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目的规律和目的考察理论为基础,结合三个平面理论及其“语用→语义→语法”的逻辑顺序,对争议最大的连动句肯定方认为最典型的四句连动句,进行析句目的实现程度的考察,结果表明:四句所谓最典型的“取消不了”的连动句,其实全都属于由偏正式短语作谓语的主谓句。连动句的析句方法则往往导致对句子原意的曲解和误解,妨碍了语意的正确理解和正确表达,明显违背语用语义实践的客观事实,与“有益于帮助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现代汉语”的现代汉语析句目的明显相悖。
关键词: 汉语连动句 析句目的 考察 争议例句
针对张静的观点和他分析批驳的十八种类型的连动式例句,宋玉柱写了一篇《也谈“连动式”和“兼语式”——和张静同志商榷》的文章进行了评析,指出了张静“对其中十四个例句的分析批驳都是正确的,因为那些例句所代表的句式根本不是‘连动式’,因此应该把它们从‘连动式’中剔除。然而他对另外四个例句的分析却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特别是对他所列的第七个例句‘他开门出去’这一典型连动式句子的分析,更不能说服人”。[1]并对这四个例句进行一一的分析批驳,同时提出一些所谓典型的连动句实例证明连动式也应该存在。我们赞同宋玉柱关于张静“对其中十四个例句的分析批驳都是正确的,因为那些例句所代表的句式根本不是‘连动式’,因此应该把它们从‘连动式’中剔除”的评析,而对于存在争议的“他开门出去”等四个例句,下文将综合运用目的规律理论、目的考察理论和三个平面理论,从析句目的的角度,分别对其进行析句目的实现程度的考察。
一、争议双方的分歧例句
宋玉柱的《也谈“连动式”和“兼语式”——和张静同志商榷》认为,张静在《“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2]里“对其中十四个例句的分析批驳都是正确的……然而他对另外四个例句的分析却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这四个例句是:
(1)他开门出去。
(2)我倒杯茶喝。
(3)我看了不舒服。
(4)我有力量完成这个任务。[1]
下面本文试从主次问题及析句目的的角度,对这四个争议最大的所谓最典型的“取消不了”的连动句实例进行考察、分析和探讨。
二、分歧例句的主次问题及其析句目的考察
(一)“他开门出去”的主次及析句目的考察
1.“他开门出去”的动词短语主次问题。这个句子的语境是,描述人处在屋里的角度观察到“他”的行为是“开门出去”,从观察者这个角度来看,“他”“出去”才是结果,“他”“开门”只是“出去”的过程,而过程和结果的逻辑关系是结果为主,过程为次。如果从“他”这个角度来看,则“出去”才是目的,才是处心积虑要重点做的,“开门”只不过他为了出去而稍带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而已。所以从语义上看,这个句子主要想说的是“他出去”这件事,即“他出去”是句子的主干。无论从观察者的角度还是从“他”的角度看,在“开门”和“出去”两个动作中,“出去”才是主要的,是结果、目的和中心,是“开门出去”的中心词;而“开门”则是次要的,只修饰说明“出去”的过程、方式和手段。而过程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及目的规律也告诉我们,在过程和结果的逻辑关系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因为结果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在方式手段与目的的逻辑关系中,方式手段永远为目的服务。所以,在“他开门出去”这个句子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出去”都是主要的,而“开门”则是次要的;“出去”和“开门”在“他开门出去”这个句子里有逻辑语义上的主次之分。
