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和支撑,是增大经济总量、提高财政实力、扩大就业渠道的根本途径。抓县域经济就要抓好工业。
一、突出培育特色产业
常德市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从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多样化产业起步的,互补性弱,竞争力差。前些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优先发展11大优势产业的思路,各区县(市)应该结合各自实际,按照有比较优势、有配套基础、有发展潜力、有龙头作用的筛选原则,围绕可持续发展、围绕传统和基础优势、围绕产业集群前景、围绕名牌产品,选定1—2个优势特色产业,整合资源、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与发展配套企业并举,招商引资与激活本地民资并举,发展生产与健全专业市场并举,形成“一地一业、一区一品”的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发展格局,培育产业集群。
二、突出发展园区经济
按照市政府把工业园区建成产业发展的大本营、财源建设的主基地、对外开放的新窗口的思路,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高标准规划园区。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各地的工业园区中目前已初步形成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将园区科学规划出若干个特色小区,形成块状格局,并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争取产业配套并形成集群效应。二是高层次建设园区。鼓励区县(市)在围绕龙头企业建园,提高本地配套比例的基础上,创建小企业创业园,按照“政府建、企业租、先租后买”等模式,修建好标准厂房,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便于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滚动发展。三是高标准管理园区。按照“园区经济、园区社会、园区财政”的模式,提高园区的相对独立的封闭式管理层次和权限,不断为企业提供优良的环境和个性化的服务,遵循市场配置资源、资源决定产业、产业集聚园区的原则,创建和谐园区、高效园区。
三、突出壮大民营工业
一是加大投入。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各区县(市)均应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技改贴息、创新补贴和品牌奖励等,激励民营企业上水平、扩规模,不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要扩大信贷投入。建立健全企业融资项目库,定期举行银企洽谈会,积极向银行推荐优质融资项目,引导银行进一步向中小民营工业增加投入。二是完善服务。一要建立健全担保体系。采取“政府引导、多元融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各区县至少成立1家会员制或股份制的担保公司,使全市初步形成担保体系,推动产融结合。二要加快推动产研联合。积极扶持和鼓励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建设一批省级和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并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日常联系机制和创新体系,经常性开展新技术、新产品供需见面会。三是坚持两手抓。即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做到激活内资与引进外资并重,走内生与外生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对现有企业要旗帜鲜明地引导他们增资扩股、扩大规模,重点是对企业技术改造予以奖励和补贴,鼓励现有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走产业升级的路子,让“老树多发新枝”,延长持续增长的寿命。对水泥、造纸、纺织等行业,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实现联合发展、专业分工、配套协作。同时,要格外注重“多栽新树”,经常发布可横向扩张、能形成集群的项目,引导本地民营资本向工业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集群集中。
四、突出开展招商引资
一是要高质量地搞好项目开发。要围绕建设一批产值过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开发项目,每个区县(市)要根据各自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开发8—10个重点项目,并按国际惯例高标准包装好、发布好。二是着力抓好小分队招商。在继续探索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产业招商、专题招商等招商方式的基础上,重点搞好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及港、澳、台等地产业梯度转移的工作,推行小分队招商模式,主动出击。三是加强项目的跟踪调度,确保项目落户,加快建设进度。
五、突出培养工业人才
一是要注重工业人才的培养。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要调整重心,整合资源,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功底好、创新能力强、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二是注重工业人才的引进。当今社会,人才、信息、技术、项目、资金是“五位一体”的,特别是高、精、尖、特人才的背后往往都潜伏着无数的信息、技术、项目和资金。因此,要引资和引智并重,舍得花大本钱,吸引他们,留住他们。三是注重工业人才的激励。一方面,对有杰出贡献的企业优秀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给他们丰厚的经济待遇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对各级政府分管工业工作的领导同志、工业经济宏观调控部门的干部,要坚持“德称其位、才称其职、功称其赏”的原则,大胆使用,优先提拔,让他们有想头、有奔头、有盼头、有自豪感。
