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引领下的课堂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活动加强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投身学习的热情. 活动教学、活动课堂更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教师的展示提供更多意外的生成和惊喜.
  关键词:活动教学;逆矩阵;课例评析
  本节课内容是笔者在江苏省第25期校长培训班上,开设的一节公开课.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选修4-2《矩阵与变换》中第四小节的内容,教学的目标是理解逆矩阵的意义;理解二阶矩阵存在逆矩阵的条件. 理解逆矩阵的唯一性和 (AB)-1=B-1A-1等简单性质,并了解其在变换中的意义,会从几何变换的角度求出AB的逆矩阵. 本节课笔者先从几何直观、变换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研究逆矩阵的必要性,体会实际生活、其他学科以及数学内部无处不在的”反向”、“逆”的现象和思维;然后通过第二大节学习的几种常见变换对应矩阵是否存在逆矩阵,加以分析哪几种有逆矩阵,另外几种为什么没有;最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推导出一般求逆矩阵的方法和公式,并且让学生在推导过程中体会逆矩阵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而对于逆矩阵存在的唯一性,笔者更多是让学生举例验证说明,并没有进行严谨、翔实的证明. 基于上述思考和分析,笔者结合本地区教改优势,借助如皋活动导学的先进理念,设计如下的活动单:
  [?] 活动单设计
  课题:逆矩阵的概念
  学习目标:
  1. 通过具体的图形变换,理解逆矩阵的意义并掌握二阶矩阵存在逆矩阵的条件;通过具体的投影变换,说明它所对应矩阵的逆矩阵不存在.
  2. 了解证明逆矩阵的惟一性
  3. 会求二阶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学习过程:
  活动一: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在第二节学习几种常见变换的基础上,通过图形的变换,让学生写出由左图变换到右图对应的矩阵,再让学生写出由右图变换到左图对应的矩阵,让学生初步体会“反”、“逆”的思维. 另外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其他学科中、数学内部的类似于这种“逆”的思维. 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研究逆矩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同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对比之前学习和研究“逆”问题的方法,可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从方法论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从“逆”的视角重新认识问题,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活动二:建构数学
  问题:对于下列给出的变换矩阵M,是否存在变换矩阵N,使得连续进行两次变换(先TM后TN)的结果与恒等变换的结果相同?
  (1)以x轴为反射轴的反射变换;
  (2)绕原点逆时针旋转做旋转变换;
  (3)横坐标不变,沿y轴方向将纵坐标拉伸为原来的倍做伸压变换;
  (4)沿y轴方向,向x轴做投影变换.
  设计意图:通过四道问题,一是让学生回顾第二大节学习几种常见变换所对应的矩阵,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逆矩阵的存在性,在前面学习的几种矩阵中哪些有逆矩阵,哪些没有逆矩阵,只让学生从几何变换的角度加以说明,不让学生加以严格的论证;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给出逆矩阵的符号;最后提出一个思考问题,为什么有些矩阵有逆矩阵,有些没有逆矩阵,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下面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思考:用几何的观点判断下列矩阵是否存在逆矩阵,若存在,则把它求出来;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活动三:数学应用
  探究二阶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一般结论:
  设计意图:通常情况是会给出几道例题,让学生尝试求解,但对活动教学,要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自己总结,自己获得知识. 所以这里笔者并没有给出具体题目,而是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两个二阶矩阵,其他学生选择做其中一道.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也为教师的发挥留下广阔的空间.
  [?] 教学实录
  1. 活动一的教学中,学生举出许多实际生活、其他学科、本学科的例子,尽管有些例子不是十分精准,但是都能很好地体现“逆”的思维.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位学生说:化学中的可逆反应,很精确地体现逆的存在性.
  2. 活动二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四道题,已经发现哪些矩阵有逆矩阵,哪些没有逆矩阵. 对于有逆矩阵的矩阵,学生通过建构的过程发现了逆矩阵与原矩阵之间的关系,两个矩阵的相乘为单位矩阵,即恒等变换. 笔者当时提出的一个问题以及学生的回答如下.
  教师:存在逆矩阵的矩阵A,A的逆矩阵如何表示呢?
  学生1:表示成.
  教师:为什么?
  学生1:因为xy=1,y=.
  教师:非常好.
  学生已经把矩阵的问题类比到实数问题,不仅领会了“逆”的思维,而且运用了类比研究的方法和表示方法. 当时在课堂上是意外的惊喜.
  3. 活动三教学是本节的重点,通常情况:教师给出题目——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评提升,总结——学生整理,领悟. 笔者打破常规做法,结合活动教学的优势,做了如下尝试:学生自己出题——学生自主解题——学生自己发现——学生交流做题、发现体验——学生自己提炼、总结. 这里笔者将重点阐述上课前的课堂预设,以及如何巧妙地处理课堂的意外生成.
