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了,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形态,我们必须从幼儿园开始就教会幼儿怎么思维。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以期通过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关键词:数学 探究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033-0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等待教师传递知识,而应通过自己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与意义。数学活动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若单纯通过教师向幼儿灌输知识的方法,幼儿不能理解数学知识真正的含义,更不能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和有用性,更难以将生活中的数学经验转化为数学的概念,主动的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针对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倡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 幼儿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科学领域的总目标,“幼儿要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数学作为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认知目标方面提出“帮助儿童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及时间、空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是“要培养儿童对周围生活中事物的数、形、量、空间、时间等的兴趣,喜欢参与数字活动与游戏,具有好奇心、探究欲。”在幼儿园开展探究式教学,会使得幼儿在发现问题后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动手操作等方法去解决问题,采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并逐步将零散的经验整合内化为系统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
2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大班数学活动(学习“4”的分解)。
活动过程:师:出示4根小圆管,提问幼儿:“把4根小圆管分成两组怎么分?”教师分别把三种分法写在了黑板上。师:你们看1和3,3和1,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幼:数字一样,位置不一样。师:位置怎么不一样?是不是位置互换了?师:每个数的分解都从1开始,一个比一个多,然后逐渐增多。(教师在黑板上按数字分解的顺序从上到下左边写1、2、3,右边写3、2、1。)师:看左边数字的关系是在逐渐递增,而右边数字的关系是在逐渐递减,小朋友想一想分到3和1还能继续分吗?幼:不能了。活动结束:教师让幼儿念4可以分成几和几。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教师为幼儿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但并没有让幼儿自己去探究4的分解,而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幼儿;虽然发给了每个幼儿4根小圆管,但是幼儿手中的学具没有派上用场。且教师在4的分合号的左边从上到下依次写1、2、3,分合号的右边又对应的从上到下写3、2、1。这种写法禁锢了幼儿的思维,并没有让幼儿尝试自己先去分解,然后自己记下自己的分法,最后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来总结出规律。活动过程中没有自己探索知识的机会和欲望,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发展幼儿的思维?
3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策略
3.1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抽象枯燥,若单纯由教师把数学结论告诉幼儿,很难吸引幼儿学习的兴趣。相反,为幼儿创设真实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奇,有想去探个究竟的欲望,才能激发起幼儿求知的兴趣。教师还要不断向幼儿提出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不断探究,这就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促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不断。如:在学习“水果的沉浮”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制好两个挖好口的饮料瓶,以及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自己动手去操作,亲自体验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浮起来的,哪些水果是沉在水底的,然后让幼儿自己做观察记录。
3.2 教师引导,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
区域活动时,教师让幼儿做拼图,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不会。”教师说:“别人都会,你怎么不会?”而另外一位老师则把幼儿聚集到一起说:“小朋友,注意观察,看我们要想拼好这幅图,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其实,拼图并不难,只要有好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把它拼出来,小朋友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想办法来完成这幅拼图啊?”教师的适时引导,使这位幼儿也饶有兴趣的参与到拼图活动中来,自己动手与老师一起开始了拼图,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探究,了解了拼图时的注意事项。可见,幼儿的探究活动,只有教师的不斷引导,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为幼儿确立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幼儿的主动观察与参与,让幼儿自己概括总结出原理、概念,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找到问题的答案后要鼓励幼儿与别的幼儿一起交流结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优点。最后把自己探究的问题归纳整理,从而内化为幼儿自己的知识。幼儿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既不可以对幼儿的表现置之不理,也不可以事事包办,要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进行探究学习。
3.3 联系生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新《纲要》指出幼儿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幼儿教师对儿童的教学更应该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出发,使幼儿能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自实践,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和学习数学,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解决数学问题带给自己的快乐。如:在学习数的顺数与倒数时,可以带幼儿到户外,让幼儿边爬楼梯边顺数,而在下楼梯时倒数,让幼儿在游戏中,从生活中体验顺数与倒数。
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以及数学本身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决定了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学必须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出发,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本身的兴趣,让幼儿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来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促进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 王小辉.幼儿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
[3] 林晓峰.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数学的有效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 莫源秋.谈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发现法[J].学前教育研究,1995(6).