(作者系常德市经委主任)
一、突出培育特色产业
常德市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从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多样化产业起步的,互补性弱,竞争力差。前些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优先发展11大优势产业的思路,各区县(市)应该结合各自实际,按照有比较优势、有配套基础、有发展潜力、有龙头作用的筛选原则,围绕可持续发展、围绕传统和基础优势、围绕产业集群前景、围绕名牌产品,选定1—2个优势特色产业,整合资源、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与发展配套企业并举,招商引资与激活本地民资并举,发展生产与健全专业市场并举,形成“一地一业、一区一品”的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发展格局,培育产业集群。
二、突出发展园区经济
按照市政府把工业园区建成产业发展的大本营、财源建设的主基地、对外开放的新窗口的思路,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高标准规划园区。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各地的工业园区中目前已初步形成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将园区科学规划出若干个特色小区,形成块状格局,并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争取产业配套并形成集群效应。二是高层次建设园区。鼓励区县(市)在围绕龙头企业建园,提高本地配套比例的基础上,创建小企业创业园,按照“政府建、企业租、先租后买”等模式,修建好标准厂房,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便于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滚动发展。三是高标准管理园区。按照“园区经济、园区社会、园区财政”的模式,提高园区的相对独立的封闭式管理层次和权限,不断为企业提供优良的环境和个性化的服务,遵循市场配置资源、资源决定产业、产业集聚园区的原则,创建和谐园区、高效园区。
三、突出壮大民营工业
一是加大投入。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各区县(市)均应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技改贴息、创新补贴和品牌奖励等,激励民营企业上水平、扩规模,不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要扩大信贷投入。建立健全企业融资项目库,定期举行银企洽谈会,积极向银行推荐优质融资项目,引导银行进一步向中小民营工业增加投入。二是完善服务。一要建立健全担保体系。采取“政府引导、多元融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各区县至少成立1家会员制或股份制的担保公司,使全市初步形成担保体系,推动产融结合。二要加快推动产研联合。积极扶持和鼓励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建设一批省级和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并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日常联系机制和创新体系,经常性开展新技术、新产品供需见面会。三是坚持两手抓。即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做到激活内资与引进外资并重,走内生与外生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对现有企业要旗帜鲜明地引导他们增资扩股、扩大规模,重点是对企业技术改造予以奖励和补贴,鼓励现有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走产业升级的路子,让“老树多发新枝”,延长持续增长的寿命。对水泥、造纸、纺织等行业,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实现联合发展、专业分工、配套协作。同时,要格外注重“多栽新树”,经常发布可横向扩张、能形成集群的项目,引导本地民营资本向工业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集群集中。
四、突出开展招商引资
一是要高质量地搞好项目开发。要围绕建设一批产值过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开发项目,每个区县(市)要根据各自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开发8—10个重点项目,并按国际惯例高标准包装好、发布好。二是着力抓好小分队招商。在继续探索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产业招商、专题招商等招商方式的基础上,重点搞好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及港、澳、台等地产业梯度转移的工作,推行小分队招商模式,主动出击。三是加强项目的跟踪调度,确保项目落户,加快建设进度。
五、突出培养工业人才
一是要注重工业人才的培养。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要调整重心,整合资源,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功底好、创新能力强、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二是注重工业人才的引进。当今社会,人才、信息、技术、项目、资金是“五位一体”的,特别是高、精、尖、特人才的背后往往都潜伏着无数的信息、技术、项目和资金。因此,要引资和引智并重,舍得花大本钱,吸引他们,留住他们。三是注重工业人才的激励。一方面,对有杰出贡献的企业优秀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给他们丰厚的经济待遇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对各级政府分管工业工作的领导同志、工业经济宏观调控部门的干部,要坚持“德称其位、才称其职、功称其赏”的原则,大胆使用,优先提拔,让他们有想头、有奔头、有盼头、有自豪感。
(作者系常德市经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