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徐州市人民政府、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江文湛从艺50周年花鸟画巡回展”于2007年4月12日至18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4月12日“江文湛艺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下面是这次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程大利(主持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
我现在介绍一下各位领导和嘉宾:中央文史馆的刘松林司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刘勃舒先生,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先生,中国美术馆刘曦林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树声先生,原《美术》副主编夏硕琦先生,中国国家画院王迎春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水天中先生,《中国文化报》朱虹子先生,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利铭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先生,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先生,旅德艺术家肖瀚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所长梁江先生,中国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先生等等。我们先请中央文史馆的刘松林司长发言,大家欢迎!
刘松林(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
中央文史馆为地方文史馆的馆员举办画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江先生是著名的花鸟画家,又是陕西省文史馆馆员,还是我们老馆员罗铭先生的得意门生,所以他和中央文史馆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江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在传统与现代、似与不似、中国画与西画之间,不断纠正自己的定位,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6年的画展我也看了,我觉得现在的比1996年的安静了,细腻了,内涵也丰富了,意境更高了!他在艺术上进入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
程大利(主持人)
又到了几位嘉宾,我介绍一下。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先生,北京画院郭石夫先生,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尚辉先生,《荣宝斋》杂志主编唐辉先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培晨先生等等。
江文湛先生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中国民间艺术、原始艺术乃至当代西方的艺术中吸收了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寻找了一种中国画表现的当代方式,找到了表达自己情感、艺术观念,反映自己艺术状态的一种形和质统一的形式!
江文湛先生和我是老乡(他在徐州长大)。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从地域看,它兼具北方和南方的特点,比如说北方的浑朴、雄壮,南方的苍润、灵秀。所以徐州出来的画家追求大气浑莽,但不乏精巧细致。江文湛就是徐州地域文化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江文湛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是中国画发展到当代有几条路可寻。首先是沿着文人的水墨传统追溯到清、明、元乃至宋;其次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当代西方文化成果—就是所谓中西交融;还有就是纯实验的—完全按照当代的思维理念。江文湛先生走的是第二条路,他离不开传统,离不开中国画的传统观念,但是他的整个手法和观念,又完全是革命性的。
请大家对江文湛的艺术进行深入讨论,总结成绩,并提出建议,畅所欲言。
刘勃舒(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
江文湛展现在画面中的很多东西,包括文字、画面的整体把握,都处理得很好。我为什么喜欢他的画?一个是其艺术本身的功底。他的花草、鸟虫、石头、云彩,有动感、生命,有表情。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能画像很难,夸张起来更难,可他提起笔来,有点像打太极拳,在“似与不似”之间,游刃有余。他画的对象都是他平常熟悉的东西,不断去挖掘、体验,画出自己的表情。
还有一个,他的画互有联系。在构思和表现上有着一种关联,所以他的画面笔墨和色彩也好,小写意和某种大写意也好,人物或动物、禽鸟或石头也好,好像是一只笔,像织网织出来的,很有想法!中国画是先有的构图、稿子,第一笔摆错了,后面也就跟着错了。他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一步步更厚实精悍,更高,更有艺术性,更成熟,更跟别人不一样!
最后,他的画耐看。细看他的画离不开基本功,离不开对中西文化的深厚成果的实践。他基础都打得很牢,后来随着时代,他的思想开始解放,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风格。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十年前看江文湛办画展,十年后再看江文湛办画展,我觉得他的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画发展到今天,这个标准就很难确立,但是实际上存在潜在的标准。这个潜在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看你的意境和格调。我觉得江文湛的画意境和格调非常高。它美但不俗。他的画“隐”,但是有动。他强调笔墨的传统,但又把写实的造型用在上面,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他要不同于中国笔墨的写意造型的体系,这个结合得非常好。他路子很宽,有粗,有密。密得有趣味;粗得有味道。我觉得做到这个地步很不容易的。他心很静,没有浮躁,一步一步画,都像行云流水似的、音乐似的,这个地步真是到了入化境界。
