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发恒业:关联存贷款肥了大股东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ll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以来,顺发恒业(000631.SZ)的一季报、半年报和三季报归属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这是2016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状况。其中,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4.61亿元,净利润5.37亿元,同比分别下滑22.58%、37.70%;其实,公司净利润下滑早有端倪,从历年拿地规模、存货、预收款项等情况可见一斑。
  顺发恒业账面货币资金充足,但并未拓展地产业务,而是将其存放于关联方获得低息收入,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顺发恒业的主业经营或难以持续。

地产业务收缩


  2016年以来,顺发恒业并未新增土地储备,已有土地的开发也陷入停滞。
  从土地储备来看,2015-2018年年末,公司计容建筑面积分别为57万平方米、51万平方米、51万平方米、50万平方米。2015年年末,顺发恒业的待开发土地面积为54万平方米,2016-2018年年末均为45万平方米。2016-2018年年末,公司在建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分别为89万平方米、64万平方米、7万平方米,2019年上半年末仍为7万平方米。
  土地储备对房企至关重要,新增土地储备增速至少要跟上合约销售增速,龙头企业甚至要保证其土地储备可以维持三年以上的开发。充足的土地储备是房产项目开发的基础,更是房企的盈利来源。
  由于未新增开工项目,公司存货规模显著下降,由2015年三季度末的88.75亿元下降至2019年三季度末的7.84亿元,四年内下降了91.17%。
  缺乏新增土地储备和在建项目的支撑,顺发恒业代表未来收入的合同销售规模自然逐渐萎缩。2016-2018年,顺发恒业的合同销售面积分别为22万平方米、12万平方米、11万平方米,2019年上半年为2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分别为36.74亿元、25.35亿元、21.19亿元,2019年上半年仅为4.48亿元,远不及2018年上半年的18.21亿元。
  合同销售规模缩减直接影响预收款项。2015-2019年三季度末,顺发恒业预收款项分别为28.36亿元、53.82亿元、21.26亿元、18.62亿元、3.60亿元;2015-2018年年底分别为42.86亿元、55.28亿元、18.01亿元、11.70亿元。可以看出,顺发恒业的预收款不断下滑,公司盈利能力正逐渐枯竭。
  与规模相当的其他上市房企相比,顺发恒业地产业务的运营十分低效。
  以美好置业(000667.SZ)为例,2015年和2019年三季度末其存货分别为142.38亿元、135.31亿元。2015-2018年,美好置业分别新增土地储备6万平方米、16万平方米、15万平方米、17万平方米,期末预收款项分别为17.39亿元、26亿元、17.15亿元、68.65亿元,2016-2018年的签约金额为54.67亿元、31.61亿元、73.75亿元。可见,美好置业每年都在拿地,签约销售和预收款项也呈现上升趋势。
  对于顺发恒业经营现状,东方金诚在评级报告书中表示:“公司2018年仍无新开工项目,且在建及拟建项目少,未来可售面积有限,对未来房地产业务持续发展支撑力度弱。”
  那么,一旦存货全部销售完毕,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点在哪里?

存贷利率公允性存疑


  与其他房企大规模借贷以拿地扩张的情形相反,顺发恒业的借款规模明显偏低。2015-2018年年末,公司主要有息负债(长短期借款、应付债券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之和)合计规模分别为24.92亿元、28.77亿元、27.72亿元、27.27亿元,净负债率为34.15%、-71.19%、-95.42%、-100.49%。2016年起,公司的净负债率由正转负,2019三季度末为-96.57%,在A股140家房地产企业中排名138(由高到低排列)。
  然而,与规模相当的美好置业和中洲控股(000042.SZ)相比,顺发恒业借贷规模和净负债率水平明显偏低。2015-2018年年末,美好置业有息负债为51.52亿元、53.81亿元、52.33亿元、51.09亿元,净负债率为71.47%、21.83%、44.87%、37.25%;中洲控股有息负债规模为83.99亿元、99.40亿元、174.19亿元、114.69亿元,净负债率为92.13%、104.10%、187.30%、140.58%。
  在房地产行业中,净负债率处于高位并不奇怪,顺发恒业低至-96.57%的净负债率水平反而罕见。
  从现金流情况看,顺发恒业自2017年开始就不再取得借款和发行债券,但其偿还债务力度反而加大。2019年前三季度,顺发恒业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达24.38亿元,导致公司2019年三季度末的有息负债减至3亿元。
  由公司净负债率水平可知,其货币资金与有息债务相比相对充足。财报显示,2015-2018年年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余额为12.06亿元、68.72亿元、86.04亿元、92.36亿元。然而,货币资金中的较大部分被存放于与公司同受最终控制方控制的万向财务有限公司(下称“万向财务”)。
  2015-2018年年末,顺发恒业及子公司在万向财务的存款分别为3.02亿元、24.91亿元、59.66亿元、73.02亿元,2019年上半年末為60.37亿元,在货币资金中占比25.04%、36.25%、69.34%、79.06%、78.61%。
  除在万向财务存款外,顺发恒业并未购买其他理财产品,导致相应收益率明显低于资金充足的其他上市公司。
  根据财报,2015-2018年,顺发恒业及子公司在万向财务年内平均存款为2亿元、13.97亿元、42.29亿元、66.34亿元,共取得存款利息收入124万元、2810万元、6295万元、1.08亿元,可以算得各年存款利率约为0.62%、2.01%、1.49%、1.63%;即,公司在万向财务的存款平均利率为1.44%。   然而,资金充足的其他上市公司大多投资了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2018年,大商股份(600694.SH)银行理财为29.23亿元,获得相应收益8108万元,收益率大约在2.77%;江苏国泰(002091.SZ)年内委托理财发生额为33.15亿元,理财产品收益1.21亿元,收益率约为3.65%。
  在公司与万向财务的关联交易中,除存款外,其借款利率同样耐人寻味。
  根据公司披露的金额前五名的长期借款情况可知,顺发恒业在万向财务借款利率水平略高。例如,公司于2014年向万向财务借贷了两笔期限两年的借款,其中一笔借款金额为5亿元,年利率为9%;另一笔借款金额为2.2亿元,年利率为7.995%,借款利率均高于借款起始日及期限类似的其他借款,如公司于2014年向深圳平安大华汇通财富管理有限公司借贷的为期两年的借款,其利率为7.2%。
  宁愿将资金存放于关联方获得低息收入,却未投资一分钱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即便存在成本更低的其他渠道借款,仍选择了一定金额的高成本关联方借款:公司向关联方输送利益的意图是不是过于明显?

