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儿桥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a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伢,春伢啊,跟娘回家,跟娘回家啊。”天蒙蒙亮,富家河前喊儿桥上,桂婆嘶哑的喊声,时大时小,一声接一声,一步一步往家里赶,喊声村里人听得清清楚楚。
  什么喊儿桥?在百度里搜了多少遍,也没有搜到这个名字。唉,住在这富家河边,吵死人了。河对岸白色小楼房里,躺在床上的香儿被桂婆的喊声吵醒,早早地就爬起了床。
  从城里嫁到富家河几年了,个子高挑,白白净净的香儿,是村里妇联干部,村里大大小小礼节,杂七杂八的规矩,都搞得清清楚楚,唯独这喊儿桥,一直把她搞得稀里糊涂。
  五保婆婆桂婆虽说命苦,但人长寿,闰年闰月有一百多岁呢。村里人都这样说。
  “春伢,春伢啊,跟娘回家,跟娘回家啊。”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满脸皱纹,头发稀白,成天穿着黑色棉布褂子、棉布裤子,拖着棉布鞋的桂婆,总是站在喊儿桥上,朝着北方轻声地喊。喊完了,高一脚、低一脚往家里走,嘴里还唠叨着:“春伢回家,春伢回家。”
  “不好了,桂婆把喊儿桥给堵了。”早上,太阳爬过西边山梁,香儿正在家吃饭,几个村民跑回来大声喊。出了鬼,桂婆怎么会堵喊儿桥呢。丢下手中饭碗,香儿风风火火往河边跑。果然,只有一车多宽的喊儿桥上,一堆土横躺在桥中央,桂婆弯着腰,正把一根根带刺的槐树丫子往土堆里插。
  “桂婆,我的好婆婆,桥可不能堵,家家户户收稻谷,拖拉机要运稻谷回家呢。”香儿慢慢走上前,轻轻扶着桂婆,顺便掏出手绢,边给她擦汗,边笑着说。
  “哎,这大车小车装得满满的,日夜不停地往桥上跑,桥会压垮的。”说着说着,桂婆顺势坐在土堆上。香儿知道桥就是桂婆的命,桂婆家三间青砖墙、黑色瓦的房子就在桥南头。大集体分田到户时,大田、小田,桂婆都不要,她就要桥北边这块田。桥南桥北,桂婆每天在桥上穿梭,除了在家吃饭睡觉,就是到田里割谷栽秧,浇地种菜。
  咚咚。桥上石头脱落掉进水里了,桂婆拿着铁锤,找来一块块石头给补上。下大雨了,桥上沙粒被水冲走,桂婆就从河里挑来沙子,把路铺得平平展展。
  “桂婆,起来吧,知道你爱着这桥,心里想着春伢。可是,国家解放这么多年,你还……”
  “春伢、春伢,跟娘回家,跟娘回啊。”香儿话没有说完,桂婆朝着北方又喊起来,喊完还唠叨着,“春伢当年就从这桥上走的,娘喊儿子名字,他就知道回家路,我心里踏实。”听到桂婆凄凉的喊声,说出这么多年在桥上呼喊不停的原因,香儿手忙脚乱,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多时,香儿终于明白,这富家河可是不简单,那个闹革命,求解放的年代,富家河一带就有一百来个小伙子参加了红军。
  桂婆老伴在兄弟中排行老幺,因病离开人世后,抛下她和未成年的儿子春伢相依为命。那年,老大、老二、老三都参加了红军。
  “乡亲们,红军要北上抗日,要离开根据地了,我们会回来的。”那天早上,水田里稻谷刚刚收回来,秋风把树叶吹得沙沙地响。对着富家河老老少少送行的乡亲,红军首长站在喊儿桥上大声喊。
  “大伯、大伯,我也要参加红军,带上我吧。”人群里,桂婆儿子春伢冲出来,钻进红军队伍,紧紧拉着自己大伯的手不放。“春伢,不能去,你才12岁啊。”桂婆流着泪,上前拉着春伢。“不,我要跟大伯参加红军。”春伢抱着大伯的大腿,紧紧不放。
  嘀嘀哒哒。军号响起来,戴着红星帽,扛着钢枪,两排整整齐齐的红军队伍,高举红旗,一路向北出发了。
  “娘,等着我,我会回来的。”队伍中,春伢的喊声,桂婆老远听得见。
  “伢啊,儿啊,跟娘回家吧。”儿是娘身上肉,这么多年,富家河的一些婆婆妈妈像桂婆一样,想儿心痛的時候,总要到当年和儿子分手的桥上,朝着北方喊,呼唤儿子的名字。慢慢地,人们都将这桥叫做“喊儿桥”。
  “桂婆婆,你放心,不要折腾身子好不。昨天村里商量了,这桥,村里要出钱修修,还要在河上面建一座新桥,拖拉机、重车都不在这桥上走了。你家房子、水田也要保留好。”香儿左手拉着桂婆干瘦的手,右手轻轻抚摸拍打着桂婆后背,在她耳边轻声地说。
  “春伢、春伢,跟娘回家,跟娘回啊。”桂婆对着北方轻轻喊着。太阳正当顶,阳光照在桂婆爬满皱纹的脸上,反射出黝黑的光亮,微风阵阵吹过,把头上白发轻轻地吹起。
  “桂婆,我的好婆婆啊,春伢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香儿流着泪说。
  “香儿。”桂婆慢慢站起身,伸出干瘦的双手,紧紧抓着香儿微微颤抖的手,两行泪水从眼眶里慢慢流下来。喊儿桥上,一老一少抱在一起,哭成泪人。
  点评:
  一个红军出征,母亲送儿上战场的老题材,但作者写得不一般。成功之处,在于从一个老婆婆日夜思念不归的孩子的角度来进行侧面描写,就分外地感人,又让我们感到真实。无数的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我们当代的文学作品,应该讴歌他们的壮举,鼓舞年轻人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明天前赴后继。
其他文献
