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两会看大陆对台政策走向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初春的全国两会,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更是海峡两岸关注的重中之重。2016年的全国两会,对于两岸关系而言,更有不同以往的寓意。台湾刚刚举行了重大选举,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失去政权,“台独”政党民进党即将重新执政。在此背景下,中央对台政策有何新表述、新调整、新变化,处在新的节点上的两岸关系发展将走向何处,格外受到关注。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波折


  早在一年多前,海峡两岸学界对于2016年初的台湾选举结果早有预判,普遍认为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的可能性较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势可能面临新的变局。不过,为了坚定社会各界与两岸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鼓励两岸局势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强调:“我们坚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挡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李克强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主要是从大历史的视野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趋势,但并不表示短期不会出现波折和反复。然而,大陆涉台界逐步把李克强的讲话演变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可逆转”。没有了“历史潮流”四个字,本意就完全变了,而且这一表述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观点,造成大陆对台海局势判断的混乱。如果不是从“历史潮流”的角度讲,而是简单地讲“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可逆转”,等于是说民进党与国民党谁上台执政都一样,两岸关系都将和平发展,这样就会消除人们对民进党上台执政后的政治风险与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担忧。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受到岛内外多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存在可变性、不确定性甚至不可预测性,无法保证在一定时期或短期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会逆转。今年年初,台湾举行了包括台湾领导人与“立法院”在内的“二合一”选举,结果台湾大变天。台湾政治形势、政治结构的重大改变,尤其是“台独党”民进党的上台执政,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使得两岸关系存在“逆转”的可能性。
  在两会期间,不论是习近平总书记、还是李克强总理或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他们有关涉台或两岸关系发展的谈话中,不再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的提法。显然,这表明中央领导对新形势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预断和定调在进行调整。在新的形势之下,今年两会有关两岸关系问题的讨论,不论是媒体还是学界,均不再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可逆转的表述。这是正确的思维,正确的选择。在岛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之后,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是走向所谓的“冷和平”还是“新对抗”,甚或出现“新危机”,我们还需观察。

习近平给蔡英文出的选择题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有关两岸关系发展讲话的核心之一,实际是在给台湾新任领导人蔡英文出政治选择题,要求蔡英文就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与方向做出选择。
  习近平首先明确了大陆对台方针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立场。习近平强调,“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这是中共中央在台湾选举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明确定调的表态。这次由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再次明确强调,充分显示了中央对台大政方针的坚定性、一贯性、原则性,表现出一种定力与定向。不过,海峡两岸社会各界需要准确理解这一表述的深刻思想与内涵。中央对台大政方针不变,是讲战略性的大方向不变,原则不变,即:大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是非常明确的,是不变的,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不变,坚持反对“台独”的立场不变,坚持和平统一的路线不变,但并不表示大陆具体对台政策措施或做法不变。台湾岛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对台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与对台工作的作法或形式必然会有所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在中央对台大政方针指引下进行的。因此,社会各界需要辨证的、科学地理解中央对台大政方针不变之定调。
  台湾政权轮替之后,未来两岸关系如何发展,两岸和平发展大局能不能维系,两岸关系会不会有新的发展前景,关键要看未来台湾新的领导人对“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的态度与回应。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强调坚持“九二共识”立场的重要性。特别是习近平在这次涉台讲话中,对新形势下“九二共识”进行了相当全面的诠释,有着深刻的含义与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再次强调“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是表明大陆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政治态度与立场。二是强调“‘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这是特别强调“九二共识”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确立与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即两岸关系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关系,非“国与国关系”、非“国际关系”,绝不是“两国关系”,也不是“一边一国关系”。同时强调了“九二共识”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关系,即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能有好的结果,就能向前发展,就能“行稳致远”;否则就会出现倒退,回到过去动荡的老路上去,甚至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后果。
  三是再次明确提出“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已认知到,台湾新的领导人蔡英文已明确表示不认同“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于是采取了变通办法,即蔡英文可以不讲“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但必须承认“九二共识”这一历史事实及其核心意涵(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新提法最早是在去年10月“习马会”上习总书记提出来的,并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再次详细论述。实际上这是习近平给蔡英文出的一道政治选择题。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能否维系、能否实现良性互动,关键就要看蔡英文的政治选择与决定了,即蔡英文会不会承认“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   问题很简单。如果蔡英文依然坚持强硬的“台独”主张与路线,不承认“九二共识”或“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没有做出更为积极改善两岸关系的姿态,依然用模糊不清的政治语言“忽悠”大陆,蒙混过关,就意味着两岸没有了共同的政治基础,未来两岸关系就难以形成良性互动,两岸关系就会回到过去动荡的老路上去。如果蔡英文做出明智的选择,积极善意回应习总书记的主张,承认“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承认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则两岸就有了良性互动的可能,未来两岸关系就有光明的前景。
  然而,这样的期盼与预判,只是一种想象与期待,未来两岸关系最有可能出现的结局是:蔡英文在两岸问题上会有表面的善意姿态,两岸“交流、合作、和平”将是她的主要口号,“不挑衅、零意外”“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在过去两岸合作既有成果基础上”仍是她基本的对美承诺,甚至还可能提出在“延续过去‘九二共识’取得成果基础上”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但对于“台湾——国家”的核心立场与论述她不会改变。在这样的预判下,大陆应该如何应对?

