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个性十足,憎恶失败,崇尚道德感的CEO,会给BP(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十一国庆日的前一天,德开瑞终于登上了北京天安门城楼观礼台。这个已经在中国生活了8年之久的“老外”,第一次来到了这个坐落在中国首都心脏地带的神圣之地。
作为英国石油(BP)公司副总裁、大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德开瑞(Gary Dirks)是中国政府2003年度50位“中国友谊奖”获奖者之一,他也因此获得了在天安门城楼上一览北京秋日美景的殊荣。
“我与众多的获奖专家有些不同, 他们大多是某个行业的专家学者,而我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这位谦逊的绅士在评论自己的时候, 从来都不会将自己与BP公司分离,“我获奖是中国政府对BP公司多年来参与中国经济建设的一种鼓励, 这其中包括我们很多员工的辛勤劳作。”
德开瑞曾经的梦想是大学毕业后去做一名数学家,但他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的是化学博士学位,现在他的工作对象不是数字,而是石油。他长年累月奔波于世界各国的路演现场和油田,而这8年,他却时常会出现在北京丽都商业中心BP中国公司的办公室里。
1995年年底,44岁的德开瑞博士和他的中国太太王黎明来到北京,任职BP(中国)公司。今日的BP与1995年德开瑞刚刚到来时已是今非昔比。当时的英国石油、阿莫科石油、阿科石油、嘉士多石油公司都还各自存在,而现在这些公司都已经成为一家,并以1600亿美元的资产市值在2003年《财富》500强排行第五名。另一个不同点是,1995年的英国石油公司撤出了在中国上游的勘探工作,正是德开瑞的到来,给BP在中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开端。
“我喜欢与众不同”
“睿智,机敏,具有科学家的严谨,坚强和果敢。”这是BP(中国)公司的职员给予他们的老板的形容词。
但德开瑞不是没有遭遇过质疑。
2003年10月7日,西气东输工程顺利到达末端站——上海白鹤镇分输站。这不仅标志着西气东输工程这一国家绿色经济命脉成功启动,也标志着中国天然气输送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然而很多人不会忘记两年前的那一幕:2001年9月,BP退出了西气东输这个投资达85亿美元、中方承诺投资回报率可达12%的巨型工程。
对于这个自1979年以来已经在中国投资40亿美元的庞然大物的异常举动,外界猜测颇多,BP对于此事也是低调处理。直到2002年7月3日,德开瑞才在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发布会上,首次正面回答BP为何中途退出西气东输谈判时的原因,那就是BP对拟与中国及俄罗斯、韩国方面合作的另一个项目“很感兴趣”。
“BP决定不参加西气东输工程投标,是因为BP认为自己无法对该工程做出独特的贡献。无需BP的加入,中石油也可以独立完成西气东输工程。”德开瑞说,“85亿美元不是问题,中国根本不缺乏资金。技术也不是问题,中石油完全有这个能力。”
德开瑞表示,BP正在积极推动由俄罗斯卢西亚石油公司(Rusia Petroleum)、中石油(CNPC)和韩国天然气公司(KOGAS)共同合作的国际天然气管线项目,这条管道计划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克尔克维塔(Kovykta)气田直通到大连、北京天然气管道,预计投资将达200亿美元,规划年输气能力达200亿立方米,从大连经海底管道向韩国年输气100亿立方米。BP是俄罗斯卢西亚石油公司的控股股东,BP希望透过卢西亚公司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将超过现有的中国西气东输项目,其间的赢利空间也更具想像力。
“今天来看,BP当初的退出也是明智的。我喜欢与众不同,这是我的性格。”一年以后,在北京一个初秋的早晨,德开瑞对《商务周刊》这样评价自己当初的决断。
事实上,德开瑞脑子里还有一个更惊人的计划,他打算将BP在俄拥有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输入中国,成为这个市场里最大的赢家。今年6月26日,就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英期间,BP已与俄罗斯秋明石油公司(TNK)在伦敦共同签署了关于组建TNK-BP公司的最终协议。这是俄罗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海外股权投资项目。TNK-BP公司资本规模约为160亿美元,将成为继卢克斯石油公司和尤科斯石油公司之后的俄罗斯第三大石油公司,并跻身于世界十大石油公司之列。