孙克(中国美协艺委会秘书长)
我讲三个方面。第一,江文湛是80年代一批成熟的画家,这批画家有深刻的社会磨练,然后又到美院里进修,我觉得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悟,对艺术的认识,以及后来对传统的逐渐深入,成就了他们这样一批画家。这批画家能起到一种顶梁柱的作用,能带动时代的作品。
第二,艺术个性很难得。比如他用线的方面,既有一些坚实的线,又不乏一些柔和的变化的线条⋯⋯另外他在色彩的运用上,民间的、国外的一些因素,他都吸收进来为其所用。其作品鲜明、强烈,色彩对比很大胆,有西北民间的色彩,也有传统绘画的影响。其用笔是线条比较多,线条变化比较多,比如画山桃花那幅。
第三,他在艺术的处理上非常讲究,包括造型,艺术造型的生动性。首先是,画面的整个结构具有丰富性,比如南瓜、石榴的处理,都是在秋后的一种表现,他把整个线的变化,线的疏密,画面的造型处理得非常到位、精到;其次是,对整个绘画来说,他对传统精神理解得非常深刻。最后,作品画得很大,但不浮躁,整个作品中有一种沉静。
程大利(主持人)
下面再介绍一下贾方舟先生,李一先生。请翁剑青先生发言。
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我们评判一件艺术品有两个方面,一是风格样式;一是把艺术放在大的文化史环境下来看艺术的创作。江文湛是把其艺术创作放在“三位一体”里。所谓“三位一体”,一个是生活的态度,对生活、对生命价值的一种感悟,在这个感悟的前提下,他来进行艺术的创作;另外是观念,有什么样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对文化和对艺术的认知,就会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文化的价值观并进行创作;还有就是画作本身,他的方法,包括笔墨、画面的图式⋯⋯他把“三位一体”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把艺术作为人生的一个过程,一个境界来感悟,所以最后出现了一种他的个人样式!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我谈一下个人感想。他的风格演化可能跟他的山林(红草园)有关系,种花养花,种花爱花,恐怕还醉花,他成了花痴。这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笔法粗浑有力,有些大线用得很好;其次是构成关系非常讲究;然后色调比较强烈;更重要的是,他的诗书文意强化了,如《少年美艳老来富》有生活的体验,《老海棠》、《种瓜得瓜》有劳动的喜悦,有收获感,贴近生活,有了味道。另外,我看到他在很多画上题了自己的诗,希望他能把这一点坚持下去。
尚辉(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我觉得江文湛先生的图式是细线结构,这种图式怎样和传统文化衔接,和笔墨能够构成一种关系,就是怎样处理好图式个性的关系,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而花鸟画,用笔、用墨基本上是以吴昌硕为代表的,也有虚谷的带有棱角的、方笔的、逆锋侧笔的方式,还有像王子武等等的,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沿着这种文化的脉络走的。但是江文湛的用线体系,不是用金石趣味的线条,而是追溯到帖学、草书用线的方式上。但是他个人心中,在他个人花鸟画的图式上,和传统的、以前的花鸟画家,以及他同时代的花鸟画家不一样。比如构图方式他是逆向思维的。他很喜欢画白颜色的鸽子,实际上这种鸟在画面处理上是一块空白,他更多地是经营这空白之外的空间关系。比如说原来用水的虚画的方法,他却画得实,是用短线、短笔、小模块的方式。他和传统、和我们看到的写意花鸟画的这种构成方式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我觉得这是用线上的一个特色。这是一点。
第二点就是在用线和构成方式上。20世纪末,我们更多地是强调画面的构成性,但也失去一些传统的文化性,所以今天概括江文湛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首先是说他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其次他既是北方的又是南方的;最后他是文化的,但是视觉构成怎样在和传统文化、传统笔墨的关系上做得比较准确、到位,这是我们当下的难度。江文湛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突出。
李树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今天看了江文湛先生的画展,第一点,他的画是当代花鸟画六十年一个大的突破,他把很多写实的东西都改变了。我自己直观地认为,他的画首先是画意不古;其次是认真遵循章法;接着是线条高深莫测;然后是适量的夸张和变形;最后是疏密关系的处理得当。为什么呢?他是西安罗明先生的学生,老师的引导功劳我看是不能忘的。第二点,我看到他这画展的前言,感觉他是一位非常有追求、有理想、有想法的画家。他不是别人说怎么样他就怎么样,而是按照自己的理想,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和观察,努力地在探索、塑造这个形象。

夏硕琦(中国美协美术评论家、编审)
我曾经到他的红草园里去接触他的山林生活,所以我觉得画家的生活方式跟他的创作关系,值得探讨。他是出城市的现代生活,入一个很安静的文人的清净的生活。所以在他的作品里既有现代感,又有很浓郁的文化情结。另外,我觉得在江文湛的作品里,一个很突出的方面是精神的自由,可以感到他画画的时候很放松、惬意,大家前面也提到了,其画有一股静气,静得很深入。还有他对线的锤炼很有个性。其线是入纸的,生辣的,苍劲的,又是带有一些韵味的,不溜,不光,不飘、不浮。
还有,我发现他是非常富有激情的。其线的组织有强烈的肌肉感,可以想到当时用笔的一种状态—激情四射。绘画中情感是其灵魂,江文湛属于重情派的,一方面很沉静,另一方面有激情,所以我觉得他的变形是在深入、痴情状态下的一种自然的追求。所以他画的鸽子、鹅、南瓜、石榴⋯⋯显然不是画对象,而是对所画对象的一种情感感应,是一种融入。
郭石夫(北京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江文湛是一个很散淡但又热爱生活的人。他生活在西安那样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所以在他画中有汉唐墓室壁画里线的韵味、感觉。今天江文湛的画比十年前的更松,更自由,更趋向于他自己内心的那种自我的美。所以让人一看这画就是江文湛的画,江文湛有他自己的精神价值、自己的美的形式。还有,我今天看到江文湛的画,脑子突然闪了一下,觉得它就像一个现代舞,不像我们的京剧,也不像我们的武术、我们的传统音乐⋯⋯它非常像一个现代舞,就是现代舞。
王迎春(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