2.从析句目的角度考察。上述对“他开门出去”的语用语义上考察分析已经明确,“开门出去”这个动词短语有逻辑语义上的主次之分,属偏正结构。“出去”为主,是短语的中心语,“开门”为次,是修饰成分,作“出去”的目的状。如果按照连动句的分析方法,则“开门”和“出去”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先后顺序;无论在哪种语境下,两个动作都同等重要。这样的理解明显违背语言实践的客观事实和逻辑语义关系,不仅造成对句意的误解,而且造成逻辑思维的混乱,影响语言交流实践的顺利进行。从现代汉语析句目的的角度来考察,这个句子按照连动句这一析句方法和思路去理解,不但不能帮助快速正确地理解句意,反而误导曲解和扰乱思维,妨碍对句子原意的正确理解。而按照三个平面理论的“语用→语义→句法”的思路顺序和有主有次有“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分析方法进行理解,则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句子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寓意。两相比较,偏正结构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实现现代汉语析句的目的,而连动句的析句方法和思路则阻碍了现代汉语析句目的的实现。
(二)“我倒杯茶喝”的主次及析句目的考察
1.“我倒杯茶喝”的动词短语主次问题。这句话出现的语境有两种:一是为了某种掩饰而找“倒杯茶”这件事来做,“倒杯茶”是“我”现在要做的,至于“倒杯茶”后是否真“喝”就不一定了。这时句子着重要表达的是“我”要做“倒杯茶”这件事,是想通过做“倒杯茶”这件事达到掩饰或争取时间思索对策的目的,在这种语用环境下,“倒杯茶”是因为掩饰的需要而不是因为渴的需要;“倒杯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掩饰而不是为了“喝”,且“倒杯茶”之后往往基本上实现了掩饰的目的,喝与不喝已经不重要了,“喝”于是就虚化为可有可无的了。显然,在这种语境下,“倒杯茶”是主要的,“喝”是次要的。这种语境下的“我倒杯茶喝”往往可以说成“我倒杯茶”。二是回答“你在干什么”的问话时使用的答语。在回答“你在干什么”这句问话的语境下回答“我倒杯茶喝”,说明是准备做或正在做“倒杯茶”这件事,而不是进行“喝”这个动作,如果正在进行“喝”这个动作,答话就是“我在喝茶”而不是“我倒杯茶喝”了。所以在这种语境下,“倒杯茶”是答句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喝”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和第一种语境是一样都处于次要地位。所以,不管哪种语境,在这个句子的“倒”和“喝”两个动作意义中,整个句子要强调的都是“倒”而不是“喝”,故而“喝”的宾语“茶”便承前省略或者说被提到前面做“倒”的宾语。“喝”在句中仅补充说明“倒杯茶”的用途,“喝”的意义在这里已经虚化,原句如果去掉“喝”而说成“我倒杯茶”,句子的原意也基本不变。可见“喝”在句子中的表意功能已经虚化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所以句子的主干是“我倒茶”,“倒”和“喝”两个动作意义中“倒”是主要的,而“喝”是次要的。
2.从析句目的角度考察。如果按照连动句的分析方法,则“倒杯茶”和“喝”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先后顺序;无论在哪种语境下,两个动作都同等重要,都肯定要发生。这样的理解明显违背语言实践的客观事实,造成对句意的错误理解,影响语言交流实践的顺利进行。从现代汉语析句目的的角度来考察,这个句子按照连动句这一析句方法和思路去理解,不但不能帮助快速正确地理解句意,反而误导读者抛开句子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原意,想当然地曲解句子的的意思,妨碍对句子原意的正确理解。而按照三个平面理论的“语用→语义→句法”的思路顺序和有主有次有“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分析方法进行理解,则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句子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寓意。两相比较,偏正结构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实现现代汉语析句的目的,而连动句的析句方法和思路则阻碍了现代汉语析句目的的实现。
(三)“我看了不舒服”的主次及析句目的考察
1.“我看了不舒服”的动词短语主次问题。宋玉柱认为,“我看了不舒服”这种句式的语境只能是问答式,是“你看了怎么样”这一问句的回答用语。很显然,“我看了不舒服”的主要句意是要回答“怎么样”而不是要表达“看了”这个动作,因此回答“怎么样”的“不舒服”才是句子内容的重点,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而“看了”只是修饰说明“不舒服”的原因。在回答“你看了怎么样”的问句语境下,“我看了不舒服”如果简答成“我不舒服”,也完全可以实现明确回答的交流目的,并且答得简洁干脆而原意不变。可见,在“看了不舒服”这个短语中,“不舒服”才是重点和主要的,“看了”则是可有可无的次要成分。从语义上看,“我看了不舒服”主要想说的是“我不舒服”这件事,即“我不舒服”是句子的主干。在“看了不舒服”这个短语中,“不舒服”是表达核心句意的中心语,是短语的主要成分的;而“看了”修饰说明“不舒服”的原因,是服务于“不舒服”的,所以属于次要成分,是“不舒服”的原因状语。