一方面,俄罗斯是远东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全球仅次于伊拉克),加上俄罗斯原有的卢西亚石油公司股权,BP在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利益是跨国公司中最大的。另一方面,俄罗斯的邻国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远东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于是中国必然成为BP将俄罗斯石油资源“出口”的首选目的地。
“我希望做一件事情,干与不干是完全两个样。”大胃口的德开瑞气定神闲地对记者说。
憎恨失败
“我不会轻易放弃。我憎恨失败,特别是当我有了一个目标。”这是德开瑞对自己做的一个评价。没有人会喜欢失败,德开瑞更是升级成了“hate”(憎恨)。
采访的当天早上,只会简单中文的德开瑞翻开《商务周刊》10月1日出版的杂志中有关“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的文章,对BP(中国)公司媒体关系经理赵元恒说:“看我说的对吧,过去的一年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真的是很努力,他们拿了第一。”德开瑞在“真的”两个字上加了很重的音。
在这个排行榜里,中欧工商学院排在了第三名,而BP是中欧工商学院的主要支持商之一,但是对北大这个成功者,德开瑞给予了异常坚定的赞许。
“他不会轻易做出决断,但一旦做出决断后就全力以赴。”跟随德开瑞8年出现在各个公共场所的赵元恒认为自己的老板是一个真正具有领袖风范的人,“他同时驾驭若干件事情的能力很强,不会顾此失彼,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由于石油产业的投资回报期长,需要对所在国有长期充分的信心,BP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华投资规模不大,在1995年以前,BP在中国的业务只是单纯的上游勘探和简单贸易。
德开瑞上任后,他一面积极和中国政府打交道,一面制定新的公司发展规划,他的大胆谋略使得BP中国的业务有了转型和真正的拓展,BP中国在下游的石油、化工产业也得以全面铺开。从1996年开始,BP开始在中国经营油站和便利店。通过与中石油和中石化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BP计划在广东和浙江分别建设500个合资加油站。在润滑油市场,BP拥有BP和嘉实多两个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到8%。此外,BP是惟一参与中国航空油料业务的跨国石油公司,其合资企业销售量占中国航油销售总量的20%。
在石化领域,BP也十分活跃,正进行着大规模的投资。BP在重庆的扬子江乙酰化工公司是中西部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醋酸厂,而这个项目恰恰也是德开瑞最为得意的项目。
德开瑞把自己的这种坚定的性格部分地归因于自己的父母,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从事销售工作。德开瑞说:“他们鼓励我去追求我们的信仰。”
一个有道德感的企业领袖
对成功有着偏执追求的德开瑞在面对员工时,也有温和、细致的一面。BP中国的员工可以随时走进德开瑞的办公室,德开瑞一般都会热心地交谈,有时甚至是一两个小时。这对于一个身处高位而又非常繁忙的商业领导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对员工的激励不光是钱。”德开瑞说,“能使员工接触到你,能够让员工把他们不满意的地方讲给高层领导听,也是对于员工的激励。”
德开瑞认为,自己的个人价值已经和BP连为一体,他说:“BP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公司,这是我喜欢为BP工作的原因。”在BP中国公司里,德开瑞也尽可能把这种理念影响到公司的管理,他一直强调:“我们的公司要注重商业道德,注重健康安全,能够给客户带来利益。”
52岁的德开瑞头发已经花白,他还担任了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英国商会中国会长等很多职务。“我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来娱乐,”他叹息道。除了偶尔打打高尔夫外,德开瑞在北京的空余时间会花在到乡间行走,那时他总是背着心爱的照相机。
德开瑞的中国太太王黎明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20多年前,这位台湾姑娘和来自美国南达科他州的德开瑞相识于他们共同就读的大学校园里。“Gary(德开瑞)常说上帝已经给了我们这么多,BP给了我们这么多,我们应该有所回报。”身着白衣,胸前挂着十字架的王黎明这样谈起她的先生。
BP:对所从事的每一件事情负责
《商务周刊》:很多人认为您是一个很和善的人,您觉得从事商业的人是否要很好胜,有侵略心或者很主动?
