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参赛选手跟踪调查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ruby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已有66年历史的最高等级国际中学生科技竞赛,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被誉为中学科技竞赛的“世界杯”,参赛选手们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在高中阶段得以展现。通过统计,2000—2015年,中国在Intel ISEF中共获得275个奖项,上海代表团获得了39个二等奖以上项目中的l5项。
  国外的青少年科技竞赛起步较早,美国的科学人才选拔(STS)始于1942年,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始于19so年。关于青少年科技竞赛对于学生个体、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国外学术界、竞赛组织机构已进行了持续研究和长期追踪工作。根据美国科学与公众社团2015年的官方数据显示,在过去的60多年间,STS获奖者中诞生了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位菲尔兹奖获得者、5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30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5位美国工程院院士。然而,我国国内学界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追踪研究却并不多见。
  本次调查追溯了上海从2000年起至2014年的44个获奖项目组(占所有获奖项目的97.7%)中57名参赛选手的发展现状,对20位参赛选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聚焦上海地区的ISEF选手,将他们的发展历程作为主线,探寻他们在学业、科研、社会活动方面的发展特点。
  学业与生涯发展
  在高等教育阶段,参与调查的ISEF参赛选手均就读或毕业于国内外一流高校。有50%的参赛选手就读或毕业院校为美国一流大学(包括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38%的学生就读于国内高校,其中,就读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的占到3l%,另有7%的学生就读于国内其他“985”重点高校;还有12%的被调查者就读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如日本、加拿大、以色列、中国香港(图1)。
  在生涯发展上,有意愿或已经修读博士学位的受访者占到75%(图2)。有80%的受访者期望或选择了与科研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工作;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达到25%,成为受访者在科研、外企(就职企业包括英特尔、微软总部、迪斯尼总部等)之外的第三选择(图3)。不论是自主创业,还是在外资企业工作,他们都展现出了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访谈结果显示,在ISEF参赛过程中承受压力、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求知欲的满足,以及在比赛中所获得的信心,都为他们高中后的科研道路提供了激励。
  ISEF的作用与影响
  在学业发展上,ISEF的参赛机遇帮助他们迅速找到了兴趣,在科研领域找到了前进目标和发展方向,使他们较早地明晰了科研专业的发展路径,95%的被访ISEF选手的大学专业和ISEF参赛学科有关(图4)。ISEF等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成为他们人生的关键点,也为高校和社会储备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军。
  ISEF等青少年科技竞赛的教育模式适应了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特点。90%的受访者将兴趣作为参加ISEF比赛的原因,ISEF的参赛课题是他们自身的兴趣所在,其中极少包含压制、强迫的因素。由于参赛过程对于选手的素质有多方面的考查,参赛流程要求参赛者自主构思项目,设计研究路径,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项目构想,解决实际问题,撰写论文,而不是停留在学校考试中的应付“答题”,这为其在一般教育模式以外开辟了窗口,满足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特点及学术发展的进一步需求。许多参赛选手表示,对竞赛投入的精力超过了对日常课业的投入程度。可以看到,ISEF的备赛过程是教育领域中自主学习的良好范式,教师只需为学生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针对个体相关领域的知识学习进行查漏补缺,提供适宜的瓶颈突破口。这种教育体验更为自由、高效,有许多受访者表示这样的学习成果也更为显著。
  受访者普遍认为,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综合素质中,表达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研究态度更为重要,其次要求的是扎实的文献收集与数据分析能力、英语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ISEF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备赛过程中,他们的科研基本素质得到了集中锻炼,有5位受访者在本科时期就发表过l篇以上论文,其中l位受访者发表了5篇论文,这与ISEF的学术规范训练有直接联系。此外,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参赛选手进行更广泛、直接的对话交流,他们开拓了国际视野,也看到了国外青少年科技人才课题项目的研究现状。
  成长的普遍规律与特点
  调查发现,ISEF竞赛选手的成长路径与教育经历存在共性。许多参赛选手回忆了童年时期喜欢的玩具,提到了对动手操作、“拆东西”的兴趣。他们喜欢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到科学学习与研究中,以实践作为接触、了解、突破问题的方式,这正符合ISEF的参赛要求——基于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能力,区别于单纯理论灌输与概念解读。在访谈中发现,受访者普遍对于苛刻、严格约束、僵硬、机械式的教育模式感到不适应,甚至拒绝。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刷题”模式则难以满足他们的发展特点。部分学科教学所采取的死记硬背模式,使他们疲于应对日常学业。普通教育模式的知识往往局限于教材、考点,学校日常学习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难以帮助他们拓展自身,得到进一步的专业发展。这样,不仅无法在学校日常学习生活下发展他们的特长,还削弱与剥夺了他们在高中阶段进行多样化学习的自由度与空间。
  家庭背景方面,有15%的被访ISEF选手父母直接从事科研工作,60%的选手家庭并没有亲属在科研领域工作。而家庭教育观念呈现了相似特点:家庭的教育氛围普遍民主、宽松,父母会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发展,父亲与母亲对于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支持程度均较高,无显著性差异。有55%的选手表示家庭有浓厚的科学氛围(对于科学的关注度和兴趣度),在访谈中,大部分参赛选手们都提到了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
  科学社会团体对ISEF参赛选手成长的影响
