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石家河玉器发现过程的一份档案资料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1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今4000多年前的石家河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末期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群为其命名地。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开始发掘,先后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史前城址以及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特别是发现的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玉器制品,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石家河文化玉器主要发现于湖北省境内,是除红山玉器、良渚玉器、齐家玉器外,中国史前玉器中重要的内容。石家河文化晚期玉器种类丰富,特征明显,与河南王湾三期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发现的玉器有很多联系,对探讨龙山时代中原、海岱、江汉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关于这批珍贵玉器的发现及最初的保护情况,只在《肖家屋脊》和《石家河文化玉器》等考古发掘报告和图录材料中有所提及,但不是很详细。近期,笔者于书肆收集到一份考古学家李天元研究员撰写的情况报告,他是此发现的亲历者,这份报告有助于我们详细了解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发掘过程和最初的保护情况,是研究湖北考古史的一份重要档案。现录文如下:
  关于天门石家河大批玉器的发现、清理和保护情况的报告
  省博物馆并转省厅文物处:
  1988年11月17日上午,在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工地(石河镇砖瓦厂)一座瓮棺中发现大批玉器,现将发现情况及处理经过报告如下。
  自10月5日开始,工地连续开了四批方,面积已超过1000平方米。最近在东北角开的两个探方中央发现五座瓮棺葬。17日上午对其中一座较大型的瓮棺进行清理,清理至中部即发现一层玉器(共26件),随即进行照相、绘图,按编号逐件取器物。迭压层下又发现30件玉器,一直工作到下午一点才全部清理完毕。瓮内人骨虽朽,痕迹尚存,现场鉴定,应为廿五岁以上的成年个体。
  这批玉器加工相当精致,种类也很多,其中有几件精品确是罕见。有一件人头像,用一块扁三棱状玉片刻成,长宽约5厘米,五官皆以细线刻出,眉清目秀,不仅有发饰,而且还浮雕一对耳环。自头顶至下穿一小孔,径不过1毫米。另有一件展翅高飞的雄鹰,翅距约4厘米。羽毛以细线刻出,鹰嘴下勾,高飞觅食之态,栩栩如生。其它类有玉璜、玉管、玉佩、玉坠、玉珠等,美不胜数,件件堪称佳品。在场的同志们都赞不绝口,欢悦之情溢于言表,一切疲劳都已忘却。
  在高兴时,大家都十分注意文物安全。取器物时尽量不让人围观;除了直接工作者外,尽量少让人接触玉器;不传看,个别精品也只在当事者手中展示一下。瓮棺清理完毕,马上商量保护措施,决定派二人乘下午班车护送回荆州。经再三考虑,我认为乘班车不安全,工地已有不少人知道,万一途中出差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张绪球同志不在工地,我深感责任重大。最后决定,陈官涛到县里找专车,刘德银、肖玉军二人送文物。在石河租一辆三轮把他们送往天门,我一直送他们上车才返回工地。(工地下午又清理了一座瓮棺,出有6件玉器,其中一件玉人头不仅五官端正,还有缠头,其精致程度不亚于前一件)他们三人在市局没有找到车,找到公安局也没有车,便把玉器存放在市博物馆保险柜中,钥匙交给刘德银同志,向荆博通电话。张绪球接到电话后就去找车,直接到天门来接这批文物。
  大致情况如此。我深深感到工地上的同志们不仅为取得文物资料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同时也为保护珍贵文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省博物馆 李天元
  1988.11.20
  报告材料所述的石家河玉器,1988年11月出土于肖家屋脊遗址。这个遗址的发掘工作,是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博物馆三家单位联合成立的石家河考古队进行的。当时之所以选择肖家屋脊作为发掘地,是由于镇砖瓦厂在这里建厂取土,破坏了遗址的南部,所以对它的发掘带有一种抢救性发掘的目的。正式的发掘工作从1987年开始,到1991年结束,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发掘。这份档案记载的玉器发现经过,是肖家屋脊遗址1988年秋季开始进行的第3次发掘。此次发掘面积有1600平方米,布设考古探方64个,清理了19座土坑墓和14座瓮棺葬,以及灰坑、房址等遗迹。
  石家河文化玉器历年的出土情况,在2008年出版的《石家河文化玉器》图录中,荆州博物馆原馆长张绪球先生有过详细的统计和介绍。比较重要且考古成果正式发表的发现先后有5次,分别是1955年天门石家河的罗家柏岭出土44件,1981年钟祥市南郊的六合遗址出土19件,1987年到1992年在天门石家河镇肖家屋脊出土157件,1992年荆州西北郊的枣林岗遗址出土156件,1991年湖南澧县孙家岗出土26件。据媒体报道,近年考古工作者又在石家河遗址群发掘出土大量玉器,引起学界关注,但正式的考古发掘简报尚未整理出版。
