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了。所以,语言的教学不能独立于文化知识的传授。本文从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原则 措施
一、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如果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就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了,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由此可见,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前提。英语学习者的一大障碍就是难以把该语言与其背景结合起来。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学生学好英语是相当重要的。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即用外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外语交际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外语交际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如果英语学习者仅仅掌握英语的语音、语法、词汇,而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是无法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的,在实际交往中还可能产生误解尴尬。如:用“Where are you going?”来打招呼,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初次听到“You are a lucky dog.”的中国人一定会生气。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实用原则。该原则就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等。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比较、融合原则。比较、融合原则就是通过全面比较异国文化与本族文化,用融合的方式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全部系统地融入英语教学之中,将跨文化能力与运用外语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跨文化教育。
3.参与、体验原则。参与、体验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跨文化态度。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措施
1.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营造英语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用英语主持英语节目。学校成立英语协会,教师定期配合学生组织英语演讲比赛,空中英语课堂,亲身带领学生参加英语角活动等。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2.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理所当然应当接受。而在中国文化看来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再比如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教师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4.设计英语活动,体验异国文化。《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高职高专学生在使用英语与人交流方面的要求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应该设计恰当的英语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多向交流的基础上,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等有一个广泛的了解;同时,在学生主动参与、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策划、组织、管理和交流等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加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了解,为他们将来参与世界竞争与合作奠定基础。例如,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定期聘请外教来讲课。学生通过亲身与外教交流来感受异国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课堂,让学生了解异国的历史文化、物产民俗、自然风光等,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通过上网收集关于该国的文化资料、自编自演英语短剧等,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异国文化。这不仅为学生学习英语、积累跨文化底蕴编织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情境世界,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去汲取英语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消除由于文化差异给英语教学带来的障碍,达到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
[3]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原则 措施
一、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如果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就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了,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由此可见,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前提。英语学习者的一大障碍就是难以把该语言与其背景结合起来。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学生学好英语是相当重要的。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即用外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外语交际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外语交际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如果英语学习者仅仅掌握英语的语音、语法、词汇,而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是无法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的,在实际交往中还可能产生误解尴尬。如:用“Where are you going?”来打招呼,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初次听到“You are a lucky dog.”的中国人一定会生气。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实用原则。该原则就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等。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比较、融合原则。比较、融合原则就是通过全面比较异国文化与本族文化,用融合的方式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全部系统地融入英语教学之中,将跨文化能力与运用外语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跨文化教育。
3.参与、体验原则。参与、体验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跨文化态度。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措施
1.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营造英语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用英语主持英语节目。学校成立英语协会,教师定期配合学生组织英语演讲比赛,空中英语课堂,亲身带领学生参加英语角活动等。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2.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理所当然应当接受。而在中国文化看来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再比如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教师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4.设计英语活动,体验异国文化。《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高职高专学生在使用英语与人交流方面的要求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应该设计恰当的英语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多向交流的基础上,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等有一个广泛的了解;同时,在学生主动参与、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策划、组织、管理和交流等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加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了解,为他们将来参与世界竞争与合作奠定基础。例如,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定期聘请外教来讲课。学生通过亲身与外教交流来感受异国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课堂,让学生了解异国的历史文化、物产民俗、自然风光等,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通过上网收集关于该国的文化资料、自编自演英语短剧等,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异国文化。这不仅为学生学习英语、积累跨文化底蕴编织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情境世界,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去汲取英语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消除由于文化差异给英语教学带来的障碍,达到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
[3]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