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历史深处的叩问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h20060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臻积6年之功,呕心沥血,创作的《苍野无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16年9月出版),这部长达50万字的著作,真实而客观地描写和反映了20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原地区尤其是宛东地区历史的变迁以及生活在底层的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对困苦命运的抗争。作品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家族个人命运的演变交织在大的历史框架之中,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纵深感,又呈现出家族命运和个人情感的悲剧性和人性的光輝。这种将“大历史中的小故事”同“小故事中的大历史”糅合在一起,体现了家族小说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也彰显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家族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变迁,是家族小说的核心叙事方式,也是其呈现美学价值的途径。这种家族小说既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也是现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主要方法。《苍野无语》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叙事方式和结构模式,描写了20世纪四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初二十年间发生在周、门两个家族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历史的动荡和变迁为背景,以周、门两家族的命运更迭为主线,涵盖了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四二年的大饥荒,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合作化运动,大跃进,吃食堂,等等。个人的命运和人生的悲欢离合都融入这一个个历史事件之中,既表现了历史的云谲波诡,也细致描绘了个人的悲剧命运。尤其是周氏三代的命运变迁,周家仁(父辈),周兴安、周兴中(子辈),周明治(孙辈)的个人命运对应着不同时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生态,父一辈的周家仁作为中国传统农民的象征,秉持着儒家的价值观,恪守着“礼义仁智信”的道德规范,“耕读传家”“勤劳持家”是其基本的信念和追求,这也是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农民的共同信念和追求,而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富”成了原罪,也为子一代的周兴安和周兴中以及孙一代的周明治等带来了历史的罪恶和时代的苦难。从而呈现了在所谓的新旧交替时代,个人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卑微、脆弱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意识形态高压之下对人性的扭曲和毁灭,这一点在周二和门保玉身上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表现。周家由兴盛到衰败并不是个人的原因,恰恰是由于时代的荒谬所造成的,一个承传着农耕文明价值观和精神底蕴的“小家族”的衰败,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个人”和“家族”作为“历史的人质”所具有的悲剧性和悲壮性。《苍野无语》正是通过周家三代人命运变迁的描写和家族兴盛衰败的展示,使作品具有了史诗般的属性,
  曾臻在创作《苍野无语》之前没有进行过长篇小说的尝试,她写中、短篇小说及散文。在她散文中渗透的那种温厚善良的情怀同样体现在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之中。作品体现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悲天悯地的情怀,特别是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怜惜,令人不忍卒读,又令读者怦然心动。关注他们生存的困境以及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是整部作品创作的情感基调和起点,使我们看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是如何在大时代的挟裹之下成为一棵风雨飘摇的小草,尽管作者一再声称不喜欢“草根”这个自轻自贱的词语,但像周兴安、刘青莲、柳氏、门玉轩,等等,甚至连“草根”都不如,草根还有依附的土地、水分和阳光。在历史的变革时期,他们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代表和承传者,一下子就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和水分,这才是值得同情和讴歌的“草根阶层”,这种悲天悯地的情怀不仅体现在被施暴者身上,同样体现在作恶多端的施暴者身上,如作为邪恶化身和代表的门玉保、周二、胡亮等,作者对他们的身世也给予深刻的怜悯和同情。他们既是施暴者也是被施暴者,体现着更为复杂的人性丑恶和社会的丑陋。这就是作品的深刻之处,其实在那个价值观混乱“唯阶级论”和“血统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牺牲品。以至于李芳楷全家人的自杀,既是为自己的良知赎罪,更是为一个是非混淆的时代救赎,只是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之中,一个李芳楷又如何能够为几千万人的生命救赎,他只不过也是权力祭坛上的祭品而已。但无论哪一个层面,作者都以特有的人间情怀对他们赋予人性的底色,都能够非常理性地看待社会在前进的过程中人性的丑陋与美好。门玉保对于柳氏来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施暴者,他毁灭了柳氏的追求和美好,而他在历史时代的变迁中同样是一个被施暴者,但作者并没有把他打入人性的阿鼻地狱,而是在他对待儿子的态度上见到作为父亲的温馨情怀,体现着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这可以看到作者的现实主义追求和精神,不虚伪,不夸饰,没有“莺歌燕舞”似的歌颂和描写。这种理性的批判和揭露既是对历史的重新思考,也是对以意识形态为核心所构建的虚假的历史叙事进行改写,从而使这部作品深深地打上个人记忆的烙印。这是个人情感、心灵精神的归旨,是一个民族、国家、政权的记忆,也是对历史的重新建构,还原了“曾经的历史”,特别是对李芳楷的形象的描写和刻画,可以看出一个正直而具有正义感的县委书记是如何在大的时代挟裹下,一步步走到悲剧的深渊,事实上,他的死亡是对一个时代的绝望的控诉。
