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暗箱里的秘密》是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用大脑思考》的第2课,属于思维训练中“解暗箱”一类的课。教材通过猜想兔子逃跑的路线,引出暗箱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玩暗盒收集信息,判断暗盒里有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学习中,猜想是要有依据的。
“解暗箱”原本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而现在让一年级学生来尝试“解暗箱”,如此大的跨度,可行吗?上课前,我们把暗盒等课堂研究材料备齐后,首先按照教材呈现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正如我们所担心的,学生把暗盒颠来倒去玩了几次,判断出障碍物的位置后,得知不能够把暗盒打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就索然无味地把暗盒扔在一边,开始自个儿玩起来了。纵然教师使出各种办法,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不了2分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著名的“三个任何”的观点,即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课堂上出现这种状况,既在意料之中,又发人深省,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经过多次实践、研讨、思考后发现,问题出在我们没有从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教学,没有找准布鲁纳所说的“某种形式”。经过多次磨课和改进,我们最终确定了如下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动画促思,认识“暗箱”
1.播放动画,引发思考
发生什么事了?兔子为什么没有被狼抓到?小山里面有什么秘密?
(学生把想法在记录单上画下来。)
2.观察比较,合理猜测
仔细观察、比较这些记录单,大家的想法相同吗?
你认可哪一种猜想,为什么?
我们没有办法把小山打开,只能根据兔子洞穴的位置來猜测兔子逃跑的路线,所以大家的猜想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
3.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像小山一样没法打开,谁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有什么,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暗箱”;人们只能根据外部信息猜想“暗箱”里面的情况,这就叫“解暗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解开“暗箱里的秘密”。
设计意图:低龄儿童喜欢看动画,用动画导入主题,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把注意力切换到课堂学习内容上来,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也体现了“既有趣又有效”的“理趣课堂”理念。记录单让他们的思维变得可视。另外,在观察同伴记录单时发现,他们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通过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辨析中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适时点出“猜想”的办法,通过和小山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暗箱”,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
掌握方法,解密暗盒
1.呈现暗盒,观察提问
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暗箱”——一个小暗盒。观察一下这个暗盒是什么样的?关于这个暗盒,你们想问什么?
2.寻找方法,解密暗盒
暗盒里到底有什么呢?怎样才能知道?想不想亲自探索暗盒里的秘密?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暗盒,用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办法,来猜想暗盒里有什么。但不能打开暗盒,那样会损坏暗盒。在研究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纪律,一边研究,一边和同桌说说自己的猜想,如果两个人的意见不一致,那就多试试。
3.小组交流,思考质疑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猜想的?你为什么这样猜?
4.深度探索,寻找真相
这些暗盒都是老师做的,里面确实有一个能滚动的小球,就是这个“玻璃弹珠”。猜对的小朋友请举手!
看来,我们的猜想,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
还想继续猜吗?这次更难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教材中是没有的,是我在教学设计中添加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相对教材中的直接“滚小球,判断盒子里障碍物的位置”来说,是一个铺垫环节;对于儿童学习心理来说,这又是一个心理准备过程,非常必要,不可或缺。教学中抓住儿童的好奇心,让他们不打开暗盒,用自己设想的 “摇一摇”“掂一掂”等办法,研究暗盒里有什么。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现场捕捉到的信息,如耳朵听到的、手感觉到的,有依据地猜想暗盒里有什么。而后教师揭示谜底,儿童发现,有的猜想正确,有的猜想不正确,既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又为后续更有挑战性的猜想活动打下基础,也吊足了儿童的胃口,让儿童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学习进程中。
暗盒里除了这颗小弹珠,还有一个障碍物——泡沫棉,你能通过滚动小球,判断出泡沫棉在暗盒里的什么位置吗?大家来商量一下,怎么滚小球比较好?(教师演示滚小球后出示要求:同桌轮流研究,不争也不抢。一边判断,一边和同桌轻声讨论,如果意见不一致,要多试试。如果判断出来了,就把泡沫棉在暗盒里的位置在记录单的方框里画出来。)
5.全班交流,思维碰撞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猜想障碍物在什么位置?根据是什么?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的猜想?是不是每个小组都判断出来了?
