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男性”该让出统治地位了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f1s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标准男性”?


  沿着泰晤士河划船上行,你会来到河流弯道,看见一栋栋巨大的图腾高耸入云。大块石料被凿成阳具形状。这些奇妙的文化产物来自一个了不起的群体。我们身边都有人来自这一有权有势的群体,但我们极少(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坐拥权力恰恰因为他们是这特殊群体的一员。
  在我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审视这个群体。他们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在英国,他们大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从世界范围看,或许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借用人们对“紫衫行动”的经典评价:他们散布在人群之间,藏匿在我们眼前。我对他们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手握英国乃至西方世界绝大部分权力,却堂而皇之,无人质疑。
  他们占据社会金字塔项端,有心或无意地将自身价值观和偏好强加给其他人。他们脖子上挂着五彩斑斓的阳具形编织物,在政府(百分之七十七的成员)和会议室(富时指数公司百分之七十九的主管、百分之九十二的常务董事)里充当主力军。毫无疑问,他们就是白人中产阶级异性恋男性,通常是中年人。自古以来,该群体能取得过高的影响力,和其中每一个身份都有关系。我努力想找一个词,既能代表这个群体,又朗朗上口,不会让书页间充斥“白中产中年异男”那样乱码似的缩写。“白色元点”值得考虑,但我最终决定称这类人为“标准男性”。我喜欢“标准(default)”这个词,因为它不仅代表“不做更改下的默认状态”,还与我即将谈到的某群体在某些方面比较契合,比如“拖欠”和“逃避”。
  你可能会觉得,如今英国进入21世纪,讲求政治正确,情况已大有改观。但不知怎的,伟大的白人男性雄风不减,继续霸占社会上位高权重、收入丰厚的角色。他们拥有出色的教育背景,举止得体,自信迷人,性吸引力强(我喜欢管这叫“有钱”),轻易将权力纳入囊中。当然了,他们能拥有那些特质,主要靠的是先天身份,而不是后天成就。
  无可否认,我在很多方面都符合标准男性的条件,但我觉得,自己出身工人家庭,从事艺术工作,又身为异装癖,所以能在文化认同上与权力之塔保持足够的距离,能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它。

成为标准的标准男性


  一谈到身份认同,我们很容易立刻联想到与标准格格不入的人,或者说不同寻常的人、特殊的人。標准男性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很大程度上,他们就是标准本身。
  不知为什么,他们的世界观、社会观都与主流叙事话语高度重合,非常容易混淆。我们无法将他们的思维和感受从“恰当、正确”的社会观念中割裂开来。这就像过去,用上流社会口音、标准发音或BBC腔说话的人坚持说他们没有口音,只有北方人和穷人才有口音。我们的一呼一吸都在标准男性的世界里:难怪他们能取得成功,社会很大程度上就在按他们的规则运作。标准男性的世界观被植入政府、媒体以及商业运作,令社会内部出现偏袒(有时明显,有时相当微妙),从而有利于标准男性的性别、种族和阶级。标准男性推崇利润、效率、自主和志向等务实的目标,将它们置于社会凝聚力、生活质量、文化生活及幸福指数等情感层面的成就之上。父权制几个世纪的改造,令社会已适应了偏好中产阶级男性的视角。要想促进社会平等,就必须将标准男性的思想意识从社会内部分割开来,加入其他相互竞争的视角,从而建立一个公平的世界。
  谈到身份认同,我们通常想到坐轮椅的黑人穆斯林女同性恋这类群体。这是因为,人们似乎只在身份认同受到挑战或威胁时,才将它作为议题提上日程。若我们的身份认同不会带来任何麻烦,我们就不会去关注它;若我们不得已因性别、种族或阶级而遭受不快,往往意味着体制内存在偏见。我们的老牌标准男性极少受到存在层面的威胁。他们无忧无虑,从来不需要主动为自己争取权利、捍卫领地。几千年来,男性力量影响着我们生长的社会,塑造了一个有利于标准男性的体制,并使所有人相信,这个体制是自然而普遍的事实。可事实恰恰相反。问题就在于,很多男人自以为完全理性,却没有意识到自已那套行事准则正好是高度利己的。
  标准男性将自己作为参照点,用以评判其他人的价值观和文化。或许他们自己都没发现,他们把自身当成了身份认同坐标的零度经线。
  标准男性按照自己的形象锻造社会,时至今日,甚至影响了其余群体的观念和感受。这些群体接受了他们的价值观,因为那些观点就来自我们的长辈、教育体系、政府和媒体。在塑造我们内心的想法方面,标准男性的办法不计其数。我们努力想达成的、理想化的自我形象,都被他们一手塑造,以符合他们的需求。我们脑中都有一个男子气概部,里面有个办公室,塞满标准男性,他们不断往我们的潜意识里输送信息。标准男性赞扬的东西就一定好,批判的东西就一定坏。于是最后,一些人开始厌恶自己,只因脑中的标准男性斥责他们是女人、同性恋、黑人、蠢蛋或野人。