2.从析句目的角度考察。上面的考察和分析表明,在“我看了不舒服”这个句式中,“看了不舒服”这个短语是有主有次的。句子要强调的是“我不舒服”这件事。如果按照连动句的分析方法,“看了”和“不舒服”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先后顺序,则明显违背了句子的语境语义和因果逻辑规律,曲解了句子的原意。从现代汉语析句目的的角度来考察,这个句子按照连动句这一析句方法和思路去理解,不但无益于快速正确地理解句意,反而导致对句子原意的曲解。而按照有主有次有“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分析方法,则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句子的原意。用偏正结构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有益于正确理解句意的现代汉语析句的目的,而连动句的析句方法和思路则妨碍句意的正确理解,阻碍现代汉语析句目的的实现。可见,“我看了不舒服”并不是什么典型的连动句,而是实实在在的偏正谓语句。
(四)“我有力量完成任务”的主次及析句目的考察
1.“我有力量完成任务”的动词短语主次问题。“我有力量完成任务”这句话出现的语境是自我激励、请求任务和表示决心的场合。无论是请求任务还是自我激励或是表示决心,重心和着眼点都是集中在“完成”这个核心语意上的。
自我激励时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完成”这个核心语意,以激发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拼搏奋进的精神来克服眼前的艰难和困境,走向“完成”的目标。在“任务”进行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况下,也只有“完成”这个核心语意,才具有激发的动力,所以只有突出“完成”这个核心语意,才能把动力激发出来。境况艰难说明自己的力量已经用完还是没有进展,此时只有“完成”才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激发潜力的超常发挥。如果把重点和注意力放在“有力量”上,那只能让人泄气:都已经用尽全力了,哪里还有力量,没办法了。所以,在此种境况下,只能忽略“有力量”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上。如果自言自语地进行自我激励时不自觉中说了“我有力量完成任务”这句话,在说到“有力量”三个字时往往不自觉想到竭尽全力依然艰难的境况,底气不足或开始泄气的同时往往又会赶紧换成“我肯定能完成任务”、“我一定能完成任务”、“我肯定会完成的”等语句进行自励,以求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到能产生动力的“完成”上。可见,在自我激励语境下,“完成”才是不能改变的中心语意,“有力量”却可以换成“能”、“肯定能”、“一定能”、“肯定会”、“一定会”等词语而原意基本不变。
请求任务和表示决心时说这句话,只能是两种情况:一是说话人自己主动说,一是说话人回答他人的提问。
请求任务时主动说这句话,也是为了突出“完成”这个核心语意,让安排任务的人把任务安排给自己,因为安排任务的人关心和要求的是“任务”的“完成”,至于如何完成,是自己有力量完成还是请人协助求神仙帮忙都不关他的事。表示决心时主动说这句话,是为了让安排任务给自己的人放心。什么才能让安排任务的人放心呢,当然是“完成”了。只有“完成”才是他最关心的。所以在主动请求任务和表示决心的语境下,“完成”才是核心语意,“有力量”是交流双方都不重点关注的次要语意。
