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有效”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让学生获得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有进步和发展,说明就是有效果的,反之就是无效的。在教学中的有效性主要有三种含义:(1)有效果:这主要是指将教学后教学效果和备课前的预期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如相互吻合,则是有效果的。这是一个事后的监督评价,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衡量的。(2)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 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而言,我认为,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
任何学科的建立都是从生活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与知识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知识的原理,掌握知识。小学数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与生活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是否丰富,教师是否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教学《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有一家公司招聘工作人员,他们的招聘启事是这样写的:“我公司急招员工若干名,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与本公司联系。”一个小伙子看了挺高兴,报名并最终应聘上了该职位。可是到月底发工资的时候,小伙子发现自己才领到了1000元的工资,他很不理解,以为是弄错了,就去找公司领导,该领导拿出工资表让他看,他才恍然大悟,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吗?这是现实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说:“那是他‘被平均’了,领导和其他老员工的工资肯定要比他的工资高得多。”有的说:“这个平均工资根本就不能代表大部分员工的实际工资。”有的说:“员工的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可以取其中一个中等收入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时,我顺水推舟提出“中位数与众数”这一新知识,引入新课。
二、进行有效的探究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指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自主探索并非是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在教师建设性的指导下,才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索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体验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性,进而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
三、组织有效的合作
合作作为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杜威指出“学生应该是主动地在做中学”,“教育应包括学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会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这种民主程序必不可少”。合作交流作为新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彼此信任,没有信任,就不会有真诚的合作;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三个和尚没水喝”,不能相互依赖;在学生之间,要有分工,有交流,要能发挥各自的特长,有荣辱与共的意识。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事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个长方形”这道判断题产生争议,我决定把这道题交给学生讨论。我对学生说,你们要为自己的判断找到足够的证据。学生分成两派,有的低声讨论,有的翻阅书本、练习本。争论开始了,有的认为“把圆柱的侧向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因为书上就是这样说的;有的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也可能是个正方形”,因为练习册上就有这样的题。但正方形也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就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这时,一个女同学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她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圆柱侧面展开后也有可能是个平行四边形”。受到她的启发,大家也纷纷开始动手操作起来,结果还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个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对这次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大家的结果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出发点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一条高展开,就会成为一个长方形;如果不沿高展开,而是沿着一条斜线或曲线展开,就会是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我想关于这道题的对错已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这节课,教师是个组织者,也是个旁观者。学生通过合作、争辩,获取了数学知识,也获得了数学知识以外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有效学习。
四、实施有效的操作
数学知识的获取渠道有很多种,可以从书上获得,也可以在教师的传授下获得,还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数学教学如果脱离了过程,仅为传授知识而教,那也是无效的教学。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如果我们按照常规的做法让学生跟着老师开展模仿性操作,学生也能很快地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是对于为什么要除以2不能理解。实际上,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学生已学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对数方格、剪拼转化的方法也有所了解。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你们知道三角形面积是怎么研究得出的吗?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计算面积呢?”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对公式就不是表面的记忆,而是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这节课,学生通过做数学,学习了数学知识,并且获得比学科知识更为重要的诸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东西,它是有效的教学。
五、实施有效的评价
教师要正确认识评价的目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不能一刀切——对所有的人提出统一的要求和目标,要因人而异,对学生主要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例如,小组比赛时在黑板上评红旗、添笑脸、奖励五角星等;还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孩子回答完问题后,与之握握手或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果课堂教学中能实现以上五个方向的“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将指日可待。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
任何学科的建立都是从生活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与知识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知识的原理,掌握知识。小学数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与生活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是否丰富,教师是否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教学《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有一家公司招聘工作人员,他们的招聘启事是这样写的:“我公司急招员工若干名,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与本公司联系。”一个小伙子看了挺高兴,报名并最终应聘上了该职位。可是到月底发工资的时候,小伙子发现自己才领到了1000元的工资,他很不理解,以为是弄错了,就去找公司领导,该领导拿出工资表让他看,他才恍然大悟,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吗?这是现实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说:“那是他‘被平均’了,领导和其他老员工的工资肯定要比他的工资高得多。”有的说:“这个平均工资根本就不能代表大部分员工的实际工资。”有的说:“员工的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可以取其中一个中等收入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时,我顺水推舟提出“中位数与众数”这一新知识,引入新课。
二、进行有效的探究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指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自主探索并非是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在教师建设性的指导下,才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索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体验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性,进而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
三、组织有效的合作
合作作为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杜威指出“学生应该是主动地在做中学”,“教育应包括学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会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这种民主程序必不可少”。合作交流作为新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彼此信任,没有信任,就不会有真诚的合作;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三个和尚没水喝”,不能相互依赖;在学生之间,要有分工,有交流,要能发挥各自的特长,有荣辱与共的意识。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事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个长方形”这道判断题产生争议,我决定把这道题交给学生讨论。我对学生说,你们要为自己的判断找到足够的证据。学生分成两派,有的低声讨论,有的翻阅书本、练习本。争论开始了,有的认为“把圆柱的侧向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因为书上就是这样说的;有的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也可能是个正方形”,因为练习册上就有这样的题。但正方形也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就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这时,一个女同学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她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圆柱侧面展开后也有可能是个平行四边形”。受到她的启发,大家也纷纷开始动手操作起来,结果还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个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对这次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大家的结果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出发点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一条高展开,就会成为一个长方形;如果不沿高展开,而是沿着一条斜线或曲线展开,就会是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我想关于这道题的对错已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这节课,教师是个组织者,也是个旁观者。学生通过合作、争辩,获取了数学知识,也获得了数学知识以外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有效学习。
四、实施有效的操作
数学知识的获取渠道有很多种,可以从书上获得,也可以在教师的传授下获得,还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数学教学如果脱离了过程,仅为传授知识而教,那也是无效的教学。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如果我们按照常规的做法让学生跟着老师开展模仿性操作,学生也能很快地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是对于为什么要除以2不能理解。实际上,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学生已学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对数方格、剪拼转化的方法也有所了解。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你们知道三角形面积是怎么研究得出的吗?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计算面积呢?”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对公式就不是表面的记忆,而是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这节课,学生通过做数学,学习了数学知识,并且获得比学科知识更为重要的诸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东西,它是有效的教学。
五、实施有效的评价
教师要正确认识评价的目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不能一刀切——对所有的人提出统一的要求和目标,要因人而异,对学生主要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例如,小组比赛时在黑板上评红旗、添笑脸、奖励五角星等;还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孩子回答完问题后,与之握握手或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果课堂教学中能实现以上五个方向的“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