  几个世纪以来,标准男性深深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要想将这些影响剔除绝不简单。有一次,一位朋友搭乘从埃及起飞的航班,飞机即将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时,他低下头,看见了伦敦西部富人区一排排仿都铎风格的房子。他指给身边的埃及人看,并说:“哦,好吧,又回到无趣的老英格兰了。”埃及人回答:“啊,但我觉得它们非常有异域风情。”他说的没错。对世界大部分地区来说,标准英国人不过是一个滑稽的外国符号,头戴圆顶礼帽,身着萨维尔街西服,一口休·格兰特式口音, 像雷吉·佩林那样住在舒适的郊区半独立式住宅里。然而,这些民族服饰和传统却超越其他文化,成为全球权力精英的形象代表。领袖们穿这样的衣服、说这样的语言、接受这种模式才是社会“应有的样子”。
  多个世纪以来,经验主义和思辨能力都被打上标准男性的烙印。这不一定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但他们才是被赋予合适时机受教育机会、闲暇时间和权力,将自身想法散布给全世界的人。在人们脑海中,教授长什么样子?法官长什么样子?领导长什么样子?   要等很长一段时间,卡通片里法官的经典形象才会变成索尼娅·索托马约尔,领导的经典形象才会变成安格拉·默克尔。标准男性还垄断了正式场合的审美。这世上,若有人想在政治、商业或媒体领域受人重视,基本都会打扮得像标准男性,身穿两件套灰色西服。“权威打扮”不是无缘无故变成这样的。我们都见过各国领导人的曝光照:着装颜色和款式都过时得惊人。结果就是,许多女人也接受了这副朴素的不起眼的衣甲。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安格拉·默克尔的着装合情合理,朴实无华,整个一个女版的男士装扮。希拉里·克林顿竞选总统时,也采用了相似风格。在某些商界女性口中,这种消减自身女性特征的行为叫做“变为第三性”。
  标准男性的身份认同无孔不人的原因,也在于它巧妙地将自己伪装成了“正常”, 而“正常”和“自然”一样,都是危险的词汇,常常是仇恨和偏见的根源。少数群体受到压迫,就经常被“你这样子不正常”的句子公然指责。此类攻击背后的思维方式,也在塑造我们最传统的日常生活模式。我们要持续关注看似微小的不公,原因在于,消灭这些习以为常的干扰,就像关掉一台嗡嗡作响的排气扇,我们可能会发现,生活就此愉悦多了。正如谢尔·布尔格·卡特在《优质女人》一书中所写的那样:
  如今的职业女性,尤其是就职于传统男性支配领域的女性,不再面临第一代性别歧视(有意识地排挤女性),而面临一支更难识破的敌人:第二代性别歧视。这种歧视阻碍她们进步,徒增她们生活的压力。根据机构中的性别研究中心的定义,第二代性别歧视是“某种职场文化和行事方法,表面看上去中性自然”,实质反映了男性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因为在传统工作安排的发展历程中,男人始终占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标准男性统治了大半个世界。他们做出的贡献不少,但是时候让出统治地位了。我相信,政权构成多元化只会令社会更美好。女人和少数族裔能带来相当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决策产生影响。
  情况在变化。女性主义者的言论在进一步渗入主流话语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平等。甚至男人也开始思考,若让女人拥有同等机会,世界兴许能更加美好。
  一场革命正在发生。我不愿使用“革”开头的这个词,因为它让人联想到留胡子的年轻人(男人确实更喜欢付诸此类行动),容易令人感觉突如其来、暴力激进。可这不过是又一有害无利的印象。根据我的体会,真正造成深远变革的革命,往往诞生于和平年代,且在深思熟虑下发起。
  标准男性长期统治的局面开始动摇,但进展缓慢。全球范围内,政治正确已从“疯话”演变为常识。人们谈论平等时,不能再有危机感,而要认识到它的必要性,轻松自如地去面对。我们要重新构建男子气概,才能让男人适应平等社会。有人会争论说,男子气概骨子里就包含统治的冲动,必然与现代思想及其构建的公平社会相违。或许男子气概本质上就是有不民主的一面。男人需要审视,他们的性别力量遭遇最严重的衰退到底是因为什么,再询问自己,这衰退与构建和谐的现代社会有什么关联。在这里,我想讨论的核心话题之一,以及书名为《男性的衰落》的原因正是:随着女人获得应有的权力,部分男人的地位会下滑。那些发现自己能力不足,从而遭遗弃或走下坡路的男人必然会愤怒。他们要承受矫正的阵痛期,但矫正势在必行。他们也许会埋怨女人,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无益的男子气概,还有统治精英队伍里的其他男人,那些政坛、会议室、媒体、文化界和学校的领袖: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将影响人们如何思考。如今权力阶层加入了新面孔,开始比过去更能反映真實的社会面貌,但要其真正达到与现实相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男性的衰落》)
其他文献
大杓鹬、鹡鸰、鹪鹩、鸺鹠……刚接触观鸟,许多人就差点被“报鸟名”吓退了,鸟的名字里,怎么有那么多不认识的字?   一查字典才发现,原来这些鸟字旁、有时连输入法都拼不出来的生僻字并非鸟类学家的生造,大部分都古已有之。上古时期,先民就根据鸟的体形样态、颜色花纹、动作习性,乃至鸣叫声,对它们进行了粗略的分类,并造出不同的字分别命名。比如“路”有“大”的含义,从“路”得声的字也多有“大”的意思,“鹭”是
