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关键词】自学指导 整理归类 分组合作
为了改变课堂的结构,实现课堂的规范性;改变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开辟研究课堂的途径,寻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传统课堂的360°的转变,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结合近两年的教学经历,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如下探索:
我采用361课堂教学模式,30%的知识——自主学会;6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我的具体操作如下:
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引导学生更正、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同时,我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我只作很少的必要的点拨,很快解决了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开始上课时,用影幕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在学生自学时,我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学生自学之后,我注意三点:
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3.教的方式,即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学生讲对了,我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我要补充;讲错了的,我则要更正。这样,我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5分钟,就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最后,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我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要保证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我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一、主要步骤
1.出示学习目标。
2.出示自学指导。
3.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
5.学生讨论、更正,我点拨。
6.当堂训练。
二、时间分配30%(约13分钟)——提炼知识,同伴质疑,自我检验。
60%(约26分钟)——互动展示,质疑拓展。
10% (约5分钟) ——总结提升,当堂全测,适时矫正。
三、各步骤操作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1.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操作: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目的:让学生整体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展示自学指导(2分钟)
操作:课前制定好课件或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或小黑板让学生看。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
3.学生自学,我巡视(5-8分钟)
操作:学生自学、操作,我巡视。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5-8分钟)
操作:让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
5.学生讨论,更正,我点拨(8-10分钟)
操作:
A.学生观察演示操作,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演示操作相同。
B.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C.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D.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应用。
6.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
操作:
A.布置课堂作业。
B.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C.批改学生已完成的作业。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四初级中学)
编辑/赵军
【关键词】自学指导 整理归类 分组合作
为了改变课堂的结构,实现课堂的规范性;改变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开辟研究课堂的途径,寻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传统课堂的360°的转变,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结合近两年的教学经历,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如下探索:
我采用361课堂教学模式,30%的知识——自主学会;6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我的具体操作如下:
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引导学生更正、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同时,我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我只作很少的必要的点拨,很快解决了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开始上课时,用影幕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在学生自学时,我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学生自学之后,我注意三点:
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3.教的方式,即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学生讲对了,我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我要补充;讲错了的,我则要更正。这样,我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5分钟,就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最后,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我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要保证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我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一、主要步骤
1.出示学习目标。
2.出示自学指导。
3.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
5.学生讨论、更正,我点拨。
6.当堂训练。
二、时间分配30%(约13分钟)——提炼知识,同伴质疑,自我检验。
60%(约26分钟)——互动展示,质疑拓展。
10% (约5分钟) ——总结提升,当堂全测,适时矫正。
三、各步骤操作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1.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操作: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目的:让学生整体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展示自学指导(2分钟)
操作:课前制定好课件或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或小黑板让学生看。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
3.学生自学,我巡视(5-8分钟)
操作:学生自学、操作,我巡视。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5-8分钟)
操作:让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
5.学生讨论,更正,我点拨(8-10分钟)
操作:
A.学生观察演示操作,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演示操作相同。
B.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C.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D.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应用。
6.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
操作:
A.布置课堂作业。
B.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C.批改学生已完成的作业。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四初级中学)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