全国两会领航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新思维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两会期间有关两岸关系的谈话与论述,不仅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做出了预判,而且有了新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两岸关系将转向以民间交流合作为主、以基层为主、以心灵沟通为主,要以我为主,以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指向。
  在这次两会期间,习近平发表有关两岸关系谈话的场所、内容与去年相比有显著区别。习近平有关两岸关系的讲话,不是在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场所专门发表的,而是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场所发表的,是在谈了大量大陆经济改革与形势之后再谈台湾问题的,所涉内容也少了许多。同样,李克强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台内容也是近年来字数最少的一次,只有156个字,表述更为简单与简洁。这些重要信息显示,下一阶段中央对台工作的位阶有所降低。
  其中,不再提及推动两岸两会(海协会与海基会)协商与谈判。众所周知,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后,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快速轨道和良性发展时期,两岸恢复了两岸两会的协商与谈判,两岸两会达成一系列协议,取得重大成果,而且建立了常态化的两会协商机制与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沟通机制。因此在过去几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两会期间、尤其是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强调两岸协商事务。然而,这次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只谈了过去两会会谈成果,不再提及“努力促进两岸协商对话”。这预示着,中央已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变局有了思想准备,预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可能出现的重要变局: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沟通机制将无法再运行,两岸高层的互访会显著减少,过去所谓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时代将结束,两岸关系发展将由过去几年由两会主导、协商谈判为主的时代回到以民间交流为主的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对台工作战略与重心也会发生相应调整,将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长远目标。2015年5月,习近平在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明确提出“携手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设想。这次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表示,要“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这是习总书记对两岸命运共同体内涵的进一步论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我们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同台湾同胞共担民族大义,共享发展机遇,携手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这是中央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一种全新思路与做法,即未来对台工作的重点是放在增进同胞情、民族情问题上,放在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问题上,放在共享发展机遇问题上,放在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问题上,放在两岸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共同命运问题上。这是盘大棋局,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是一个更重视基层的工作,更重视交流的工作,更重视共享的工作。这个工作不能急,不能冒进,要循序渐进。经过长期努力工作与实践,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接近了,同胞感情加深了,民族感情凝聚了,认识逐步一致了,两岸问题的解决就好办了,政治问题的协商就容易了。
  当然,在推进这一心灵认知与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上层的、宏观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长期的规划不能少,中观的交流与合作还要加强。

