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拒绝》中所体现的的女权主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n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牡丹的拒绝》作者张抗抗,当代著名女作家,而《牡丹的拒绝》也是她站在女性的视角,脱离往常对于牡丹雍容华贵的赞美与描写,另辟蹊径,对牡丹的拒绝着重笔墨,并借牡丹表达自己对当代女性寻求独立和自强的呐喊。
  关键词:《牡丹的拒绝》;女性;独立和自强
  作者简介:王昕雪(1989-),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1.牡丹拒绝了游客,却收获了独立
  不难看出,全文虽然在写牡丹,但是作者借物喻人的手法却非常明显,且不说自古以来,多用花去比喻女子的娇艳与美丽,而且作者作为一名女性作家,立足于女性的视角借着牡丹为自己发声,表达其作为一名当代女性对于自由、独立与权力的需求。
  文章开头,描述了牡丹被世俗所认同的美“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而人们也为了这样美丽的牡丹“坐上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不禁让人联想到旧时为了一睹某地青楼花魁的风采,男子们趋之若鹜涌入当地的盛景。而无论是这种将女性物化,搬到台面上明码实价进行拍卖的行为,还是仅仅将男性所欣赏的美貌等特征作为评判的标准,都无非是将女性作为男性掌中玩物的体现罢了。然而洛阳的牡丹却拒绝盛开,“木然呆立,无动于衷”,即使面对人们都非难与失望,甚至还有“吃不到葡萄硬说葡萄酸”的苛责“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牡丹依旧紧闭花苞,这正是当代女性追求自我的最好体现。也正如作者在其作品《回忆找到我》中所说“我愿这世上的一切,都是自自然然,诚实坦白,按自己的意愿生长,万不要为了取悦于谁,拗着自己的本意扭曲变形”。当代女性不为别人而活,不在意外人的眼光,自身的美与付出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不是为了向世人称颂,也不是用男性或世人的眼光使自己将精力局限在本不喜爱的事物之上。而是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之奋斗,即使受到外部的阻碍、轻视与苛责,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与追求;对于那些阻挠与反对的声音,勇敢地说“不”,而不是像旧时为了抹煞女性独立思考权去教导女性要“三从四德”“夫唱妇随”,要知道,当代女性的地位是前人经过长久的奋斗才取得,牡丹,亦非昔日只能取悦于人,以色侍人的牡丹,而是有着自己的信念与想法,独立自信的牡丹。
  2.牡丹花落,却是对命运的掌握
  作者接下来对牡丹的花落进行了描述“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牡丹对自己的命运具有绝对的主导权,它宁可归于泥土也不愿因为外界的挽留而苟延残喘,面对困苦环境也坚守自己的选择,这与作者母亲对其幼年时的影响亦是密不可分,因为她曾说过“我母亲就是一个生活在童话世界里面的人。她一辈子都充满童心,即使在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候,比如说‘文革’被隔离审查,她也是用童话的营养去战胜这些困难的”。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借着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表象,实际在赞美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是依靠他人,而是依靠自己去克服困难;在面对赞美的时候,不被冲昏头脑牵着鼻子走,而是审时度势找好自己的定位,秉持内心真正的想法与信念。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不去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宿命论,或者世俗给女性所下定义,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牢牢掌握住自己的命运。
  3.贬谪的牡丹,更加坚韧
  文中写道牡丹是因为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而洛阳水土最适合牡丹生长,反而让牡丹蔚然成风,在结尾作者亦提到“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由此可看出,作者借着牡丹顽强的生命力来赞美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的顽强不屈。亦如作者名字的来历,“按照我父母后来的解释,‘抗抗’这两个字,不仅因为他们相识于抗战时期,也不仅因为我在抗美援朝这一年夏天‘呱呱’坠地,而是希望我因此只有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由于我的名字注定要同抵抗、抗御、反抗等相联系,我想我的一生大概将会永远不得安宁。”而她幼时由于父母受到政治上的误解,导致她亲眼见证了父母面对困境也不退缩的頑强努力,以及对信仰的坚定不移,这些都给张抗抗带来了很深的影响。而作为新时代的女性,面对社会上种种男权所带来的不公,她通过文章发声,用自己独有的女性视角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作品,唤醒了一代又一代懵懂的女性,让她们敢于坚持自己的信念,面对外界的不认可与指责也不退缩,而是将此化为动力,谱写属于自己的精彩。这种愈挫愈勇的顽强精神,也正是作者希望当代女性面对外界压力仍敢于做自己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结语:
