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老师在教文言文时总觉得文言文没什么现实意义,离我们生活太远了,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一般都是这样: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储备、文体的了解、作者态度与思想情感的了解与评价。学生也这样认为,学文言文无非就是为了考试,学好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语句和重点句式就可以了,平时再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就相当不错了。有这种看法的老师和学生,是大错特错了。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见,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是课程标准所反对的,那么怎样利用文言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来培养学生的素养?下面我就以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为例来展示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培养。
  《种树郭橐驼传》作为一篇文言文教材,除完成常规教学目标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使他们亲近作者和文本传递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对文本有多样化的理解。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对“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这段文字的理解并不难,学生能很快总结出:(1)种树时,根部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用的土必须是原来的故土,根部的泥要砸结实。(2)种好后,“顺其自然”。
  学生们还利用网络、合作讨论总结出:要根据花草生长特性去植树造林,培植花草,美化环境。并且从网上找到一篇相关的文章:《工人日报》披露:河南省卢氏县书记杜保乾,不惜血本,营造“南国风光”,其中所谓棕榈树一条街,几百元一棵的棕榈树死了刨,刨了再植,植了再死。这就是没有根据花草生长的特性去植树。要顺其自然,不要好心办坏事,更不能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这样学生就把郭橐驼种树的道理联系到现实,把对个体的关注引申到关注整个环境问题。老师顺势再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树立起从我做起,关心建设美丽家园的理想,让学生树立起关爱自然,关爱人类责任感。
  郭橐驼种树的道理还运用到教育小孩方面,(1)教育儿童要抓住关键,又要顺其自然,不要拨苗助长;(2)要因材施教;(3)溺爱不可取。这样教学就从根本上化解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隔膜。
  接着我又把学生引向更深层次,问:从“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这段文字可看出,文章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实而言的,是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以引起当时政府的注意。同学们,你们认为现在有没有现代“劝农篇”呢?同学们都抬起茫然的头,望着我。
  面对学生的茫然,我作了如下引导:今天,封建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应该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正在逐渐摒弃封建思想的影响,但扰民吏治也没有真正根治。《河南科技报》有一篇报道“‘形象工程’竟然如此形象”:占地40亩、拥有168间房屋的万只羊饲养场里如今仅有一头猪在寒风中跑来跑去;占地8亩、投资120万元、在开封市堪称一流的两个连栋棚已经报废:每个投资3万元的现代化日光温室,不得不以每年200元一400元的价格承包给农民(按此计算需100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不算贷款利息),却很少有人问津,大部分仍闲置。这就是被当地称为“形象工程”和“县长工程”的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袁坊乡袁坊村万只养羊场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现状。据了解,投资120余万元的万只养羊场建于1998年春;投资430万元、占地296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于1998年秋,共有88个日光温室、50个扛棚和2个分别占地4亩共投资120万元的连栋棚。大部分资金是由开封县政府替该村贷款解决的。袁坊村这两个项目是在上级领导“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训斥中匆匆上马的。由于缺乏科学论证,问题很快显现出来。当年夏天,每只花了600—1800元从山东购来的小尾寒羊死了100多只。在几名村干部的强烈要求下,村“两委”决定将剩下的300余只羊交由农民代养,并与农民签订了代养合同。开封县副县长房恋山得知此消息后,立即斥责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必须立即将羊拉回圈中。当晚,村干部又连夜从农户家中将羊牵回羊场,毁了代养合同。花了几百万元建起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当年就赔了20多万元。但年终总结报告上却赫然写着“纯利润300万元”。近两年来,这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不但没有起到任何示范作用,反而又白白扔了70余万元。
  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由形象工程到三农问题,由现象到实质,把文中的道理引向更深的层次。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讨论认识到: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但其核心是对人的关注,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为让学生更深入地关注社会、关注“三农问题”,我还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在“google”上搜索就有1360000条有关“三农问题”的消息。四人一组,回到家里或查找资料或访问农民,收集有关类似“劝农篇”的材料。
