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突出重围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25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环褪尽陷入重围
  
  在湖南地图上,我们会看到,千里湘江从五岭蜿蜒而来,至湘潭境内猛然西,又猛然北,形成一个直角形的弯,湘潭的市区就在这个弯套内。弯头,吸纳涓水、涟水,形成一个水运重埠。
  古往今来,湘潭以其得天独厚的水陆优势成为湖南引人注目的地方。明朝时有“小南京”之称,清朝时有“金湘潭”之誉。
  新中国成立后,湘潭受着毛泽东家乡的光环荫庇,一直是共和国重点支持发展的城市。
  “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对湘潭工业的投资超过了全省工业总投资的1/5,在长株潭三市中居首位。这奠定了湘潭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决定了湘潭市成为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湘潭一度有了 “小东北”之誉。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湘潭形成了以冶金、机电、化工、纺织、建材五大支柱行业为主体、门类齐全、配套发展的工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机电、氟化盐、电解二氧化锰、精细化工基地。湘潭全市工业产品达2600多种,其中400多种获国家金、银质奖和部、省优质奖。
  湘潭是伟人故乡。过去,湘潭生活在光环之中,无任何忧虞。
  


  当光环褪尽之后,湘潭遇到前所未有的难堪。
  湘潭沉默了,湘潭落后了。
  在20世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湘潭工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国有工业的亏损面达80%以上,年亏损额达4亿元。
  国企成为这座城市的沉重包袱。
  湘潭电缆厂曾作为“共和国的长子”,进入全国500强,后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不得不被迫停产。至1998年底,湘缆已连续负债12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40%。11家债权单位将负债累累的湘缆告上法庭,每天催要欠款的单位和个人排起了长队。8000多职工的生活没有了保障。湘缆就像一条濒于沉没的大船。
  拥有国内最大的锰铁高炉和亚洲最大的电解金属锰生产线的湘潭锰矿,素有“中国锰都”之称。但是,从1994年开始,锰矿一直亏损,亏损达到数亿之巨。而锰矿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有1.1万多人,职工家属、无粮户2万多人。锰矿人只能靠低保或企业发给的少量的生活费来维持生计。
  湖铁告急。湖南铁合金厂建于1958年,是全国重点铁合金企业。但是在改革的路上也困难重重。这个从来就不愁销路的企业居然到了破产的边缘。
  湘纺告急。这家中南地区重要的纺织企业已经资不抵债了。
  一个个曾经辉煌的国有大型企业相继陷入倒闭或破产的边缘,20万产业大军等待救济,60个亿的企业负债压得湘潭国企喘不过气来,曾经作为全省改革试点的城市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1997年,一份《湘潭市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比较》的分析报告,让湘潭市委、市政府领导震惊了:经济总量、利用外资、地方财政收入等几项指标中,湘潭在全省无一项处于前3位,其中经济总量由1980年全省第6位下降到1997年第7位,实际利用外资只相当于长沙市的13%,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长沙市的20%。
  国企的困境形成了可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1998年,湘潭市工业、商业流通、外经贸、物资四大领域的国有经济全面亏损。
  国企的窘况成为全市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议论的热点。湘潭国企的症结何在?2007年9月,湘潭市委书记彭宪法在接受全国“科学发展看湖南”记者团的采访回顾当时湘潭国企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坦陈:第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是企业装备陈旧;第三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第四是湘潭市工业企业历史包袱较重;第五是环境污染严重。
  5个方面的原因,如同5只国企改革的拦路虎。其中所有制结构问题尤为突出。长期以来,湘潭市形成了“三为主”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以国有工业经济为主;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这样的体制注定了湘潭的国企一声咳嗽就要影响全市的经济。
  湘潭国有企业的困境惊动了中央。
  李鹏、朱基、吴邦国先后来到湘潭。
  风云突变是迟早的事。
  改革开放湘潭为什么落后了?为什么湘潭的国企越改越困?为什么越困越产生蛀虫?太多的东西让湘潭人困惑。
  一系列问题摆在几任湘潭市委、市政府领导面前。
  振兴湘潭,路在何方?
  湘潭人在苦闷中憋着一口气。
  