我和江文湛是同年进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的,但是他所遭受的磨难比我们更甚,由于出身不好,附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工艺美术厂。而他并不为此而沉沦、放弃艺术。在工厂20年之后(即“文革”之后)他考上了研究生班。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勤奋加天赋,他今天成功了,他找到了艺术的真谛!江文湛今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副标题是纪念他从艺50周年,这50年是不平凡的,坎坎坷坷的,也正因为坎坷,今天看来也越显得精彩;由于曲折,也使他人格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艺术的魅力更让人赞叹!今天江文湛的展览开幕,衷心地祝愿展览成功,江文湛的画是对传统花鸟画新的突破、新的发展,他应该是中国花鸟画的一枝独特的鲜花,是崭新的现代花鸟画,在此我也为我们西安美术学院“六一”级感到骄傲。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员、博导)
我今天在思考的是,中国的花鸟画在出现了像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之后,将会给后来的画家留下多大的空间?后来的画家怎么在继承他们的遗产上,有所新的发展?在北京的画界,花鸟画家张立辰和郭怡,他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各有不同的偏重。而江文湛恰好在他们之间,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是融合中西,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再一个,他的画最重要的是生命感。这种生命包括对自然界,对他自己,对他周围人的生命的感悟;其次是,他对形式的敏感。由于他有这两方面的优势,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面貌,一种是比较鲜艳的,繁缛的;一种是比较疏淡的、淡雅的。而且他都能把这两种结合得恰到好处。但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他在淡雅的,以传统笔墨为主的部分作品的形式处理上,显得更加成熟、完整;而在采用更加浓艳的色彩,并改变其一般习惯运笔的部分作品还有待进一步地完美。
最后,我觉得对江文湛,不仅仅是分析他的艺术作品,而且应对他这个人进行全面地、深入地研究,这才能丰富我们当代的美术史。
刘龙庭(中国美术出版社编审)
花鸟画家有黄、吴、齐、潘依照着,就显得很苍白、淡薄、薄弱,而江文湛的画是对他们的一个很大突破。比如齐白石的画受八大影响比较大,当时陈师曾就劝他从八大的冷逸气氛里走出来,后来齐白石的画就艳了,其画和民间绘画结合而成为一代大家。江文湛则在八大清峻冷逸的基础上,发展了繁华茂美,而且用传统的影子实现一种现代面貌。比如画马蜂,从莲蓬,他想到了马蜂窝。这种联想突破了文化的底气,他画的这种传统的东西,也有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江文湛的形象思维问题解决得非常好。另外,在1996年江文湛的画展上,我说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而江文湛在送我的一本画册上,题了郑板桥的“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我很高兴他有这样的心胸。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我们现在的画,制作的比较多,当下我们人为制作的也多了起来,包括社会上好多些现象,也都反映在我们画家的心态上,也是制作的多。没有了真意,也就没有了真的艺术。今天我看江文湛的作品,他正一步一步地向第一个“真意”,由心意向第二个“真艺”前进。我感到文湛第一步走对了,第二步走宽了、广了,第三步,就是要好好保重身体,前面有更远、更大、更广的路在等着你。
朱虹子(《中国文化报·美术专刊》主编)
我看江先生作品,印象最深的是他画水的一部分。花鸟画家也不是不画水,很多的文人画,赏心悦目三两枝,基本上是截取花鸟的一部分,来作为一种关照的方式。江文湛画水,我就想到了明代的边景昭,他这种关照方式比较整,从格局到空间上更大些。这就超过了文人画。在画面的处理上,水的介入,也是借鉴了西方的一些东西,这给他提供了一个便利的途径。他的这种整体的关照,对他作品活泼生命力的形成,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彭利铭(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江先生的花鸟画反其道而行之,不刻意地去描绘。比如画鸽子、鸭子,那种外在的羽毛,笔墨的情趣,虽然只是线条的勾画,但是从山水的布景上看,用水、石这种点线的、面的布景,却很好地衬托了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文人画的特性。就诗书画印的运用而言,虽然当代这种承传已经很低迷,但能够看到江先生把诗书画印运用得这么精美、完整,实在佩服。另外,江先生对生活有他独特的体验和感觉,特别是刚才大家谈到的,比如画马蜂、鸽子,我觉得这里有一种人性化的境界,这种境界、意境非常好。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江先生的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物质到精神,甚至从他的作品到本人,我觉得都是美丽和潇洒的。这种美丽和潇洒来源于江先生在艺海中的生活沉浮。几年前,江先生在哈尔滨举办画展时,我曾评说过江先生的画展和其作品,他的画展给黑龙江画坛带来了生活之风,学术之风,创新之风。今天我觉得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一风”,那就是生活之风。他的作品基于对生活深刻感受基础之上,具有他个人的独特性和突破自我的超越性。看江先生作品总有一种熟悉和陌生的感觉,熟悉的应该说是生活,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陌生则是他对生活的那种独特的感受、认识、理解,并能用独特具体的形式语言,充分地把它表达出来。江先生始终展现着区别于他人的一种具有自成风格的艺术作品,这是从横向的角度去谈。纵向呢,他又有一种在线上超越自己的创新!
肖瀚(旅德艺术家)
我在国外生活了一二十年,从国外的艺术观点来说,江文湛先生的艺术风格具有明显不同的两点。第一点是他在花鸟画上,用欧洲二十世纪初的框架结构—切割、造型—来架构自己大写意花鸟画的独特面貌。江文湛先生的花鸟画的本质就是构成,框架结构,他把世界变成了积木的一种结构,他的石头、花鸟、树枝⋯⋯都是一种结构,这就区别于他人的笔墨干擦,灵动之类的东西。其框架结构也证明了他对世界范围的看法。
第二点,江文湛先生的花鸟画把色彩张扬到了跟笔墨相同的地位,或者说比笔墨更加出色。西方人认为,笔墨是我们的特色,色彩是我们的弱项,那么今天的中国绘画,怎么在色彩上更加张扬,我想江文湛先生把这个色彩提高到了更高的层面。如《荷塘》中,色彩的重量放到最前沿。中国画解决色彩问题,色彩张扬,笔墨精神应该作为底蕴。
梁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所长)
