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科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美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美育的实施,是美育的重要阵地。然而如果没有审美能力,即使再美的作品也可能会被我们忽略,所以审美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实施美育的最重要的内容。
一、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是指学生在阅读时,作品的语言符号、意象等在头脑中产生反应,从而获得审美的感悟。对语文来说,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语感的强弱,也就是能不能对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迅速捕捉,所以只有强化语感教学才能使学生一见钟情去感知美;当然仅仅凭个人语感还是不够的,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一)强化语感教学
语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强弱,语感能力强就能真正品味出作品的情味,从整体上领会到作者的审美感受,运用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时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重视范读。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美”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的美,加深学生对作品美的感知效果和体验。如教学《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散文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范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感去感知作品,第二,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体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揣摩的过程中习得的,如果教师越俎代庖、一讲到底无疑是对学生美感权利的剥夺。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给他们机会切身感悟言语的规律和意蕴,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增强,审美感知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二)与作者换位思考
教学中仅仅抓住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是不够的,那样只能告诉学生作者是这样用的,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用,作者选词的过程不只是对词语音形义进行判断,更主要是找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凸现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知过程。只有对作者选用的字、词、段有深刻的理解,把握其审美感受,然后进行换位思考,从作者角度去感受所描绘的事物,才会了解作者选此词不选彼词的原因,进而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如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润”字为什么用得好?若只从词性来分析就忽视了其美学价值。如果作者不对细雨拂春夜的景象有一个细致的审美感知,哪里会有“润”字的妙处?“润”字说明细雨轻轻地降落到大地上,滋润万物,而孟浩然的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雨却是催花的,所以说雨知时节还不够好,还要滋润万物才行,“润”字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喜”,雨“润”所以作者“喜”,因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由此表现了作者杜甫那种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我们只有站在作者的角度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位置思考,设身处地地去感知,自觉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二、营造具体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教师教语文,不能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知识、结论一股脑塞进学生的脑子,捆住他们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激发他们神思飞跃,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
(一)抓形象,启发想象
美总是蕴藏在一定的形象之中,只有把握艺术形象,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品赏,才能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进而揭示形象中包含的美。如教学《黄果树瀑布》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时,对瀑布的形、声、色等仅要求学生想一想、体会体会, 效果肯定不好。这时教师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设计一环连一环的小问题, 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帮助学生想象, 再现文中描绘的美丽图景。教学时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珠溅到身上什么感觉?……通过这些小问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走进作品,去和作者一同感受黄果树瀑布不愧是大自然的杰作。
(二)找“空白”进行“填空”
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补充、想象作品中的“空白”处。如教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支红杏出墙来”, 这诗句看起来虽是形象可感, 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文字符号难以尽述的许多“空白”,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园中究竟是怎样的春色? 枝头盛开着多少枝杏花? 花儿开到怎样的程度?园墙用什么砌成的?有多高以及诗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一系列队空白点的追问,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幅幅具有诗情画意的春景图,徜徉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领略这首诗的美好意境,审美想象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即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使他们在语文审美实践中能有美的发现、美的创造。
(一)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创造美的技法
指导学生学习创造美的技法,不应该采用机械灌输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如在李白的诗歌《将进酒》教学中,第一句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老师可以问:“黄河之水是真的从天而来吗?”答案当然不是,这是老师可以接着追问:“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学生思考后会发现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一种大气磅礴的意境。借此契机,老师告诉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这种技法,这不仅能够使他们逐步掌握创造美、表现美的技巧而且能够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
(二)走进生活,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人创造美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有很多方面,如通过各种朗读、写作等形式。以作文为例:教师在教完一课或一单元后,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安排同课文内容相应的作文训练,毕竟作文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必须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找美的种子。比如,学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后,在学生已经初步形成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观察美,然后把感受写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审美感受,还可以使学生用自己的笔去描绘大自然的美,去进行美的创造,培养了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去感知美、想象美和创造美,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是指学生在阅读时,作品的语言符号、意象等在头脑中产生反应,从而获得审美的感悟。对语文来说,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语感的强弱,也就是能不能对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迅速捕捉,所以只有强化语感教学才能使学生一见钟情去感知美;当然仅仅凭个人语感还是不够的,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一)强化语感教学
语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强弱,语感能力强就能真正品味出作品的情味,从整体上领会到作者的审美感受,运用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时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重视范读。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美”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的美,加深学生对作品美的感知效果和体验。如教学《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散文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范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感去感知作品,第二,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体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揣摩的过程中习得的,如果教师越俎代庖、一讲到底无疑是对学生美感权利的剥夺。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给他们机会切身感悟言语的规律和意蕴,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增强,审美感知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二)与作者换位思考
教学中仅仅抓住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是不够的,那样只能告诉学生作者是这样用的,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用,作者选词的过程不只是对词语音形义进行判断,更主要是找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凸现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知过程。只有对作者选用的字、词、段有深刻的理解,把握其审美感受,然后进行换位思考,从作者角度去感受所描绘的事物,才会了解作者选此词不选彼词的原因,进而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如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润”字为什么用得好?若只从词性来分析就忽视了其美学价值。如果作者不对细雨拂春夜的景象有一个细致的审美感知,哪里会有“润”字的妙处?“润”字说明细雨轻轻地降落到大地上,滋润万物,而孟浩然的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雨却是催花的,所以说雨知时节还不够好,还要滋润万物才行,“润”字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喜”,雨“润”所以作者“喜”,因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由此表现了作者杜甫那种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我们只有站在作者的角度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位置思考,设身处地地去感知,自觉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二、营造具体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教师教语文,不能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知识、结论一股脑塞进学生的脑子,捆住他们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激发他们神思飞跃,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
(一)抓形象,启发想象
美总是蕴藏在一定的形象之中,只有把握艺术形象,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品赏,才能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进而揭示形象中包含的美。如教学《黄果树瀑布》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时,对瀑布的形、声、色等仅要求学生想一想、体会体会, 效果肯定不好。这时教师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设计一环连一环的小问题, 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帮助学生想象, 再现文中描绘的美丽图景。教学时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珠溅到身上什么感觉?……通过这些小问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走进作品,去和作者一同感受黄果树瀑布不愧是大自然的杰作。
(二)找“空白”进行“填空”
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补充、想象作品中的“空白”处。如教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支红杏出墙来”, 这诗句看起来虽是形象可感, 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文字符号难以尽述的许多“空白”,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园中究竟是怎样的春色? 枝头盛开着多少枝杏花? 花儿开到怎样的程度?园墙用什么砌成的?有多高以及诗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一系列队空白点的追问,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幅幅具有诗情画意的春景图,徜徉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领略这首诗的美好意境,审美想象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即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使他们在语文审美实践中能有美的发现、美的创造。
(一)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创造美的技法
指导学生学习创造美的技法,不应该采用机械灌输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如在李白的诗歌《将进酒》教学中,第一句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老师可以问:“黄河之水是真的从天而来吗?”答案当然不是,这是老师可以接着追问:“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学生思考后会发现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一种大气磅礴的意境。借此契机,老师告诉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这种技法,这不仅能够使他们逐步掌握创造美、表现美的技巧而且能够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
(二)走进生活,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人创造美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有很多方面,如通过各种朗读、写作等形式。以作文为例:教师在教完一课或一单元后,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安排同课文内容相应的作文训练,毕竟作文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必须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找美的种子。比如,学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后,在学生已经初步形成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观察美,然后把感受写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审美感受,还可以使学生用自己的笔去描绘大自然的美,去进行美的创造,培养了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去感知美、想象美和创造美,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