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是学生刚开始认识、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落实国家素质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模式,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但尽管教师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化学课堂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现象,学习效果不佳,本文以农村的初中化学课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新课改的实施,乡村地区的初中化学课堂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在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方面都相对贫乏,导致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分析了如何提升农村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有效性课堂的理解
有效课堂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在短时间内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成绩,充分掌握课堂中所学过的知识。衡量教师教学有没有效果,是从多方面进行考量的,包括效率和效益在内。这里的效益并不是讲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准备充分、认真讲解,而是对学生自身来说真正掌握、学会了多少东西,假若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够集中精力,学习之后仍旧一无所知,那么教师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是处在教学没有效果阶段。当然,如果学生非常刻苦的进行了学习,但是仍旧没达到理想的成绩,也被称作教学缺乏有效性。有效的课堂中,教师传授不费力,学生输入知识感到愉悦,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二、农村初中化学课堂的现状
化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化学的学习贯穿着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首先,在农村的初中,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和实际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以知识性的学习为主,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视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往往事先写好了实验步骤,让学生照着去做,这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验证、得出结论,体会成功的喜悦,从本质上来说,这就失去了实验的本身意义,使课堂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缺乏趣味,对知识的理解更缺乏深刻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时代脱轨,在传授新知识的环节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自己感知的过程,只是强调化学知识的机械化积累和记忆。在上课过程中仍旧是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三、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提升化学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师生双方及时进行交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与教师协同合作,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利用农村特有的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化学学习绪言第一课时,这样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學世界”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又如,在进行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以这样引入,激发学生兴趣。猜猜看: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生)二氧化碳(师)大家猜的完全正确,既然二氧化碳对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二氧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演示)取支试管,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通二氧化碳,
(生)观察现象
(演示) 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纸花喷洒稀盐酸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2.把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纸花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3.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纸花喷洒水
4.把喷水后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纸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引导)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何喷水的紫色布条放入二氧化碳中就会变红呢?
(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二)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习进修
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具备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有效的信息传递,教师必须明白传授知识的目的,找到适合学生的突破口,传授的知识信息井井有条,清楚流畅,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创新教学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范围中自主学习。
(三)教师充分准备,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要精练,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要做到科学准确、内容充实不枯燥、突出重难点内容、条理清楚。合理安排分配好时间,各部分讲解时间合理调控。但是课堂是灵活多变的,有一些不可预计的情况发生会占用一些时间。比如,有些问题不是疑难问题却耽误了很多时间,当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顾全大局,以整堂课为中心来合理分配时间。例如在学习《分子与原子》时教师课前准备香水、浓氨水各一瓶,上课时先后分别打开瓶盖,放在学生中间,过一会儿,问学生能闻到气味吗?为什么能闻到不同的气味,让学生讨论,然后讲解分子的特性。显而易见,在课堂教学中的规定的任务能够按时按效完成,课堂时间就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效率也就随之提高。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顺应新课程的改革,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农村特有的环境,开展化学教学,任何一堂课,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策划,不断学习创新教学方式,每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不断的查漏补缺,为实现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和飞跃。
参考文献:
[1]张玉晶.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
[2]兰立荣.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8).
[3]古永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6(05).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新课改的实施,乡村地区的初中化学课堂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在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方面都相对贫乏,导致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分析了如何提升农村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有效性课堂的理解
有效课堂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在短时间内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成绩,充分掌握课堂中所学过的知识。衡量教师教学有没有效果,是从多方面进行考量的,包括效率和效益在内。这里的效益并不是讲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准备充分、认真讲解,而是对学生自身来说真正掌握、学会了多少东西,假若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够集中精力,学习之后仍旧一无所知,那么教师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是处在教学没有效果阶段。当然,如果学生非常刻苦的进行了学习,但是仍旧没达到理想的成绩,也被称作教学缺乏有效性。有效的课堂中,教师传授不费力,学生输入知识感到愉悦,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二、农村初中化学课堂的现状
化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化学的学习贯穿着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首先,在农村的初中,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和实际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以知识性的学习为主,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视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往往事先写好了实验步骤,让学生照着去做,这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验证、得出结论,体会成功的喜悦,从本质上来说,这就失去了实验的本身意义,使课堂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缺乏趣味,对知识的理解更缺乏深刻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时代脱轨,在传授新知识的环节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自己感知的过程,只是强调化学知识的机械化积累和记忆。在上课过程中仍旧是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三、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提升化学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师生双方及时进行交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与教师协同合作,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利用农村特有的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化学学习绪言第一课时,这样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學世界”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又如,在进行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以这样引入,激发学生兴趣。猜猜看: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生)二氧化碳(师)大家猜的完全正确,既然二氧化碳对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二氧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演示)取支试管,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通二氧化碳,
(生)观察现象
(演示) 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纸花喷洒稀盐酸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2.把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纸花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3.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纸花喷洒水
4.把喷水后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纸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引导)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何喷水的紫色布条放入二氧化碳中就会变红呢?
(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二)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习进修
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具备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有效的信息传递,教师必须明白传授知识的目的,找到适合学生的突破口,传授的知识信息井井有条,清楚流畅,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创新教学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范围中自主学习。
(三)教师充分准备,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要精练,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要做到科学准确、内容充实不枯燥、突出重难点内容、条理清楚。合理安排分配好时间,各部分讲解时间合理调控。但是课堂是灵活多变的,有一些不可预计的情况发生会占用一些时间。比如,有些问题不是疑难问题却耽误了很多时间,当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顾全大局,以整堂课为中心来合理分配时间。例如在学习《分子与原子》时教师课前准备香水、浓氨水各一瓶,上课时先后分别打开瓶盖,放在学生中间,过一会儿,问学生能闻到气味吗?为什么能闻到不同的气味,让学生讨论,然后讲解分子的特性。显而易见,在课堂教学中的规定的任务能够按时按效完成,课堂时间就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效率也就随之提高。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顺应新课程的改革,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农村特有的环境,开展化学教学,任何一堂课,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策划,不断学习创新教学方式,每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不断的查漏补缺,为实现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和飞跃。
参考文献:
[1]张玉晶.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
[2]兰立荣.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8).
[3]古永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