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前静脉网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手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采用外踝前静脉网移植修复掌浅弓的解剖学依据,并报告其修复掌浅弓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取6例新鲜中国成人下肢标本进行显微外科解剖研究,观察和测量外踝前静脉网的分支、分布、血管长度、口径及其瓣膜。临床上自2007年5月至2017年2月,应用外踝前静脉网移植修复手部掌浅弓缺损患者15例。

结果

解剖学研究,在外踝前的浅筋膜层存在明显可见的网状静脉,远端来源于足背静脉弓腓侧端,近端于内侧、外侧分别汇入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其间有4~6条细小静脉构成交汇的网格。小隐静脉足背远侧段(BC)长度平均(2.81±0.39) cm;外踝前静脉网段分支长度(CD段)平均(5.32±0.92) cm。足背静脉弓腓侧端口径平均(2.15±0.35) mm;网的近端有分支数目平均4.8支,于外踝尖部E线水平分支口径平均(1.06±0.43)mm;每例外踝前静脉网平均存在4.2个瓣膜,分支内瓣膜均朝向近端。临床上,15例掌浅弓缺损患者采用外踝前静脉网移植修复,受区远端共吻合54个,每例远端平均3.6个。术后除1例拇指末节部分坏死外,其余远端手指均完全存活,术后12例随访6个月至5年3个月,手部外形好,恢复了握持和对掌功能,手指恢复本体感觉,两点分辨觉5~7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供区无功能影响。

结论

外踝前静脉网解剖恒定,其形态、管径、分支数目与掌浅弓相近,静脉瓣膜开口朝向近端,是修复掌浅弓缺损的理想方法。

其他文献
得可太阳能和朗仕电子设备公司近日公布最新的合作成果:就是研发出一个能提升先进的PV3000太阳能丝网印刷生产线产能的创新烘干系统.
目的 评价中风后给予轴突生长抑制因子DNA疫苗对局部脑缺血后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 方法 采用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成功诱导左侧局部脑缺血后,经腓肠肌注射轴突生长抑制因子DNA
目的探讨急诊Flow-through携带近趾间关节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手指复合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6年2月,我院对12例15指伴有近指间关节缺损的手指复合组织损伤患者,急诊应用Flow-through带关节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修复。所切取复合组织瓣中携带皮瓣面积15 mm×10 mm~40 mm×35 mm,携带骨关节长度20~42 mm、平均28 mm,携带趾
糖尿病溃疡创面延迟愈合是长期困扰临床的难题,其治疗方式有限,手术虽然能解决部分问题,但疗效不稳定。部分患者受基础疾病的影响或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以承受手术。是否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干细胞修复创面的理论,理由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来源丰富、分离培养容易、增殖分化能力强[1]。现将近年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培养职业人才的院校,为了提升学生质量,让学生能够满足新时代国家与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计算机技术,
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应用经皮穿针与钢板固定治疗青少年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入选标准,我院自2008年至2016年收治的青少年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共52例入选,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经皮穿针固定34例,锁定加压钢板固定18例。分析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受伤距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钢板组较克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教育技术成了很多教育家的宠儿.这一教育方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网络课堂层出不穷.本文将对计算机教育技术进行的必要以
感染和脓毒性休克,至今仍然是严重烧(创)伤或大手术后患者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影响创面愈合的关键因素[1]。此时患者免疫力下降,厌氧菌所致脓毒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脆弱类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在其中占较大比例,成为严重烧伤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
本文综合介绍了市政公用工程用塑料管的类型、应用状况及发展前景 ,同时提出了塑料管在市政公用领域里的发展建议 In this paper, the types,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