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闽南文化属于地域性文化,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既继承中原文化又借鉴其他文化的合理因素,具有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其海洋性十分鲜明,尤其是兼容多样性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生命力。
【关键词】闽南文化 海洋性 兼容
闽南是指福建南部,从地理上说仅指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地区,但也往往包括莆田、龙岩。闽南依山临海,气候宜人,属于温暖而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在这里产生的闽南文化系生活在福建地区(主要是闽南地区)的人民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文化。从根本上讲,闽南文化继承中原文化并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等,使之兴盛发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闽南系移民社会,地理上大部分沿海分布又依临内陆,且属亚热带气候,兼有农林果茶与鱼盐之利,故反映到文化上,既有华夏农耕文明的特性,又有海洋文化的特色。笔者认为闽南文化的海洋性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勇于开拓、拼搏、冒险之坚毅精神
勇于拼搏、积极开拓和冒险犯禁是闽南文化海洋性的突出特点。沿海居民依海为生,或航海或渔业或商业,容易培养出拼搏、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往往将生死置之度外。据考证,闽南一带的居民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原,是古代战乱、天灾所迫而南迁的,多少年来,迁徙、开发之艰难困苦无法想象,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是难以成功的,迁居闽南地区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发着当时荒蛮无比的新家园,从事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农垦殖养,终于使漳厦平原成为粮川和水果之乡,安溪山地变为茶园。而大海的优越条件,又使人们以海为田,走海洋浪天涯,从事鱼盐业和航海贸易业,使得泉州等地自隋唐以来成为世界性的港口,这更加速练就闽南人的开拓冒险的精神。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出于海防或其他政治目的,均实行过严厉的海禁政策,但由于地狭人众的压力,不少闽南民众绅士冲破小农社会求安稳的限制,冲破朝廷禁令,冒险出海捕鱼或经营海上贸易,如明代闽南的龙溪、漳浦沿海,老百姓为生存和发展,冒着生命危险出海,甚至犯禁走私。1683年,清统一台湾后,仍对内地民众渡台采取严格的限制,然而包括闽南在内的内地民众则不顾禁令大批偷渡至台,使台湾得到较大的开发。
历史上闽南人的敢于冒险犯禁的性格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反映。明中叶以来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闽南一带的士大夫不少敢于蔑视礼法,甚至离经叛道。如泉州人陈三出生官宦之家,饱读诗书,却不热衷求功名,为追求爱情不惜卖身为奴。明代大思想家李贽“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惊世骇俗的命题、“童心说”的文艺观以及公开招收女弟子之举,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闽南人敢于犯禁蔑视礼法权威,并非为所欲为一味非圣无法,而是冲破那些背离社会进步,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清规戒律和禁令。
二、不废耕读亦重工商之文化积淀
闽南地区耕读工商并重,其重耕读深受华夏传统文化的影响。闽南人家不管是士大夫还是农夫都强调耕读为本,诗书传家。闽南地区的开发虽晚于中原,但读书之风也十分盛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闽南乃至整个福建的文化、教育事业功不可没,由他创立的闽学在福建遍地开花并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学派。宋元明时的泉州被称为“海滨邹鲁”。宋以来闽地博取功名者“如拾芥……举天下言得第之多者必以闽为首称”。近现代陈嘉庚举家产兴办教育,在厦门办了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等学校,为社会培养不少人才。
在重耕读的同时,闽南社会对工商业也十分重视,这也显现其文化的海洋性。闽南地处东南沿海,有海事交通之便,即为“海上丝绸之路”,但因地狭民众的格局,人们也在务农的同时以手工劳作和交通商贩补贴家用,故尽管华夏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几乎是三代以来朝朝相承的基本国策。然而在闽南社会民间对工商业活动采取宽容而不予鄙视的态度。宋元两朝的泉州是万商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市舶司的年收入几乎占南宋朝廷年收入的六分之一,巨大的外贸航海业刺激了闽南乃至整个福建的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心理的转变。有人认为当时的泉州人早间读书而暮晚经商,连朱熹父子也不讳言曾经为商。李贽一反轻贱商人的传统习气,对商人的历经风险、辛勤奔波的劳作予以公平之评说。王慎中、何乔远、李光晋等名士甚至还要求废海禁、重工商等等。因此闽南文化中的工商气息也说明其浓郁的海洋性。
