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几点尝试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N_cntj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课题,本文就阅读教学和应试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阅读答题技巧等方面尝试提高学生的阅读应试能力。
  【关键词】阅读 略读 研读 综合组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本文想从细小的方面入手,谈几点自己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做法。
  一、略读文本,勾画关键语句
  通过快速扫描后,紧接着深入文本,进行阅读。要求学生进行略读,浏览全文,找出每个段落中的关键句,因为关键句是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特点。比如《草堂·诗魂》第18题: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4分)答案是: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这句就是第二段的关键句。所以只要把这篇文章中的关键句勾画出来,回答以上类似问题就显得非常简单了。
  二、细读文本,锁定答题区域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
  三、研读文本,找出重点段落语句
  阅读现代文的目的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以《一幅烟雨牛鹭图》为例第16题: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明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考点就是“理解鉴赏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和C级。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第17题: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分)考查的就是是对文中重要词语“鲜亮”与“滋味”的理解。研究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考查对重点段落的理解。
  四、品读文本,找清艺术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分析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
  如1999年高考题《创造宣言》第22题,“‘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2000年高考题《门》的第23题的第1小题,要求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
  2000年高考《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006年江苏高考《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考点是“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比。
  如2004年江苏高考第20题:(6分)(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此题考查的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反复。
  如 《报秋》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什么。(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什么。”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5.排比。
  如 《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
  6.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避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1题“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这几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如果目标落实到位,运用得法,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一定能得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江苏海头高级中学;22200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