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视野下我国民族民事习惯的司法运用——基于235份裁判文书的分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nian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民事习惯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借由司法裁判则是此种功能得以彰显的重要路径之一。对235份裁判文书的量化实证研究表明,民族民事习惯在裁判中的运用呈现稳中有增、领域分布广泛、层级下移等特点,发挥着“查明”“适用”“解释”三个层次的司法功能;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自发性与任意性,如运用方法缺位、运用条件模糊、运用程序欠缺等。为了保障民族民事习惯司法适用的科学性、统一性与准确性,应当供给克服适用障碍的有效方法:一是确定识别标准,民族民事习惯应当符合外观标准与合理性标准,合乎公序良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他文献
在中国传统社会,悲剧缺乏的现象与诗性正义密切相关。在诗性正义的思维模式中,悲剧内容不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悲剧情感无益于人们修身养性;根据人们行为的模仿性,悲剧不能被用作道德教化的手段,只有宣扬善恶报应的正剧才能被用以道德教化。在传统诗性正义的思想观念下,文人具有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意识,创作正剧用以劝惩,读者、观众习惯了福善祸淫的情节和结局,悲剧得不到人们价值观、情感的认同和接受。诗性正义深刻影响传统文学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传统社会。
医养结合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作为其筹资来源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养老金收入偏低且代际转移支出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购买力;医养结合机构的医保定点率低,“家庭病床”“养老病床”等服务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长期护理保险未全面铺开;社会福利和救助范围窄、种类少;智慧养老平台也暂未能与社保对接等。这些“梗阻”目前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机构型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建议稳步提高养老金水平,出台医保政策精准对接医养结合服务,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拓宽社会福利和救助范围,针对智慧养老平台制定对接政策
行政协议条款是否合法是行政协议司法审查的重要内容,按照行政协议合法性审查的基本步骤,行政协议条款的合法性争议应被纳入行政协议内容的合法性之中进行审查。案例考察的结果表明,围绕争议条款,法院选择的审查路径极为混乱。表面上,该问题的根源可归结于法院基于类推对既有审查路径的选择性适用,但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两种价值本位的撕扯。基于价值中立的立场,从行政协议条款的本质特征出发,可将行政协议条款予以类型化。基于此,区分审查应成为行政协议条款合法性审查的妥当路径,其背后所隐现的审查思路,可用以解决行政
2020年10月13日,广东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驻足凝视。1919年,孙中山先生憧憬: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开凿并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3个世界级大港……那时候,梦想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畅想;到如今,蓝图在神州大地上逐渐化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中国共产党是有本事的党。”中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