三、开放兼容乐于接受新事物之创新精神
以宽容的态度乐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是闽南文化的显著特色。海事活动技术性强,接触面也宽,这使它比农耕活动更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在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闽南地区最具有开放兼容的意识,也是欧风美雨沐浴最多的地带。宋元以来由于这里海上交通发达,许多外国人在此定居,他们将本国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融合在当地社会中,天长日久,海外文化便与当地文化交融在一起。近代随着厦门开埠,欧风美雨也深深影响着此地,人们对西学、洋服、西餐等也乐于接受,鼓浪屿上不少建筑物体现着西洋式风格,这一切也都说明闽南文化中的宽容兼收性。如在宗教上,泉州清真寺众多,伊斯兰教较为盛行,厦门、漳州等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也得以传播,还有佛教、印度教以及中国本土的道教、民间信仰并存,泉州还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上不少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但闽南大地百神共处,四海一家的景象似乎举世罕见。
历史上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引发中外文化的互动,在闽南文化里面十分突出。对于外来文化闽南社会往往有一种开放性、包容性和接纳的心态。如李贽与利玛窦的交往,近代黄乃棠鼓吹西方天赋人权号召反清革命,甚至地处闽南附近的福州人士林则徐很早注重向西洋学习被称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许多学者认为闽南人重商逐利的价值观的形成也与阿拉伯的穆斯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对造就一批闽南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作用不可低估。
四、敬重海神是闽南文化海洋性的鲜明特征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生存环境恶劣,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一方面使闽南人具有不屈服于大自然与大海搏斗的精神,也促使闽南人敬重神灵,其中民间信仰中最盛行的就是对海上女神——妈祖的信仰。妈祖的原型是宋代福建湄州岛人林默娘,她聪睿善良常常为人治病并能观测天象风浪,故殁后乡人制度建祠奉祀。她本是一普通女子,并无远古神话传说或建造丰功伟绩,但妈祖信仰在不长的时间由湄洲到闽南乃至全福建省甚至扩大到全国海疆,还被移民带到台湾,由中国扩展到整个东南亚,成为中国最大的海神,是保护航船、救助海难的神灵。宋至清王朝封之夫人、天妃、天后、海上圣母,而民间则尊称为妈祖。
妈祖信仰与闽南文化有关。宋元时期泉、漳、厦为全国最主要的贸易港口,整个福建包括台湾也是当时全国最主要的贸易省份之一,宋以来贸易、渔业的发达,沿海人民海事活动也越来越多,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行船走海无三分生命”,人们自然盼望有神通广大的海神前来保佑,那时人们将妈祖视为海神加以崇拜。闽南人对妈祖的信仰与其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有关,妈祖信仰也形成一种文化,即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对妈祖的信仰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在今天中国除了妈祖故乡香火不断之外,从北到南的14个沿海城市都保留有妈祖庙,有1亿多妈祖信徒。据说台湾有妈祖庙500多座,妈祖信徒达700多万人,在东南亚也有不少妈祖庙及信徒。
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突出的海洋性特征,但又不失华夏文化之根基,是中华文化南迁后与当地文化、域外文化交汇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海洋文化性格,化生出顽强的拼搏、开拓之精神,在社会、经济的互动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今也是十分突出的。闽南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与海外文化沟通是其文化的重要特色,在进行创造海洋文化性格的同时,保持和维系华夏文化的主体地位,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从而说明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当然闽南文化因闽南北部多山,这在交通闭塞的古代,对文化交流又是一个障碍,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故其也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但总的讲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发展创新,其海洋性体现了一种腾飞、拼搏、开拓等精神风貌,这都是我们今天应该坚持和发扬的。