  学生自己出题时,会出现一些情况,第一种情形:两道题都存在逆矩阵,学生可以按照定义求出逆矩阵,但这里就隐藏着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什么矩阵有逆矩阵,什么矩阵没有逆矩阵. 第二种情形:两道题都不存在逆矩阵,就会弱化重点内容,如何求逆矩阵,当然学生可以在笔者的引导下发现不存在逆矩阵的根源,进而转到求逆矩阵的一般方法. 第三种情形,两道题中一道存在逆矩阵,一道不存在逆矩阵,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矩阵存在逆矩阵的条件. 笔者课堂上出现的是第一种情形,只不过学生出的数据比较大,比较难算. 笔者过渡到对于给定存在逆矩阵的矩阵,如何求出逆矩阵呢?让学生通过求解的一般过程发现矩阵存在逆矩阵的条件,进而在此基础上,给出一道题(不存在逆矩阵的)让学生深化认识.   在学生提炼这一部分,笔者注重让学生观察逆矩阵公式的特征,让学生发现与原矩阵差异和特征比较,概括出分母、分子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逆矩阵的求法,本质就是待定系数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的效果以及与专家的反馈交流中,引发笔者从活动单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 活动单的设计的思考
  活动单通常由三大部分构成: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堂反馈. 其中学习过程中通常由三至四个活动组成. 与传统的导学案最大的区别是在活动单的设计过程中,处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第一要素,比如导学案中的教学目标变成活动单中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传统的做法是学生先做例题,然后教师点评;而活动单在设计时,就给学生、教师留下广阔的空间,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思考,交流合作,探究问题的,自己获取知识. 在本活动单中,体现也比较明显. 激发笔者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把活动单命制更加精致,如何更能切合学生认知需求,如何更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更易操作和交流等等. 笔者以为,教师在命制活动单时,应该站在系统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来审视知识,审视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来审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对本节课知识起到什么作用. 本节主要使学生认识、学习到该知识哪些方面,需要达到什么要求. 只有这样,在命制活动单时,才能有的放矢. 而对于具体的活动设计,采用什么方式呈现,更多依赖于知识本身生长的规律. 比如,笔者在设计活动单第二部分第三个活动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本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会求矩阵的逆矩阵,同时知道如何判定哪些矩阵没有逆矩阵. 围绕这两个目标,以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自我关注. 初稿设计时,如果直接给出两个矩阵,让学生求逆矩阵,这里就不能挖掘问题,与传统导学案授课没有区别,不能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 进而笔者把该部分留白,让学生自己出题目,自己解决,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得到共识. 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2. 课堂教学的思考
  本节课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是顺畅、清晰的,笔者在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体会学生意外生成给笔者带来的惊喜. 但在两个细节处理上,还值得反思. 在学生给出矩阵逆矩阵符号时,没有进一步追问,其他学生有没有另外的思考,以及没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领悟在数学内部其他模块知识同样体现着这种逆的思维. 还有一个细节:假如一个矩阵存在逆矩阵,那么它的逆矩阵是否唯一. 课本上给出了严格的证明,但笔者在这里处理时,只是通过让学生举例,来体会逆矩阵的唯一性,笔者思考,这里还是应该让学生体验这种证明的思维方式,或者让小组合作来体验,否则就削弱了这种证明思想的价值. 因为这种方法只在这里有体现,同时该方法是学生后续学习高等数学、群论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有点小小的遗憾!
其他文献
杨舟 编译  Green tea and matcha are products from the tea industry. They originate from the sameplant. However, their textures l and flavors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way they are produced.Green tea is
摘要: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懂而不会的问题,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也是学习中正常会出现的现象.判断学生是否真懂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教师需要通过精讲、引导,精练、点评,追问、反思的方式促进学生由懂而不会走向既懂且会.其中,变式训练是促进真懂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懂而不会:习题教学:变式  作为数学教师,一直困扰我们的是学生老是说“懂了”,但遇到同类型
In Louisiana’s Way Home, award-winning author Kate DiCamillo expands on the story of Louisiana Elefante, a fan-favorite character from 2016’s Raymie Nightingale.  When Louisiana’s Granny wakes her in
知識运用  (两部分,共20小题,计30分)  A)语法填空 从A、B、C三个选项中选择最佳答案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 )1. —Could I look at your new camera, please?  —Yes, of course you _______.  A. can B. could C. might  ( )2. —When did you _____
摘 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还在一直发展壮大,愈来愈多的人以一种快速简便的形式来首先取得她们想要的直接数据。电子商务应用减少了企业商品的开发及制造成本。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电子商务存有很多问题,包括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及电子商务管理问题。云技术的出现为这些电子商务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还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机遇。本文首先剖析了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并结合了云技术的特性,重点论述云技术在电子
摘 要 在信息化较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创新型教学,相对于过去传统单一较为枯燥的教学来说,互动性更强,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小组互动式教学。在创新型教学中融入以微视频教学为主的趣味教学,能够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同学们在通过有趣的课前自主学习之后,在课堂中进行互动交流学习,能够充分提升小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开始将目标放在了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希望能够通过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例题教学是在我国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找到的一种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这种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从而能更好地将此运用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高中数学;例题教学;课堂应用;实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各界
【新目標英语九年级Unit 1 STEP BY STEP随堂通参考答案】  Step 1  Ⅰ. 1. aloud 2. quickly  3. memorizing 4. vocabulary  5. differently 6. knowledge  7. pronunciation  Ⅱ. 1~5 DBCBA 6~10 BABAB  Ⅲ. 1. how; to; solve   2. Wh
★ What Is “Phubbing”?  什么是低头症?  Cell phones are a very valuable techno-  logy that has changed fundamentally2 the way we communicate and get information. But as with anything good, too much of it can
[摘 要] 数学概念、定理等内容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概念、定理的自然生成更是现行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揭示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通过定理的探究,渗透“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的认知方法和抽象概括能力.  [关键词] 问题驱动;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  数学概念、定理等内容是数学的重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