再看看说话人回答他人提问时说“我有力量完成任务”的语境。这句答话的提问只能是“你有力量完成任务吗”。这句提问出现的语境是安排任务的时候,或者是关心任务完成情况,催促完成任务的时候。安排任务时问这句话的,有可能是分配任务的人,也有可能是在场的其他人。无论是谁问,都是为了进一步确定接受任务的人能否完成任务,进一步强调“完成”这个核心语意。问主动请求任务者这句话,表示对主动请求任务者还存在怀疑,不能确保任务的完成,关心的是“完成”这个中心内容。问被动接受任务者这句话,表示对自己的“他能完成任务”的判断没有把握,为确保任务的完成必须进一步证实,关心的还是“完成”这个中心语意。关心任务完成情况,催促完成任务时问这句话,更是担心安排任务时对接受任务者“能完成”的判断有误,不能确保任务的完成,关注的中心也还是“完成”这一核心内容。而对这句提问的回答则可以是“我有力量完成任务”或者是“我有力量”、“我能完成”、“放心吧”。简答句“我有力量”和“放心吧”之所以同样能够圆满回答提问,是因为它们的潜台词都是“能完成”。在这里,“能完成”以潜台词的身份出现,依然不改其核心语意的地位。
可见,在语用语义层面上,“完成”是整句的核心语意。整个句子主要是想说“我完成任务”这件事,即“我完成任务”是句子的主干。在“有力量完成任务”这个短语中,“完成任务”是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短语的主要成分;“有力量”则修饰说明“完成任务”的能力,是服务于“完成任务”的。“有力量”如果换成“能”或者“有能力”等词语,句子的原意也不变,可见,“有力量”在句中的地位是次要的,可以更换的。“完成”是短语的中心语,“有力量”是“完成”的条件状语。
2.从析句目的角度考察。上述对“我有力量完成任务”的语用语义考察分析表明,无论是请求任务还是自我激励或是表示决心,重心和着眼点都是集中在“完成”这个核心语意上的。在自我激励的语境中,更要把重心和着眼点都集中在“完成”这个强激励语意上。如果把重心和注意力分散到“有力量”上,则会导致句子激励原意的丧失,使话语的作用走向反面。而连动句的“有力量”和“完成”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先后顺序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却是误导人们把重心和注意力先放在“有力量”上。既然两个没有主次同等重要只有先后顺序,而且“有力量”在先在前,理所当然应该先把重心和注意力放在“有力量”上。这样的理解显然违背语用语义实践的客观事实,导致对句子原意的曲解和误解,这和有益于帮助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现代汉语的现代汉语析句目的明显相悖。因此,“我有力量完成任务”不应该是典型的“取消不了”的连动句,而应该是带着条件状语的偏正式动词短语作谓语的主谓句。
三、考察结论
上文遵循三个平面理论及其“语用→语义→语法”的逻辑顺序,从目的规律和目的考察理论入手,对争议最大的肯定方认为最典型的四句连动句,逐句一一地进行析句目的实现程度的考察。考察结果表明:四句所谓最典型的“取消不了”的连动句,其实全都属于由偏正式短语作谓语的主谓句。其中语境性强的句子,先进行语用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其语意。而用连动句的析句方法分析理解则往往导致对句子原意的曲解和误解,妨碍了语意的正确理解和正确表达,明显违背语用语义实践的客观事实,与“有益于帮助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现代汉语”的现代汉语析句的目的明显相悖。这个结果再次验证了张静关于“‘连动句’的存在对语法分析有害无益,应该取消”[2]的观点的正确性。因此我们认为,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尽快启动对连动句作为语法教学规范问题和连动句学术争议问题的重新考察和审视,力图尽快消除连动句教学实践和社会交流实践问题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宋玉柱.也谈“连动式”和“兼语式”——和张静同志商榷[J].郑州大学学报,1978,(2):32-40.
[2]张静.“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J].郑州大学学报,1977,(4):18-21.
[3]工维贤.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J].语文研究,1991,(4).
[4]范晓.三维语法闻释[J].汉语学习,2004,(6).
[5]仲崇山.句子的语用分析和语法分析[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2).
[6]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临师范大学学报,1985,(2):32-38.
[7]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复旦学报,1999,(5).
