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的推行,使得全国上下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学习思考这一新型理念,前任职学校在这种大浪潮的背景下,根据自己的学情制定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目标体验模式”。该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如何?本文以《地球的结构》为例,从“目标体验模式”的五个环节分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目标体验模式 地理教学 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进步,原有的教育理念已远远顺应不了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新课程理念就这样应运而生了。首先来说说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是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广东任教两年,学习了该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前任职学校推崇的“目标体验”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紧贴新课程理念,教与学安排妥当,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非常值得我们教育落后地区借鉴。目标体验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五个环节:展示目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反馈评价、分层训练,现以《地球的结构》为例,谈谈目标体验模式在地理教学应用中的诸多优点。
一、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根据该设计思路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地震波得传播特征及其在认识地球内部圈层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三个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状况。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难点: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制定清楚,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目标体验”模式中完成教学目标。
(一)新课导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学习兴趣的激发在一堂课中越早教学效果就越好,所以本节的新课导入我先给学生看一个熟鸡蛋让他们发挥联想,想想熟鸡蛋像什么。由于本节所处的章节为“宇宙中的地球”,当学生看到熟鸡蛋时马上能联想到的天体就是地球,最后抛出问题:地球的内部会长什么样。我们大家谁都没见过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对于刚迈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很新奇,这样一来,给了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极大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示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导入后,学生的精神状态相对来说较集中,且求知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接下来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内容的学习任务、重点和难点。在下一个自主学习的环节中,学生可根据学习任务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自主学习:看似简单益处多。
对学习目标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后,老师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再思考回答,有了前面对学习目标的了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会造成盲目性。这一过程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让学生看看书勾画下概念,其实不然。学生在阅读课本的时候,老师要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防止某些学生不专心阅读或干其他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时间久了之后,学生会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就该节教材而言,我给学生的问题为先了解地震波、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点,因为这些是我们接下来探索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先决条件。通过自学,学生了解到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下传播速度、状态等都不同,让他们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去思考存在几个界面把地球分为几个圈层,各圈层的一些主要特点是什么。在自学的过程中某些答不上来的问题让学生作记号,待会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提出来,所以这一过程远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四)反馈评价: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途径。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已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划分和特点,但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有效反馈评价的设计便是关键。对于本节内容的反馈评价,我又拿出熟鸡蛋,展示其剖面,类比让学生理解地壳、地幔、地核在地球内部所处的位置,加深印象,最后每人动手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包括岩石圈、软流层、上下地幔、内外核。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这个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落实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待学生画完之后,我会抽查几位学生的作品,并和其他学生一起讨论每件作品的不足之处,这样可巩固加深本节的知识点,最后用多媒体展示正确的地球内部结构图示,让学生查缺补漏。
(五)问题探究:通过探究,扩展思维。
问题探究是在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掌握了重点难点后对学生思维的扩展训练。本节的问题探究我设置的问题是:1、陆壳比洋壳厚的原因是什么?2、软流层是液态还是固态?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书上完全没提到,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分别进行讨论分析,给出结论。这样他们的分工协作能力会得到提高,发散思维可得到训练,最后在回答问题时,还可以体现他们的概括能力。
(六)分层训练:因材施教,力求做到有效反馈。
首先来说说为什么要分层训练,在一个年级中学生们被编排到小班、重点班、平行班,这就意味着学情不同对应的教法应不同,在习题训练时才能做到有效的反馈。同样,即使分了班,在同一个班级里,不是所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都相同,所以不管在一个年级或一个班里,分层训练都是必需的。举个例子,如果我选择的训练题都比较偏难,只有少数或没有学生答上来,那么这便是无效反馈,体现不出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分层训练的好处就是由简到难,逐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优、差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能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案,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位学生的学习潜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在本节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精神状态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分工、协作、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在老师设计的一些教学活动中完成,最后的分层训练能有效的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总的来说这堂课在贯彻了新课程理念的思想下,用“目标体验模式”顺利的完成了,且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目标体验模式 地理教学 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进步,原有的教育理念已远远顺应不了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新课程理念就这样应运而生了。首先来说说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是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广东任教两年,学习了该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前任职学校推崇的“目标体验”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紧贴新课程理念,教与学安排妥当,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非常值得我们教育落后地区借鉴。目标体验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五个环节:展示目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反馈评价、分层训练,现以《地球的结构》为例,谈谈目标体验模式在地理教学应用中的诸多优点。
一、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根据该设计思路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地震波得传播特征及其在认识地球内部圈层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三个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状况。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难点: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制定清楚,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目标体验”模式中完成教学目标。
(一)新课导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学习兴趣的激发在一堂课中越早教学效果就越好,所以本节的新课导入我先给学生看一个熟鸡蛋让他们发挥联想,想想熟鸡蛋像什么。由于本节所处的章节为“宇宙中的地球”,当学生看到熟鸡蛋时马上能联想到的天体就是地球,最后抛出问题:地球的内部会长什么样。我们大家谁都没见过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对于刚迈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很新奇,这样一来,给了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极大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示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导入后,学生的精神状态相对来说较集中,且求知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接下来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内容的学习任务、重点和难点。在下一个自主学习的环节中,学生可根据学习任务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自主学习:看似简单益处多。
对学习目标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后,老师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再思考回答,有了前面对学习目标的了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会造成盲目性。这一过程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让学生看看书勾画下概念,其实不然。学生在阅读课本的时候,老师要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防止某些学生不专心阅读或干其他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时间久了之后,学生会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就该节教材而言,我给学生的问题为先了解地震波、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点,因为这些是我们接下来探索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先决条件。通过自学,学生了解到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下传播速度、状态等都不同,让他们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去思考存在几个界面把地球分为几个圈层,各圈层的一些主要特点是什么。在自学的过程中某些答不上来的问题让学生作记号,待会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提出来,所以这一过程远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四)反馈评价: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途径。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已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划分和特点,但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有效反馈评价的设计便是关键。对于本节内容的反馈评价,我又拿出熟鸡蛋,展示其剖面,类比让学生理解地壳、地幔、地核在地球内部所处的位置,加深印象,最后每人动手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包括岩石圈、软流层、上下地幔、内外核。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这个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落实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待学生画完之后,我会抽查几位学生的作品,并和其他学生一起讨论每件作品的不足之处,这样可巩固加深本节的知识点,最后用多媒体展示正确的地球内部结构图示,让学生查缺补漏。
(五)问题探究:通过探究,扩展思维。
问题探究是在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掌握了重点难点后对学生思维的扩展训练。本节的问题探究我设置的问题是:1、陆壳比洋壳厚的原因是什么?2、软流层是液态还是固态?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书上完全没提到,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分别进行讨论分析,给出结论。这样他们的分工协作能力会得到提高,发散思维可得到训练,最后在回答问题时,还可以体现他们的概括能力。
(六)分层训练:因材施教,力求做到有效反馈。
首先来说说为什么要分层训练,在一个年级中学生们被编排到小班、重点班、平行班,这就意味着学情不同对应的教法应不同,在习题训练时才能做到有效的反馈。同样,即使分了班,在同一个班级里,不是所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都相同,所以不管在一个年级或一个班里,分层训练都是必需的。举个例子,如果我选择的训练题都比较偏难,只有少数或没有学生答上来,那么这便是无效反馈,体现不出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分层训练的好处就是由简到难,逐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优、差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能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案,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位学生的学习潜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在本节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精神状态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分工、协作、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在老师设计的一些教学活动中完成,最后的分层训练能有效的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总的来说这堂课在贯彻了新课程理念的思想下,用“目标体验模式”顺利的完成了,且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