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x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经济思想 百年演进 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经济思想,如何挖掘、整理和研究这些思想,并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经济学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探索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依据


  第一,这一依据与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线保持一致。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的研究对象就是百年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济思想,即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与完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经济发展中重大比例关系及国家对经济活动调控等一系列思想。我们党的百年经济思想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共同富裕之路。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理论体系的探索必须与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研究对象、研究主线保持一致,围绕探索共同富裕之路这一主线展开。
  第二,这一依据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形成的经济思想的内容保持一致。围绕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主线,我们党经历了为实现共同富裕建立政权基础(1921—1949年)、为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制度基础(1949—1978年)、为实现共同富裕建立體制基础(1978—2012年)、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2012年至今)等四个阶段的经济思想发展。其中,前三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政权、制度、体制基础,第四个阶段才真正进入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时期。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我们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企业生产经营、农业经营管理、产业发展、城乡关系、区域发展、经济运行、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对外经济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必须反映这些主要内容。
  第三,这一依据与百年来我们党领导的经济建设的实践保持一致。百年来我们党围绕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主线,在为实现共同富裕建立政权基础阶段,带领人民通过武装革命翻身当家作主,为实现共同富裕建立了坚实的政权基础;在为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制度基础阶段,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以公有制与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了制度基础和提供了生产力条件;在为实现共同富裕建立体制基础阶段,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为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基础;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阶段,我们党领导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共同富裕中的一个关键任务——消灭绝对贫困。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必须全面反映这些发展实践。
  第四,这一依据与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内容保持一致。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它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基本内容包括所有制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交换理论、消费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对外经济关系等理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是政治经济学的子学科,因此,探索其理论体系要遵循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定,反映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基本范畴和内容。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重点内容


  按照“四个一致”的原则,以党的历届代表大会会议文件、党的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全会会议文件以及党中央其他重要会议文件、中央重要文献、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论著和讲话为资料源,从中提炼出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12个重点内容。
  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制度构想中的核心问题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国情出发,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首先,设想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个较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私人资本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有一个大的发展,以便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生产力条件。这一思想为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其次,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设想过的对私人资本的和平赎买思想,保证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再次,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理论,形成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思想。最后,我们党突破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能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传统模式,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鼓励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公有制组织方式和经营形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关于分配制度理论。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分配思想。首先,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并坚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激发工人和资本家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我们党在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思想,不断拓展参与收入分配的生产要素范围,明确各类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再次,从实际出发,适时调整分配原则。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的分配原则是强调优先满足战争需要;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党的分配原则是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分配思想经历了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变化。最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建立了政权基础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大方向,注重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提出并贯彻“共享”这一新发展理念,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列宁在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遇到挫折后,认识到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初期,立即消灭货币是不可能的。”②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对经济体制进行探索,形成了三个方面的思想。第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对改善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展开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我们党在全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大胆探索市场化改革道路,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阶段,我们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创新。
  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理论。百年来我们党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新民主主义阶段允许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在不操纵市场并有益于国计民生、符合国家经济计划的前提下得到发展,国家对垄断性质的企业逐步收归国有或在国家监督之下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建立起“一大二公三纯四统”的单一公有制,绝大多數企业采取国有或集体经营的方式,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抑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阶段,实现了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兼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功地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有力地激发了企业活力。
  关于农业经营管理理论。围绕解放农民、富裕农民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百年来我们党的农业经营管理思想不断演进。在夺取政权之前,我们党领导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人民开展“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改革),实行农业生产互助;在取得全国胜利后,我们党领导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创造性地理顺了国家、集体和农户的关系,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并推进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了农业现代化。
  关于产业发展理论。围绕把中国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的主题,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提出农业生产第一位的思想,在根据地、解放区大力发展农业和自给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起初我们党确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采取农业支援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推进工业化,后来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③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大力推进工业化,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领导中国在这一阶段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注重提高工业化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型。同时,我们党在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数字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发展思想。
  关于城乡关系理论。百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在革命时期,我们党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适时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格局,一方面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互动和农业农村健康发展;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们党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想,对农业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全面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经济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关于区域发展理论。我们党围绕探索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道路的主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近代工业集中布局在少数沿海城市的现实情况,我们党先后提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重点布局在内地的思想、沿海与内地统筹兼顾的思想、推进国防安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规划并领导了“三线”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两个大局”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构想④,起初实施沿海特区、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等率先发展的非平衡发展战略,后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我们党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更为健全有效。
  关于经济运行理论。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主题,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运行机制,先是通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来指导国民经济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全国一盘棋”“综合平衡”等经济运行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来我们党致力于市场化改革,在领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思想;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党注重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掌舵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理论。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存在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理论指导下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此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都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党的十七大、黨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加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阶段,我们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更为深刻,把创新视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导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关于生态文明理论。我们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反映经济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100年来经历了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转变。⑤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号召战天斗地、征服和改造自然,带领人民在大江大河治理和农田改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更加重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关于对外经济理论。百年来我们党的对外经济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积极利用外资外援和加强外贸统制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当时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后来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对外经济政策做了理论准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我们党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奠定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对外经济框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国际经济合作的认识日益深化,强调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提出从注重“引进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注重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党从国内外发展大局出发,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领导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