[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01.
[9]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63.
[10]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16.
[1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83.
[12]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重点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重点课题“高职高专“现代汉语”实践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子课题“‘语法实践课程开发与研究’之连动句教学的实践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罗洁清,编号:2010B80;子课题负责人:李林徽)。
关键词: 汉语连动句 析句目的 考察 争议例句
针对张静的观点和他分析批驳的十八种类型的连动式例句,宋玉柱写了一篇《也谈“连动式”和“兼语式”——和张静同志商榷》的文章进行了评析,指出了张静“对其中十四个例句的分析批驳都是正确的,因为那些例句所代表的句式根本不是‘连动式’,因此应该把它们从‘连动式’中剔除。然而他对另外四个例句的分析却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特别是对他所列的第七个例句‘他开门出去’这一典型连动式句子的分析,更不能说服人”。[1]并对这四个例句进行一一的分析批驳,同时提出一些所谓典型的连动句实例证明连动式也应该存在。我们赞同宋玉柱关于张静“对其中十四个例句的分析批驳都是正确的,因为那些例句所代表的句式根本不是‘连动式’,因此应该把它们从‘连动式’中剔除”的评析,而对于存在争议的“他开门出去”等四个例句,下文将综合运用目的规律理论、目的考察理论和三个平面理论,从析句目的的角度,分别对其进行析句目的实现程度的考察。
一、争议双方的分歧例句
宋玉柱的《也谈“连动式”和“兼语式”——和张静同志商榷》认为,张静在《“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2]里“对其中十四个例句的分析批驳都是正确的……然而他对另外四个例句的分析却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这四个例句是:
(1)他开门出去。
(2)我倒杯茶喝。
(3)我看了不舒服。
(4)我有力量完成这个任务。[1]
下面本文试从主次问题及析句目的的角度,对这四个争议最大的所谓最典型的“取消不了”的连动句实例进行考察、分析和探讨。
二、分歧例句的主次问题及其析句目的考察
(一)“他开门出去”的主次及析句目的考察
1.“他开门出去”的动词短语主次问题。这个句子的语境是,描述人处在屋里的角度观察到“他”的行为是“开门出去”,从观察者这个角度来看,“他”“出去”才是结果,“他”“开门”只是“出去”的过程,而过程和结果的逻辑关系是结果为主,过程为次。如果从“他”这个角度来看,则“出去”才是目的,才是处心积虑要重点做的,“开门”只不过他为了出去而稍带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而已。所以从语义上看,这个句子主要想说的是“他出去”这件事,即“他出去”是句子的主干。无论从观察者的角度还是从“他”的角度看,在“开门”和“出去”两个动作中,“出去”才是主要的,是结果、目的和中心,是“开门出去”的中心词;而“开门”则是次要的,只修饰说明“出去”的过程、方式和手段。而过程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及目的规律也告诉我们,在过程和结果的逻辑关系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因为结果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在方式手段与目的的逻辑关系中,方式手段永远为目的服务。所以,在“他开门出去”这个句子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出去”都是主要的,而“开门”则是次要的;“出去”和“开门”在“他开门出去”这个句子里有逻辑语义上的主次之分。
