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衔天似火红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_____l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祖强老师一直辛勤地工作在我们中央音乐学院教学的第一线,活跃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各种音乐、文化活动中。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好像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谁也不能将他和80岁的“老头儿”联系起来。然而,到今年7月,他确实要过80大寿了。
  我认识吴老师是在196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课堂上,他给“作指理”(作曲系、指挥系、理论系)授课时。从此我们一直称他为吴老师,后来不论他当了多大的“官”,而亲切的“吴老师”的称呼一直没有改。当时他30刚刚出头,英俊而潇洒,由于在苏联留学了五年,作风和语言都有点“洋派”。差不多每次上课他都带着夫人郑丽琴老师一起来,每当分析完一首作品后,他就说:“现在请郑丽琴同志给我们完整地演奏一遍。”因此我们这一班可能是欣赏郑丽琴老师钢琴演奏最多的学生了。为这门课编写的教材,经过香山教材会议审议之后于1962年由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就是后来影响极广的那本《曲式与作品分析》。
  我从吴老师的文集《霞晖集》的题句中借得“晚霞朝晖总相连”这一句①,作为这篇文章的骨架,并以此来表示我对吴老师的祝贺和敬重。
  
  美丽的朝晖
  
  吴祖强1927年7月24日生于北京东城金钩胡同,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吴景洲,原籍江苏武进,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办者之一,首任“故宫博物院常委”,也是中国文人画的一代大家,张仃称他是“中国画最早的革新家之一”。吴景洲又有西画的功底,他的山水画常以西画构图,这种中西交融的文化观念,从小就渗透到吴祖强的思维之中。父亲和母亲周琴绮共生有六子七女,祖强是他们的第六个儿子,聪慧的祖强深得其父亲喜爱,父亲写诗、作画时,小祖强就在一旁帮他研墨。“砚磨古墨香浮几,瓶插新花艳满堂”。② 就在这浓浓的墨香中,吴祖强无形中自幼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父亲还给小祖强讲过《诗经》《史记》《古文观止》的篇章,并让他选背唐诗宋词,给他后来的生活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父亲的朋友将一架钢琴寄放在家里,二姐吴珊学过钢琴,因此,吴祖强5岁时就开始随二姐学弹钢琴。在幼稚园里,小祖强竟然能够弹着钢琴为小朋友的歌唱伴奏,这在当时是多么风光的事情啊!
  吴景洲是一位学者和文物收藏家,早在20年代就出版了专著《中国国文法》,后来甚至还编写过话剧《长生殿》。或许这就是吴祖强的大哥吴祖光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某种“基因”的作用?
  吴祖光比吴祖强大10岁。在吴祖强的少年、青年时代,吴祖光成为对他影响最重要的人物。由于吴景洲子女众多,而家境并不富裕,于是定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哥哥、姐姐工作之后,要负责管带一两个弟妹。吴祖强正是归大哥吴祖光管。这时,戏剧家余上沅在主持国立戏剧专门学校,他是吴祖光的表姑夫,看上了吴祖光的才气,让他当了校长秘书。抗战爆发后,学校迁到四川江安县,于是,妈妈带领10岁的祖强及姐弟跟随大哥来到了江安,祖强在江安上小学直到毕业。此间有多年时间是跟吴祖光一起生活,因为有了吴祖光的亦兄亦父般的爱护和照应,特别是在戏剧界左翼进步人士的影响、熏陶之下,使他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对他的人生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戏剧专科学校里集中了曹禺、张骏祥等著名的戏剧家,音乐家张定和是这里的音乐老师,他成了吴祖强的音乐启蒙老师。吴祖强在这样浓厚的戏剧气氛中,客串演出过儿童角色,在江安就参加过李建吾《以身作则》的演出。后来在重庆演出吴祖光的话剧《风雪夜归人》时,作为儿童演员之一,曾和项堃、路曦等名演员同台演出。稍后,音乐家盛家伦也指导过吴祖强的音乐学习。当时的吴祖光从话剧创作的起步到成熟,已经颇有名气。《风雪夜归人》所洋溢着的民主和启蒙的思想,也使吴祖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吴祖强在一旁帮他天才的大哥抄稿、帮他演出、帮他整理配乐,感同身受。
  吴祖强天资早慧,首先在文学方面和音乐方面显露出来了。十多岁时,他就在报刊上发表了《红霞的故事》等许多篇聪颖流畅的散文随笔;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他的歌声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关于小时候爱唱歌的事,吴老师曾经回忆说:“其实我自幼就爱唱歌,小时候受唱片和大姐熏陶,学了点钢琴,嗓子好,在学校常常被推举在各种场合演唱,初中一年级时并曾在大操场上举行的全校联欢大会上独唱,还真是博得掌声如雷。”③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7年夏,20岁的吴祖强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从此走上了专业音乐的道路。这时,南京学生展开了反内战、反饥饿、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活动,吴祖强积极投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并在1949年初秘密参加了中共地下党。这是他此前参加过进步戏剧运动的直接结果。在1949年的“四·一惨案”④中,吴祖强是国立音乐院宣传卡车上的广播员,用他满腔的热情和宏亮的嗓子,手持喇叭筒高呼革命口号,鼓舞着参加示威游行的青年学生。在白色恐怖的高压下,马思琚老师⑤将他藏在自己的家里,才躲过了一劫。
