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persk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时设疑,激发思维
  1.联想生疑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提问本课所用到的新旧知识,以达到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目的,也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例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时候,教师首先提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教师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本定理获得证明?”这样,以旧引新设疑,引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积极思考,于是,本定理的主要难点——辅助线就很容易攻克了。
  2.动中生疑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例如,在讲“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节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假定不知道圆心,这时问学生:“谁能利用三角板找到圆心?”通过动手实验,有的学生小声说:“要找到两条直径的交点就好了,但是直径怎么找呢?”进一步实验,学生会发现,三角板直角顶点在圆周上,两条直角边与圆的交点连起来就是直径,最后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的思维会马上回到本课要讲的问题上。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广泛地调动起来,深深地沉浸在对问题探讨的过程之中。
  3.趣中生疑
  教师在设疑时,不但要注意把“疑”设在新知识的重点处,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新课的导入,巧妙地设疑会使整堂课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状态。
  二、新授课时激疑,引导思维
  设疑可揭示矛盾,启发学生的思维;激疑则是认识矛盾,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思维过程。
  1.直观演示,激化矛盾
  所谓激疑,就是要把握新知识的疑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解决疑难点。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是解决难点、促进抽象思维的最好途径。例如,讲授三角形按角分类时,可先分别制作一张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然后任取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别的纸遮住,问学生能否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如果出示直角或钝角的那一部分,那么能否判断呢?这样做常常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又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
  2.抽象概括,悟出道理
  激疑的过程,也就是抽象概括的过程。教师如果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抽象概括,自己悟出道理,这种尝试的成功,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例如,在讲“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时,先分别给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条对角线,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图形,概括出多边形对角线的特征。当学生积极思维、克服困难、得到正确结论时,必然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出更浓的学习兴趣。
  3.观察比较,深化认识
  激疑还应引导学生认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例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引导学生和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从定义、标准形式、解法步骤、解法原理、解的情况,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中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之间密切相连的情况到处都是。每学习一个新知识时,都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它是建立在哪些旧知识的基础上的?新旧知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对知识进行比较,既可以区别异同,防止相似知识的混淆,又可以沟通联系,理清脉络,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读书时质疑,促进思维
  1.教师质疑
  教师向学生质疑,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质疑。如教学“平行线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这时,教师不妨问学生:“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了疑点,势必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学生不能马上回答,教师可以用两条异面直线的演示来启发,这样,就可以使所有的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2.创设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
  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遗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读书时发现。学生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此外,要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还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养成和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练习释疑,培养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练习中,学生免不了会出错或提出问题,教师应适时、巧妙地为学生排疑解难。在释疑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找出问题所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这些探索、发现及判断的思维过程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分析、归纳、类比,切实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文章根据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的实践,对其包含的六要内容及功能进行讨论,对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说明。
一、发病原因1、疫苗在生产过程中有的冻干疫苗密封不佳而失真空,再加上有的疫苗运输保存不当,以及个别用户在疫苗稀释在两个小时以后继续使用,都会造成疫苗质量的下降。再加上
提出一种用于电力系统动态安全分析的综合直接法,即PEBS/BCU方法。该方法以故障点是否发生于机端为标记,若是,则采用PEBS方法确定临界能量;若否,则采用BCU确定临界能量。利用这两种方法的改进方法
在分层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各模块功能独立,结构分散。文章结合Sepam系列微机保护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实例,分析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阐述了在调试验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