2.从析句目的角度考察。上述对“他开门出去”的语用语义上考察分析已经明确,“开门出去”这个动词短语有逻辑语义上的主次之分,属偏正结构。“出去”为主,是短语的中心语,“开门”为次,是修饰成分,作“出去”的目的状。如果按照连动句的分析方法,则“开门”和“出去”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先后顺序;无论在哪种语境下,两个动作都同等重要。这样的理解明显违背语言实践的客观事实和逻辑语义关系,不仅造成对句意的误解,而且造成逻辑思维的混乱,影响语言交流实践的顺利进行。从现代汉语析句目的的角度来考察,这个句子按照连动句这一析句方法和思路去理解,不但不能帮助快速正确地理解句意,反而误导曲解和扰乱思维,妨碍对句子原意的正确理解。而按照三个平面理论的“语用→语义→句法”的思路顺序和有主有次有“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分析方法进行理解,则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句子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寓意。两相比较,偏正结构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实现现代汉语析句的目的,而连动句的析句方法和思路则阻碍了现代汉语析句目的的实现。
(二)“我倒杯茶喝”的主次及析句目的考察
1.“我倒杯茶喝”的动词短语主次问题。这句话出现的语境有两种:一是为了某种掩饰而找“倒杯茶”这件事来做,“倒杯茶”是“我”现在要做的,至于“倒杯茶”后是否真“喝”就不一定了。这时句子着重要表达的是“我”要做“倒杯茶”这件事,是想通过做“倒杯茶”这件事达到掩饰或争取时间思索对策的目的,在这种语用环境下,“倒杯茶”是因为掩饰的需要而不是因为渴的需要;“倒杯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掩饰而不是为了“喝”,且“倒杯茶”之后往往基本上实现了掩饰的目的,喝与不喝已经不重要了,“喝”于是就虚化为可有可无的了。显然,在这种语境下,“倒杯茶”是主要的,“喝”是次要的。这种语境下的“我倒杯茶喝”往往可以说成“我倒杯茶”。二是回答“你在干什么”的问话时使用的答语。在回答“你在干什么”这句问话的语境下回答“我倒杯茶喝”,说明是准备做或正在做“倒杯茶”这件事,而不是进行“喝”这个动作,如果正在进行“喝”这个动作,答话就是“我在喝茶”而不是“我倒杯茶喝”了。所以在这种语境下,“倒杯茶”是答句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喝”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和第一种语境是一样都处于次要地位。所以,不管哪种语境,在这个句子的“倒”和“喝”两个动作意义中,整个句子要强调的都是“倒”而不是“喝”,故而“喝”的宾语“茶”便承前省略或者说被提到前面做“倒”的宾语。“喝”在句中仅补充说明“倒杯茶”的用途,“喝”的意义在这里已经虚化,原句如果去掉“喝”而说成“我倒杯茶”,句子的原意也基本不变。可见“喝”在句子中的表意功能已经虚化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所以句子的主干是“我倒茶”,“倒”和“喝”两个动作意义中“倒”是主要的,而“喝”是次要的。
2.从析句目的角度考察。如果按照连动句的分析方法,则“倒杯茶”和“喝”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先后顺序;无论在哪种语境下,两个动作都同等重要,都肯定要发生。这样的理解明显违背语言实践的客观事实,造成对句意的错误理解,影响语言交流实践的顺利进行。从现代汉语析句目的的角度来考察,这个句子按照连动句这一析句方法和思路去理解,不但不能帮助快速正确地理解句意,反而误导读者抛开句子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原意,想当然地曲解句子的的意思,妨碍对句子原意的正确理解。而按照三个平面理论的“语用→语义→句法”的思路顺序和有主有次有“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分析方法进行理解,则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句子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寓意。两相比较,偏正结构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实现现代汉语析句的目的,而连动句的析句方法和思路则阻碍了现代汉语析句目的的实现。
(三)“我看了不舒服”的主次及析句目的考察
1.“我看了不舒服”的动词短语主次问题。宋玉柱认为,“我看了不舒服”这种句式的语境只能是问答式,是“你看了怎么样”这一问句的回答用语。很显然,“我看了不舒服”的主要句意是要回答“怎么样”而不是要表达“看了”这个动作,因此回答“怎么样”的“不舒服”才是句子内容的重点,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而“看了”只是修饰说明“不舒服”的原因。在回答“你看了怎么样”的问句语境下,“我看了不舒服”如果简答成“我不舒服”,也完全可以实现明确回答的交流目的,并且答得简洁干脆而原意不变。可见,在“看了不舒服”这个短语中,“不舒服”才是重点和主要的,“看了”则是可有可无的次要成分。从语义上看,“我看了不舒服”主要想说的是“我不舒服”这件事,即“我不舒服”是句子的主干。在“看了不舒服”这个短语中,“不舒服”是表达核心句意的中心语,是短语的主要成分的;而“看了”修饰说明“不舒服”的原因,是服务于“不舒服”的,所以属于次要成分,是“不舒服”的原因状语。