  1950年南京音乐院搬天津,并入新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吴祖强在作曲系随江定仙教授学习作曲,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这时适逢国家选拔留苏学生,通过考试,他成了中国最早留苏学习音乐的三名学生之一,另外两位是李德伦和郭淑珍。
  1953年9月,吴祖强到了苏联,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随主科老师麦斯涅尔教授及罗加尔·列维斯基等教授学习。因为当时他已经本科毕业了,所以原计划是攻读研究生学位(三年),但是吴祖强主动提出要求重新学习五年本科课程。经过一丝不苟的五年学习,他终于掌握了系统的苏联——俄罗斯学派的作曲技法,于1958年毕业,并获得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颁发的“全优毕业证书”。
  留学苏联是吴祖强成为作曲家的重要历程。在这五年中,他专心埋头创作了许多作品,如钢琴曲《主题及变奏曲》(1954),小提琴与钢琴《小奏鸣曲》(两乐章,1955),小提琴与钢琴《回旋曲》(1956),《弦乐四重奏》(1957),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1957),大合唱《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1958)等。
  这个阶段是他音乐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其中一些作品在苏联和国内获得了演奏和出版,后来又都收进了《吴祖强选集——融汇集》⑥。《融汇集》扉页上有吴祖强的“点题”之句:“尝试结合中外,探索融汇东西。”从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他的父亲的书画风格对他的潜在的深刻影响。这些作品不仅是吴祖强音乐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当代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它们说明了苏联——俄罗斯学派对于中国音乐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从钢琴曲、到弦乐四重奏、再到交响音乐,这证实了一个作曲家成长的必要过程。这些作品在创作手法上非常丰富,结构上极其严谨。特别是在大型交响作品——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和大合唱《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中,体现出作曲家的“中西交融”的创作追求和独特的创作个性,表明它已经是成熟的艺术作品了。
  毛泽东主席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学会见我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说过:“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⑦那时吴祖强就在现场,亲聆了毛主席的这番讲话。当年吴祖强正好30岁,“而立”之年,风华正茂,他的音乐,还真有点“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气势和感觉。
  在最近举行的“祝贺吴祖强教授80寿辰暨从乐从教60周年”的《八旬回响——吴祖强教授作品音乐会》上,演奏了他留苏时期的《弦乐四重奏》和大合唱《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这两部作品,这都是半个世纪之前的创作,今天听来仍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弦乐四重奏》中流畅的内蒙古民歌风格旋律,结合着丰富的西方室内乐写作技巧,与精致的赋格手法,融汇得自然而贴切。大合唱《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则是这部作品诞生半个世纪后的世界首演,听来更加觉得珍贵。这部大合唱是采用郭沫若的早期长诗《洪水时代》的部分篇章作为歌词,歌颂了历史上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由六个乐章构成。其题材和当时国内的创作迥然有别,因为“大跃进”年代的合唱大多是为政治服务的,内容又集中在歌颂领袖、歌颂新生活、歌颂革命历史这些题材上。而吴祖强则以数千年前的远古题材来写交响性的大合唱,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时代有所违背,作品在当时遭受冷落,也是意料中的事情。难得的是: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埋没,“文革”期间手稿还被“勒令”上交,后来居然从弃置的书谱杂物中找了回来。劫后遗存,今天获得首演,其艺术魅力仍能让人心动。
其他文献
把竞争引向外部  托管一所初中不久,管理层在讨论中考质量评价和奖励时,大家提出在实施评价奖励过程中存在一个现象:学校奖励力度不小,但激励效果并不明显。是老师们不在意这个奖励,还是奖励制度的设计有问题?  讨论发现,我们的评价制度中,校内教师之间的竞争成分比较重。比如九年级语文组老师之间的中考质量评价,就是以教师所任教的班级成绩来区分的,说白了就是各自任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决定教师的中考奖励。  这个制
独行速,共行远。行走,不仅仅是自我的踽踽独行,更需要团队的携手同行。工作室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它能发挥名师在学科理论、教学实践和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在教学研究中培养具有扎实教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以师带徒为主要培养形式,共同开展基于线上和线下的研修活动。  2014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教育局和教育发展研究院通过严格选拔,推选50位区内名师,依托“武汉教育云资源公共平台”,主持