【关键词】闽南文化 海洋性 兼容
闽南是指福建南部,从地理上说仅指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地区,但也往往包括莆田、龙岩。闽南依山临海,气候宜人,属于温暖而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在这里产生的闽南文化系生活在福建地区(主要是闽南地区)的人民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文化。从根本上讲,闽南文化继承中原文化并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等,使之兴盛发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闽南系移民社会,地理上大部分沿海分布又依临内陆,且属亚热带气候,兼有农林果茶与鱼盐之利,故反映到文化上,既有华夏农耕文明的特性,又有海洋文化的特色。笔者认为闽南文化的海洋性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勇于开拓、拼搏、冒险之坚毅精神
勇于拼搏、积极开拓和冒险犯禁是闽南文化海洋性的突出特点。沿海居民依海为生,或航海或渔业或商业,容易培养出拼搏、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往往将生死置之度外。据考证,闽南一带的居民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原,是古代战乱、天灾所迫而南迁的,多少年来,迁徙、开发之艰难困苦无法想象,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是难以成功的,迁居闽南地区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发着当时荒蛮无比的新家园,从事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农垦殖养,终于使漳厦平原成为粮川和水果之乡,安溪山地变为茶园。而大海的优越条件,又使人们以海为田,走海洋浪天涯,从事鱼盐业和航海贸易业,使得泉州等地自隋唐以来成为世界性的港口,这更加速练就闽南人的开拓冒险的精神。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出于海防或其他政治目的,均实行过严厉的海禁政策,但由于地狭人众的压力,不少闽南民众绅士冲破小农社会求安稳的限制,冲破朝廷禁令,冒险出海捕鱼或经营海上贸易,如明代闽南的龙溪、漳浦沿海,老百姓为生存和发展,冒着生命危险出海,甚至犯禁走私。1683年,清统一台湾后,仍对内地民众渡台采取严格的限制,然而包括闽南在内的内地民众则不顾禁令大批偷渡至台,使台湾得到较大的开发。
历史上闽南人的敢于冒险犯禁的性格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反映。明中叶以来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闽南一带的士大夫不少敢于蔑视礼法,甚至离经叛道。如泉州人陈三出生官宦之家,饱读诗书,却不热衷求功名,为追求爱情不惜卖身为奴。明代大思想家李贽“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惊世骇俗的命题、“童心说”的文艺观以及公开招收女弟子之举,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闽南人敢于犯禁蔑视礼法权威,并非为所欲为一味非圣无法,而是冲破那些背离社会进步,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清规戒律和禁令。
二、不废耕读亦重工商之文化积淀
闽南地区耕读工商并重,其重耕读深受华夏传统文化的影响。闽南人家不管是士大夫还是农夫都强调耕读为本,诗书传家。闽南地区的开发虽晚于中原,但读书之风也十分盛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闽南乃至整个福建的文化、教育事业功不可没,由他创立的闽学在福建遍地开花并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学派。宋元明时的泉州被称为“海滨邹鲁”。宋以来闽地博取功名者“如拾芥……举天下言得第之多者必以闽为首称”。近现代陈嘉庚举家产兴办教育,在厦门办了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等学校,为社会培养不少人才。
在重耕读的同时,闽南社会对工商业也十分重视,这也显现其文化的海洋性。闽南地处东南沿海,有海事交通之便,即为“海上丝绸之路”,但因地狭民众的格局,人们也在务农的同时以手工劳作和交通商贩补贴家用,故尽管华夏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几乎是三代以来朝朝相承的基本国策。然而在闽南社会民间对工商业活动采取宽容而不予鄙视的态度。宋元两朝的泉州是万商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市舶司的年收入几乎占南宋朝廷年收入的六分之一,巨大的外贸航海业刺激了闽南乃至整个福建的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心理的转变。有人认为当时的泉州人早间读书而暮晚经商,连朱熹父子也不讳言曾经为商。李贽一反轻贱商人的传统习气,对商人的历经风险、辛勤奔波的劳作予以公平之评说。王慎中、何乔远、李光晋等名士甚至还要求废海禁、重工商等等。因此闽南文化中的工商气息也说明其浓郁的海洋性。