  围绕探索实现共同富裕之路的主线,百年来我们党的经济思想形成了“生产方式理论(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生产经营理论(微观经济理论)-空间关系理论(中观经济理论)-发展运行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对外发展理论(对外经济关系理论)”“五位一体”的经济理论体系。从内在逻辑看,这五个维度的理论可以进一步提炼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社会主义生产运行理论-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理论”“三位一体”的框架体系。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经济基础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因此,社会主义三项基本经济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体系以及上层建筑体系的基础。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石。

图1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逻辑结构图


  其次,社会主义生产运行理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是研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经济活动理论的科学,而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其中既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微观活动,也包括经济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区域关系、城乡关系的中观活动,还包括为了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宏观经济行为等,这些活动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体内容。因此,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在内的生产运营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主体。这一命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理论体系的总体逻辑关系看,在生产方式理论基石上,构成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生产运行理论,使得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内容丰富而充实。二是从生产运行理论内部逻辑结构看,它是一个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的有机体系。企业生产经营理论和农业生产经营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构成了生产运行理论的基础;产业发展理论、城乡关系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是中观理论,构成生产运行理论的局部保障条件;而经济运行理论、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生态文明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构成生产运行理论的全局保障条件。
  最后,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理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空间延伸。对外经济关系理论是生产经营国际化、全球化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及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一个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外溢,在空间上向外延伸,经济活动全球化。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注意到这种现象,从革命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总结与调整对外经济关系,形成了系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关系理论。因此,不但在基础理论基石上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生产经营主体理论,而且围绕生产经营活动国际化形成了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理论,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体系更加系统化、完善化,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作者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①白永秀、王颂吉:《中国共产党90年经济思想的创新》,《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②《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49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07页。