江文湛的作品中既最大地融入了现代审美意味,又不失传统绘画的精神。它体现一种明快、灵动、舒展,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审美趋向。它的格调是健康积极的,所以我觉得江文湛的花鸟画,可以用“才情勃发、风情潇洒”来形容。另外是我想就大写意花鸟画强调一点,别人的大写意更多体现在色和墨上,而江文湛则体现在线上,这是他与别人的明显的区别。我在世纪坛的“世纪风骨五十家”中写了一个非常短的短评,说江文湛先生的花鸟画很像音乐,但它不是轻音乐,而是交响乐,我今天再强调,他的交响乐里面,笔和线一直是处于领重的地位。所以我想,虽然他的兴趣很广,关注传统、民间,而且他的画有重拙的,也有繁缛的,但是最能体现他风格的,还是他最大限度地用线解析作品。我个人对江文湛先生作品的看法是,小比大好,疏比密好,轻比重好。最后,我觉得江文湛先生的花鸟画,还有很大的空间,他的优势还能更强化。
贾方舟(美术评论家)
我特别喜欢他疏朗、流利、空灵的画。我认为这一路的画的那种潇洒,跟他的人是非常一致的。他是属于非常有才气的艺术家,所以在他的画里看到一种线条的美,一种结构的美,一种灵动的美。
他的画跟我们整个时代是合拍的。其花鸟画所融入的一些西方的造型观念、形式因素,都可以反映在他的艺术当中。虽然他的画基本上是传统的,但是我觉得有很多新的东西。他这种融合我觉得是二十世纪的基本特征。如果写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的话,关于中国画这一部分,我想不可能回避他这样的一个主题。二十世纪是一个向世界各方面的艺术学习融合的过程,因此在我们的主题艺术当中,也会有很多新的绘画因素,进入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比如江文湛作品中的那种构成的因素。我觉得江文湛很适合画大画,因为他在结构处理上非常厉害,他能够把握大的画面。他的几张大画,在整个结构方面没有问题,他的小画也满含了结构的美感,这是我对他的画的基本体悟。
还有就是他的山庄,不是说他要自己回到一个古人的心态,而是要去体悟自然的一个良好的环境。在他的花鸟画中,我们也能感觉得到清净淡雅的风格。最后,在今天科技条件这样发达的条件下,我觉得今天的花鸟画家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我看过一些片子,比如说《帝企鹅日记》,是表现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当中生存的一种鸟;《植物私生活》中可看到植物生命力的顽强⋯⋯我觉得这些都是可给花鸟画家新的启示,值得花鸟画家去提取的东西。
李一(《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
结合江文湛先生画面上的题款,谈一下他的书法。第一,江文湛的书法有它的生动活泼之趣,和他的画追求的意境一致。第二,他的书法是有根基的。他是从古代的造像,特别是民间的碑文、书法里吸取了一些营养。应该说他基本上是属于碑学这一路的,字形比较活泼,但是他在用笔上还是比较生辣的,也有一定的独立。第三,他的题款也有别致之处。在画面的四周都题款,这种形式在以前不多见。他在画面里穿插款题,在构图上,他是把书法作为其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了。最后,江文湛先生的书法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个别地方应该避免“流行书风”的影响。
唐辉(《荣宝斋》杂志主编)
在这个展览会上,我对他的人、他的艺术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感受比较深的就是四个字:淡雅,天真。江先生用艺术家的热情,用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包括对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解,来作画。这是一点。第二点,我觉得在笔墨上,艺术家应该“人书俱老”。“人书俱老”有两种含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说艺术家通过年龄的增长,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的整体把握,在艺术的完成或效果上达到一个“老”。在江先生作品里我看到的是一种明快、流畅、热烈。所以其作品中的“老”不是单纯的追求一种笔墨的老。第三点,江先生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一些表现方式,采用框架式的、平面构成式的结构。我觉得这对江先生今后的创作体验,提供了一个特别大特别广的空间。
徐培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我想谈谈酒与江文湛。酒乃五谷之精华,酒是百药之长,借助酒之能量,唐代成就了诗人李白、书法上的“怀颠张狂”,上个世纪成就了画家傅抱石。江文湛饮酒,甚至纵酒,酒后成篇,更作佳构,所谓妙手偶得之作,乃是画家醉酒飘飘欲仙之时,用起笔来惊风雨,泣鬼神,若有神助之杰作。我曾两度上终南山红草园。我认为,江文湛的画有仙气,有酒气,有山之气,更有磅礴之气,其气,乃大自然的真气。
再说江文湛与水。江文湛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微山湖畔,后来到陕西,黄河渭水滋育其成长,完成学业后足迹又遍及岭南塞北,西域东海,所谓江河湖海,尽收眼底。其笔下,出现了海鸥,出现了孔雀、白鹅、锦羽、和平鸽;其水,或点、或勾,千笔万笔不嫌其多,一笔不着,不觉其少,营造了大海之辽阔,平湖之深远,沟涧之幽邃,其画水确实有了自我,狂涛、涟漪、平波皆有其独到之处,再添上不同的鸟,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水确实画活了,画神了。
杨力舟(原中国美术馆馆长)
我对江文湛讲几点意见。第一是江文湛的人品、画品俱佳。江文湛现在过的是隐居式的生活,他潜心地创造他的艺术风格,他的风格是独特的、鲜明的。第二才情茂,江文湛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变压力、阻力,甚至成功为动力,专心刻苦地经营艺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艺术家。第三他是个北方人,北方人的气质和汉唐雄风滋养了他,所以他把博大与精密,挥洒与抒情,结合得比较好,形成了他的张力和耐人玩味的高格调的细腻、雅致的美。第四江文湛所追寻的是师古今,师造化,精于笔墨,尤其是在用线,在用墨方面也是见精神。另外在花鸟画和山水画的结合方面,江文湛也是突出的。画花离不开水,任伯年、齐白石都是这样的。江文湛尤其把水与花鸟结合得那么有特色,而且把大山画在他的这个花鸟树木后面,使我觉得是大自然的恩惠在他的心灵里面的反映,在艺术上的喷发,这也使他在画坛上拥有独立地位的核心。
江文湛
非常感谢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老同学、朋友们。听了大家的发言,我非常高兴。我对中国画艺术的思考,居然能和在座的大家们有一个共识,在这一点上我很高兴。多年来,我是一直在塑造自己,怎么塑造?一个是按照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习惯、气质,我说我一定要使自己的气质里具有赋予中华民族这块土地的气息;再一个就是在灵魂的塑造上,行为方式上的这种气质要顺从中国文化人的气质,要找到中国画家,中国人如何看待绘画,如何去处理绘画的。我思考在前,找到了这个中国文化人的精神是自由的精神,是和悦的精神。再就是写意的精神。我想一个文化人把自己塑造成了这样一种气质,我还没完全做到,我在往那个方向努力。再一次地谢谢大家!