三、开放兼容乐于接受新事物之创新精神
以宽容的态度乐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是闽南文化的显著特色。海事活动技术性强,接触面也宽,这使它比农耕活动更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在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闽南地区最具有开放兼容的意识,也是欧风美雨沐浴最多的地带。宋元以来由于这里海上交通发达,许多外国人在此定居,他们将本国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融合在当地社会中,天长日久,海外文化便与当地文化交融在一起。近代随着厦门开埠,欧风美雨也深深影响着此地,人们对西学、洋服、西餐等也乐于接受,鼓浪屿上不少建筑物体现着西洋式风格,这一切也都说明闽南文化中的宽容兼收性。如在宗教上,泉州清真寺众多,伊斯兰教较为盛行,厦门、漳州等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也得以传播,还有佛教、印度教以及中国本土的道教、民间信仰并存,泉州还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上不少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但闽南大地百神共处,四海一家的景象似乎举世罕见。
历史上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引发中外文化的互动,在闽南文化里面十分突出。对于外来文化闽南社会往往有一种开放性、包容性和接纳的心态。如李贽与利玛窦的交往,近代黄乃棠鼓吹西方天赋人权号召反清革命,甚至地处闽南附近的福州人士林则徐很早注重向西洋学习被称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许多学者认为闽南人重商逐利的价值观的形成也与阿拉伯的穆斯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对造就一批闽南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作用不可低估。
四、敬重海神是闽南文化海洋性的鲜明特征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生存环境恶劣,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一方面使闽南人具有不屈服于大自然与大海搏斗的精神,也促使闽南人敬重神灵,其中民间信仰中最盛行的就是对海上女神——妈祖的信仰。妈祖的原型是宋代福建湄州岛人林默娘,她聪睿善良常常为人治病并能观测天象风浪,故殁后乡人制度建祠奉祀。她本是一普通女子,并无远古神话传说或建造丰功伟绩,但妈祖信仰在不长的时间由湄洲到闽南乃至全福建省甚至扩大到全国海疆,还被移民带到台湾,由中国扩展到整个东南亚,成为中国最大的海神,是保护航船、救助海难的神灵。宋至清王朝封之夫人、天妃、天后、海上圣母,而民间则尊称为妈祖。
妈祖信仰与闽南文化有关。宋元时期泉、漳、厦为全国最主要的贸易港口,整个福建包括台湾也是当时全国最主要的贸易省份之一,宋以来贸易、渔业的发达,沿海人民海事活动也越来越多,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行船走海无三分生命”,人们自然盼望有神通广大的海神前来保佑,那时人们将妈祖视为海神加以崇拜。闽南人对妈祖的信仰与其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有关,妈祖信仰也形成一种文化,即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对妈祖的信仰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在今天中国除了妈祖故乡香火不断之外,从北到南的14个沿海城市都保留有妈祖庙,有1亿多妈祖信徒。据说台湾有妈祖庙500多座,妈祖信徒达700多万人,在东南亚也有不少妈祖庙及信徒。
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突出的海洋性特征,但又不失华夏文化之根基,是中华文化南迁后与当地文化、域外文化交汇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海洋文化性格,化生出顽强的拼搏、开拓之精神,在社会、经济的互动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今也是十分突出的。闽南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与海外文化沟通是其文化的重要特色,在进行创造海洋文化性格的同时,保持和维系华夏文化的主体地位,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从而说明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当然闽南文化因闽南北部多山,这在交通闭塞的古代,对文化交流又是一个障碍,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故其也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但总的讲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发展创新,其海洋性体现了一种腾飞、拼搏、开拓等精神风貌,这都是我们今天应该坚持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