  这份档案资料所记载的就是肖家屋脊遗址出土玉器的情况,玉器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为历次玉器发现之首。材料中所提到的瓮棺葬,应是后来编号为W6的瓮棺葬,下午又清理的那座编号为W7。W6是目前发现的石家河文化单个墓葬出土玉器最多的一座瓮棺葬。关于W6的埋藏情况和遗物出土情况,肖家屋脊的发掘报告有详细记载。该瓮棺葬的葬具是由两个从肩部锯开的广肩小平底瓮扣合而成,这两件瓮的底部均凿有一个规则的小圆孔。瓮棺内的骨架已经腐朽,但可鉴定为成人。随葬品均出土于下面的瓮内,共出土59件,除陶杯1件、猪牙1件和石珠1件外,其余56件均为玉器。玉器精品包括玉人头像6件、虎头像5件、盘龙1件、玉蝉11件、飞鹰1件等。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多数都出土于瓮棺中,时代主要集中在石家河文化的晚期。常见的埋藏情形是,瓮棺位于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坑内,瓮棺的葬具主要是大的陶瓮,经常是从肩部将瓮锯开,两两相扣,也有用陶盆、陶钵之类的器物作为瓮棺的盖子。很多瓮棺在底部凿有小孔,有学者认为是方便灵魂的出入。瓮棺内放入人骨及随葬的玉器和其他少量随葬品。在肖家屋脊只有少量瓮棺出土玉器,多数没有玉器随葬,随葬有玉器的瓮棺个体往往比较大。这些瓮棺葬埋藏深度往往比较浅,经常被后世的人类活动所破坏。后期的破坏造成很多玉器零星散落地层中,但是可以推测它们原来都是瓮棺葬内的陪葬品。这次发现的瓮棺群被后期的一个大水塘破坏,不然还会有更多的瓮棺出土。
  考古工作者发现文物后,尤其是发现珍贵文物,首先需要按考古田野操作规程进行科学记录,比如照相和绘图,然后才能进行提取。在这之后,文物的保护和安全问题成为头等大事。在这份档案材料中,李天元先生很详细地记载了保护过程,特别是在寻找转送车辆方面颇费周章,反映了当时考古工作条件的简陋,以及考古工作人员负责和敬业的态度。
  各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往往会留存相关的考古档案,有的虽然时代还不够久远,却是地方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与重大考古发现有关的考古档案资料,不仅是学术史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可服务当地文化建设。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无疑还会有更重要的发现不断问世。在未来建立遗址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甚至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时,与这些考古发现有关的档案资料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部门应注意对这些材料的收集和保存。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其他文献
2012年初,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军博重大题材美术书法创作工程”首次创作成果汇报展。展览共展出国画、油画、雕塑、书法作品48件,除“工程”选题作品外,还展出了
展示源自大自然的本能,人类审美的产生是展示艺术化的重要因素。展示本质上是一种以审美态度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反映人类感官体验不断解放的历史进程。 Showing the natu
2012年3月12日上午8时20分,我国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者之一,曾竹韶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4岁。曾先生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雕塑事业和美术教
在波澜起伏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林则徐与邓廷桢二人之间的友谊是有目共睹的。道光年间,他们曾共同在广东组织禁烟抗英运动,随后又一同因此被罪发伊犁。林、邓二人,同在伊犁谪戍的时间约是“大半年”,即从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初九抵戍日起,至邓廷桢奉旨离开伊犁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闰七月十七日为止。下文中,笔者将主要通过林、邓二人的诗文对和,来回望他们在新疆患难与共的流放生活。  邓廷桢
6月9日,新疆叶城县成了石榴花的海洋,叶城第八届石榴花节石榴风情园开幕。  叶城县石榴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途径伊朗等国,带回的石榴籽就首先种植这里,距今已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紫禁杯”优秀班主任邓艳芳:学习共同体让我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静下心来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当我真正坐到学生中间,我看到优秀学生的滔滔不绝,也看到了弱势学
期刊
2019年6月16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设计专业共六十余位博士、硕士研
期刊
期刊
3月27日,由中国画学会、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潍坊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报业集团、潍坊银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画节”在京启动。继去年4月成功举办“首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