设计意图:提升“解暗箱”的难度,让儿童在“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不断挑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细致地去体会、去研究、去讨论,在细细揣摩中又有新的发现,在静思默想中获得新的认识。课堂上,有的儿童蹙眉细心辨别,有的儿童按捺不住激动的心和同桌分享自己的发现,既迎接学习的挑战,又享受发现的快乐。儿童在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中,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师提醒学生“不争也不抢”“和同桌多说说”“多试试”,教给低年级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的秩序,培养他们互相谦让、合作分享的共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6.制作暗盒,验证猜想
你们的猜想正确吗?有没有什么办法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如果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空的暗盒、一个小弹珠,还有障碍物——泡沫棉,你们觉得可以怎样做?泡沫棉可以用双面胶来粘。(演示后出示要求:小组合作,先做暗盒,做好了开始验证。) 7.实践启思,修正猜想
在验证中,大家又有什么新发现?经过验证,确认第一次猜想正确的小组举手。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学会了用各种办法来“解暗箱”。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暗箱”,我们人体就是一个“暗箱”。
设计意图:此环节又是本课的创新。“自己解的暗箱正确吗?”这是课堂上一直萦绕在儿童心中的问题。打开暗盒看,失去了“解暗箱”的本来意义;不打开暗盒看,又伤害了儿童的好奇心。折中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做一个。让儿童通过动手做,发现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思”给出了“个性意义”上的结果,这既是对儿童好奇心的保护,又是“建模”科学方法的运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儿童严谨、认真的科学探究态度。
拓展延伸,生活运用
1.医生借助听诊器解人体“暗箱”
为什么说人体就是“暗箱”?医生得知道人体的各种器官是否正常,医生怎么来解人体“暗箱”?你们还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是“暗箱”吗?
2.小朋友想办法解“暗箱”
老师也带来一个“暗箱”,这是什么?关于储蓄罐,你们想问什么?小朋友们家里有没有储蓄罐?今天回去的任务就是用各种办法来解密储蓄罐“暗箱”。
3.小结
小朋友们喜欢上今天的科学课吗?都明白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虽然“暗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却是平生第一次。此处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只采纳了人体“暗箱”,以图片形式呈现医生用听诊器听儿童的心、肺及怀孕妈妈的肚子,让儿童发现医生解人体“暗箱”好玩又有趣,同时又让学生领悟到,“暗箱”无处不在,“暗箱”有各种不同的解法。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储蓄罐作为课后观察研究对象,作为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学有所用,打通学习和生活的联结,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反思
经过调整后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暗盒”展开教学环节,增加了教材中没有的两个教学环节,删减和修改了教材中离学生生活较远的部分内容,真正体现了“教学从学情出发”“备课先备学生”“用教材教”的思想。学生在“认识暗盒—初解暗盒—细解暗盒—制作暗盒—了解生活中的暗盒”的过程中,思路完全被打开了,他们大胆猜测、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怀着浓厚的兴趣,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课堂理中有趣,学生趣中悟理,形成理趣相生的科学课堂。回顾课堂,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1.由浅入深,递进设计问题情境
一年级学生很容易被有趣的现象吸引,好奇心又让他们喜欢探个究竟。但是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短,而且不稳定,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采用了问题情境驱动模式,先播放狼吃兔子的动画,让学生猜想兔子逃跑的路线,从而引出“暗箱”;然后教师神秘出示暗盒,充分激发学生想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的好奇心;通过第一次探究,学生初解暗盒,得知暗盒里有玻璃弹珠和泡沫障碍物;教师又设置第二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滚动弹珠来判断泡沫障碍物的位置;学生有了探究结果后,教师又设置第三个问题情境,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做一个暗盒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最后拓展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暗盒。整个学习过程,被设计成一个大主题和若干个结构性小问题连缀而成的学习情境,学生始终处于向未知挑战的状态中,注意力始终被学习内容所吸引。由浅入深、递进设计问题情境,是保持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设计,让科学课堂的理性和学习的趣性有机融合,建立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初步兴趣,培养学生爱思考、爱探究的科学态度。