  艰难探索柳暗花明
  
  湘潭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国企改革攻坚战中进行了悲壮的、艰难的探索。
  湘潭国企改革经历了4个阶段:放权让利阶段、探索“两权分离”阶段、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和改组国有企业阶段。
  放权让利阶段和探索“两权分离”阶段是属于所有制外的改革。湘潭把突破思想障碍、营造舆论环境作为国企改革的关键环节。这一个回合,湘潭人把重点放在“盘活”两个字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减少审批环节,下放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资产经营责任制;进行租赁制和股份制试点。
  这些改革措施给企业带来了一些活力,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企业,如湘潭电缆厂一度进入全国500强。湘潭一度也看到了工业基地的曙光。
  但是,这些改革因为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存在许多问题。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利润留成,使财政增收的压力加大。调节税的设置使企业间“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的问题更加突出了。利改税企业减了压,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甩给政府,湘潭市的财政却增长缓慢。一段时间,湘潭的财政收入增长竟然靠行政处罚与农业税价调整来增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湘潭的城市面貌变化不大。湘潭相比周边城市更加落后了。这就给湘潭的执政者带来了新的痛苦的思考。
  1992年,乘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湘潭人决心突出重围,走出困境。
  改革开始向纵深推进,逐步触及所有制问题。这一年,湘潭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制度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工业改革总体战。
  1993年,湘潭市被列为全省股份制改造试点城市。至1995年末,全市新增改组或改制企业153家,其中,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达128家,兼并或破产企业25家。
  终于撕开一道口子。
  虽然遍体麟伤,但已经嗅到了重围外菊花的芳香。
   “楚岫千峰碧,湘潭一页黄。”1995年9月,湘潭市第八次党代会决定将强工富市作为湘潭的战略发展目标。
  围绕“强工”,湘潭拉开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深化改革。
  1995年,湘潭市3家企业被列为全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5家企业被列为市级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
  1996年,湘潭市有10家大中型企业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76家国有中小型工业企业完成改制37家。
  1998~1999年,湘潭市工业企业改革改组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109家市、县属国有企业中,41家先后变更产权;39家中大型企业中,14家陆续予以改制;18家中央、省属企业中,6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湖南玻璃厂、湘纺等5家企业相继破产重组;湘机、湘锰、湖铁等一批厂矿成为实施债转股的企业。
  如果说此前的改变企业的经营机制还只是触及湘潭国企的皮毛,而改制则是深入体内。如果说此前的改革还有些羞羞答答,而现在则是理直而气壮。破产、改制、股份制化成了这个时期最热门的名字。破产,不再是丢脸的事。
  一切为了改制。
  湘潭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化解债务为前提,以盘活资产为途径,以安置职工为重点,以创新制度为目标,采取转让、收购、兼并、破产重组等多种形式掀起了企业改革改制的高潮。
  在公司制改造中,大力推进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湘潭市围绕有利于完善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配套,促进产业集群,培育产业优势来引进战略投资者,走“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裂变发展之路。江南机器厂与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吉利集团合资合作,引进一批零部件配套企业。湘潭市将湘潭化纤厂、金蜂锅炉厂整体转让给香港恒通集团,引来投资近2亿元。江麓集团有限公司发挥工程机械的技术和品牌优势,与首钢香港公司合作并将原工程机械分厂“裂变”成新的股份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湘潭市有产业工人30万人,其中国有企业职工总数27万人、离退休人员8万人。妥善安置好这个庞大的群体,关系改革成败。为此,在改制的同时,湘潭启动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再就业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相关配套改革。这些配套改革有效保障了湘潭的稳定。
  在这一轮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湘潭的许多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榜样。
  华菱线缆取代湘潭电缆厂被称为国企改革的“深度撞击”。
   2000年8月,负债累累的湘潭电缆厂被迫停产。华菱线缆2004年5月正式接管湘潭电缆厂。在资产处置方面,华菱线缆用5家国企组成新的国有股份公司收购经营传统破产国企的做法,很好地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当时的湘潭市委书记陈润儿是这样评价这次资产并购的:“既保证了国有资产没有被分块出租,同时又保证了国有资产没有流失,这次收购经营是国企改制最成功的,是理清资产关系最好的范例。”接管后,华菱线缆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创造了较好的效益。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利税达700多万元;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实现利税3200万元。2010年,华菱线缆可望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如今,这片沉寂5年之久的原湘缆的土地正在盘活,正在成为一片工业的热土。湘钢下属的湘辉公司拟投资1亿元,在此建立钢绞线生产基地。一个投资3亿元的30万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基地也将花落此地。这里将变成一个年产值高达50亿元的工业园。
  湘潭煤气公司成功实现身份置换。改制前的湘潭煤气公司一直是政府包着,从1993年起,市财政年年向其“送氧输血”,每年补贴数百万。到2003年7月,累计补贴达3362万元。但这仅仅只能维持基本运营,新的建设与发展更是无从谈起。2002年,湘潭市政府决定,对市煤气公司率先在市公用事业领域进行“两个退出”体制改革(退出事业单位、退出全民身份),与新奥燃气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湘潭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建设和经营湘潭城市燃气。改制4年来,新奥湘潭的天然气用户已经达5.4万户。4年的发展是过去煤气公司16年发展的总和。
  湘纺的收购更是全省关注。2006年,民营企业东信集团以1.15亿元的价格整体收购了湘纺。这是湖南纺织界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湖南8大纺织企业改制重组已经完成。同时,国有企业全部资产出售给自然人,将国有企业改组为民营企业这在湘潭是最大的一宗。它解决了湘潭市政府长年来最头疼的一大块。近2000名原湘纺职工得到合理安置,湘潭市又产生了一个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大税源企业。东信集团当年收购,当年投资5000万元新建2万锭离档精核纺纱设备,并新建500吨的棉花加工基地。转制后的当年实现产值4亿元,销售收入3.9亿元,被评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湘潭锰矿破产。 锰矿人在经过5年的漫长等待期迎来了湘潭电化的收购。2007年6月28日,湘潭电化集团公司以1亿元价格,接收原湘潭锰矿的所有生产性资产,包括:两个总储量300万吨的矿区、两条生产线、2800亩土地和一条铁路专线。最重要的是,此次接收,将使湘潭电化的生产原材料得到有效供应,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湘潭锰矿将有超过1000名的失业工人重新上岗。大规模地恢复生产,还将对湘潭锰矿周边地区私采锰资源的状况有所遏制。
  ……
  湘潭的国企通过改制、重组、技术改造,丢掉了包袱,更新了装备,增加了活力。
  
