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小说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中备受命题者青睐,成为常设考题。考查的角度一般有两个:一是整体上赏析;二是局部赏析。就考题设置来看,以局部赏析为主,设题切口较小,考查的指向性明确。那么,试卷是如何设题的,同学们又该怎样答题呢?
先看2017年高考山东卷小说阅读题(《七岔犄角的公鹿》(节选)):20.本文第~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相关语段)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点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这里,不仅“我”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似乎连读者也在为这头受伤的鹿的命运而揪心。)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点评:动作描写,通过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发疯似的”是拟人。)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点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坏”这个词在情感上已经表明了“我”对狼和鹿的不同态度,也隐隐为后文做了铺垫。“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是心理描写。)
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点评:“狼……像块石头……”是比喻。)
从文中笔者的点评,同学们可以看出,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
题干说“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那么,答题时首先应考虑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比如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对话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修辞手法等。然后认真研读文本~段。
从文中“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可以分析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从“快点,狼追上来啦!”“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可以分析出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以及“我”对公鹿的情感。从“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分析出是比喻,把被公鹿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从“发疯似的”分析为拟人,突出了狼的凶残。
需要注意的是,组织答案时,不仅要答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还要结合语境分析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以及表现手法的作用与效果。
参考答案:①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做了细致描绘,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态,恶狼弓腰、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时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②比喻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③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的赞美,强化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衬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小说的表现手法的解答,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切入,即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艺术技巧和语言描写这四个方面整体上来把握。
一、从情节安排上,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与构思方式
同学们解答小说阅读表现手法题时,首先要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清小说的行文思路,抓住关键句段。从情节结构安排来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叙事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与构思方式(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并了解它们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2017年高考浙江卷小说阅读《一种美味》设置了一道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的试题: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故事情节结构及作用。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尾情况,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可以从效果上(读者角度)说,也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上说(伏笔、铺垫、呼应),还可以从含义上揭示。从效果上看,点明吃的不是鱼汤,有一种荒诞感;从情节设置上看,开头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对“鱼汤”的渴望成为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首尾呼应,有一种矛盾,期待与生活困境的矛盾,启发读者思考。
参考答案: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構成呼应。
二、从人物刻画上,分析小说的描写方法与表达效果
同学们解答小说阅读表现手法题时,其次要抓住小说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描写方法,并分析具体内容与表达效果。
从人物刻画来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外貌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表现其精神面貌,透露其内心活动,揭示其身份,显示其性格。语言描写,包括人物对话和独白,通过描写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性格。动作描写,通常描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动作,借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神态描写,常常描述人物瞬间的神态变化,以此透露人物隐秘的内心,捕捉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态度。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特定的情绪变化与思维活动的刻画,借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先看2017年高考山东卷小说阅读题(《七岔犄角的公鹿》(节选)):20.本文第~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相关语段)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点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这里,不仅“我”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似乎连读者也在为这头受伤的鹿的命运而揪心。)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点评:动作描写,通过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发疯似的”是拟人。)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点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坏”这个词在情感上已经表明了“我”对狼和鹿的不同态度,也隐隐为后文做了铺垫。“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是心理描写。)
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点评:“狼……像块石头……”是比喻。)
从文中笔者的点评,同学们可以看出,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
题干说“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那么,答题时首先应考虑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比如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对话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修辞手法等。然后认真研读文本~段。
从文中“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可以分析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从“快点,狼追上来啦!”“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可以分析出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以及“我”对公鹿的情感。从“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分析出是比喻,把被公鹿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从“发疯似的”分析为拟人,突出了狼的凶残。
需要注意的是,组织答案时,不仅要答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还要结合语境分析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以及表现手法的作用与效果。
参考答案:①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做了细致描绘,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态,恶狼弓腰、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时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②比喻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③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的赞美,强化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衬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小说的表现手法的解答,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切入,即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艺术技巧和语言描写这四个方面整体上来把握。
一、从情节安排上,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与构思方式
同学们解答小说阅读表现手法题时,首先要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清小说的行文思路,抓住关键句段。从情节结构安排来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叙事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与构思方式(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并了解它们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2017年高考浙江卷小说阅读《一种美味》设置了一道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的试题: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故事情节结构及作用。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尾情况,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可以从效果上(读者角度)说,也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上说(伏笔、铺垫、呼应),还可以从含义上揭示。从效果上看,点明吃的不是鱼汤,有一种荒诞感;从情节设置上看,开头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对“鱼汤”的渴望成为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首尾呼应,有一种矛盾,期待与生活困境的矛盾,启发读者思考。
参考答案: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構成呼应。
二、从人物刻画上,分析小说的描写方法与表达效果
同学们解答小说阅读表现手法题时,其次要抓住小说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描写方法,并分析具体内容与表达效果。
从人物刻画来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外貌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表现其精神面貌,透露其内心活动,揭示其身份,显示其性格。语言描写,包括人物对话和独白,通过描写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性格。动作描写,通常描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动作,借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神态描写,常常描述人物瞬间的神态变化,以此透露人物隐秘的内心,捕捉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态度。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特定的情绪变化与思维活动的刻画,借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