2.手脑并用,体会科学学习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只有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才会专注起来。一年级的科学课,应更多体现“玩中学、学中思”的思想,让学生在玩玩、学学、想想中,不知不觉地踏入科学的大门。本教学设计中,学生手边始终有材料,不管是课堂记录纸,还是暗盒,或者组装暗盒的套件,这些器材,不是一次性全部呈现,而是根据学习的需要,依次提供给学生,并且随着材料的不同,学生思考探索的问题也不断深入,刘默耕老先生称这是“有结构的材料”。材料的得当使用,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新鲜刺激中,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正是在这种饶有趣味的玩玩、学学、想想中,与科学亲密接触,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自然而然地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体会科学学习的乐趣。
3.合作分享,建立初步学习秩序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关注面狭窄,注意力分配受限,因此,在探究学习中同桌合作的策略优于四人或多人合作。一年级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依然有“霸占”的习惯,包括对科学探究中使用的各种器材,甚至有些学生坚持要把器材放在自己的桌子上。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一些导向明确的语言,如“轮流实验”“听从分配”“不争不抢”“互相说说”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科学课堂学习秩序,让学生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获得有益的同伴互助、同伴影响、同伴启发,让他们在同伴互相效仿学习中,获得全方位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
4.合理取舍,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有人认为,儿童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设计。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对儿童经历和体验的能动再造。根据学情,增加一些环节,給学生学习安一个“起落架”,设计一个“缓冲带”;投放一些有结构的材料,给学生学习找一个“支撑点”,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删除偏的、难的、深的,合理增加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低年级儿童在感觉不到的学习中快乐地学习,悄悄地生长。
江苏省海门市新教育小学
(226199)
“解暗箱”原本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而现在让一年级学生来尝试“解暗箱”,如此大的跨度,可行吗?上课前,我们把暗盒等课堂研究材料备齐后,首先按照教材呈现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正如我们所担心的,学生把暗盒颠来倒去玩了几次,判断出障碍物的位置后,得知不能够把暗盒打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就索然无味地把暗盒扔在一边,开始自个儿玩起来了。纵然教师使出各种办法,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不了2分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著名的“三个任何”的观点,即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课堂上出现这种状况,既在意料之中,又发人深省,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经过多次实践、研讨、思考后发现,问题出在我们没有从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教学,没有找准布鲁纳所说的“某种形式”。经过多次磨课和改进,我们最终确定了如下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动画促思,认识“暗箱”
1.播放动画,引发思考
发生什么事了?兔子为什么没有被狼抓到?小山里面有什么秘密?
(学生把想法在记录单上画下来。)
2.观察比较,合理猜测
仔细观察、比较这些记录单,大家的想法相同吗?
你认可哪一种猜想,为什么?
我们没有办法把小山打开,只能根据兔子洞穴的位置來猜测兔子逃跑的路线,所以大家的猜想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
3.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像小山一样没法打开,谁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有什么,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暗箱”;人们只能根据外部信息猜想“暗箱”里面的情况,这就叫“解暗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解开“暗箱里的秘密”。
设计意图:低龄儿童喜欢看动画,用动画导入主题,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把注意力切换到课堂学习内容上来,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也体现了“既有趣又有效”的“理趣课堂”理念。记录单让他们的思维变得可视。另外,在观察同伴记录单时发现,他们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通过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辨析中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适时点出“猜想”的办法,通过和小山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暗箱”,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
掌握方法,解密暗盒
1.呈现暗盒,观察提问
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暗箱”——一个小暗盒。观察一下这个暗盒是什么样的?关于这个暗盒,你们想问什么?