德开瑞:作为一个商业领导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很清晰的目标而且要去达到。然而没有必要太好胜和过于有侵略性。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激励你的团队共同前进,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和坚决果断。
《商务周刊》:石化行业在中国是一个政府垄断性行业,大的石化企业都有着很强的政府背景,BP如何妥善处理与政府以及这些国有大企业的关系?
德开瑞:中国的石油市场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方面政府对于这一行业比较垄断,一方面这个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又日益开放,国外石油公司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需要很大的努力。大的石油公司之间通常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我们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这三家公司全有合作,这也是中国政府所鼓励的。我们精心选择我们的合作项目,精心选择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应该保证合资项目对双方都是互利的。
《商务周刊》:企业的发展有时会与社会的发展相悖,比如石化企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作为一个石化公司的领导者,您怎样看待一个跨国石化公司的伦理问题?
德开瑞:作为一家国际企业,BP确保对它所从事的每一件事情负责,包括环境、人、社区、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延伸业务。确保在实施运营的过程中是健康的,安全的,是符合环境标准的。而一个商业领导的行动就是这些承诺事宜的核心。
《商务周刊》:与其他的石化企业相比,您认为BP在中国的运营有独到之处吗?
德开瑞:BP在中国有多年的投资经验,有很多成功的合资企业真正致力于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我们目标明确,手段灵活,善于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就中国范围与其他同行相比,我觉得BP的不同之处在于:言而有信,做我们承诺的事情,追求共同利益和共享先进技术,并且勇于进取,比如大的油气工程和在西部的开发项目。
《商务周刊》:您对中国石油业同行有何建议和评价?
德开瑞:他们都是很优秀的合作伙伴。从西气东输的工程来看,证明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完成这项任务。清洁能源将是未来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但却并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这说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我认为中国石油行业应该做到能源均衡利用、均衡发展、能源再生。
十一国庆日的前一天,德开瑞终于登上了北京天安门城楼观礼台。这个已经在中国生活了8年之久的“老外”,第一次来到了这个坐落在中国首都心脏地带的神圣之地。
作为英国石油(BP)公司副总裁、大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德开瑞(Gary Dirks)是中国政府2003年度50位“中国友谊奖”获奖者之一,他也因此获得了在天安门城楼上一览北京秋日美景的殊荣。
“我与众多的获奖专家有些不同, 他们大多是某个行业的专家学者,而我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这位谦逊的绅士在评论自己的时候, 从来都不会将自己与BP公司分离,“我获奖是中国政府对BP公司多年来参与中国经济建设的一种鼓励, 这其中包括我们很多员工的辛勤劳作。”
德开瑞曾经的梦想是大学毕业后去做一名数学家,但他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的是化学博士学位,现在他的工作对象不是数字,而是石油。他长年累月奔波于世界各国的路演现场和油田,而这8年,他却时常会出现在北京丽都商业中心BP中国公司的办公室里。
1995年年底,44岁的德开瑞博士和他的中国太太王黎明来到北京,任职BP(中国)公司。今日的BP与1995年德开瑞刚刚到来时已是今非昔比。当时的英国石油、阿莫科石油、阿科石油、嘉士多石油公司都还各自存在,而现在这些公司都已经成为一家,并以1600亿美元的资产市值在2003年《财富》500强排行第五名。另一个不同点是,1995年的英国石油公司撤出了在中国上游的勘探工作,正是德开瑞的到来,给BP在中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开端。
“我喜欢与众不同”
“睿智,机敏,具有科学家的严谨,坚强和果敢。”这是BP(中国)公司的职员给予他们的老板的形容词。
但德开瑞不是没有遭遇过质疑。
2003年10月7日,西气东输工程顺利到达末端站——上海白鹤镇分输站。这不仅标志着西气东输工程这一国家绿色经济命脉成功启动,也标志着中国天然气输送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然而很多人不会忘记两年前的那一幕:2001年9月,BP退出了西气东输这个投资达85亿美元、中方承诺投资回报率可达12%的巨型工程。