  《苍野无语》全景式地展现了时代的风云变迁和底层百姓的命运悲剧,人物众多,事件复杂而且时间跨度较长,具有历史的宏观性和现实的深刻性,整个作品的叙事线索层次分明,经纬交错,具有内在的立体化的艺术张力。这种叙事线索表现为四个层次,即个人——家庭——家族——民族,四者互为一体,对应着的是个人遭遇——家庭兴衰——家族起落一一民族灾难,从而使个人情感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使整个作品内容丰腴,主题多元,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苍野无语》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对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的表达,对刘青莲面临不可抗拒的悲惨命运的抗争,对乡村文明与民俗文化的描写,等等,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当然,作品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叙事不够精炼,人物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情节矛盾的解决略显简单化,等等。
其他文献
雾气迷蒙的早上,城市里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急匆匆的行人,天长日久的,看得双眼乃至心都麻木了。  人最怕麻木,心一旦麻木,生活便麻木,至此,余生可如何是好?  看向远方雾霭重重的河面,以及河面上同样灰苍苍的桥,突然想放下手头上的一切,去河边走走。停下车子,从河边的滨河大道上拾级而下,穿过青、黄、红色彩斑斓的树林,至河边时,竟有片刻的恍惚。  河面一如既往地宽阔着,河对岸拔地而起,尚未封顶的几座高楼,迎着
期刊
一  孙君梁先生是位律师,律师在当下是风生水起的职业,但近些年他却有点“不务正业”,跨界爱上了时下不被人们看好的写作,这自然是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了。然而人各有志,写作虽不被人看好,但他喜爱,他愿入瓮,你讲一百个理由,他一句话,我就好这一口,也就噎得你无话可说。  自然,这是我的臆说,以孙君梁先生的性格,决计是不会这样说的,即如是说,那话语也必定是很含蓄的,定然不会如此生硬。  其实,写作在中国的历史
期刊
父亲和母亲都已经去世三年。2017年11月初八是父亲三周年的祭日,姊妹兄弟都回去给父母添坟烧纸,感觉很快,一晃就三个年头了。每次想起父亲,就是他微笑的面容,他以前就是这样子,和谁都是微笑着说话。  父亲是一名教师。在我小的时候,他经常不在家,只是每个星期天回来一次,所以对父亲了解的也很少,他对我们管教的也不多,只记得从小就是妈妈拉扯我们姐姐和兄弟6个长大的。在小的时候,我们姐妹几个都是从小在外婆家
期刊
噩耗的尾音,拉长了  午后,阴郁的天空  落一场飘雪的乡愁  耳边,长江与黄河的涛声  唤醒落叶对根的倾诉  用眺望搭起那座回家的桥上  苍苍白发,拄着拐杖  风雨兼程,亲手把  一张张邮票和一张张  船票,烧在娘的坟前  等待,尝尽坎坷  在盲人的另一只眼里  熊熊燃烧的火焰  照亮了夜行人的江湖  在茫茫的风雪中  提笔心底的明媚  落笔期待已久的春天  启程,赶往故乡的春天  看看天,看看远
期刊
从来没有这样心情激动,  从来没有这样充满豪情,  从来没有这样备受鼓舞,  从来没有这样热血沸腾。  总书记十九大的报告啊,  似冲锋号角、指路明灯,  带领十三亿人以崭新风貌,  踏上新时代风景的新征程。  奔跑的脚步啊绝不停留,  因坚如磐石的信念在胸。  擂响新使命的战鼓,  聆听新时代的歌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期刊
致南阳  南北气候在这里相拥  物华天宝在这里汇聚  珍禽异木在这里集合  天下英才在这里聚集  这是一个形似大碗的盆地  纳古烁今,藏风聚气  古今多少名人  在这里神奇孕育  往来多少故事  从这里向四方传递  姜子牙在这里诞生  辅佐文王为八百年不衰的  周朝奠基  百里奚从这里出游  谋划了大秦帝国的统一  刘秀自这里起兵  推翻王莽将大汉延续  孔明从这里启程  促成了鼎立的三国格局  
期刊
柴米油盐酱醋茶,酿造出丰富多彩的人间生活。  茶虽排在最后一项,但对我来说,它是我每天生活中的第一位。  我喜爱喝茶,一天至少要泡两次,就像我抽烟一样,瘾大着呢!  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独享清茶。老伴起床后,为我烧好一瓶开水,洗净玻璃茶杯,拿出茶叶罐,一一摆放在阳台的小茶几上,然后才转身去伺弄早餐,这已是我们多年的生活习惯了。  喝茶多年的我,却不懂茶文化,不知品,却能饮,却也饮出个子丑寅卯来。
期刊
一  绵长的乡村日子拉长了岁月的时光,使农家的生活变得悠长与旷远,仿佛原野上那遥远的地平线。村头谁家的一座小院,漫不经心地打一道黄土墙,墙上栽一溜狼牙草。春天的时候,狼牙草汲天地精华,鲜鲜亮亮地活了,而且有汁有味,厚厚的叶片就弄出藻样的脉络,仿佛黄土墙上晾晒的是一盏盏叠成金字塔样的蓝田美玉。远远望去,那墙就有些金璧翠瓦的气派,让路过的旅人禁不住地猜了又猜,揣摩着里面该装着怎样的人家。  堂屋三间,
期刊
林语堂说:“一个人过于冒险独进,其险恶征兆常常可以预知。”于是,相当一部分人在忍耐后的冷淡中,变得圆熟通融,显得聪明乖巧,具有了很强的适应性。  忍耐后的冷淡,成为个人“适生”的甲壳,魏晋时期的人文状况就是极好的例证。那个时期,智者与识者对国事漠不关心,意气消沉,文人学士间流行一种风气,纵酒狂醉,抱膝清谈,迷信道家神仙之学说,追求不老不死之药。诸多学者遁入山林,自筑泥屋,不设门户,饮食辟一窗口而授
期刊
这里地处中原,晚风薄暮,一遍一遍细雨冲涤着城市的灵魂,也净扫着人们的心灵。万物蛰伏着,一双双伺机而动的眼睛后面,是一颗颗伤痕累累的心。这里已是深秋之境。  关上窗,尘世的清苦与悲欢隔在门外,我透过毛玻璃去看他们,绰约的舞姿在演绎生命的离合,看得平静而又安然。时光走过,便成了回忆。我已经记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坐在庭院楼阁,穿过尘世的喧嚣,一度波澜不惊。思念静得令人害怕,偶然想起一些片段,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