2.从析句目的角度考察。上面的考察和分析表明,在“我看了不舒服”这个句式中,“看了不舒服”这个短语是有主有次的。句子要强调的是“我不舒服”这件事。如果按照连动句的分析方法,“看了”和“不舒服”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先后顺序,则明显违背了句子的语境语义和因果逻辑规律,曲解了句子的原意。从现代汉语析句目的的角度来考察,这个句子按照连动句这一析句方法和思路去理解,不但无益于快速正确地理解句意,反而导致对句子原意的曲解。而按照有主有次有“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分析方法,则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句子的原意。用偏正结构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有益于正确理解句意的现代汉语析句的目的,而连动句的析句方法和思路则妨碍句意的正确理解,阻碍现代汉语析句目的的实现。可见,“我看了不舒服”并不是什么典型的连动句,而是实实在在的偏正谓语句。
(四)“我有力量完成任务”的主次及析句目的考察
1.“我有力量完成任务”的动词短语主次问题。“我有力量完成任务”这句话出现的语境是自我激励、请求任务和表示决心的场合。无论是请求任务还是自我激励或是表示决心,重心和着眼点都是集中在“完成”这个核心语意上的。
自我激励时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完成”这个核心语意,以激发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拼搏奋进的精神来克服眼前的艰难和困境,走向“完成”的目标。在“任务”进行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况下,也只有“完成”这个核心语意,才具有激发的动力,所以只有突出“完成”这个核心语意,才能把动力激发出来。境况艰难说明自己的力量已经用完还是没有进展,此时只有“完成”才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激发潜力的超常发挥。如果把重点和注意力放在“有力量”上,那只能让人泄气:都已经用尽全力了,哪里还有力量,没办法了。所以,在此种境况下,只能忽略“有力量”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上。如果自言自语地进行自我激励时不自觉中说了“我有力量完成任务”这句话,在说到“有力量”三个字时往往不自觉想到竭尽全力依然艰难的境况,底气不足或开始泄气的同时往往又会赶紧换成“我肯定能完成任务”、“我一定能完成任务”、“我肯定会完成的”等语句进行自励,以求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到能产生动力的“完成”上。可见,在自我激励语境下,“完成”才是不能改变的中心语意,“有力量”却可以换成“能”、“肯定能”、“一定能”、“肯定会”、“一定会”等词语而原意基本不变。
请求任务和表示决心时说这句话,只能是两种情况:一是说话人自己主动说,一是说话人回答他人的提问。
请求任务时主动说这句话,也是为了突出“完成”这个核心语意,让安排任务的人把任务安排给自己,因为安排任务的人关心和要求的是“任务”的“完成”,至于如何完成,是自己有力量完成还是请人协助求神仙帮忙都不关他的事。表示决心时主动说这句话,是为了让安排任务给自己的人放心。什么才能让安排任务的人放心呢,当然是“完成”了。只有“完成”才是他最关心的。所以在主动请求任务和表示决心的语境下,“完成”才是核心语意,“有力量”是交流双方都不重点关注的次要语意。
再看看说话人回答他人提问时说“我有力量完成任务”的语境。这句答话的提问只能是“你有力量完成任务吗”。这句提问出现的语境是安排任务的时候,或者是关心任务完成情况,催促完成任务的时候。安排任务时问这句话的,有可能是分配任务的人,也有可能是在场的其他人。无论是谁问,都是为了进一步确定接受任务的人能否完成任务,进一步强调“完成”这个核心语意。问主动请求任务者这句话,表示对主动请求任务者还存在怀疑,不能确保任务的完成,关心的是“完成”这个中心内容。问被动接受任务者这句话,表示对自己的“他能完成任务”的判断没有把握,为确保任务的完成必须进一步证实,关心的还是“完成”这个中心语意。关心任务完成情况,催促完成任务时问这句话,更是担心安排任务时对接受任务者“能完成”的判断有误,不能确保任务的完成,关注的中心也还是“完成”这一核心内容。而对这句提问的回答则可以是“我有力量完成任务”或者是“我有力量”、“我能完成”、“放心吧”。简答句“我有力量”和“放心吧”之所以同样能够圆满回答提问,是因为它们的潜台词都是“能完成”。在这里,“能完成”以潜台词的身份出现,依然不改其核心语意的地位。
