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现代人才学已将它列为个人成长的重要能力。
口语交际是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组课文中都新增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理解能力、语言习惯,以及口语交际中的语言应对能力。口语交际与过去的听、说并不完全相同,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听话、说话有时是单向的,而口语交际则是双向互动的,它不仅训练学生听说的技巧,而且训练他们的言谈举止、文明礼貌。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这种能力要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但是,目前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令人尴尬的场景。要么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言,发言又多是寥寥数语,其他学生则只是听众;要么发言积极,但东拉西扯,不着主题。教师如果稍做调控、引导,学生反而默不作声。要打破口语交际教学的尴尬局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认为应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础。教师放下架子,安排时间和学生聊天,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课堂上,教师要微笑面对学生。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应给予更多关照,鼓励他们尝试与人交往、交流;对学困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呵护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回答些简单易答的问题,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评价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尤其把相信人人都能成功的信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实现良好的口语交际。
二、训练听、说能力,培养交际习惯是保障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倾听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教会学生“怎样听”作为重点,在不断引导中提高其“听”的能力。
引导学生听清别人说什么。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或同学的发言,都需要认真听,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同学说是什么内容,有条件可要求一些学生作简单的复述,以此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和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听清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听懂。如,语文课上,听他人读完一段课文后,能说出这段话讲了什么;故事会上,听讲完一个故事后,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主要情节。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如听完同学回答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尝试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常常是学生模仿的样板。在课堂上,教师从用语到教态,再到语言习惯等方面都必须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教师讲课要通顺流畅,不但要把话说准,还要说得具体、形象、生动,句子富有变化。课堂上,利用口头造句、回答问题和互相评价的机会,训练学生说准确、说具体、说生动。当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出现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和引导,及时加以点评、指正,让学生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锻炼自己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三、丰富课外阅读,感悟生活现实是源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素材的积累是开展好口语交际的关键,而阅读则是累积素材的主要渠道之一。为增加学生阅读量,我发动学生捐出自己的读物,组织了班级“读书俱乐部”。每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读书,同时教师参与读书活动,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整理读书笔记。并定期检查,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电视、收听广播、阅读报刊、进入网络来增长见识,积累语言。
观察、感悟现实生活是学生获得交际素材的重要渠道。边远山区和农村学校,虽然周围没有高楼大厦与七彩霓虹,没有平坦大道与车水马龙,农村孩子却置身于城市学生难得接触的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中,可观察自然景物,欣赏田园风光。春天到了,就让学生观察春天的变化,在口语交际中,说一说:果园里,( )的桃花、( )的梨花、( )的石榴花都争芳斗妍;山冈上,( )的杜鹃花、( )的棠梨花竞相开放,( )的树枝发出( )的新芽;田野里,( )小河边,( )枝头鸣叫的小鸟,花间飞舞的蜜蜂……无处不让人发现春天的美丽,感悟到生活的乐趣。冬天,下雪了,可引导学生观察屋顶、山川、小河、大地、树丛、草蓬的景色;雪地上的小朋友,雪地上的脚印……无不引发遐想。一年四季都美丽,每个季节有特色。只要多留心,就会有发现。
课堂上下,校园内外,街头巷尾,只要善于引导,学生时时处处都能获得口语交际的素材,丰富交际语言,积累交际经验。
作者单位 云南省师宗县葵山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刘岭南◇
口语交际是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组课文中都新增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理解能力、语言习惯,以及口语交际中的语言应对能力。口语交际与过去的听、说并不完全相同,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听话、说话有时是单向的,而口语交际则是双向互动的,它不仅训练学生听说的技巧,而且训练他们的言谈举止、文明礼貌。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这种能力要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但是,目前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令人尴尬的场景。要么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言,发言又多是寥寥数语,其他学生则只是听众;要么发言积极,但东拉西扯,不着主题。教师如果稍做调控、引导,学生反而默不作声。要打破口语交际教学的尴尬局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认为应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础。教师放下架子,安排时间和学生聊天,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课堂上,教师要微笑面对学生。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应给予更多关照,鼓励他们尝试与人交往、交流;对学困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呵护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回答些简单易答的问题,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评价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尤其把相信人人都能成功的信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实现良好的口语交际。
二、训练听、说能力,培养交际习惯是保障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倾听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教会学生“怎样听”作为重点,在不断引导中提高其“听”的能力。
引导学生听清别人说什么。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或同学的发言,都需要认真听,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同学说是什么内容,有条件可要求一些学生作简单的复述,以此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和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听清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听懂。如,语文课上,听他人读完一段课文后,能说出这段话讲了什么;故事会上,听讲完一个故事后,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主要情节。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如听完同学回答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尝试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常常是学生模仿的样板。在课堂上,教师从用语到教态,再到语言习惯等方面都必须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教师讲课要通顺流畅,不但要把话说准,还要说得具体、形象、生动,句子富有变化。课堂上,利用口头造句、回答问题和互相评价的机会,训练学生说准确、说具体、说生动。当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出现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和引导,及时加以点评、指正,让学生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锻炼自己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三、丰富课外阅读,感悟生活现实是源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素材的积累是开展好口语交际的关键,而阅读则是累积素材的主要渠道之一。为增加学生阅读量,我发动学生捐出自己的读物,组织了班级“读书俱乐部”。每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读书,同时教师参与读书活动,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整理读书笔记。并定期检查,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电视、收听广播、阅读报刊、进入网络来增长见识,积累语言。
观察、感悟现实生活是学生获得交际素材的重要渠道。边远山区和农村学校,虽然周围没有高楼大厦与七彩霓虹,没有平坦大道与车水马龙,农村孩子却置身于城市学生难得接触的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中,可观察自然景物,欣赏田园风光。春天到了,就让学生观察春天的变化,在口语交际中,说一说:果园里,( )的桃花、( )的梨花、( )的石榴花都争芳斗妍;山冈上,( )的杜鹃花、( )的棠梨花竞相开放,( )的树枝发出( )的新芽;田野里,( )小河边,( )枝头鸣叫的小鸟,花间飞舞的蜜蜂……无处不让人发现春天的美丽,感悟到生活的乐趣。冬天,下雪了,可引导学生观察屋顶、山川、小河、大地、树丛、草蓬的景色;雪地上的小朋友,雪地上的脚印……无不引发遐想。一年四季都美丽,每个季节有特色。只要多留心,就会有发现。
课堂上下,校园内外,街头巷尾,只要善于引导,学生时时处处都能获得口语交际的素材,丰富交际语言,积累交际经验。
作者单位 云南省师宗县葵山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