实践活动——培养班级凝聚力。班级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密切师生、同學间的关系,使师生、生生之间由相知相识到互相理解,互相关怀,互相影响,班级凝聚力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增强。  案例:职业体验  我们分年级定期聘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进校,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职业特点和性质。律师、拍卖师、医生、法官,甚至导游等职业的家长,都纷纷进班级与孩子面对面。通过家长讲述自己的亲身实践,让孩子们体会职业特点的
2006年是伟大的音乐天才沃尔夫冈·阿玛杜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奥地利政府已将2006年定为“莫扎特纪念年",并成立了专门的纪念委员会。莫扎特在其三十六年短暂的一生里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25部钢琴曲、26首弦乐四重奏曲、42首小提琴奏鸣曲、22首钢琴奏鸣曲、15部弥撒曲,以及其他乐曲共626部之多。如果将这些作品全部演奏一遍,需要200个小时。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莫
农村乡镇广泛存在一支教研员队伍,他们是乡镇教育机构配置的专门从事教研工作的教学业务人员。乡镇教研员在历史上曾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为适应新时代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乡镇教研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问题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座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发现当前乡镇教研员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乡镇教研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乡镇教研员大多来
2020年春,在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有这样一位年轻教师,不仅出色完成线上教学工作,还指导年纪大的教师用好新媒体。课余时间,他行走在云雾缭绕的大山之间,用真情辅导学困生,用真爱温暖残疾儿童,用平凡的举动践行着育人初心——他就是竹山县大庙乡桂坪小学教导主任刘凯。  90后“暖男”刘凯,今年29岁,竹山县麻家渡镇人。自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刘凯一直坚守在竹山县最边远的大庙乡桂坪小学,爱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和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利川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清醒看利川,我该怎么干”大讨论,全市教育系统积极融入发展大局,为实现利川教育二次腾飞,纷纷建言献策。全系统围绕党建引领、规划布局、质量提升、队伍建设、校园安全、后勤规范、改革发展等七大版块展开讨论,清醒地看到利川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困难和希望、机遇和挑战。大家一致认为,要瞄準质量“准心”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郭静舒的专著《中外通俗歌曲鉴赏》出版了。我有幸得以阅读。我以为,郭老师在长期的音乐教育和研究工作中,重点对通俗音乐、尤其是通俗歌曲进行系统的研究,其成果是值得祝贺的。专著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也是深刻的。  通俗歌曲这个概念,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而又众说纷纭的概念。说它众所周知,在于人们对它的运用率很高,有一个所谓约定俗成的模糊概念,即认为它“是产生于工业社会中,以都市为主
责任编辑/杨万军  写好湖北教育“奋进之笔”  3月7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教育系统全面履行三项职责工作推进会,全面总结回顾2017年教育工作,安排部署2018年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安全稳定三项重点工作。  坚持党建第一政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  今年是教育系统党建质量年。会议要求,各地各校要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政绩,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各项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往基层
五年前,我带乐团在欧洲访问演出时,由瑞士坐车进入法国。山间蜿蜒盘旋中,一路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正沉醉于美景之中,“贝藏松”的路标突然跃入眼帘,不由怦然心动,思绪万千。  自进大学专攻指挥的第一天起,我就对“贝藏松”向往之至,毕竟诸多大师(如小泽征尔)的辉煌就是从这里开始,所以这个地方对于一千充满美好理想的年轻指挥学生来说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命运的咽喉并非如贝多芬之愿望那般容易被扼住。三十个春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