可见,在语用语义层面上,“完成”是整句的核心语意。整个句子主要是想说“我完成任务”这件事,即“我完成任务”是句子的主干。在“有力量完成任务”这个短语中,“完成任务”是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短语的主要成分;“有力量”则修饰说明“完成任务”的能力,是服务于“完成任务”的。“有力量”如果换成“能”或者“有能力”等词语,句子的原意也不变,可见,“有力量”在句中的地位是次要的,可以更换的。“完成”是短语的中心语,“有力量”是“完成”的条件状语。
2.从析句目的角度考察。上述对“我有力量完成任务”的语用语义考察分析表明,无论是请求任务还是自我激励或是表示决心,重心和着眼点都是集中在“完成”这个核心语意上的。在自我激励的语境中,更要把重心和着眼点都集中在“完成”这个强激励语意上。如果把重心和注意力分散到“有力量”上,则会导致句子激励原意的丧失,使话语的作用走向反面。而连动句的“有力量”和“完成”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先后顺序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却是误导人们把重心和注意力先放在“有力量”上。既然两个没有主次同等重要只有先后顺序,而且“有力量”在先在前,理所当然应该先把重心和注意力放在“有力量”上。这样的理解显然违背语用语义实践的客观事实,导致对句子原意的曲解和误解,这和有益于帮助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现代汉语的现代汉语析句目的明显相悖。因此,“我有力量完成任务”不应该是典型的“取消不了”的连动句,而应该是带着条件状语的偏正式动词短语作谓语的主谓句。
三、考察结论
上文遵循三个平面理论及其“语用→语义→语法”的逻辑顺序,从目的规律和目的考察理论入手,对争议最大的肯定方认为最典型的四句连动句,逐句一一地进行析句目的实现程度的考察。考察结果表明:四句所谓最典型的“取消不了”的连动句,其实全都属于由偏正式短语作谓语的主谓句。其中语境性强的句子,先进行语用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其语意。而用连动句的析句方法分析理解则往往导致对句子原意的曲解和误解,妨碍了语意的正确理解和正确表达,明显违背语用语义实践的客观事实,与“有益于帮助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现代汉语”的现代汉语析句的目的明显相悖。这个结果再次验证了张静关于“‘连动句’的存在对语法分析有害无益,应该取消”[2]的观点的正确性。因此我们认为,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尽快启动对连动句作为语法教学规范问题和连动句学术争议问题的重新考察和审视,力图尽快消除连动句教学实践和社会交流实践问题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宋玉柱.也谈“连动式”和“兼语式”——和张静同志商榷[J].郑州大学学报,1978,(2):32-40.
[2]张静.“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J].郑州大学学报,1977,(4):18-21.
[3]工维贤.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J].语文研究,1991,(4).
[4]范晓.三维语法闻释[J].汉语学习,2004,(6).
[5]仲崇山.句子的语用分析和语法分析[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2).
[6]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临师范大学学报,1985,(2):32-38.
[7]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复旦学报,1999,(5).
[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01.
[9]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63.
[10]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16.
[1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83.
[12]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重点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重点课题“高职高专“现代汉语”实践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子课题“‘语法实践课程开发与研究’之连动句教学的实践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罗洁清,编号:2010B80;子课题负责人:李林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