2.寻找方法,解密暗盒
暗盒里到底有什么呢?怎样才能知道?想不想亲自探索暗盒里的秘密?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暗盒,用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办法,来猜想暗盒里有什么。但不能打开暗盒,那样会损坏暗盒。在研究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纪律,一边研究,一边和同桌说说自己的猜想,如果两个人的意见不一致,那就多试试。
3.小组交流,思考质疑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猜想的?你为什么这样猜?
4.深度探索,寻找真相
这些暗盒都是老师做的,里面确实有一个能滚动的小球,就是这个“玻璃弹珠”。猜对的小朋友请举手!
看来,我们的猜想,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
还想继续猜吗?这次更难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教材中是没有的,是我在教学设计中添加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相对教材中的直接“滚小球,判断盒子里障碍物的位置”来说,是一个铺垫环节;对于儿童学习心理来说,这又是一个心理准备过程,非常必要,不可或缺。教学中抓住儿童的好奇心,让他们不打开暗盒,用自己设想的 “摇一摇”“掂一掂”等办法,研究暗盒里有什么。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现场捕捉到的信息,如耳朵听到的、手感觉到的,有依据地猜想暗盒里有什么。而后教师揭示谜底,儿童发现,有的猜想正确,有的猜想不正确,既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又为后续更有挑战性的猜想活动打下基础,也吊足了儿童的胃口,让儿童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学习进程中。
暗盒里除了这颗小弹珠,还有一个障碍物——泡沫棉,你能通过滚动小球,判断出泡沫棉在暗盒里的什么位置吗?大家来商量一下,怎么滚小球比较好?(教师演示滚小球后出示要求:同桌轮流研究,不争也不抢。一边判断,一边和同桌轻声讨论,如果意见不一致,要多试试。如果判断出来了,就把泡沫棉在暗盒里的位置在记录单的方框里画出来。)
5.全班交流,思维碰撞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猜想障碍物在什么位置?根据是什么?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的猜想?是不是每个小组都判断出来了?
设计意图:提升“解暗箱”的难度,让儿童在“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不断挑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细致地去体会、去研究、去讨论,在细细揣摩中又有新的发现,在静思默想中获得新的认识。课堂上,有的儿童蹙眉细心辨别,有的儿童按捺不住激动的心和同桌分享自己的发现,既迎接学习的挑战,又享受发现的快乐。儿童在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中,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师提醒学生“不争也不抢”“和同桌多说说”“多试试”,教给低年级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的秩序,培养他们互相谦让、合作分享的共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6.制作暗盒,验证猜想
你们的猜想正确吗?有没有什么办法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如果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空的暗盒、一个小弹珠,还有障碍物——泡沫棉,你们觉得可以怎样做?泡沫棉可以用双面胶来粘。(演示后出示要求:小组合作,先做暗盒,做好了开始验证。) 7.实践启思,修正猜想
在验证中,大家又有什么新发现?经过验证,确认第一次猜想正确的小组举手。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学会了用各种办法来“解暗箱”。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暗箱”,我们人体就是一个“暗箱”。
设计意图:此环节又是本课的创新。“自己解的暗箱正确吗?”这是课堂上一直萦绕在儿童心中的问题。打开暗盒看,失去了“解暗箱”的本来意义;不打开暗盒看,又伤害了儿童的好奇心。折中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做一个。让儿童通过动手做,发现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思”给出了“个性意义”上的结果,这既是对儿童好奇心的保护,又是“建模”科学方法的运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儿童严谨、认真的科学探究态度。
拓展延伸,生活运用
1.医生借助听诊器解人体“暗箱”
为什么说人体就是“暗箱”?医生得知道人体的各种器官是否正常,医生怎么来解人体“暗箱”?你们还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是“暗箱”吗?