未来将何去何从?


  对房企而言,不论拿地或开发新项目,其资金规模及使用效率尤为重要。
  然而,顺发恒业虽资金充足,但近年来除消化原有库存外并未拿地,也未曾投资新项目。目前,公司总市值为65.68亿元,约等于2019年三季度末账面货币资金金额65.64亿元。可见,市场对于顺发恒业经营的持续性也持怀疑态度。
  另外,顺发恒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2015-2018年,公司获得的利息收入分别为1787万元、5350万元、6561万元、1.02亿元,公司年内货币资金的平均余额为11.15亿元、40.39亿元、77.38亿元、89.20亿元,利息收入分别为账面货币资金的1.60%、1.32%、0.85%、1.15%,仅高于活期存款0.35%的利率水平。
  银行存款中六个月及以上的定期存款仅占20%,并且除在关联方存款外未投资任何理财产品,那么顺发恒业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前述分析可知,顺发恒业地产业务陷入停滞,该业务经营持续性存疑,公司历年的分红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
  2011-2018年,公司現金分红总额分别为4182万元、4.18亿元、6273万元、1.05亿元、1.46亿元、2.43亿元、7.54亿元、4.87亿元,股利支付率分别为8.01%、71.59%、10.29%、17.89%、44.78%、66.40%、98.57%、47.34%。此前,公司仅在2000年有现金分红,其余年份均未分红。可见,公司近年来的分红力度相较于以前年份明显加大了。
  事实上,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若不存在拟建项目或其他投资计划,按常理讲,公司应将其未分配利润全部用于分红,然而公司仍留存了一定比例的收益。那么,除地产业务外,顺发恒业是否有其他资金使用计划呢?公司未来将走向何处?
  对于文中所提及的问题,《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已向顺发恒业发去了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其他文献
在无线传输环境中,MIMO-OFDM技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可靠性、传输速率并且可以抵抗多径衰落、抑制干扰和噪声,它将是无线宽带通信中一种用来获得可靠而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麦的加工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麦面筋蛋白对小麦的加工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主要组成成分是麦胚乳贮藏蛋白,因此全面了解麦胚乳贮藏蛋白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必然有助于小麦品质改良的研究。本研究选用25份普通小麦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测定了其粗蛋白含量、微量SDS沉淀值、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面筋指数、降落数值等常用理化指标及面粉粉质特性,研究了理化指标之间以及理化指标与
俞春江  作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三十多年以来最大的里程碑事件,信用评级行业迎来了行业根本大法性质的基本监管规则,进一步发挥信用评级机构在风险揭示和风险定价方面的作用,促进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11月27日,《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印发,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行业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作为评级业务管理部门,并明确了评级行业自律组织的自律权限,正式确立了三位
期刊
岁末之际,中国证监会陆续发布了允许包括股票股指期权、多个商品期货和商品期权品种交易的批复,各家交易所在2019年国际期货大会期间发布了对未来衍生品市场发展的规划,引起市场关注。与此同时,场内场外各衍生品的交易规则和制度也在逐步优化完善。  2019年以来,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资本市场衍生品体系总体发展稳中有进,规模显著扩大,品种扩容提速,规则制度与金融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衍生品市场的规范程
期刊
11月28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第十次会议,对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进行了研究和部署。会议指出,下一步要坚持既定方针政策,调整优化思路和举措,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注重在改革中化解风险,多渠道增强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资本实力,完善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的长效机制。这次会议又是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召开,令其意义特别。经济金融共生共荣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为经济提供流动性支
期刊
2019年以来,通胀形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多次提到了“警惕通胀预期的扩散”,是货币政策公众沟通相对前几年出现的变化。  在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调控实践当中,通胀预期都不是一个新名词。2009年10月下旬,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曾指出,近期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增长,调结构与管理好通胀预期,这是中央第一次提出“管理好通胀预期”。当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