  ④《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507-508页。
  ⑤谢伏瞻:《新中国70年经济与经济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
  责编/谢帅 美编/陈琳
其他文献
户有所居是在宅基地资源日趋紧张、难以实现“一户一宅”情况下农民居住保障的实现方式。调研发现,各地保障农民户有所居的模式主要有“原村原址”“原村新址”和“新村新址”三种。保障模式的选择受到资源禀赋限制,呈现出区域特征,其中,“原村原址”模式占据主流。在户有所居实施过程中,存在宅基地管理与建房管理混乱等问题。保障农民户有所居,应该确保宅基地制度的居住保障功能;实行“一户一宅”为主,户有所居替补的保障方式,应该探索更加有效的宅基地问题治理方式。
技术侦查措施的使用和影响在当今侦查工作中正呈现出一种扩大化趋势。由于海洋事务与海上国土逐渐占据愈发重要的战略地位,立法规范对海上刑事案件享有侦查权的海警机构的技术侦查行为需要提上日程。当前,《海警法》与《刑事诉讼法》对海警机构采取技侦措施的适用对象、限制条件、执行机关等进行了规定。由于技术侦查措施本身具有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性,立法设置既应该考虑打击犯罪的有效性,又应该达到保护人权的效果。目前,在程序规范和监管救济等方面缺少具体的立法规制,相关立法仍不够完整、系统和具体,需要作进一步的衔接与完善。
鉴定意见是发现事实真相和解决案件争议的关键证据,然而在实践中针对同一鉴定事项,有时呈现不同的意见,甚至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致使人们对鉴定意见产生争议和质疑,法官面对冲突鉴定意见时难以采信。以笔迹鉴定为视角,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和逻辑分析方法分析后可知,产生冲突笔迹鉴定意见有诸多因素,可以归纳为启动程序、鉴定材料、技术标准、重新鉴定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应尽快通过制定样本收集规范、完善重新鉴定程序、加强鉴定意见综合审查等手段构建冲突鉴定意见预防机制,通过优化鉴定人出庭作证、专家复核鉴定和参加审判等构建冲突鉴定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关键词】古代教材 儒学 人文教育 传统学术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中国古代虽无“教材”之称,但中国的学校教育有三千年的发展史,教学材料相当丰富。从传统教材的类型来看,既有大学教育的《四书》《五经》,也有作为启蒙教材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教材的形态也多种多样,既有刻在石头上的石经,也有竹简、帛书、纸质书;既有官学中使用的教材,
【关键词】统筹发展与安全 唯物辩证法 新发展理念 系统观念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新的发展阶段进行方向指引和总体规划。《建议》描绘了未来中
2020年1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进行了专门修正,扩大了该罪中传染病的范围,并对其构成要件行为进行了适度拓展。这种修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相关的修正内容仍然不够合理和周延,而且该罪的一些突出问题也并未得到解决。因此,将来需对其进行体系性完善,一方面,应将该罪的传染病范围限定为“重大传染病”,并使用空白罪状规定其构成要件行为;另一方面,应明确区分该罪的故意形态与过失形态,并设置对应的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前者应设置为特殊的抽象危险犯,后者应设置为实害犯。
“法定犯时代”的到来,使得违法性认识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日益凸显,过往一味回避的态度已不能应对现实需求。从比较法的视野俯瞰,违法性认识已经成为影响定罪量刑的重要因素。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国家与我国处理违法性认识错误的方式虽各具特色,但具有内在一致性,即违法性认识影响罪责的落脚点在于价值判断,而“实质违法性认识”能够内含于中国刑法学的罪过概念之中。在形式违法性认识欠缺情形下,一般不宜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特殊情形下则要谨慎判断行为人对社会危害性认识的程度,再分析其是否具有违反法秩序的主观意志,从而决定是否追究其刑
定义刑事政策与定义社会政策都非常困难,可以在相对界定两者的范畴后论证两者的互动关系,并以个案为例,从动态上的相互弥补与静态上的相互渗透两个层面,说明社会政策对刑事政策的根本性影响及刑事政策对社会政策的反馈消化。如果说因为社会政策的制定与适用不足或不当,从而在某种情况下发生了某些犯罪,那么,刑事政策应当解决已然犯罪,同时可促成人们对社会政策的反思,以期制定更加科学与人道的社会政策。
对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后能否撤案,实务中认识不一,较为通行的做法是依据《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予以撤案。在当前司法环境下,轻伤和解撤案应当提倡。但是,依据但书撤案,不仅在理论上存在极大争议,在实务中的适用也极为混乱。通过肯定被害人在公诉程序启动后仍然享有诉讼程序选择权,进而赋予其撤回控告的权利,从而达到撤案的法律效果是可选之出路。