2.小朋友想办法解“暗箱”
老师也带来一个“暗箱”,这是什么?关于储蓄罐,你们想问什么?小朋友们家里有没有储蓄罐?今天回去的任务就是用各种办法来解密储蓄罐“暗箱”。
3.小结
小朋友们喜欢上今天的科学课吗?都明白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虽然“暗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却是平生第一次。此处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只采纳了人体“暗箱”,以图片形式呈现医生用听诊器听儿童的心、肺及怀孕妈妈的肚子,让儿童发现医生解人体“暗箱”好玩又有趣,同时又让学生领悟到,“暗箱”无处不在,“暗箱”有各种不同的解法。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储蓄罐作为课后观察研究对象,作为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学有所用,打通学习和生活的联结,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反思
经过调整后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暗盒”展开教学环节,增加了教材中没有的两个教学环节,删减和修改了教材中离学生生活较远的部分内容,真正体现了“教学从学情出发”“备课先备学生”“用教材教”的思想。学生在“认识暗盒—初解暗盒—细解暗盒—制作暗盒—了解生活中的暗盒”的过程中,思路完全被打开了,他们大胆猜测、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怀着浓厚的兴趣,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课堂理中有趣,学生趣中悟理,形成理趣相生的科学课堂。回顾课堂,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1.由浅入深,递进设计问题情境
一年级学生很容易被有趣的现象吸引,好奇心又让他们喜欢探个究竟。但是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短,而且不稳定,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采用了问题情境驱动模式,先播放狼吃兔子的动画,让学生猜想兔子逃跑的路线,从而引出“暗箱”;然后教师神秘出示暗盒,充分激发学生想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的好奇心;通过第一次探究,学生初解暗盒,得知暗盒里有玻璃弹珠和泡沫障碍物;教师又设置第二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滚动弹珠来判断泡沫障碍物的位置;学生有了探究结果后,教师又设置第三个问题情境,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做一个暗盒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最后拓展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暗盒。整个学习过程,被设计成一个大主题和若干个结构性小问题连缀而成的学习情境,学生始终处于向未知挑战的状态中,注意力始终被学习内容所吸引。由浅入深、递进设计问题情境,是保持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设计,让科学课堂的理性和学习的趣性有机融合,建立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初步兴趣,培养学生爱思考、爱探究的科学态度。
2.手脑并用,体会科学学习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只有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才会专注起来。一年级的科学课,应更多体现“玩中学、学中思”的思想,让学生在玩玩、学学、想想中,不知不觉地踏入科学的大门。本教学设计中,学生手边始终有材料,不管是课堂记录纸,还是暗盒,或者组装暗盒的套件,这些器材,不是一次性全部呈现,而是根据学习的需要,依次提供给学生,并且随着材料的不同,学生思考探索的问题也不断深入,刘默耕老先生称这是“有结构的材料”。材料的得当使用,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新鲜刺激中,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正是在这种饶有趣味的玩玩、学学、想想中,与科学亲密接触,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自然而然地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体会科学学习的乐趣。
3.合作分享,建立初步学习秩序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关注面狭窄,注意力分配受限,因此,在探究学习中同桌合作的策略优于四人或多人合作。一年级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依然有“霸占”的习惯,包括对科学探究中使用的各种器材,甚至有些学生坚持要把器材放在自己的桌子上。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一些导向明确的语言,如“轮流实验”“听从分配”“不争不抢”“互相说说”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科学课堂学习秩序,让学生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获得有益的同伴互助、同伴影响、同伴启发,让他们在同伴互相效仿学习中,获得全方位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
4.合理取舍,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有人认为,儿童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设计。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对儿童经历和体验的能动再造。根据学情,增加一些环节,給学生学习安一个“起落架”,设计一个“缓冲带”;投放一些有结构的材料,给学生学习找一个“支撑点”,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删除偏的、难的、深的,合理增加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低年级儿童在感觉不到的学习中快乐地学习,悄悄地生长。
江苏省海门市新教育小学
(22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