  《牡丹的拒绝》是作者作为当代女性对女性身份定位和独立需求的呐喊,亦是作者借助牡丹这个意向,展现当代女性坚韧自强,掌控自身命运的信心与自信。我相信,随着女权意识的不断觉醒,女性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世界也将因此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张抗抗.牡丹的拒绝[M].野味.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2]张抗抗.回忆找到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3]张抗抗.女性写作与批评[M].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第三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葛浩文的《萧红评传》自1985年在大陆出版后影响斐然,他对萧红作品的重新解读和对她作品价值的重估对萧红研究影响重大。本文聚焦葛浩文对萧红文学地位以及定位的重构问题,从两个大的方面去探讨其重构的方法和影响。第一部分就具体重构的双重视角展开,展现视角特殊性与重构的关系。第二部分谈论其重构对西方精神分析介入传记的互动,并且展示其传记与国内文学界的互动及影响。  关键词:葛浩文;萧红;《萧红评传》
摘 要:文学题材是一个随着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并非是简单地对在文学中所表现的生活内容进行分类。文学题材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被命名、反复阐述以及赋予特殊的意义,形成了文学史的范畴。本文将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的文学范畴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研究其生成和使用,以及这两个范畴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从另一个角度去研究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关键词:乡土文学;农村题材小说;中国现当代文
摘 要:20世纪六十年代,余华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医生家庭里,在医院度过童年的他曾看到许多血腥事件。中学毕业后,他又做了五年的牙医。七十年代,余华在卡夫卡等著名作家那里受到了最初的文学启蒙,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以发表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为界,余华的创作可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侧重对血腥暴力的详细描写,作者的荒诞叙述和冷酷视角让人战栗;后一阶段则转向温情叙述,描写生存困境中的人性
作者简介:代劲(1996-),男,汉,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作为农民忠实的“儿子”,路遥对土地有着独特的热爱,他始终以农民的身份和立场从事创作。在路遥的小说的人物塑造中,作者塑造了孙少平、高加林和马建强等一批青年男性形象。他们都有着顽强的毅力、过人的聪慧,成为命运抗争者形象序列中的重要组
期刊
摘 要:“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单一化和封闭化的特征,政治上的特殊性以及时代的显性特征,凸显了作家群体的断裂状况。“文革文学”不仅是一个实践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代表了一个特殊时代整个文学领域的发展状态及方向,以及由此反衬出的社会政治、作家特征、作品特点等方面带着时代的特殊味道。本文主要以文革时期作家群体的整体性特征为研究中心,通过此中心探讨本时期作家群体的形成,作家群体的个性缺失以及对
摘 要:《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也成为经典课文。本文对《背影》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明确其通过亲情描述展现浓厚的情感意蕴、借助父子冲突表明当时的文化背景、依托儿子忏悔反映现实的理性沉思,在当时民族文化背景下,作者基于父爱主题讲述父子情深,与读者形成共鸣。  关键词:《背影》;父子情;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文学评论是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文学作品及相关内容进行的评论。写文学评论时要对作品的作者、作者创作作品时的背景、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等都要进行了解、探索,这样才能避免片面化,也才能公正、公允、全面地去进行文学评论。  一、文学评论要充分了解作者  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不研究作者,就很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