   新型工业化,风景这边独好
  
  国企活了,湘潭活了。
  湘潭开始考虑经营城市。
  


  于是,有了“一化三清”,有了“亮化工程”,有了“城市东移”,有了城市中心区的横空出世,有了德国工业园、九华工业区闪亮登场。
  “一化三清”,即绿化城市、清违法建筑、清违法用地、清违法开发。 “一化三清”是经营城市的第一步。2001年1月,湘潭启动“一化三清”。几年来,共依法拆除违法建筑30多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先后改造、兴建了6个绿化广场、9条城市景观大道和风光带,新改扩建4座公园,兴建了10多条城市主干道,使中心城市的形象、功能和品位明显改善和提高。
  没有多少现代建筑的湘潭经过一番装扮,居然亮起来了,绿起来了。湘潭给人面貌一新。2006年成为省级文明城市,2007年湘潭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城市面貌的改变给城市招商引资带来了竞争力,也给国企的改革、改制增添了活力。
  湘潭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已成为湖南经营城市的经典之作。它的意义不仅成功地使湘潭市行政中心东移,带来了河东开发的曙光,最重要的是它的运作模式。市政府成立中心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时,只给了指挥部不到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它以政策引资,以土地开发引资,3年完成了12亿元的投资,一座现代化的高品味的新城在河东出现。
  在国企改革的配套改革中,园区经济成为湘潭新型工业化的一大亮点。
  湘潭现在已陆续开辟了8大经济工业园。8大工业园区就如同8大新型工业的孵化器。
  九华工业园区在长株潭一体化建设中,最具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三市一体化中最炙手可热的投资宝地。湘潭先后投入20多亿元资金用于九华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的筑巢引凤工作使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聚集九华工业园。浙江吉利集团来了,三一重工来了,世界500强之一的韩国三星来了,台湾联华电子来了。目前,九华工业园已引进工业项目73个,总投资规模已超过150亿元。
  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到国企改制到经营城市,从经营城市到招商引资来发展湘潭的工业,湘潭人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城市美了,城市有了竞争力,城市里的企业也变得有了竞争力。
  近几年,湘潭市成功地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30多家,其中10家跨国公司、8家国内500强企业,来湘潭的国内上市公司和有实力的企业达20多家。
  湘潭又遇到了三市一体化的大好机会。长株潭、一体化、融城、湘江风光带成为最时髦的词。
  2007年底,长株潭与武汉同时获批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地区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湘潭遇到了好机会。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湘潭的老工业基地特色、湘潭的经营城市特色又成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引人关注的重点。
  湘潭确立了借道新型工业化图强的战略。湘潭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一五”湘潭将重点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即5年内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要达到100个,每年的技术改造投入达到100亿,5年内产值达到1亿以上的企业群体100个,每年新增规模工业产值100亿元,因此,到2010年,湘潭市的工业化率达到50%,城市化率达到50%,基本形成生态园林式现代工业城市的雏形。
  湘潭的历史无疑是辉煌的。湘潭的未来必将璀璨夺目。(本稿由湘潭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其他文献
他18岁起从事编辑工作,同时研究现代思想文化史,曾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任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主持编辑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    他提出的《湖南古代及近代历史文化典籍状况及整理出版规划草案》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他著述等身,《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中国本身拥有力量》、《念楼学短》、《钟
期刊
1948年春,时任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政府主席郑洞国,奉命率10万大军死守东北名城长春。10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危急之下,郑洞国不得不作出最后的选择,率军投诚。  尽管在战场上失败了,可郑洞国心里却不太服气,致使情绪低落,如患重病一般。  郑洞国因心病而导致身体不适。1950年8月,经中央同意,他前往上海治病,途经北京。周恩来知道后,特地请做统战工作的李奇中作