对于这个自1979年以来已经在中国投资40亿美元的庞然大物的异常举动,外界猜测颇多,BP对于此事也是低调处理。直到2002年7月3日,德开瑞才在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发布会上,首次正面回答BP为何中途退出西气东输谈判时的原因,那就是BP对拟与中国及俄罗斯、韩国方面合作的另一个项目“很感兴趣”。
“BP决定不参加西气东输工程投标,是因为BP认为自己无法对该工程做出独特的贡献。无需BP的加入,中石油也可以独立完成西气东输工程。”德开瑞说,“85亿美元不是问题,中国根本不缺乏资金。技术也不是问题,中石油完全有这个能力。”
德开瑞表示,BP正在积极推动由俄罗斯卢西亚石油公司(Rusia Petroleum)、中石油(CNPC)和韩国天然气公司(KOGAS)共同合作的国际天然气管线项目,这条管道计划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克尔克维塔(Kovykta)气田直通到大连、北京天然气管道,预计投资将达200亿美元,规划年输气能力达200亿立方米,从大连经海底管道向韩国年输气100亿立方米。BP是俄罗斯卢西亚石油公司的控股股东,BP希望透过卢西亚公司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将超过现有的中国西气东输项目,其间的赢利空间也更具想像力。
“今天来看,BP当初的退出也是明智的。我喜欢与众不同,这是我的性格。”一年以后,在北京一个初秋的早晨,德开瑞对《商务周刊》这样评价自己当初的决断。
事实上,德开瑞脑子里还有一个更惊人的计划,他打算将BP在俄拥有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输入中国,成为这个市场里最大的赢家。今年6月26日,就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英期间,BP已与俄罗斯秋明石油公司(TNK)在伦敦共同签署了关于组建TNK-BP公司的最终协议。这是俄罗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海外股权投资项目。TNK-BP公司资本规模约为160亿美元,将成为继卢克斯石油公司和尤科斯石油公司之后的俄罗斯第三大石油公司,并跻身于世界十大石油公司之列。
一方面,俄罗斯是远东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全球仅次于伊拉克),加上俄罗斯原有的卢西亚石油公司股权,BP在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利益是跨国公司中最大的。另一方面,俄罗斯的邻国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远东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于是中国必然成为BP将俄罗斯石油资源“出口”的首选目的地。
“我希望做一件事情,干与不干是完全两个样。”大胃口的德开瑞气定神闲地对记者说。
憎恨失败
“我不会轻易放弃。我憎恨失败,特别是当我有了一个目标。”这是德开瑞对自己做的一个评价。没有人会喜欢失败,德开瑞更是升级成了“hate”(憎恨)。
采访的当天早上,只会简单中文的德开瑞翻开《商务周刊》10月1日出版的杂志中有关“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的文章,对BP(中国)公司媒体关系经理赵元恒说:“看我说的对吧,过去的一年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真的是很努力,他们拿了第一。”德开瑞在“真的”两个字上加了很重的音。
在这个排行榜里,中欧工商学院排在了第三名,而BP是中欧工商学院的主要支持商之一,但是对北大这个成功者,德开瑞给予了异常坚定的赞许。
“他不会轻易做出决断,但一旦做出决断后就全力以赴。”跟随德开瑞8年出现在各个公共场所的赵元恒认为自己的老板是一个真正具有领袖风范的人,“他同时驾驭若干件事情的能力很强,不会顾此失彼,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由于石油产业的投资回报期长,需要对所在国有长期充分的信心,BP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华投资规模不大,在1995年以前,BP在中国的业务只是单纯的上游勘探和简单贸易。
德开瑞上任后,他一面积极和中国政府打交道,一面制定新的公司发展规划,他的大胆谋略使得BP中国的业务有了转型和真正的拓展,BP中国在下游的石油、化工产业也得以全面铺开。从1996年开始,BP开始在中国经营油站和便利店。通过与中石油和中石化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BP计划在广东和浙江分别建设500个合资加油站。在润滑油市场,BP拥有BP和嘉实多两个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到8%。此外,BP是惟一参与中国航空油料业务的跨国石油公司,其合资企业销售量占中国航油销售总量的20%。
在石化领域,BP也十分活跃,正进行着大规模的投资。BP在重庆的扬子江乙酰化工公司是中西部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醋酸厂,而这个项目恰恰也是德开瑞最为得意的项目。