1月9日,朝鲜和韩国代表团在板门店韩方一侧“和平之家”举行朝韩高级别会谈。火药味最浓之时,突现橄榄枝。这种大起大落之间必有玄机。  去年11月29日,朝鲜不顾一切地发射了据称可以打到美国本土任何地方的洲际弹道导道,再次狠狠地触痛了国际社会的敏感神经。联合国安理会以15票支持、0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第2397号决议。决议虽格外严厉,却明确将回到谈判桌上的机遇留给朝鲜。显然,朝鲜和韩国都适时抓住了平
90后曾被贴满标签,诸如叛逆、任性、自我、垮掉的一代,他们选择用一些自嘲方式进行“反击”。而在现实生活中,全职打游戏、专门教人优雅品酒、为宠物摄影、沉迷密室逃脱……这些被认为不务正业的工作,正是由于他们的推动而“登堂入室”。在当下,越来越多90后年轻人选择新兴的小众职业,大有我自举杯任逍遥的范儿,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新奇好玩。记录你曾来过  林玉洁见到那只萨摩的时候,它很快就要被安乐死了。  那是一只
在刚过去的“双11”,购物了没?晚会看了没?抑或边看晚会边购物?如果答案是最后一个选项的话,那么恰好可以证实,“双11”晚会已经成了一种“新民俗”。它在春晚到来之前,提前给人们制造了一个属于集体的,欢欣而热闹的场景。  今年的“双11”晚会达到了创纪录的7台,整个娱乐圈近乎倾巢出动。其中某台晚会的演出阵容,豪华程度堪比春晚。按照传统办晚会的思路看,想凑齐这么多明星是件难事,但“双11”晚会做到了。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还能大大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效果和效率,为优化综合职业教学水平提供重要保障。本文首先阐述了职业精神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而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就如何有效渗透职业精神教育提出实践策略,以期为相关院校老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精神教育;策略  
2009年,老布什(下跳伞者)由美国陆军金骑士跳伞队陪同跳伞,庆祝自己85岁生日。  乔治·赫伯特·布什  出生于1924年6月,毕业于耶鲁大学。1942年加入美国海军,1964年从政,1974年被任命为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1980年当选美国副总统。1988年,当选美国第51届第41任总统。  与常人一样,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这一生,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他最大的憾事或许就是寻求连任时,被不知名小伙儿
大概由于母亲文化水平比较高,她极少啰唆,更无废话。她说的话很像“格言”,我大多牢记在心,也努力付之于行。但实践的效果和初衷大半不符。这里,以母亲的三句话为例,做个简单的说明。  第一句:女孩子,不要占小便宜,否則要吃大亏。  实践的结果:我从未占过小便宜,但大半辈子都在吃亏,而且是吃大亏。  第二句:你要会讲话,会写字,也要会穿衣,这是面子功夫,为的是以后能谋个好差事,有碗饭吃。  实践的结果:写
2011年10月17日,沃尔玛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耀昌宣布离职,沃尔玛亚洲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思哲将暂时兼任。外界推测,沃尔玛换帅是由于最近的“绿色猪肉”事件。回顾沃尔玛在中国的15年,可谓磕磕绊绊:从经营不善到负面新闻不断,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巨头在中国究竟得了什么病?    从“换猪肉”到“换总裁”  2011年10月9日,重庆市工商局宣布,沃尔玛在重庆的13家门店因贩卖假冒的“绿色猪肉”,被
美国大学生的学费贷款问题,跟中文媒体最近广泛报道的国内大学“校园贷”、学生“微商贷”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也不完全因为高利贷和诈骗,但是它遗祸很广,尤其是近十年来美国的贫富分化加剧后,学生贷款成为压垮中下层年轻一代的最后一根稻草。   美国大学的学生贷款困境,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加剧,历经十年,三届总统任期(奥巴马和特朗普)都没有解决。数量之巨,1.3万亿美元,负担大学贷款的人数达4300万,
【摘要】在路遥的著作《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是坚守黄土地的老一代农民艺术形象。在孙玉厚的家庭教育观中,他既有乡村优秀传统道德观,又有根深蒂固的宿命观。通过分析孙玉厚的家庭教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老一辈农民在时代变迁中所承载的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细微变化。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孙玉厚;家庭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平凡的世界》中,农民孙玉厚没有多少文化,却培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