程大利(主持人)
研讨会到此结束。
江文湛,1940年生于山东郯城。1980年至1985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5年至今为西安中国画院专业画家、副院长,西安市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程大利(主持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
我现在介绍一下各位领导和嘉宾:中央文史馆的刘松林司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刘勃舒先生,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先生,中国美术馆刘曦林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树声先生,原《美术》副主编夏硕琦先生,中国国家画院王迎春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水天中先生,《中国文化报》朱虹子先生,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利铭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先生,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先生,旅德艺术家肖瀚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所长梁江先生,中国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先生等等。我们先请中央文史馆的刘松林司长发言,大家欢迎!
刘松林(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
中央文史馆为地方文史馆的馆员举办画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江先生是著名的花鸟画家,又是陕西省文史馆馆员,还是我们老馆员罗铭先生的得意门生,所以他和中央文史馆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江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在传统与现代、似与不似、中国画与西画之间,不断纠正自己的定位,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6年的画展我也看了,我觉得现在的比1996年的安静了,细腻了,内涵也丰富了,意境更高了!他在艺术上进入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
程大利(主持人)
又到了几位嘉宾,我介绍一下。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先生,北京画院郭石夫先生,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尚辉先生,《荣宝斋》杂志主编唐辉先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培晨先生等等。
江文湛先生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中国民间艺术、原始艺术乃至当代西方的艺术中吸收了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寻找了一种中国画表现的当代方式,找到了表达自己情感、艺术观念,反映自己艺术状态的一种形和质统一的形式!
江文湛先生和我是老乡(他在徐州长大)。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从地域看,它兼具北方和南方的特点,比如说北方的浑朴、雄壮,南方的苍润、灵秀。所以徐州出来的画家追求大气浑莽,但不乏精巧细致。江文湛就是徐州地域文化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江文湛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是中国画发展到当代有几条路可寻。首先是沿着文人的水墨传统追溯到清、明、元乃至宋;其次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当代西方文化成果—就是所谓中西交融;还有就是纯实验的—完全按照当代的思维理念。江文湛先生走的是第二条路,他离不开传统,离不开中国画的传统观念,但是他的整个手法和观念,又完全是革命性的。
请大家对江文湛的艺术进行深入讨论,总结成绩,并提出建议,畅所欲言。
刘勃舒(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
江文湛展现在画面中的很多东西,包括文字、画面的整体把握,都处理得很好。我为什么喜欢他的画?一个是其艺术本身的功底。他的花草、鸟虫、石头、云彩,有动感、生命,有表情。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能画像很难,夸张起来更难,可他提起笔来,有点像打太极拳,在“似与不似”之间,游刃有余。他画的对象都是他平常熟悉的东西,不断去挖掘、体验,画出自己的表情。
还有一个,他的画互有联系。在构思和表现上有着一种关联,所以他的画面笔墨和色彩也好,小写意和某种大写意也好,人物或动物、禽鸟或石头也好,好像是一只笔,像织网织出来的,很有想法!中国画是先有的构图、稿子,第一笔摆错了,后面也就跟着错了。他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一步步更厚实精悍,更高,更有艺术性,更成熟,更跟别人不一样!
最后,他的画耐看。细看他的画离不开基本功,离不开对中西文化的深厚成果的实践。他基础都打得很牢,后来随着时代,他的思想开始解放,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风格。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十年前看江文湛办画展,十年后再看江文湛办画展,我觉得他的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画发展到今天,这个标准就很难确立,但是实际上存在潜在的标准。这个潜在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看你的意境和格调。我觉得江文湛的画意境和格调非常高。它美但不俗。他的画“隐”,但是有动。他强调笔墨的传统,但又把写实的造型用在上面,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他要不同于中国笔墨的写意造型的体系,这个结合得非常好。他路子很宽,有粗,有密。密得有趣味;粗得有味道。我觉得做到这个地步很不容易的。他心很静,没有浮躁,一步一步画,都像行云流水似的、音乐似的,这个地步真是到了入化境界。
孙克(中国美协艺委会秘书长)
我讲三个方面。第一,江文湛是80年代一批成熟的画家,这批画家有深刻的社会磨练,然后又到美院里进修,我觉得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悟,对艺术的认识,以及后来对传统的逐渐深入,成就了他们这样一批画家。这批画家能起到一种顶梁柱的作用,能带动时代的作品。