期刊
2002年12月3日下午,在摩纳哥蒙特卡洛格林马迪会议宫皮埃尔王子厅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届世博会申办大会上,中国上海在最后一轮投票中,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  在四轮投票中前后共有5个国家的城市参与竞争,即韩国丽水、俄罗斯莫斯科、墨西哥克雷塔罗、波兰弗洛兹瓦夫和中国上海。在前三轮投票中,上海一直处于领先位置,但未获足三分之二票数。在莫斯科于第三轮出局后,其票仓的大多数票流向上海,从而使
期刊
1958年12月,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闭幕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部长彭德怀于21日上午从长沙来到平江。陪同他前来的有湖南省委书记谭余保、省军区副司令员何能彬等人。  离开30年了,平江有哪些变化?人民还有哪些要求?确切地说,在这“大跃进”的年头,平江的父老兄弟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有哪些经验和问题?彭德怀这次回平江,就是想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真实的一手材料。    “共产主义是千出来的,不是吹出来
期刊
1988年9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24届奥运会上,中国跳水小将、年仅14岁的熊倪在男子10米跳台决赛中以1.14分的微弱差距屈居亚军,为湖南夺得第一枚奥运会奖牌,实现了湖南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  熊倪,197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82年入选湖南省队。1986年入选国家队。在1992年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5届奥运会上,他仅仅获得男子10米跳台第三名。在1996年亚特兰大举行的第26届奥运会上,第三次
期刊
“谭老板”是谭震林的美称。1940年,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调谭震林到苏南东路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化装成一个绸布店的老板,身穿长衫、西裤,头戴呢帽,脚蹬皮鞋,手持“通行证”,在地下交通员的护送下,大摇大摆地穿过日伪军封锁线,平安到达常熟阳澄湖地区开展工作。于是,“谭老板”的称呼便在党内、军内传开来。   1949年5月至1951年11月,谭震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他呕心沥血,勇于开拓,为建设社会主义
期刊
王震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在6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震南征北战,英勇顽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08年4月11日,王震出生于浏阳县北盛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曾在私塾和北盛光裕小学接受教育。他13岁时便离开家乡到长沙谋生,先后当过人力车夫、铁
期刊
在伟人故里韶山,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村官”:1997年、2002年、2007年连续三次当选为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他,就是韶山市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这位土生土长的韶山村人,从1983年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就立足伟人故里,发挥特有的优势,带领村民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使韶山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他先后获得“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明星小康村
期刊
这些年来,从来不服输、霸得蛮的“宝古佬”一直在暗暗的憋足一口气,铆足一股劲,实现新跨越,实现新崛起,重新跻身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二方阵。  建设大交通,推进新崛起,把邵阳建设成铁路与公路并重、多条高速公路交叉运行、乡村公路网络畅通的全国交通枢纽城市,成为全市交通建设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  而今蓦然回首,风雨兼程处,彩虹贯苍穹!    沪昆高速潭邵、邵怀段的开通,敞开了祖国大西南的门户;邵阳全市乡
期刊
他是当今能掌握时代变动机会的人,也是能克服困难的企业家;他知道如何打造出最有效率的企业,也是全行业领域少数能用最少资源,做最大创新的开拓者。仅2007年,集团销售额已突破20亿,创湖南汽车经销商营销史上纪录。      第一次与蒋宗平接触,是通过市场部经理范治勇介绍的。他谈吐自如,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一个小时的采访中充满着平凡和朴实,这种情景,会让你由衷地感觉到一股平静中的震撼。这就是平常的蒋宗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