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  他的字有体,有格,庄里人公认。他的字一出手,就有人点赞。他的字贴哪挂哪,就有人看。  年底,宋云樵在宋庄写春联,写福字。  他写春联,写各种体。红纸一铺,墨水一蘸,笔在纸上,就听话一般起落。欧、颜、柳、赵四体均写。点横撇捺,每笔每画,他都写得到位。庄里认得小篆和草书的人不多。有时,他适当写一点小篆和草书。  庄里人爱福惜福。  宋云樵写福字,也写各种体。写福字,多
这是日本著名微型小说作家星新一的作品。星新一,1926年9月生于日本东京,东京大学毕业,担任过星记制药公司经理。自1959年日本流行微型小说以来,星新一始终在数量和质量上遥遥领先,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說的鼻祖”。他的作品,较多地写科学幻想的曲折故事,把现实与科幻结合起来,酷似童话,情趣盎然,又寓教于乐,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都喜爱。《试制品》便是他较精短的作品之一。  本文写科学研究者遭遇强盗抢劫
2021年第4期《金山》刊发笔者的《名家“模仿”,要将微型小说带往何处去?》,本是一个不经意间由“现象”而阐发的一点感悟,却引起了读者、批评家的关注。据严主编在群里说,这篇文章“引发了震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微型小说圈众说纷纭,我稍感压力。有作家打我电话说:严主编啊!你可不要趟这浑水呀,天下文章一大抄,我所掌握的名家抄袭的名单就有一大把。你这样下去对《金山》杂志不利,众人的吐沫就会把你
最近,曹贝克迷上了一本书,叫《昆虫记》,是19世纪一个名叫法布尔的法国人写的。曹贝克读得津津有味,觉得自己和法布尔有一个共同点——都喜欢研究虫子。但是法布尔写的有关昆虫的文章,那可比他写得要生动有趣得多。  今天要学课文《蟋蟀的住宅》。上课了,光头老师首先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你们知道吗?有个小家伙,它的小名叫‘蛐蛐’,大名叫‘蟋蟀’,这不起眼的小家伙居然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
侯发山的《火眼金睛》写了一个杂技师傅如何对待徒弟的故事。因过于危险,师傅大高不肯把绝活“火眼金睛”传授给徒弟阿三,以致阿三和他的父亲老树对大高心生不满。一次表演中,本想加害大高的老树,却阴差阳错害了自己的儿子。之后,大高不计前嫌,悉心照顾起了眼睛失明的阿三,并教会他一些能养活自己的杂技。故事写到这里,基本上完成了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一个严明、慈悲的杂技师傅立起来了,放下仇恨、怀揣大爱的主题也显露出
在某些方面,我或许没什么发言权,但在“理财”方面,我可是很有心得的。不信?你往下看。  在班里,我和4个好朋友建立了一座流动图书馆。我们5个人1个负责推销,3个负责带书,1个负责统计收入。“顾客”一次只能租1本书,租一天书交5元,我们每人可以分到1元。  刚开始,我们的生意很好,但好景不长,顾客日渐稀少,我们一天能赚1元钱就很不错了。于是,我们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1.租书10次以上,送3张免费借书
21/2020总第951期  《读书》杂志上一篇对戈登·伍德史学名著《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的书评中提到:将美国放在西方政治传统中,是否能跳出“兴亡周期律”?伍德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国父们”建立了一套多元代表制度,任何群体的利益都能得到伸张。  面对蔓延全美的反种族主义抗议,我采访的美方人士全都保持着这种制度自信。《新共和》的政论作家说,特朗普肯定会因对弗洛伊德的态度而输掉大选;普林斯顿大学的政
中美联合制作的多媒体舞剧《春江花月夜》(英文剧名PEARL),以全新的国际视角,融会多元文化,通过动态的语汇形式讲述了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和诺贝尔两个文学奖项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人生故事,剧中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分别以春、江、花、月、夜五个篇章,对应着赛珍珠的青春、旅行、创作、思念与梦想,着重表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对赛珍珠的实质影响,用中国传统的诗词意境和舞蹈艺术的国际语言,用片段
我已不记得自己第一次读这篇《紫色人形》的具体时间,但对自己当时所受到的那种震撼和感动,我却一直记忆犹新——读罢这篇作品,我已是泪流满面。  事实上,如今,当我已是不知第多少遍重读这篇作品时,我的眼眶还依然要忍不住潮湿起来。  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我的,是那犹如“一枚巨大的纪念邮票”一般的、印在那块洁净的豆青色油布中央的“两个紧紧偎依在一起的淡紫色人形”。  这“两个紧紧偎依在一起的淡紫色人形”,演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