第二,艺术个性很难得。比如他用线的方面,既有一些坚实的线,又不乏一些柔和的变化的线条⋯⋯另外他在色彩的运用上,民间的、国外的一些因素,他都吸收进来为其所用。其作品鲜明、强烈,色彩对比很大胆,有西北民间的色彩,也有传统绘画的影响。其用笔是线条比较多,线条变化比较多,比如画山桃花那幅。
第三,他在艺术的处理上非常讲究,包括造型,艺术造型的生动性。首先是,画面的整个结构具有丰富性,比如南瓜、石榴的处理,都是在秋后的一种表现,他把整个线的变化,线的疏密,画面的造型处理得非常到位、精到;其次是,对整个绘画来说,他对传统精神理解得非常深刻。最后,作品画得很大,但不浮躁,整个作品中有一种沉静。
程大利(主持人)
下面再介绍一下贾方舟先生,李一先生。请翁剑青先生发言。
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我们评判一件艺术品有两个方面,一是风格样式;一是把艺术放在大的文化史环境下来看艺术的创作。江文湛是把其艺术创作放在“三位一体”里。所谓“三位一体”,一个是生活的态度,对生活、对生命价值的一种感悟,在这个感悟的前提下,他来进行艺术的创作;另外是观念,有什么样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对文化和对艺术的认知,就会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文化的价值观并进行创作;还有就是画作本身,他的方法,包括笔墨、画面的图式⋯⋯他把“三位一体”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把艺术作为人生的一个过程,一个境界来感悟,所以最后出现了一种他的个人样式!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我谈一下个人感想。他的风格演化可能跟他的山林(红草园)有关系,种花养花,种花爱花,恐怕还醉花,他成了花痴。这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笔法粗浑有力,有些大线用得很好;其次是构成关系非常讲究;然后色调比较强烈;更重要的是,他的诗书文意强化了,如《少年美艳老来富》有生活的体验,《老海棠》、《种瓜得瓜》有劳动的喜悦,有收获感,贴近生活,有了味道。另外,我看到他在很多画上题了自己的诗,希望他能把这一点坚持下去。
尚辉(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我觉得江文湛先生的图式是细线结构,这种图式怎样和传统文化衔接,和笔墨能够构成一种关系,就是怎样处理好图式个性的关系,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而花鸟画,用笔、用墨基本上是以吴昌硕为代表的,也有虚谷的带有棱角的、方笔的、逆锋侧笔的方式,还有像王子武等等的,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沿着这种文化的脉络走的。但是江文湛的用线体系,不是用金石趣味的线条,而是追溯到帖学、草书用线的方式上。但是他个人心中,在他个人花鸟画的图式上,和传统的、以前的花鸟画家,以及他同时代的花鸟画家不一样。比如构图方式他是逆向思维的。他很喜欢画白颜色的鸽子,实际上这种鸟在画面处理上是一块空白,他更多地是经营这空白之外的空间关系。比如说原来用水的虚画的方法,他却画得实,是用短线、短笔、小模块的方式。他和传统、和我们看到的写意花鸟画的这种构成方式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我觉得这是用线上的一个特色。这是一点。
第二点就是在用线和构成方式上。20世纪末,我们更多地是强调画面的构成性,但也失去一些传统的文化性,所以今天概括江文湛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首先是说他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其次他既是北方的又是南方的;最后他是文化的,但是视觉构成怎样在和传统文化、传统笔墨的关系上做得比较准确、到位,这是我们当下的难度。江文湛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突出。
李树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今天看了江文湛先生的画展,第一点,他的画是当代花鸟画六十年一个大的突破,他把很多写实的东西都改变了。我自己直观地认为,他的画首先是画意不古;其次是认真遵循章法;接着是线条高深莫测;然后是适量的夸张和变形;最后是疏密关系的处理得当。为什么呢?他是西安罗明先生的学生,老师的引导功劳我看是不能忘的。第二点,我看到他这画展的前言,感觉他是一位非常有追求、有理想、有想法的画家。他不是别人说怎么样他就怎么样,而是按照自己的理想,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和观察,努力地在探索、塑造这个形象。

夏硕琦(中国美协美术评论家、编审)
我曾经到他的红草园里去接触他的山林生活,所以我觉得画家的生活方式跟他的创作关系,值得探讨。他是出城市的现代生活,入一个很安静的文人的清净的生活。所以在他的作品里既有现代感,又有很浓郁的文化情结。另外,我觉得在江文湛的作品里,一个很突出的方面是精神的自由,可以感到他画画的时候很放松、惬意,大家前面也提到了,其画有一股静气,静得很深入。还有他对线的锤炼很有个性。其线是入纸的,生辣的,苍劲的,又是带有一些韵味的,不溜,不光,不飘、不浮。
还有,我发现他是非常富有激情的。其线的组织有强烈的肌肉感,可以想到当时用笔的一种状态—激情四射。绘画中情感是其灵魂,江文湛属于重情派的,一方面很沉静,另一方面有激情,所以我觉得他的变形是在深入、痴情状态下的一种自然的追求。所以他画的鸽子、鹅、南瓜、石榴⋯⋯显然不是画对象,而是对所画对象的一种情感感应,是一种融入。
郭石夫(北京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江文湛是一个很散淡但又热爱生活的人。他生活在西安那样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所以在他画中有汉唐墓室壁画里线的韵味、感觉。今天江文湛的画比十年前的更松,更自由,更趋向于他自己内心的那种自我的美。所以让人一看这画就是江文湛的画,江文湛有他自己的精神价值、自己的美的形式。还有,我今天看到江文湛的画,脑子突然闪了一下,觉得它就像一个现代舞,不像我们的京剧,也不像我们的武术、我们的传统音乐⋯⋯它非常像一个现代舞,就是现代舞。
王迎春(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
我和江文湛是同年进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的,但是他所遭受的磨难比我们更甚,由于出身不好,附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工艺美术厂。而他并不为此而沉沦、放弃艺术。在工厂20年之后(即“文革”之后)他考上了研究生班。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勤奋加天赋,他今天成功了,他找到了艺术的真谛!江文湛今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副标题是纪念他从艺50周年,这50年是不平凡的,坎坎坷坷的,也正因为坎坷,今天看来也越显得精彩;由于曲折,也使他人格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艺术的魅力更让人赞叹!今天江文湛的展览开幕,衷心地祝愿展览成功,江文湛的画是对传统花鸟画新的突破、新的发展,他应该是中国花鸟画的一枝独特的鲜花,是崭新的现代花鸟画,在此我也为我们西安美术学院“六一”级感到骄傲。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员、博导)