德开瑞把自己的这种坚定的性格部分地归因于自己的父母,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从事销售工作。德开瑞说:“他们鼓励我去追求我们的信仰。”
一个有道德感的企业领袖
对成功有着偏执追求的德开瑞在面对员工时,也有温和、细致的一面。BP中国的员工可以随时走进德开瑞的办公室,德开瑞一般都会热心地交谈,有时甚至是一两个小时。这对于一个身处高位而又非常繁忙的商业领导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对员工的激励不光是钱。”德开瑞说,“能使员工接触到你,能够让员工把他们不满意的地方讲给高层领导听,也是对于员工的激励。”
德开瑞认为,自己的个人价值已经和BP连为一体,他说:“BP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公司,这是我喜欢为BP工作的原因。”在BP中国公司里,德开瑞也尽可能把这种理念影响到公司的管理,他一直强调:“我们的公司要注重商业道德,注重健康安全,能够给客户带来利益。”
52岁的德开瑞头发已经花白,他还担任了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英国商会中国会长等很多职务。“我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来娱乐,”他叹息道。除了偶尔打打高尔夫外,德开瑞在北京的空余时间会花在到乡间行走,那时他总是背着心爱的照相机。
德开瑞的中国太太王黎明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20多年前,这位台湾姑娘和来自美国南达科他州的德开瑞相识于他们共同就读的大学校园里。“Gary(德开瑞)常说上帝已经给了我们这么多,BP给了我们这么多,我们应该有所回报。”身着白衣,胸前挂着十字架的王黎明这样谈起她的先生。
BP:对所从事的每一件事情负责
《商务周刊》:很多人认为您是一个很和善的人,您觉得从事商业的人是否要很好胜,有侵略心或者很主动?
德开瑞:作为一个商业领导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很清晰的目标而且要去达到。然而没有必要太好胜和过于有侵略性。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激励你的团队共同前进,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和坚决果断。
《商务周刊》:石化行业在中国是一个政府垄断性行业,大的石化企业都有着很强的政府背景,BP如何妥善处理与政府以及这些国有大企业的关系?
德开瑞:中国的石油市场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方面政府对于这一行业比较垄断,一方面这个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又日益开放,国外石油公司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需要很大的努力。大的石油公司之间通常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我们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这三家公司全有合作,这也是中国政府所鼓励的。我们精心选择我们的合作项目,精心选择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应该保证合资项目对双方都是互利的。
《商务周刊》:企业的发展有时会与社会的发展相悖,比如石化企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作为一个石化公司的领导者,您怎样看待一个跨国石化公司的伦理问题?
德开瑞:作为一家国际企业,BP确保对它所从事的每一件事情负责,包括环境、人、社区、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延伸业务。确保在实施运营的过程中是健康的,安全的,是符合环境标准的。而一个商业领导的行动就是这些承诺事宜的核心。
《商务周刊》:与其他的石化企业相比,您认为BP在中国的运营有独到之处吗?
德开瑞:BP在中国有多年的投资经验,有很多成功的合资企业真正致力于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我们目标明确,手段灵活,善于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就中国范围与其他同行相比,我觉得BP的不同之处在于:言而有信,做我们承诺的事情,追求共同利益和共享先进技术,并且勇于进取,比如大的油气工程和在西部的开发项目。
《商务周刊》:您对中国石油业同行有何建议和评价?
德开瑞:他们都是很优秀的合作伙伴。从西气东输的工程来看,证明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完成这项任务。清洁能源将是未来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但却并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这说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我认为中国石油行业应该做到能源均衡利用、均衡发展、能源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