  相关科学社会团体提供了充分的科研资源、条件与环境。以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社为代表的从事科技创新教育的社会组织,在参赛选手的备赛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在提供设备、辅导课题,帮助学生处理、安排学校课程上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对于科技创新选手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受访者们普遍提到,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相关科技创新教育社会组织为他们提供了多种类的条件和渠道,给予了人力、物力等资源,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活动环境。
  科学社也为许多高中阶段青少年开拓了一种与学校教育差异明显的培养方式与途径。其授课模式不同于学校教育中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研究。科学社提供的科学训练使得他们在上大学后更快地适应了科学研究路径,摸索出了适宜自己的课题和项目。上海青少年科学社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助教作为课题辅导教师,联系、邀请重点大学的相关教授定期进行项目审查与评测,这种“专家辅导和助教管理”模式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渐改进项目;在提供课题评测的同时,督促学生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整体的科研素质;帮助学生互相磨合,提升课题中各成员的协作能力。
其他文献
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具有内源生物钟,可以产生周期为24 h的生理节律。这种生理节律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可对生物体的多种生理过程进行管理。对于动物来说,这种生理节奏由大脑中的内源生物钟产生,当生理节奏需要与不同时区重新同步时,就会产生时差感。与此相反,植物的生物钟功能在细胞水平运行并互相作用,从而使植物组织、器官以及整个植物体产生生理节律。植物的生理节律可管理植物基因表达的时间,如光合作用基因在从早上到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ISEF)是全球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中学生科技竞赛,迄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1997年开始,Intel公司成为ISEF的冠名赞助商。每年全球约有700余万高中学生参加各级ISEF附属赛事,其中只有1500名佼佼者能参与到最后的决赛之中,彼此分享和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赢取总额达到400
活动背景  当前,中学的天文科普教育往往是硬件投资多,开展活动少。学校把精力放在高考而忽视课外活动固然是重要原因,但也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天文科普教育的开展。例如,天文观测活动基本都在夜间,学生的安全令人担忧;现在城市里光线和空气污染都很严重,根本不适合进行天文观测。这些因素使得学校价值数十万的天文设备沦为摆设,落满灰尘。我校另辟蹊径,用现有设备对太阳进行观测,只要天晴,太阳观测效果都不错,活动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是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于2006年共同倡导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促进科技馆、科普类博物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校外科技场馆增强其科技教育功能,设计组织各类科普活动,加强青少年的参观体验,促进校外科技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把科技场馆的教育资源和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结合起来。2006~2009年,全国累计有48家科技场馆、青少年科技中心参
简介    恶臭污染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各国广泛的重视,被许多国家认为是仅次于噪声的六大公害之一。目前广泛采用的除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香料掩蔽法、吸附法、氧化法、微生物法、等离子体法和植物提取液净化法等。其中,利用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技术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研究应用已日益成熟,而国内在这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本人进行的研究选取山西省忻州市凤凰山植物园的泡桐树叶为实验材料,经过乙醇浸提,石油
木星是一个早熟者。最新的有关陨石年龄的测量显示出,这颗巨大行星的内核在太阳系的首个100万年间便形成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木星的存在将有可能解释为什么内行星是如此之小,并且有可能解释地球存在的原因。  此前,天文学家对木星年龄最好的限定来源于通常情况下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模拟研究。在一颗年轻恒星周围,会形成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渦流盘,像木星那样的气态巨星会通过吸附涡流盘中的气体物质而成长。这些涡流盘的存
研究背景  在大数据时代,面临数据海量、多样性和价值稀疏性等特点,能不能用某种方法快速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投的新朋友呢?能不能利用大数据分析解决潜在好友推荐的问题呢?  移动定位社交服务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友方式。这类应用通过将用户的位置数据在地图上可视化,让用户相互分享生活经历,结交新的朋友。潜在好友和位置推荐作为移动定位社交服务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已经被应用到很多交友软件当中。但是,
背景  训练击剑运动员尤其是初学者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们不能精确击中目标。由于击剑的技巧较难掌握,很多同学参加击剑兴趣班后很快便放弃,半途而废。不只是击剑需要运动员精准地瞄准一个点,其他运动例如篮球、手球、足球等,也要求运动员把球投到或踢到一个特定位置。因此,我们决定设计本产品,以帮助教练快速分析运动员动作的偏差,用更短的时间纠正运动员的姿势,提高运动员的水平。经过多番讨论,我们决定发明一个能够
2017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西安交通大学分营活动注重科技体验与动手实践,将理论指导与操作体验合理搭配,展现出科学魅力与科技创新的内涵。名家大师讲座——中国女院士中唯一一位将军邱爱慈与营员面对面,解密“两弹一星”;扬帆远航——营员与优秀工程师、优秀学生直接沟通,了解科技创新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感受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科学探索实践活动——营员走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体验前沿科技,领略科技创新对于时代发展的推
2015年2月7-8日,中国科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非正规教育合作项目2015年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内蒙古、青海等12个项目省、区的50多位省级、县级项目工作人员、项目教师代表、项目推广学校领导和项目专家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单长勇出席会议并致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处王广宇女士出席并讲话,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项目处处长朱方主持。会议总结了非正规教育项目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