我今天在思考的是,中国的花鸟画在出现了像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之后,将会给后来的画家留下多大的空间?后来的画家怎么在继承他们的遗产上,有所新的发展?在北京的画界,花鸟画家张立辰和郭怡,他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各有不同的偏重。而江文湛恰好在他们之间,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是融合中西,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再一个,他的画最重要的是生命感。这种生命包括对自然界,对他自己,对他周围人的生命的感悟;其次是,他对形式的敏感。由于他有这两方面的优势,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面貌,一种是比较鲜艳的,繁缛的;一种是比较疏淡的、淡雅的。而且他都能把这两种结合得恰到好处。但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他在淡雅的,以传统笔墨为主的部分作品的形式处理上,显得更加成熟、完整;而在采用更加浓艳的色彩,并改变其一般习惯运笔的部分作品还有待进一步地完美。
最后,我觉得对江文湛,不仅仅是分析他的艺术作品,而且应对他这个人进行全面地、深入地研究,这才能丰富我们当代的美术史。
刘龙庭(中国美术出版社编审)
花鸟画家有黄、吴、齐、潘依照着,就显得很苍白、淡薄、薄弱,而江文湛的画是对他们的一个很大突破。比如齐白石的画受八大影响比较大,当时陈师曾就劝他从八大的冷逸气氛里走出来,后来齐白石的画就艳了,其画和民间绘画结合而成为一代大家。江文湛则在八大清峻冷逸的基础上,发展了繁华茂美,而且用传统的影子实现一种现代面貌。比如画马蜂,从莲蓬,他想到了马蜂窝。这种联想突破了文化的底气,他画的这种传统的东西,也有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江文湛的形象思维问题解决得非常好。另外,在1996年江文湛的画展上,我说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而江文湛在送我的一本画册上,题了郑板桥的“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我很高兴他有这样的心胸。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我们现在的画,制作的比较多,当下我们人为制作的也多了起来,包括社会上好多些现象,也都反映在我们画家的心态上,也是制作的多。没有了真意,也就没有了真的艺术。今天我看江文湛的作品,他正一步一步地向第一个“真意”,由心意向第二个“真艺”前进。我感到文湛第一步走对了,第二步走宽了、广了,第三步,就是要好好保重身体,前面有更远、更大、更广的路在等着你。
朱虹子(《中国文化报·美术专刊》主编)
我看江先生作品,印象最深的是他画水的一部分。花鸟画家也不是不画水,很多的文人画,赏心悦目三两枝,基本上是截取花鸟的一部分,来作为一种关照的方式。江文湛画水,我就想到了明代的边景昭,他这种关照方式比较整,从格局到空间上更大些。这就超过了文人画。在画面的处理上,水的介入,也是借鉴了西方的一些东西,这给他提供了一个便利的途径。他的这种整体的关照,对他作品活泼生命力的形成,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彭利铭(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江先生的花鸟画反其道而行之,不刻意地去描绘。比如画鸽子、鸭子,那种外在的羽毛,笔墨的情趣,虽然只是线条的勾画,但是从山水的布景上看,用水、石这种点线的、面的布景,却很好地衬托了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文人画的特性。就诗书画印的运用而言,虽然当代这种承传已经很低迷,但能够看到江先生把诗书画印运用得这么精美、完整,实在佩服。另外,江先生对生活有他独特的体验和感觉,特别是刚才大家谈到的,比如画马蜂、鸽子,我觉得这里有一种人性化的境界,这种境界、意境非常好。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江先生的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物质到精神,甚至从他的作品到本人,我觉得都是美丽和潇洒的。这种美丽和潇洒来源于江先生在艺海中的生活沉浮。几年前,江先生在哈尔滨举办画展时,我曾评说过江先生的画展和其作品,他的画展给黑龙江画坛带来了生活之风,学术之风,创新之风。今天我觉得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一风”,那就是生活之风。他的作品基于对生活深刻感受基础之上,具有他个人的独特性和突破自我的超越性。看江先生作品总有一种熟悉和陌生的感觉,熟悉的应该说是生活,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陌生则是他对生活的那种独特的感受、认识、理解,并能用独特具体的形式语言,充分地把它表达出来。江先生始终展现着区别于他人的一种具有自成风格的艺术作品,这是从横向的角度去谈。纵向呢,他又有一种在线上超越自己的创新!
肖瀚(旅德艺术家)
我在国外生活了一二十年,从国外的艺术观点来说,江文湛先生的艺术风格具有明显不同的两点。第一点是他在花鸟画上,用欧洲二十世纪初的框架结构—切割、造型—来架构自己大写意花鸟画的独特面貌。江文湛先生的花鸟画的本质就是构成,框架结构,他把世界变成了积木的一种结构,他的石头、花鸟、树枝⋯⋯都是一种结构,这就区别于他人的笔墨干擦,灵动之类的东西。其框架结构也证明了他对世界范围的看法。
第二点,江文湛先生的花鸟画把色彩张扬到了跟笔墨相同的地位,或者说比笔墨更加出色。西方人认为,笔墨是我们的特色,色彩是我们的弱项,那么今天的中国绘画,怎么在色彩上更加张扬,我想江文湛先生把这个色彩提高到了更高的层面。如《荷塘》中,色彩的重量放到最前沿。中国画解决色彩问题,色彩张扬,笔墨精神应该作为底蕴。
梁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所长)
江文湛的作品中既最大地融入了现代审美意味,又不失传统绘画的精神。它体现一种明快、灵动、舒展,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审美趋向。它的格调是健康积极的,所以我觉得江文湛的花鸟画,可以用“才情勃发、风情潇洒”来形容。另外是我想就大写意花鸟画强调一点,别人的大写意更多体现在色和墨上,而江文湛则体现在线上,这是他与别人的明显的区别。我在世纪坛的“世纪风骨五十家”中写了一个非常短的短评,说江文湛先生的花鸟画很像音乐,但它不是轻音乐,而是交响乐,我今天再强调,他的交响乐里面,笔和线一直是处于领重的地位。所以我想,虽然他的兴趣很广,关注传统、民间,而且他的画有重拙的,也有繁缛的,但是最能体现他风格的,还是他最大限度地用线解析作品。我个人对江文湛先生作品的看法是,小比大好,疏比密好,轻比重好。最后,我觉得江文湛先生的花鸟画,还有很大的空间,他的优势还能更强化。
