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小数“门诊部”来了几名病号,熊博士是怎样诊断的?他开出的处方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病例1】5元2分=(
)元。
【病症】5元2分=(5.2)元。
【诊断】把带有元、角、分的数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元前面是几,就在小数的整数部分写几,角前面是几,就在小数部分的第一位上写几;分前面是几,就在小数部分的第二位上写几。
【处方】5元2分=(5.02)元。
【病例2】8毫米=( )分米。
【病症】8毫米=(0.8)分米。
【诊断】“病症”错在没有弄清毫米、厘米、分米之间的换算。1毫米=O.1厘米=0.01分米。
【处方】8毫米=(0.08)分米。
【病例3】计算:
(1)1.82+0.7;
(2) 2.36-0.40
【病症】(1) 1.82+0.7=1.89 ; (2) 2.36-0.4=2.32。
【诊断】“病症”错在小数点没有对齐。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先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
【处方】(1) 1.82+0.7=2.52;(2)2.36-0.4=1.96。
【病例4】计算:(1)1.71+4.9:(2)6.53-4.2。
【病症】 (1) 1.71 +4.9=5.80 ; (2) 6.53-4.2=2.51。
【诊断】“病症”错在虽然小数点对齐,但小数部分数位没有对齐。
【处方】(1) 1.71+4.9=6.61;(2)6.53-4.2=2.33。
【病例5】计算:(1)2.5-1.26;(2)20-12.8。
【病症】(1) 2.5-1.26=1.36 ; (2) 20-12.8=8.8。
【诊断】“病症”错在最后一位变减为加。在列竖式计算时,根据小数的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补上,这样可减少出错的几率。
【处方】(1) 2.5-1.26=1.24;(2)20-12.8=7.2。
温馨提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注意小數点是否对齐,即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位数不够,用“0”补齐。
【病例1】5元2分=(
)元。
【病症】5元2分=(5.2)元。
【诊断】把带有元、角、分的数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元前面是几,就在小数的整数部分写几,角前面是几,就在小数部分的第一位上写几;分前面是几,就在小数部分的第二位上写几。
【处方】5元2分=(5.02)元。
【病例2】8毫米=( )分米。
【病症】8毫米=(0.8)分米。
【诊断】“病症”错在没有弄清毫米、厘米、分米之间的换算。1毫米=O.1厘米=0.01分米。
【处方】8毫米=(0.08)分米。
【病例3】计算:
(1)1.82+0.7;
(2) 2.36-0.40
【病症】(1) 1.82+0.7=1.89 ; (2) 2.36-0.4=2.32。
【诊断】“病症”错在小数点没有对齐。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先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
【处方】(1) 1.82+0.7=2.52;(2)2.36-0.4=1.96。
【病例4】计算:(1)1.71+4.9:(2)6.53-4.2。
【病症】 (1) 1.71 +4.9=5.80 ; (2) 6.53-4.2=2.51。
【诊断】“病症”错在虽然小数点对齐,但小数部分数位没有对齐。
【处方】(1) 1.71+4.9=6.61;(2)6.53-4.2=2.33。
【病例5】计算:(1)2.5-1.26;(2)20-12.8。
【病症】(1) 2.5-1.26=1.36 ; (2) 20-12.8=8.8。
【诊断】“病症”错在最后一位变减为加。在列竖式计算时,根据小数的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补上,这样可减少出错的几率。
【处方】(1) 2.5-1.26=1.24;(2)20-12.8=7.2。
温馨提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注意小數点是否对齐,即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位数不够,用“0”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