关键词:数学 探究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033-0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等待教师传递知识,而应通过自己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与意义。数学活动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若单纯通过教师向幼儿灌输知识的方法,幼儿不能理解数学知识真正的含义,更不能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和有用性,更难以将生活中的数学经验转化为数学的概念,主动的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针对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倡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 幼儿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科学领域的总目标,“幼儿要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数学作为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认知目标方面提出“帮助儿童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及时间、空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是“要培养儿童对周围生活中事物的数、形、量、空间、时间等的兴趣,喜欢参与数字活动与游戏,具有好奇心、探究欲。”在幼儿园开展探究式教学,会使得幼儿在发现问题后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动手操作等方法去解决问题,采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并逐步将零散的经验整合内化为系统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
2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大班数学活动(学习“4”的分解)。
活动过程:师:出示4根小圆管,提问幼儿:“把4根小圆管分成两组怎么分?”教师分别把三种分法写在了黑板上。师:你们看1和3,3和1,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幼:数字一样,位置不一样。师:位置怎么不一样?是不是位置互换了?师:每个数的分解都从1开始,一个比一个多,然后逐渐增多。(教师在黑板上按数字分解的顺序从上到下左边写1、2、3,右边写3、2、1。)师:看左边数字的关系是在逐渐递增,而右边数字的关系是在逐渐递减,小朋友想一想分到3和1还能继续分吗?幼:不能了。活动结束:教师让幼儿念4可以分成几和几。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教师为幼儿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但并没有让幼儿自己去探究4的分解,而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幼儿;虽然发给了每个幼儿4根小圆管,但是幼儿手中的学具没有派上用场。且教师在4的分合号的左边从上到下依次写1、2、3,分合号的右边又对应的从上到下写3、2、1。这种写法禁锢了幼儿的思维,并没有让幼儿尝试自己先去分解,然后自己记下自己的分法,最后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来总结出规律。活动过程中没有自己探索知识的机会和欲望,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发展幼儿的思维?
3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策略
3.1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抽象枯燥,若单纯由教师把数学结论告诉幼儿,很难吸引幼儿学习的兴趣。相反,为幼儿创设真实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奇,有想去探个究竟的欲望,才能激发起幼儿求知的兴趣。教师还要不断向幼儿提出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不断探究,这就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促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不断。如:在学习“水果的沉浮”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制好两个挖好口的饮料瓶,以及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自己动手去操作,亲自体验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浮起来的,哪些水果是沉在水底的,然后让幼儿自己做观察记录。
3.2 教师引导,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
区域活动时,教师让幼儿做拼图,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不会。”教师说:“别人都会,你怎么不会?”而另外一位老师则把幼儿聚集到一起说:“小朋友,注意观察,看我们要想拼好这幅图,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其实,拼图并不难,只要有好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把它拼出来,小朋友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想办法来完成这幅拼图啊?”教师的适时引导,使这位幼儿也饶有兴趣的参与到拼图活动中来,自己动手与老师一起开始了拼图,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探究,了解了拼图时的注意事项。可见,幼儿的探究活动,只有教师的不斷引导,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为幼儿确立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幼儿的主动观察与参与,让幼儿自己概括总结出原理、概念,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找到问题的答案后要鼓励幼儿与别的幼儿一起交流结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优点。最后把自己探究的问题归纳整理,从而内化为幼儿自己的知识。幼儿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既不可以对幼儿的表现置之不理,也不可以事事包办,要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进行探究学习。
3.3 联系生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新《纲要》指出幼儿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幼儿教师对儿童的教学更应该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出发,使幼儿能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自实践,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和学习数学,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解决数学问题带给自己的快乐。如:在学习数的顺数与倒数时,可以带幼儿到户外,让幼儿边爬楼梯边顺数,而在下楼梯时倒数,让幼儿在游戏中,从生活中体验顺数与倒数。
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以及数学本身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决定了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学必须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出发,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本身的兴趣,让幼儿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来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促进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 王小辉.幼儿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
[3] 林晓峰.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数学的有效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 莫源秋.谈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发现法[J].学前教育研究,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