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埃博拉病毒研究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

来源 :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j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5年5月20日报道,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我国科学家在埃博拉病毒的遗传进化、疫苗及抗体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和《柳叶刀》(The Lancet)上,引起国际社会有关方面的普遍关注。
  2015年5月13日,《自然》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题为《塞拉利昂埃博拉病毒的遗传多样性与进化动力学》的研究成果,此成果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曹务春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带领的团队共同完成。
  该成果显示:2014年9至11月期间,在塞拉利昂的五个疫情大区收集的3000多份埃博拉病人样本中,中国移动实验室检测队成功分离测定175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在此基础上,该研究通过对这些病毒基因组的系统分析,一是发现埃博拉病毒进化速率相比于暴发初期明显降低,由每年每千个核苷酸位点2.03次突变减少为1.23次突变。二是发现埃博拉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持续增加。研究发现了44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有1/4的位点是非同义突变位点,即有可能造成病毒蛋白质结构和性质的改变。三是发现了病毒进化的差异性位点并可用作病毒分型的重要标记。病毒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6个病人体内的病毒存在串联突变的情况,这项发现背后的生物学意义还需进一步探索。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联合国内4家具备大型抗体药物生产能力的制药公司,对抗埃博拉病毒抗体药物ZMapp(抗体混合物)的中和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开展了ZMapp的改造研发和规模化制备工作。
  2015年初,北京天广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根据ZMapp抗体序列,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糖工程改造哺乳动物细胞,来表达生产抗埃博拉病毒单克隆抗体联合注射液MIL77(一种抗体混合物),完成了100多人份的应急生产储备,顺利通过国家有关机构的抗体检测标准。之后,委托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完成了豚鼠模型及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活病毒攻毒实验,证实了MIL77的体内药效。
  2015年3月,MIL77在英国成功治愈1名确诊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一位25岁的英国女兵,另有2名从疫区回到英国的高危疑似感染者在使用这种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后解除了隔离。
  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单位的科学家共同合作,通过使用“人5型腺病毒”载体表达埃博拉病毒“2014年流行株C07”的GP抗原(埃博拉病毒表面糖蛋白)作为疫苗,在疫苗接种量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方面发现,在体内有人腺病毒5预存免疫情况下,高剂量的疫苗接种依然可以产生安全和有效的免疫反应。该项埃博拉病毒疫苗Ⅰ期临床研究成果于2015年3月25日发表在《柳叶刀》上。
其他文献
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目前高校语言实验室管理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在人员结构、稳定性、待遇等方面都有待改善。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工作成效。
据英国Nature Structural&Molecular Biology,2015,doi:10.1038/nsmb.2959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革实验室的李兆勇等人发现一类新的非编码环状RNA,在细胞核内调节亲本基因的转录。  非编码RNA是指细胞内不编码蛋白质却行使多种生物学功能的RNA,而环状RNA大多为非编码RNA。李兆勇等人通过交联和免疫沉淀方法找到111种与RNA聚合酶Ⅱ(Po
纳米技术的本质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尺度在10^-9~10^-7米范围内物质的结构及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所呈现的重要变化。其目的是对纳米尺度的物质进行操控.在探索其性质基础上
[本刊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王仲翔研究团队以及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陈阳研究团队通过对费米呷射线空间望远镜(FermiGamma-Ray Space Telescope)的数据进行多波段分析,在发现超新星遗迹中γ射线辐射来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15年5月发表在TheAstrophysical Journal。  超新星爆发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大质量恒星晚期,其核心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