  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第二天学生纷纷举手,列举了许多现代的“劝农篇”: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追求政绩,不顾地方实情,硬性上马一些华而不实的工程,如勒令农民在公路两旁种植指定的农作物,在公路边搞名不副实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养殖场”、“铝合金粮食仓”、“中药材种植园”、“食品店用菌百里长廊”……粉饰政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学生们对这些现象都义愤填膺,觉得一千多年前的《种树郭橐驼传》,就像发生在昨天,这跨越千年的文章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
  这样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他们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文言文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不仅能帮助学生规划人生,而且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也能产生重要的作用。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过去教学大纲已经提出了,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多功能和奠基作用”,强调在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课堂上要架起古今的桥梁,让同学走入生活,了解社会,感悟生活,树立起建设美丽家园的责任感。
  
  单位:浙江泰顺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秋日   一一给蜜斯森碟   看过巴黎植物园的豹,你问我   玫瑰色的斗篷   佛罗伦萨的斗篷   是不是胜过一首   具有神学倾向的赞美静?   夜幕下,我们的手指   滑过一颗又一颗孤寂的星星   就像怎么也无法握住   一个遥远的爱人   孱弱的爱人!而我们倾听过   他没有过的倾听——   所有文字的背后   唯有死亡,在卡皮托丘的星空下   与马克奥雷尔骑马式的石像   静静地对峙,正如
一  在我的印象中,昌耀是一个“大诗人”,虽有零碎的阅读、接触,但不敢轻易叩问。一般的文学史叙述,每提到昌耀,都冠以“圣徒”“殉道”“西部精神”“理想主义者”之类大词。那些流传度最高的文本,比如《鹰·雪.牧人》《高车》《慈航》《巨灵》,也一再加深这一印象。这位耸立于青藏高原腹地,拥抱大地、雪山,背负着时代和个人的双重苦难,不断地向梦想的写作/灵魂高地挺进的诗人,确实是“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燎原语
她说她腰疼,  我说肯定是这该死的天气,  湿气往她身体里钻。  她说她腰疼,  我說肯定是这大山太重,  她驮着树回家时像一只蚂蚁。  她说她腰疼,  我说肯定是这土地太宽阔,  她想全部都种上蔬菜和粮食。  她说她腰疼,  我说要不去医院看看,  别心疼那几个钱。  她说她腰疼  只因  今天是我的生日。  她说了两遍  她说梦到我,梦到我坐在门口,  穿着背心和短裤,  而她,刚从灶台下抬起
《痴呆山上》写于2007年,多多回国的第三年。细读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多多的“忧虑、痛心、愤怒”。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多多的写作越来越倾向于抽象化,不仅摒弃了日常的经验,连诗歌的情境也不再完整,虽然不像某位“荷兰教授”说的那样,“通篇都是形而上学”(见多多访谈《诗、人和内潜》),至少是超越时间的普遍之思在主导着他的创造。以至于大量阐释多多作品的文章,凡涉及中后期作品,很少能把一首诗顺畅读通的,反
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斯比茨说过:“如果那些掌握高技术的人们,他们能摧毁整个世界,能污染我们的地球,能组合成新的基因来产生新的生命形式,但他们只懂得如何画指数曲线、如何使用试管,而对其它一无所知,试问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世界啊!我们恳请他们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给人文科学留下一席之地。”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一些应用科学技术人员的人文素质危机,也一针见血地向我们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可怕弊端及其所应
天门市竟陵高级中学,创建于1956年,地处茶圣陆羽故里,是一所闻名遐迩的荆楚名校,现有教学班42个,学生3780人,教职工206人,近两年来,该校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建设和谐校园,学校各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我们一行慕名而来,采访了这所学校的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傅祖德先生。傅校长性格爽朗,剑眉下一双睿智的眼睛透出坚毅和执着,洋溢着强烈的人格魅力。2003年8月,他接受组织的重托,风
《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通过与文本的交融碰撞,激励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导有目标、激有真情、悟有生活、化有归宿、学有标尺,才能让思想的关芒照亮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一种思想力量的感召下,以一种昂扬健康的人格姿态面对人生。  1、导有目标,循序渐进  新课程七年级上
在窑乡,你会发现  京砖们都站立着,紧挨着身子  像坦城相见的哥们  到了都市,则被放倒着,平铺直叙  这寻常的秩序  呆板的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  玩世不恭的塌陷  这时,要将塌陷的那一块,挪一下  看身下有否爆芽的春事  扒开,周边受牵连的砖块  用力刨除上面凝结的伤痴  像巡查不干净的阉人  划地为牢,抹上水泥,打上胶水  严防死守残延苟且的喘息  保持形制的规整,以及用橡皮榔头  叩击延绵
一段深深的记忆  水,从记忆里漾出来  透著清凉与甘甜  圆圆的眼睛里,躺着镜子和月亮  注视着一代又一代山里人  想念故乡,就会想念古井  细水长流,浸润着山村的过往  也浸润着不老的岁月  一口古井,滋养着一串乡音  乡音长出的长青藤  把我拽到情感深处  舀一瓢思念
《叫三声夸克》是一篇介绍物理学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课文。    一、巧妙的设问艺术    文章吸引我们的,首先是物质结构的妙趣,看到“山穷水尽”,转眼又能“柳暗花明”,我们与科学家一同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虽然是说明文,但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情操也同样得到陶冶。而引导我们步步深入的是文章无处不在的设问。例如:“最里面是什么?”“是不是盒子里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