会稳定。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
  (1)材料反映出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
  (2)你认为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我国应坚持哪些发展战略与基本国策?
  (3)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为改善空气污染现状,你能做到哪些?
  第一问旨在引导学生在情境材料中真实地感受到环境问题会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人们的基本生活与社会稳定,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二问要求学生就国家改善空气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再现我国应对严峻环境形势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第三问旨在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为改善空气污染现状作出贡献,自觉担负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三、矫正误点,减少失分
  每年各省、市中考阅卷结束后,一线教师从相关统计数据反馈中总能发现部分试题错误率较高,考生失分严重。分析其原因,笔者发现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知识误点”,主要表现为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特别是对易混、易错知识辨别不清;二是“解题误点”,主要表现在解题过程中审题不清或缺乏发散思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误点的矫正。
  1.准确辨别易混、易错点,夯实知识基础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对相似的知识点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和辨别,夯实知识基础。
  如在本课复习过程中,在知识点的掌握方面,学生容易产生的认知误区主要有:(1)人口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不是资源或环境问题;(2)我国自然资源形势严峻,因此有人提出我国当前应禁止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种表述是错误的,因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与破坏日益严重,据此有人认为:应该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或将保护环境作为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这种表述也是错误的。因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可以为保护环境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保护环境。对这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认知误区的易混、易错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观点判断与辨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准确辨别。
  2.强化易错试题例析,提高解题能力
  本课复习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认清我国的人口形势,笔者呈现了2011年江苏盐城中考卷第12题。
  注:第六次人口普查同第五次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1.91%。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在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
  ①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减缓 ②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③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 ④我国人口总量大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本题材料中,第一幅图中“总人口数及六次统计的变化曲线”主要反映了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第二幅图中“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少”反映出我国人口素质偏低;注释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据此,试题所提供的备选项①②③④都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提取。因此,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都误选了D项。误选的原因是学生在答题时没有留意到试题设问的明确指向:“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在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备选项①反映的是我国在人口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应入选。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意识到:解题时必须增强审题意识,全面、准确提取背景材料信息的同时,要明确试题考查的角度与方向。
  再如,为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在复习本课时,围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一时事热点,笔者设计了问题情境:某班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开展演讲活动,请你参与其中,综合所学思想品德课知识拟定演讲提纲(列出要点即可)。
  起初,部分学生仅从“我国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的单一角度思考,提出:因为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资源浪费严重。在肯定学生答案合理性的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又有学生陆续说出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展勤俭节约活动的意义: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与节约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等要点。
  在中考复习过程中,课堂练习应该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复习课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是重点知识的梳理还是知识误点的矫正、时事热点的解读,都可将练习渗透其中。练习可以增强课堂的思维含量,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还可以检测教学效果,强化教学反馈,促进教师与学生适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这里所说的练习不仅仅是狭义上的习题,还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探究。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1)精选习题,着重选择典型中考真题,试题要难易适中、梯度合理;(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切不可迫不及待地给予学生各种提示,甚至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说出答案,要让学生主动体验解题的思维过程;(3)将部分学生的答题错误视为一种宝贵资源,引导学生善于从错误中汲取教训;(4)通过更新材料、变换设问、变化题型等方式进行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与发散思维;(5)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和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
  总之,“三点一线”让复习课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充分体现了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的要求,有效提高了复习课的实效。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江苏苏州 21502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心理学视角看,学生压力性自杀的原因在于无法建立自我同一性,无法形成社会身份的延续感和同一感,最终产生学习、生命的无意义感和自罪自责心理。教育应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社会上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从而有意义地生活,建立真正爱自己、珍惜自己的内在形象,成为有责任感、有意义感并自爱的社会人。  关 键 词压力;自杀;自我同一性;无条件积极关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
公民教育隐性课程具有间接性和内隐性。从“课程开发范式”对公民教育隐性课程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从“课程理解范式”对公民教育隐性课程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教育者把握课程取向、评价课程效果、反思课程经验和构建课程框架。以课程开发和课程理解两种范式为进路构建公民教育隐性课程结构,能够完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公民教育;隐性课程;课程开发;课程理解  G41  A  2095-1183(2017)0
张礼永在《全球教育展望》2020年第6期《教育与洒扫的千秋之变——最简单的劳动教育形式及其应注意的问题》一文指出,由于学校仍难摆脱“读书学校”的形象,学生也偶有机会去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然机会不固定且因人因校而异。这样一来,洒扫就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形式,可惜,部分教师指导不善,部分家长更是越俎代庖,使学生失却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洒扫可以衔接家务劳动与校务劳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尊重劳动者的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孩子的心田播下阅读的种子,养成喜阅读、乐阅读、爱阅读的好习惯,必将让孩子的未来收获精彩亮丽的人生。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通过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协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平台,提供细致的阅读辅导,无疑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至为重要。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培育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积极实施阅读提升工程,让每个老师都成为
【摘要】如同其他语言一样,壮语拥有自身的语音系统。这种语音系统是壮族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宝库。壮语是壮族人民的母语。但是长期以来,受地域环境、文化氛围的影响,壮族农村中学的英语作文教学显得步履维艰。本文从农村的教学实际出发,就如何提高壮族地区农村中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作一些理论及教学实践的探讨。首先,培养语言兴趣,积淀素养;其次,严格文字表达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规范语言。  【关键词】壮族;农村高中;英
摘 要新西兰基础教育具有典型的西方学校文化特征。运用威廉·费尔斯通和布鲁斯·威尔逊(1985)所提出的学校文化框架理论,通过研究文化内容、文化的表述以及主要的沟通形式,可以看出新西兰小学一般都拥有行之有效共享价值观、校长是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英雄、教师是学校情境中的主角等强势文化特点,对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颇有镜鉴意义。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框架;强势文化  G41  A  2095-1183(2018
摘 要 教师要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可立足课堂的不同阶段和关键环节,适时植入副版绘本,放大副版绘本的细节;或以绘本作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并借助表演、想象续编等体验活动方式,将静态的绘本画面“动起来”,从而用好教材,激活副版绘本的德育价值。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绘本式表达;副版绘本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編号 2095-1183(2019)02-00-03  实践中,我们发现不
摘 要  失范行为作为一种对社会规范、规则的破坏和不遵从,可以被视为道德教育的失效。对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学生失范行为的重要诱因之一。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诊治,可以阻止失范行为的发生,从而达成德育目的,释放德育的功能。  关 键 词  德育功能;失范行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3  一、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如何与时俱进,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立足区域教育实际,找到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德育理念,以此引领学校开展有效的顶层设计,依托德育活动课程化,创生德育课程的校本实践创新,是一条区域德育创新发展的成功路径。  關 键 词区域德育;城乡结合部教育;顶层设计;校本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
爱需要说出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即使是古时君子, 在重“行”的同时,也是很讲究“言”的。这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沟通造就理解,理解化解矛盾,缔造和谐。教师该如何适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爱呢?  一、“言”在犯错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调皮捣蛋的小学生!“爱之深,责之切”,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应及时表明心迹,以避免师生间出现误会。  班上一名学生的10元钱不翼而飞了。调查发现,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