贾方舟(美术评论家)
我特别喜欢他疏朗、流利、空灵的画。我认为这一路的画的那种潇洒,跟他的人是非常一致的。他是属于非常有才气的艺术家,所以在他的画里看到一种线条的美,一种结构的美,一种灵动的美。
他的画跟我们整个时代是合拍的。其花鸟画所融入的一些西方的造型观念、形式因素,都可以反映在他的艺术当中。虽然他的画基本上是传统的,但是我觉得有很多新的东西。他这种融合我觉得是二十世纪的基本特征。如果写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的话,关于中国画这一部分,我想不可能回避他这样的一个主题。二十世纪是一个向世界各方面的艺术学习融合的过程,因此在我们的主题艺术当中,也会有很多新的绘画因素,进入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比如江文湛作品中的那种构成的因素。我觉得江文湛很适合画大画,因为他在结构处理上非常厉害,他能够把握大的画面。他的几张大画,在整个结构方面没有问题,他的小画也满含了结构的美感,这是我对他的画的基本体悟。
还有就是他的山庄,不是说他要自己回到一个古人的心态,而是要去体悟自然的一个良好的环境。在他的花鸟画中,我们也能感觉得到清净淡雅的风格。最后,在今天科技条件这样发达的条件下,我觉得今天的花鸟画家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我看过一些片子,比如说《帝企鹅日记》,是表现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当中生存的一种鸟;《植物私生活》中可看到植物生命力的顽强⋯⋯我觉得这些都是可给花鸟画家新的启示,值得花鸟画家去提取的东西。
李一(《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
结合江文湛先生画面上的题款,谈一下他的书法。第一,江文湛的书法有它的生动活泼之趣,和他的画追求的意境一致。第二,他的书法是有根基的。他是从古代的造像,特别是民间的碑文、书法里吸取了一些营养。应该说他基本上是属于碑学这一路的,字形比较活泼,但是他在用笔上还是比较生辣的,也有一定的独立。第三,他的题款也有别致之处。在画面的四周都题款,这种形式在以前不多见。他在画面里穿插款题,在构图上,他是把书法作为其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了。最后,江文湛先生的书法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个别地方应该避免“流行书风”的影响。
唐辉(《荣宝斋》杂志主编)
在这个展览会上,我对他的人、他的艺术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感受比较深的就是四个字:淡雅,天真。江先生用艺术家的热情,用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包括对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解,来作画。这是一点。第二点,我觉得在笔墨上,艺术家应该“人书俱老”。“人书俱老”有两种含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说艺术家通过年龄的增长,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的整体把握,在艺术的完成或效果上达到一个“老”。在江先生作品里我看到的是一种明快、流畅、热烈。所以其作品中的“老”不是单纯的追求一种笔墨的老。第三点,江先生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一些表现方式,采用框架式的、平面构成式的结构。我觉得这对江先生今后的创作体验,提供了一个特别大特别广的空间。
徐培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我想谈谈酒与江文湛。酒乃五谷之精华,酒是百药之长,借助酒之能量,唐代成就了诗人李白、书法上的“怀颠张狂”,上个世纪成就了画家傅抱石。江文湛饮酒,甚至纵酒,酒后成篇,更作佳构,所谓妙手偶得之作,乃是画家醉酒飘飘欲仙之时,用起笔来惊风雨,泣鬼神,若有神助之杰作。我曾两度上终南山红草园。我认为,江文湛的画有仙气,有酒气,有山之气,更有磅礴之气,其气,乃大自然的真气。
再说江文湛与水。江文湛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微山湖畔,后来到陕西,黄河渭水滋育其成长,完成学业后足迹又遍及岭南塞北,西域东海,所谓江河湖海,尽收眼底。其笔下,出现了海鸥,出现了孔雀、白鹅、锦羽、和平鸽;其水,或点、或勾,千笔万笔不嫌其多,一笔不着,不觉其少,营造了大海之辽阔,平湖之深远,沟涧之幽邃,其画水确实有了自我,狂涛、涟漪、平波皆有其独到之处,再添上不同的鸟,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水确实画活了,画神了。
杨力舟(原中国美术馆馆长)
我对江文湛讲几点意见。第一是江文湛的人品、画品俱佳。江文湛现在过的是隐居式的生活,他潜心地创造他的艺术风格,他的风格是独特的、鲜明的。第二才情茂,江文湛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变压力、阻力,甚至成功为动力,专心刻苦地经营艺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艺术家。第三他是个北方人,北方人的气质和汉唐雄风滋养了他,所以他把博大与精密,挥洒与抒情,结合得比较好,形成了他的张力和耐人玩味的高格调的细腻、雅致的美。第四江文湛所追寻的是师古今,师造化,精于笔墨,尤其是在用线,在用墨方面也是见精神。另外在花鸟画和山水画的结合方面,江文湛也是突出的。画花离不开水,任伯年、齐白石都是这样的。江文湛尤其把水与花鸟结合得那么有特色,而且把大山画在他的这个花鸟树木后面,使我觉得是大自然的恩惠在他的心灵里面的反映,在艺术上的喷发,这也使他在画坛上拥有独立地位的核心。
江文湛
非常感谢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老同学、朋友们。听了大家的发言,我非常高兴。我对中国画艺术的思考,居然能和在座的大家们有一个共识,在这一点上我很高兴。多年来,我是一直在塑造自己,怎么塑造?一个是按照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习惯、气质,我说我一定要使自己的气质里具有赋予中华民族这块土地的气息;再一个就是在灵魂的塑造上,行为方式上的这种气质要顺从中国文化人的气质,要找到中国画家,中国人如何看待绘画,如何去处理绘画的。我思考在前,找到了这个中国文化人的精神是自由的精神,是和悦的精神。再就是写意的精神。我想一个文化人把自己塑造成了这样一种气质,我还没完全做到,我在往那个方向努力。再一次地谢谢大家!
程大利(主持人)
研讨会到此结束。
江文湛,1940年生于山东郯城。1980年至1985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5年至今为西安中国画院专业画家、副院长,西安市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