发出“反独”、“遏独”的强烈信号


  两会期间,不论是往年还是今年,不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是与会代表,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致与不变的立场就是反对“台独”。不过,大陆反对“台独”的力度、强度是根据岛内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变化的。观察这次全国两会不难发现,中央发出了反对“台独”的坚定立场与强烈信号。
  一句话,“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已经成为未来新时期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在过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大幅改善时期,“台独”危险降低,大陆标准的表述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次不同了。习近平表示,“我们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悲剧重演”。这种讲话与表态的语气、用词是近年少见的,是有所指的,是重大的政策方向调整,意味着未来“反台独”、“遏制台独”,而且是反对与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将成为新的重大任务。
  民进党本身就是一个“台独”政党,尽管大陆对蔡英文调整政治主张与大陆政策抱有期待,也对民进党“改邪归正”抱有期待,但不能保证他们能向着大陆期待的方向转变,必须对可能的、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台独”活动给予高度重视,而且要坚决打击与遏制。事实上,民进党还没有正式上台执政、即还在政权交替过程中,“台独”势力已蠢蠢欲动,气焰非常嚣张。有民进党“立委”提案要废除孙中山遗像、修改 “领土与主权范围”的“公投法”,等等。尽管蔡英文对党籍“立委”有所控管,但“台独”活动进入新一轮“活跃期”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朗。在这种背景下,两岸关系发展形势也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过去多年来“促和平、谋发展”的两岸关系发展路径必将转向“反台独、保和平”的发展道路。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英】《经济学人》2016年2月20日  统计叙利亚内战的死亡人数十分困难。联合国2014年8月最后一次公布的数据为191369人,2015年8月估测超250000人。2016年2月11日,非盈利机构“叙利亚政策研究中心”的报告称实际死亡人数为470000人。这一数据只统计了身份明确且可被两个以上渠道证实的死者。联合国的数据只统计了战斗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而“叙利亚政策研究中心”的数据则包括非直接
2016年5月5日,土耳其总理、正义与发展党(AKP,下称正发党)主席阿赫麦特·达乌特奥卢在与总统埃尔多安举行了将近两个小时的会谈后,宣布自己将辞去总理和正发党主席的职务,不会在5月22日的正发党特别会议上谋求连任,从此成为一名普通党员。此消息一出,土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当天土耳其股市、汇市、债市均受到重挫。  有人说,达乌特奥卢的“出局”早已在土耳其的“政治密室”中商议了数月;也有人认为,今年4
美国媒体和学界注意到了法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新近言行,《芝加哥论坛报》报道称“法国要把帽子扔上南海拳击台”(意指法国决议参与南海地缘政治竞争)。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米拉·拉普-胡珀撰文指出,“欧盟更多地介入南海事务,是美国长期以来希望见到的事。”  中国应当关注法国南海政策正在发生的变化,加强研究,要把有关动向放在整个亚太安全的大视野中来分析。  我们在对法美合作保持警惕的同时,也要留意法国与越南
研讨会最后环节,王逸舟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说,新时期中国外交需要建立反思能力。全国的外交学者都应学会反思,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外交运作提供评估。外交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评估,在于实事求是地摆问题、讲问题,在于能够在宏观范畴的制度性、机制性分析之侧提出更为精细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建议。  王逸舟说,这几年,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重大外交理念,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亚洲
【德】《明镜》2016年7月  欧盟应该视英国“脱欧”为推动欧盟深度改革的良机。诚然,作为欧盟内第二大经济体及第三人口大国,英国“脱欧”将对欧盟整体实力、国际影响力及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损害,但少了英国这一欧盟内部的资深“异见者”,未来欧盟内部各项决策将更加顺畅。  英国“脱欧”虽不可逆转,但亦能促使欧盟发现内部各种缺陷,倒逼其自身改革。首先,欧盟应重塑民众对政治机构的信任。其次,欧盟应致力带领
伊朗2月26日举行新一届议会和专家会议选举,29日晚公布议会选举计票结果。半官方的学生通讯社报道,在总共290个议席中,改革派获得83个议席,保守派获得78个议席,宗教少数派获得5个议席,独立人士获得60个议席。其余64个议席由于候选人均未获得四分之一以上的选票,将进行二次投票。迈赫尔通讯社的统计显示,改革派获85个议席,保守派获93个议席。塔斯尼姆通讯社的统计则显示,改革派获86席,保守派获93
世界史中的中国史  近现代中国史是将自身变革与世界变革日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也即世界史中的中国史。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并不存在开放不开放的选择,只能把自身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框架,而这不可避免地触发了中国自身的一系列变革。  1840年以来的历程有四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第一个是鸦片战争,它以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二个是中日甲午战争,它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迫使中国蹒跚踏上现代
2016年7月16日,“中国领导人外交战略思想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同济大学国际公共事务研究院共同主办、《日本学刊》编辑部承办。    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武寅,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代所长高洪,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局长马援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  武寅在讲话中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领导人对国家外交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其中所蕴含的思想
【英】《经济学人》2016年6月18~24日  特朗普曾声称,他将与普京“相处得非常好”,但现在他却面临着尴尬局面,俄罗斯政府黑客似乎掌握了一些他最不堪的秘密。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6月14日透露,两组俄罗斯黑客入侵了其计算机系统,窥探其通信近一年。经网络安全公司调查,这两组黑客很可能分别来自俄军事情报机构和主要间谍机构联邦安全局,其中一组黑客盗取了“对手文件”,其中包含对特朗普弱点的多年分析。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开创了新的格局和路线。迈入2015年,中国外交有几个重点方向值得期待,要做好几件大事,而这需要中国外交的自我超越。  第一件大事是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对外关系而言,中国从大战略的眼光、用政治艺术的手段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有两个层次上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和日本的话语权之争。现阶段的中日关系,表象上是领土争议问题,背后是国家形象、国际角色之争。因此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